分享

童年记忆

 汐钰文艺范 2017-12-14

我童年有许多小伙伴,其中最好的有一个叫古明的同学。他家住在岳阳道景福里(景福里地处岳阳道和广西路把角,其中门牌号岳阳道一部分,广西路一部分),二层楼房,楼下商铺楼上住人,小时候我俩常在一起,我还总去他家玩儿。记得那时都很淘气,我们有时会爬到楼房顶上四处张望,眺望四周视野开阔极了,尤其往西南方向能清楚看到水上公园的长廊。以前水上公园长廊是用粗大的竹子建成,表面涂上柠檬色黄漆,金碧辉煌非常美观。现在想起来,距离水上公园直线也不近了(具体多长我没考查过),那么为什么能看这么远?我想一是那时候没有高楼,再就是那时空气没有污染,能见度极高!


回忆童年,我对津华里胡同口的文利德冰棍铺印象很深。掌柜的姓刘人称刘掌柜,印象最深的是他家的冰棍非常好吃,用的水全是襄阳道水铺挑来的开水。每逢夏天,文利德冰棍铺上门板(关门)最晚,天黑就显得店堂大灯特别亮,吸引着众多小孩在跟前玩儿。那时昆虫特别多:蚂蚱、油斛鲁、屎壳郎、蝲蝲蛄等都奔灯光而来,一会儿地上踩死一片。印象中,刘掌柜身体魁梧,喜习武术。记得他常在‘土池子’炼拳武棍。他的二公子:连珠(乳名)小时候我们常在一起玩儿。


我家在天津的亲戚少,舅舅家是最亲近的了。舅舅家住在昆明路清河里2号,房型结构和津华里平房一样,不过也有差别,大门口多了一道屏风。胡同靠天兴里近拉萨道。对了!有一位网名叫老齐同志的朋友,在留言中问过此地,我告诉你:这一带过去统称‘教堂后’。旧社会属法租界(黄家花园属英租界)小时候常跟母亲到舅舅家去,走着去也不远,但是回来的时候舅妈非得叫三轮儿(人力)。说明姑嫂关系十分不错!记得那时乘一辆三轮儿正好坐的开,妈妈抱着妹妹,弟弟坐旁边,我蹲着。


舅舅是一个勤奋的人,听姥姥说,他13岁离家出去学买卖,三年学成然后自己创业,我想肯定吃了不少苦。其实,姥姥家当时在农村也算殷实人家。不过我们老家(山东黄县,现在改为龙口市)有个规矩,男孩子长到十几岁必须出去学买卖,家里的地雇人种。解放前舅舅在天津开了一个工厂,叫‘公大织袜厂’在蒙古路,其规模在当时不大不小。我们家刚从北京搬来时还住过那儿。舅舅人缘儿特别好也爱帮助人,但是自己很节省。我记得他吃鱼总爱吃鱼头,说鱼头香!三反五反运动时舅舅的工厂倒闭了,然后又重新起家做橘子油,舅舅亲自上阵带领一家人自己干,直至公私合营。


我小时候,天津的市区范围比现在小的多的多,要想捞鱼捞虾不用走多远,过了土山花园儿走不远就是大埝(以前都这么叫),从前那边不是稻地就是水坑,稻地沟里还有螃蟹,不过个儿小点!大伙儿把水坑都起了名字,记得有:锅底坑(现在气象台路地铁站那块);十字坑(现在东风里那块);丁字坑(在八里台那块)等。我想这些坑可能都是那时建天津市取土烧砖留下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