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词

 我的天堂111 2017-12-14

青词,又称青辞、清词,亦名绿章,是道教斋醮时敬献天神的一种奏告文书,它起源于唐,盛行于宋、元、明时期,衰落于清朝。其在道藏、正史、笔记、小说、文集、诗集、金石碑刻、方志文献中有所保存。青词之名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内容写在青藤纸上,之所以选用青纸,是因为道教贵在青色。「青者,东方之色,始生之炁,纸所以用青也,以言者尚其词,词所以抒中心之所欲也。朱者,至阳之精。书以朱,以类而感格」[1]。青词由脑词、陈述、祈愿、誓诚等几部分构成。脑词指四六文的开头部分,陈述与祈愿是青词的主体,陈述部分先阐明青词的缘起,其次描述青词所要祈祷的仪式,包括仪节名称、规模及相关内容,祈愿则多以「伏惟」或「伏冀」开头,代斋主陈述愿望,也是希望神灵所庇佑的内容,一般依照科仪的不同而不同,最后一部分是誓诚,表示将诚心修奉,以答玄恩,如「永遵妙道,仰副玄慈」。部分青词没有誓诚,仅以「不任」或「谨词」结尾。

青词始见于唐太清宫斋醮,最早记载于《翰林志》中,其成书于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凡诸陵荐告上表,内道观叹道文并用白麻纸,杂词祭文禁军号并进本」[2]。青词又见于杜佑《通典》卷五十三《老君祠》,载天宝四年(公元745年)唐玄宗四月敕:

比太清宫行事官,皆冕服,爰及奏乐,未易旧名,并告献之时,仍陈册祝。既非事生之礼,皆从降神之仪,且真俗殊伦,幽明异数,理有非便,亦在从宜。自今以后,每太清宫行礼官,改用朝服,兼停祝版,改为清词于纸上。其告献辞及所奏之乐章,朕当别自修撰,仍令所司具仪注闻奏[3]。

唐杨钜有《翰林学士院旧规·道门青词例》一卷,说明唐代翰林学士院有撰写青词之责。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改长安祭祀老君的玄元皇帝为太清宫,宫中供奉老君玉像及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圣像,太清宫实际是皇室的家庙,一般在太清宫举行祭祀。

虽然如此,由于保存和不流行于民间的原因,唐代传世的青词并不多。张海鸥先生统计,唐代流传的青词数量为248首,白居易、封敖、沈亚之、陈敬瑄、崔致远、吴融、李贺等有少量青词作品传世[4]。李贺曾作一诗体青词,题为《绿章封事为吴道士夜醮作》:「青霓扣额呼宫神,鸿龙玉狗开天门。石榴花发满溪津,汉女洗花染白云。绿章封事咨元父,六街马蹄浩无主。虚空风气不清冷,短衣小冠作尘土。金家香衖千轮鸣,杨雄秋室无俗声。愿携汉戟招书鬼,休令恨骨填蒿里」[5]。

除了本身青词数量不多外,唐代明确以青词命名的也不多。在其它宫观举行的斋醮则根据具体的科仪,分别命名为「斋词」和「醮词」,这三者之间存在明确的区分。斋词、醮词是斋仪、醮仪中使用的文书,这一时期的斋、醮是分开的。斋侧重于内心,外部陈设干净,内部心无二物。醮则侧重于外在,「陈设酒脯饼饵币物,历祀天皇太一,祀五星列宿,为书如上章之仪以奏之,名之为醮」[6]。杜光庭修订斋醮科仪,将道教灵宝斋法与正一醮仪融汇一坛,青词才成为必读之文。杜光庭是唐五代著名道士,道教科仪的集大成者,杜光庭的228首青词内容丰富,辞彩赡丽,是宗教和文学结合的产物。杜广庭的青词记载于《广成集》卷十三至十七。

