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禅学|艺术典藏|养生保健|视觉| 《坛经》共有十品,而忏悔品系第六品,恰已过半。我们由第一行由品,第二般若品,第三疑问品,第四定慧品,第五坐禅品的内容来看,无非是“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无上心法的阐扬,也就是“无念、无住、无相”真义的彰显,以后的第六忏悔品,第七机缘品,第八顿渐品,第九护法品,第十咐嘱品等,无不如此,因此只要我们明心见性,然后来研究《坛经》,就很容易了解,所谓“一通百通”(但可不是全能全知),才是真正心领神会,否则所了解的只是观念游戏,看经又怎能会心一笑,越看越有趣呢? 在忏悔品中,六祖所讲的内容主要有,自性五分法身香、无相忏悔,四宏誓愿,无相三皈依戒,一体三身自性佛。 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首先谈到的就是六祖上堂升座,告诉与会大众说:“诸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然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 这一段就是说明要见自本性去修行,自己要求自己,自己救度自己。修行是独行道,90%要靠自己去实践,只有10%要依名师益友的指导和提示来帮助我们。而真正的修行是在见性以后—— 一切的想念,一切的行为,一切的感受,都难逃自性的法眼,套一句现代话,那就是:“无法有意识地欺骗自己”。 在这法眼监督下,不修正自己的想念,不修正自己的行为,不修正自己的感受,行吗?只要做错了一件事,想错一件事,心灵就会感受到烦恼不安,为了让心安祥,自然就会去修正偏激的个性、拔除我执,所以 耕云导师对想要修行的人,首先要求做到事事求心安。 在这前提下,第二个要求就是要选择方便法门去见性。一旦见性,当下我执去掉一大半,所谓“一了百了”(但尚未澈了),否则那烦恼不安,不知何时才能了断,修行又怎能不落空?我们皆散居各地,过去有的远道去谒见 导师,岂不是“既从远来,一会于次,皆共有缘”吗? 尚未开悟的朋友,赶快努力,共襄盛举,方不辜负今世与 导师结的法缘。 投稿信箱 anxiangchan@126.com
|
|
来自: 初心0khww6h4hf > 《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