杜光庭以后,青词走出玄门,进入文学领域。宋代青词创作大盛,朝廷以至闾巷,所在盛行。据初步统计,《全宋文》等书籍中留有青词作品的有99人,现存宋代文人别集中含青词的约有七十余部,宋人留有青词作品1423首,其中不乏宋真宗、夏竦、苏轼、苏辙、欧阳修、黄庭坚、周必大、王安石、陆游、叶适、秦观、真德秀、杨万里等名人的青词。按数量排列,「真德秀130首、胡宿125首,王珪121首,周必大97首,刘克庄79首,宋真宗59首,李曾伯49首,崔敦诗48首,欧阳修45首,楼钥44首,洪适42首,魏了翁35首,苏辙28首,夏竦27首,王安石26首,苏轼、宋祁各19首······」[7]这是因为道教斋醮在宋代兴盛,特别是得到朝廷的支持。宋代的很多皇帝崇拜道教,甚至自己的封号也带有道教色彩。

这一时期,道经中对青词格式已有严格规定,南宋吕元素所编《道门定制》卷一《议词意》云:

青词止上三清玉帝或专上玉帝为善,或有自九皇而下至于十极诸天三界真灵皆列于词中。岂有请命于上帝就以递告众真欤?又朝廷所修词文不过六七十字,不用'中谢’、'伏念’字,诚为谨严。且词先入愿意欲直具事,因不可以对偶联属,虽云宣读之便,不知词文又有对偶,事意重复,不严简尔。愿意既已详备,于词文则直下精覆数语,以伸激切之诚。又旧有逐时行道状景,作词从虚文也。今于黄箓则以九时诵经所为事各奏一词,庶几行道诵经意旨相合,亦以见斋主愿力之普也,亦雅合为国为家、为存为亡、为龙神土地、为沙界含情之本意焉。若醮事止用启散心词为善,又有以黄纸书词者尤为未安。岂有臣子之词而以黄纸书?盖青纸朱书以代披肝沥血之谓也[8]。

在适用范围上不再局限于太清宫之类皇家最高级别道观,全国各地道观及民间斋醮都可以使用,导致民间创作青词成为普遍现象。

宋代青词在内容上也逐渐日常化。有祈求家宅平安的,如张纲《醮新宅醮词》;有祈求仕途的,如秦观《登第后青词》、黄公度《赴官设醮青词》;有为过世的亲人祭奠超度及保佑自己平安的,如叶适的《代子设醮青词》、《大祥设醮青词》、《谢恩青词》;甚至出现了仲并作生朝青词及《为湖州妓杨韵生日作醮词》的游戏笔墨。秦观的《登第后青词》就是庆祝自己登第所作:「窃以,天运至神,固不期于报效;群生多故,实有赖于祈禳。敢伸悃愊之私,仰渎高明之鉴。伏念,臣生而固陋,长更屯齐。奔走道途常数千里,淹留场屋几二十年。既利欲之未忘,在过衍而奚免;深惧风霆之谴,窃萌豺獭之心,乃与母亲戚氏,爰自往年,愿修醮事。今则猥尘科第,叨预仕途。岂微躯之克堪?皆造物之冥赐。辄取甲寅之岁,只就海陵之宫。依按灵科,酬还素志。伏愿上真昭答,列圣顾怀。增寿考于慈亲,除祸殃于眇质。私门安燕,无疾病之潜生;官路亨通,绝谤伤之横至。臣无任」[9]。

金、元两代也较为盛行青词。金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金完颜永济敕中都太极宫提点李大方,于崇庆改元春上七日,在太极宫设罗天大醮三昼夜,皇帝御署青词。元宪宗四年(公元1255年),宪宗亲署密词9通、玉简3面,名卿士大夫皆有赞咏,佳声和气,倾动京邑。元代文士方回撰写《出征海外青词》一首,为国家军事行动祈祷。

明初则对青词的限制极为严苛。《明太祖实录》卷二百零九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六月:「道士设斋,亦不许拜奏青词,为孝子慈孙演诵经典,报祖父母者,各遵须降科仪,毋妄立条章,多索民财,及民有傚瑜伽,教称为善友,假张真人各私造符箓者,皆治以重罪」[10]。这种局面到了明朝中后期才有所改变,青词再次兴盛起来,甚至进入了政治领域,出现了著名的青词宰相。明代第一个要求撰写青词的皇帝是明英宗。

上谕内阁臣李贤曰'近闻空中有声,此必上天谴告。必命真人张元吉祈祷之,卿可为青词进来。’贤曰:'祷之亦可,然尤须自省以回天意。’上曰:'然。’明日,贤亦闻其声。奏曰:'臣考之于书,无形而有声者,谓之鼓妖。君不恤民,天下怨叛,则有此异。乞行宽恤之典以消此变。’上览之曰:'此言正合朕意’[11]。

到了孝宗时期,撰写青词之风日盛,以致有人奏曰「奏青词咒诅于便殿」[12]。孝宗则将李孜省、邓常恩、赵玉芝、凌中、顾玒、顾经、曾克彰、黄大经、江怀、李成等作青词之辈置诸重罪。明代嘉靖皇帝信奉道教,不但广建庙宇,而且举行各种斋醮仪式,并由大臣们进撰青词。顾鼎臣「进《步虚词》七章,且列上坛中应行事,帝优诏褒答,悉从之。词臣以青词结主知,由鼎臣倡也」[13]。词臣李春芳、严讷、郭朴、袁炜等争相邀宠,进献青词,「工者立超擢,卒至入阁」,时谓李、严、郭、袁为「青词宰相」[14]。除此之外,欧阳德、夏言、严嵩、翟銮、徐阶善撰青词而获信任。据沈德符称,嘉靖朝最受赞誉的一篇青词为袁炜撰写的一首青词。文曰:「洛水玄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岐山丹凤两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15]。

但是青词到了万历年间即趋于衰落,沈德符描述当时情况:

惟世宗奉玄,一时撰文诸大臣,竭精力为之。如严分宜、徐华亭、李余姚,召幕海内名士几遍,争新断巧,几三十年。其中岂少抽秘骋升可垂后世者。惜乎鼎成以后,忌讳不言。然戊辰庶常诸君尚沿余习,以故陈玉垒、王对南、于谷峰辈,犹以四六擅名。此后遂绝响矣。又嘉靖间倭事旁午,而主上酷喜祥瑞,胡梅林总制南方,每报捷献瑞,辄为四六表,以博天颜一启。上又留心文字,凡俪语奇丽处,皆以御笔点出,别令小内臣录为一册,以故东南才士、缙绅则田汝成、茅坤辈,诸生则徐渭等,咸集幕下,不减罗隐之于钱鏐,此后大帅军中,亦绝无此风矣[16]。

明代从文体方面对青词也有总结,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朱荃宰《文通》有「青词条」。这一时期青词的书写更为严格,书写的范例记载在周思得《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中,而且书中还规定了别的要求:

文用四六,音律相协,或十二句,或十六句。修撰者务在实朴,言减意深,不可繁华多语。纸用一张,取阳数也。不用二幅,盖偶数也。纸高一尺二寸,密行书写,行阔不容指,上空八分,下通走蚁,前留二寸,后空半张,以待太上判命。书法与书章并同,切在志诚,不可灭裂,戒之慎之[17]。

到了清朝,青词开始彻底走向衰落,特别是到了清朝乾隆时代,青词更受压制。「乾隆四十年(公元1776年)十一月奉上谕,据四库全书馆总载将所辑《永乐大典》散篇进呈朕详加披阅。内宋刘岐《学易集》十二卷,拟请刊刻。其中有青词一体,乃道流祈祷之意,非斯文正轨。前因题《胡宿集》,见其有道院青词、教坊致语之类,命删去刊行,而抄本仍存其旧。今刘岐所作,则因己身服药交年琐事,用青词致告,尤为不经。虽抄本不妨姑存,刊刻必不可也」[18]。因此,乾隆皇帝令人删去了其中的青词。虽然清代统治者鄙视青词,但仍有文人撰写青词,并将其收入个人文集,如贺裳《蜕疣集》中便收录了他的《祈雨青词》、《谢雨青词》等。文体学专著方面,清代吴曾祺《文体刍言》有「青词」条。清代龚自珍一生困厄下僚,48岁时因不满朝政,辞官南归,路过镇江,在镇江观看玉皇仪式,为道士撰写的一首著名诗体青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体降人材」。

三、青词之特点

《四库全书总目·圣谕》中多次提到「青词一体乃道流祈祷之章,非斯文正轨」、「迹涉异端」、「尤乖典则」[19],然而青词作为一种文体,经历了这么长的时间,确实有其存在的特点。本文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述青词的特点。

谢罪、禳灾和保佑平安,是道教斋醮的基本功用。因此从内容上看,青词主要是谢罪、禳灾、保佑平安。《上清灵宝大法》云:「黄箓兼总死生,人天同福,上至邦国,下及庶人,皆得修奉。······为国消灾,为民祈福,拔济师友,普度幽魂,······」[20]但是青词在斋醮的过程中,侧面的反映了当时的国情与生活状况。如有的青词反映国家兵连祸结,民生凋敝:「臣封疆之内,干戈逾年;野废农蚕,人罹涂炭」[21]。有的青词虽然是替斋主所写,却能考虑到斋主所遭遇的种种困扰:「德有愧于天地,敢辞屡请;道无私而应物,岂间微减」[22]。青词的内容还具有宗教神秘色彩。一般人对道教的文书很难看懂,而作为斋醮科仪中敬献天神的斋醮词,则更难读懂。青词的宗教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神秘化。如「洞里之玉楼金阙,尘俗难窥;人间之古殿荒台,踪迹易度」[23]就充满道教的神秘气氛。二是仪式性。如「是敢依明科,选求良日;列词备信,拜奏章文;请天官吏兵,降鉴营护」[24]就说明了斋醮的各个程式。

从青词语言手法看,青词文辞华丽,讲究对仗。青词的形式是骈体文,骈体文讲究对偶、炼字、音韵,追求词章华丽。青词既文辞华丽,又有雍容典雅之风,在形式上有四四对、四六对、六六对、六四对等。如苏轼「介万寿之无疆,锡五福之纯备」[25]。因此,明代沈德符评价青词「四六虽骈,偶余习,然自是宇宙间一种文字。今取宋人所构读之。其组织之工,引用之巧,令人击节起舞」[26]。

从青词的书写要求看,青词书写要求严格,强调一气呵成。《上清灵宝大法》、《灵宝玉鉴》、《道门定制》、《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天皇至道太清玉册》等道经都有书写青词的格式。宋蒋叔与《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十一《青词格式》中载有青词的写作要求:

须用上等青纸,勿令点污穿破。如纸薄,即将两幅背之。高一尺二寸,只许用一幅,通前后不过十七行,行密无妨,当令后空纸半幅。自维字之后平头写之,上控八分,下通走蚁,行不拘字数,但真谨小楷为妙。如启圣后下文不得过十六句,当直指其事,务在简而不华,实而不芜,切不可眩丈,瞻饰繁藻,惟质朴为上。书词纸不得令飞落床席及地上,仍不得今衣袖等沾拂词文。凡书词之时,当入静室,几案敷净巾,朱笔朱盏,勿用曾经掩秽之物,口含妙香,闭气书之,不得以口气动文,写未乖不得落笔及与他人言语,仍不许隔日书。下臣字不得在行头,行内不得拆破人姓名。此为书词之格式,或稍有违,不惟不达,反招寡尔[27]。

从青词的书写格式看,作为一种宗教文体,青词具有程式化的特征。关于青词的书写,杨矩《翰林学士院旧规》、吕元素《道门定制》、周思得《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等书籍中都有相关规定,这些规定从所列举程式来看大同小异。如杨矩《翰林学士院旧规》中规定青词的程式:

维某年月,岁次,某月朔某日辰,嗣皇帝臣署,谨差某衔威仪某大师赐紫,某处奉依科仪修建某道场几日。谨稽首上启虚无自然原始天尊、太上道君、太上老君、三清众圣、十极灵仙、天地水三官、五岳众官、三十六部众经、三界官属、宫中大法师、一切众灵,臣闻云云。尾云:谨词[28]。

与杨矩相比,吕元素《道门定制》所收录欧阳的《皇帝本命道场青词》与之并无大的差异:

维某号某年岁次某甲子某月某朔某日某甲子,嗣天子臣某,谨遣某人于某州某宫观,开启本命道场三昼夜,罢散日,设醮三座。谨上启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帝(陛下):伏以宝祚无疆,苍穹垂佑。吉日式临于元命,醮科爰举于旧章。荐诚箓以惟精,延圣真而并集,仰希灵贶,敷锡眇冲,四时叶序以和平,品汇均休而康泰。无任恳切之至。谨词[29]。

可见青词在后来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在以后的衍变中,只是内容的丰富性有所增加,其结构与程式已陷入僵化。

上文从内容、语言手法、书写要求、书写格式等四个方面简要的分析了青词的特点,可以发现青词既具有宗教性又具有世俗性,语言华丽,书写条件严苛,格式固定严谨。

四、结论

青词作为道教文体,在中国历史的后半期的文学史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由于历代皇帝的重视,在政治领域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一影响在明代嘉靖时期达到了顶峰。其实青词本身只是人们对于天的一种敬畏之心,希望能够通过这种形式使自己的愿望得到满足,帮助自己逢凶化吉,而能够在文学史上和政治史上留下痕迹,则是意料之外的。在现代,研究道教文化与道教历史的人,也应该关注这一特殊文体,而研究文学史和政治史的人,也应该去分析其背后的深刻原因。

[1] [明]周思得:《上清灵宝济度大成金书》,(胡道静等主编:《藏外道书》,第17册,成都:巴蜀书社,1994年版),页459。

[2] [唐]李肇:《翰林志》,(《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595册,《史部343,职官类》,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页298。

[3] [唐]杜佑:《通典》卷53《老君祠》,(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页305。

[4] 张海鸥、张振谦:<唐宋青词的文体形态和文学性>,《文学遗产》2009-03-15,页46。

[5] 《全唐诗》第6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页458。

[6] [唐]魏征等:《隋书》卷35,《志第三十,经籍四》,(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页1092-1093。

[7]张海鸥、张振谦:<唐宋青词的文体形态和文学性>,《文学遗产》2009-03-15,页46。

[8] [宋]吕元素:《道门定制》卷一《议词意》,(《道藏》第31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页4。

[9]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15册,《集部54,别集类》,(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页594。

[10] 《明太祖实录》卷209,(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校印,1962年版),页3110。

[11] 《明英宗实录》卷349《天顺七年二月丙戌》,(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校印,1962年版),页7030。

[12] 《明孝宗实录》卷2《成化二十三年九月丁未》,(中央研究院史语所校印,1962年版),页28。

[13]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3《顾鼎臣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页5115。

[14]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3《李春芳传》、《严讷传》、《袁炜传》,卷213《郭朴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15]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嘉靖青词》,(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页59。此文作者存在一定争议,有人认为是苏州吴江人王叔承所写,具体请参见高寿仙<世传袁炜“洛水岐山”青词志疑>,(《博览群书》2010年第4期)。

[16]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10《四六》,(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页270。

[17] [宋]吕元素:《道门定制》,(《道藏》第31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页655。

[18]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9册《集部八八,别集类》,(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页343。

[19] [清]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页3。

[20] [宋]宁全真:《上清灵宝大法》,《道藏》第31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页201。

[21] [唐]杜光庭:《晋公太白狼星醮词》,《全唐文》卷937,(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页9749。

[22] [宋]苏轼:《集禧观洪福殿等处罢散谢雨道场青词》,《苏轼全集》文集卷44《内制青词》,(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页1018。

[23] [唐]杜光庭:《莫庭乂青城本命醮词》,《全唐文》卷939,(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页9769。

[24] [唐]杜光庭:《皇帝本命醮词》,《全唐文》卷941,(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页9786。

[25] [宋]苏轼:《隆佑宫设庆宫醮青词》,《苏轼全集》文集卷44《内制青词》,(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页1019。

[26]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10《四六》,(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版),页270。

[27] [宋]蒋存与:《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卷11《青词格式》,见《道藏》第9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页437—438。

[28]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95册《史部三五三,职官类》,(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页358。

[29] [宋]吕元素:《道门定制》,《道藏》第31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版),页715。

青词,又称绿章,是道教举行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要求形式工整和文字华丽。明世宗时的首辅们大都擅长写青词,因为世宗信奉道教,好长生术,当宫中举行斋醮仪式时,哪位大臣的青词写得好,那么他就会得到皇帝的欣赏。严嵩为讨嘉靖皇帝欢心写了一辈子青词,徐阶只用一首诗就将他秒杀。

有青词宰相之称的严嵩

而大奸臣严嵩极其擅长写青词,而且在他任首辅的几十年期间,除了卖官鬻爵,搜刮民脂民膏之外,时间都用在了写青词上。不但严嵩擅长写青词,他的独眼龙儿子严世藩写青词的本领更是一绝,严氏父子依仗着写青词的本领极其受到世宗皇帝的欣赏。时人为讽刺严嵩,而将他称为青词宰相。严嵩为讨嘉靖皇帝欢心写了一辈子青词,徐阶只用一首诗就将他秒杀

但青词之中并没有多少佳作,大致上就是作者将自己的心境传达给上天的一种渠道。所以世宗皇帝看多了这种千篇一律的青词之后心中难免厌烦。这时,大臣徐阶写了一首诗,直接把世宗皇帝哄住了:

“士”本原来大丈夫,“口”称万岁与山呼。

“一”横直过乾坤大,“两竖”斜飞社稷扶。

“加”官加爵加禄位,“立”纲立纪立皇图。

“主”人自有千秋福,“月”正当天照五湖。

严嵩为讨嘉靖皇帝欢心写了一辈子青词,徐阶只用一首诗就将他秒杀

虽然这首诗的文学价值不怎么样,但它把“嘉靖”两个字的笔画全部按照顺序排进每行诗的第一个字,组成“藏头诗”,而不显得牵强附会,表达了对嘉靖皇帝歌功颂德的心意,确实能看出相当的技术含量。嘉靖皇帝对这首马屁诗大加赞赏,而徐阶本人也得到了明世宗的欣赏和重用。后来严嵩被罢免,徐阶担任首辅,虽然这徐阶是擅长溜须拍马之人,但他掌权后采取的一系列改革确实给明朝做出了很大贡献。

道教青词与青词宰相

[导读]本文主要讲述了青词和青词宰相的由来:青词是道教文化中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青词宰相系“主好之”而产生。

文/孙寅峰

中国道教发展史上,有相当数量各种体裁的道教文学作品,青词就是其中的一种。

寻史追文 一起看道教青词与青词宰相

青词作品(资料图 图源网络)

青词,又称青辞,亦名绿章,是道教文化中斋醮时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唐李肇《翰林志》说:“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宋程大昌《演繁露》说:“今世上自人主,下至臣庶,用道家科仪奏事于天帝者,皆青藤纸朱字,名为青词绿章,即青词,谓以绿纸为表章也。”

龚自珍:青词中流露忧国忧民之情怀

历代文人中多有借用“青词”而创作忧国忧民之篇章者,如清代龚自珍,四十八岁时因不满朝政,辞官南归,路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万数,道士乞撰青词,于是即兴谱写青词一首,被中国中小学语文课本六年级下册(人教版)收录,题为《已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抒发了诗人对当政者压抑人材的愤懑,此青词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但传诵的同时,很多人却不知此为玄门青词。

青词丞相:“主好之”而产生

说过青词,咱们再来看看何谓青词丞相。

寻史追文 一起看道教青词与青词宰相

青词宰相严嵩(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明史·顾鼎臣传》:“词臣以青词结主知,由鼎臣倡也。”这里所说的正是青词丞相的由来:“结主知”。而这一由来的根源自然就是“主好之”。

明代从明成祖朱棣开始,推崇道教,历代皇帝登基都要派钦差到武当山朝拜玄武大帝,民间百姓也以道教信仰居多。

所谓“主好之”自然就是从皇帝始,明代皇帝几十年不上朝的大有人在,不爱江山爱木工的也不乏其人。但在崇奉玄门道教这方面大体相同,其中尤以嘉靖帝明世宗为甚,他自号“玄都境万寿帝君”,内殿设斋醮,斋居西苑(即今中南海),侍臣直庐皆在苑中,供奉青词,可谓是皇帝中的专业道士。

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了明朝乃至中国历史上都非常奇特的青词宰相。

严嵩:起于青词 败于扶乩

嘉靖年间,世宗经常要求臣下进献青词,写得好的立即加官晋爵,甚至入内阁。当时朝中的许多大臣都因进献青词而得宠,严嵩同榜的状元顾鼎臣就因青词得宠而入内阁。严嵩与子严世藩文笔颇佳,所作青词无不合乎嘉靖帝之意,因而找到了一条升官的捷径。嘉靖十八年(1539)正月,朝廷举行“尊天重典”,礼部尚书严嵩尽职尽责,作青词颂德,被特加太子太保。当时,夏言与严嵩“俱以青词得幸”,时人讥为“青词宰相”,后多用以讽刺那些升官进阶并非依靠民声政绩的人,某种程度上青词丞相这一词也多专指奸相严嵩。

奸相严嵩其人通过民间戏曲和文艺作品、历史典籍,形象已深入民间,《明史》将严嵩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称其“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严嵩父子两人权倾朝野二十年,天下怨恨,严世蕃更是狂妄至极,甚至在家中宝库内大笑说“朝廷无我富!”

然而,正如道祖老人家所言,“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青词丞相严嵩起于青词,败于扶乩。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山东道士蓝道行以善于扶乩闻名于燕京,徐阶将蓝道行介绍给嘉靖帝,一日蓝道行在扶乩时称“今日有奸臣奏事”,刚好严嵩前来。最终,严氏父子的权势被蓝道行的几句话推倒,严世蕃被判斩首,在行刑前大哭一番,而其父严嵩被没收家产,削官还乡,无家可归。两年后病卒,终年八十七岁。他死的时候,寄食于墓舍,既无棺木下葬,更没有前去吊唁的人。

正所谓:“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编辑:陶然)

青词作品 

在所有青词里面,嘉靖最喜欢的是袁炜的那副对联:

洛水玄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原始天尊,一诚有感。

岐山丹凤双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

徐阶写了一首诗,直接把世宗皇帝哄住了:

七律  颂嘉靖

“士”本原来大丈夫,“口”称万岁与山呼。

“一”横直过乾坤大,“两竖”斜飞社稷扶。

“加”官加爵加禄位,“立”纲立纪立皇图。

“主”人自有千秋福,“月”正当天照五湖。

虽然这首诗的文学价值不怎么样,但它把“嘉靖”两个字的笔画全部按照顺序排进每行诗的第一个字,组成“藏头诗”,而不显得牵强附会,表达了对嘉靖皇帝歌功颂德的心意,确实能看出相当的技术含量。嘉靖皇帝对这首马屁诗大加赞赏,而徐阶本人也得到了明世宗的欣赏和重用。后来严嵩被罢免,徐阶担任首辅,虽然这徐阶是擅长溜须拍马之人,但他掌权后采取的一系列改革确实给明朝做出了很大贡献。

离九霄而应天命,情何以堪?

御四海而哀苍生,心为之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