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经常打嗝吗?

 清林福苑 2017-12-14


呃逆是什么?


    呃逆,俗称“打嗝”,是由膈肌和其他呼吸肌不能自控的连续或间歇性痉挛收缩,使空气突然被吸入呼吸道内,同时伴有声带闭合所致。由于本病发作时患者常精神疲惫、食寐不宁,故求治欲迫切。笔者在多年针灸实践中根据本病病位在膈,病证性质有实有虚,病机为胃气上逆动膈的特点,总结出以膈夹脊和膈俞为主穴,结合辨证取穴的施治六法,每每收到立竿见影之效,对有些病程较长、多法治疗无效的病例亦可获得一定疗效。具体方法如下:

针灸治法


1、温中法  

    适用证:寒邪凝滞于胃之呃逆寒侵胃脘致呃在《内经》中早有载述。《灵枢·口问》曰:“寒气与新谷气俱还于胃,新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哕即今之呃逆)《类证活人书·问咳逆》曰:“凡咳逆多有先热而吃生冷或凉药,多相激而成。”《丹溪心法·咳逆》亦曰:“乃胃寒所生,寒气自逆而呃上。”胃腹受凉、饮食生冷或过服寒凉药物,致寒邪凝滞于胃,中阳壅遏不达,胃失和降,气逆动膈发为呃逆。此证性质属实,临床较为常见。

辨证要点:呃声沉缓有力,遇寒加重,得热则减,舌淡苔白而润,脉迟缓。

治  疗:当以温中、散寒、降逆为法。穴取颈夹脊2、3、4(分别位于第2、3、4各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双侧共6个点,简称膈夹脊,下同)、膈俞(双)、中脘、足三里(双)。根据“盛则虚之”,“寒者温之”的治疗原则,膈夹脊用1寸毫针直刺1.8~2.0cm,以局部麻胀或向周围放散为度,再用特定电磁波仪(TDP)治疗30~40min;余穴针用泻法,膈俞、中脘加拔火罐;若症状未消失者,膈俞穴加G6805电针,左右各一组,其它穴位施艾灸10~15min。一日1次。同时嘱患者不拘日次频服姜(干、生姜均可)汤或热开水。多可1~5次治愈。

  析:膈夹脊穴深部为项肌和支配隔肌的3~5颈神经,毫针直刺可影响或刺激3~5颈神经的后支及其分支,从而调整膈神经,缓解膈肌痉挛。针刺泻法、施灸、拔罐、TDP及电针等干颈措施加大了对穴位的刺激,通过经络和神经发挥宽膈、调节作用,更重要的是以各种温热刺激达到散寒温中,降逆止呃之效。正如《景岳全书·呃逆》所云:“寒呃可温可散,寒去则气自舒也。”

2、清降法

适用证:胃热较盛之呃逆。《景岳全书·呃逆》:“胃中有火,所以上冲为呃。”凡因温热病邪传中焦脾胃之气分,或因嗜食辛辣厚味,或过用温燥涩补之品等,致胃中燥热内生,胃失和降之机,气反上逆动膈。

辨证要点呃声响亮有力,渴喜饮冷,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疗:以清胃热,通肠腑,降逆气为法。穴取膈夹脊、膈俞、胃俞、天枢、支沟、内庭、厉兑,均双侧。根据“热者清之”、“盛则泻之”原则,针用泻法,后加电针;三棱针点刺厉兑,透天凉以泻内庭。一日1次。

  膈夹脊、膈俞宽胸利膈,直中病位,为降逆止呃要穴;胃经荥穴内庭、井穴厉兑及胃之背俞胃俞,针对病因,清泻胃热;大肠暮穴天枢、三焦经经穴支沟,调肠腑,降胃气。诸穴相配,清胃降逆。即《证治汇补·呃逆》所言:“热郁者,清下之。

3、调气法

适用证:本法适用于气机逆乱,膈气不利之呃逆,临床较为多见。《古今医统大全·咳逆》曰:“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恼怒忧思,惊恐悲伤,怒则气上,思则气结,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此气上、气结、气乱、气下皆为紊乱之气,致膈气异常而上冲。例如笔者曾治一旬邑李姓38岁妇女,每因情志不遂或受惊即发呃逆。

辨证要点:呃逆常因情志异常诱发或加重,伴有胸胁脘腹胀满,脉弦。

 疗:宜以疏肝理气,降逆止呃为法。穴取膈夹脊、膈俞(双)、膻中、内关(双)、外关(双)、足三里(双)。针用泻法,膈夹脊、膈俞加用电针。一日1次。

  析:取膈夹脊、膈俞以利膈降气;膻中乃气之会穴,其位近膈,善长调气降逆;内、外关分别为心包经和三焦经络穴,互通表里两经,善畅三焦气机,使经脉脏腑之气各归其道,上下出入有序;足三里安胃调中。

4、化瘀法

适用证:瘀血停滞胸膈之呃逆。《证治汇补·呃逆》曰:“瘀呃,心胸刺痛,水下即呃,脉芤沉涩。”凡气滞日久,胃膈血行瘀滞,膈气不利,上逆为呃。本型多见于胃炎、食道、胃、肺下叶癌症及其术后,临床相对少见。

辨证要点呃逆时发,夜间甚频,难以卧睡,同时兼见心胸胃脘刺痛,舌黯或见瘀斑、瘀点,脉沉涩。

 疗:应以通经络,化瘀血,畅气机为治法。穴取膈夹脊、膈俞(双)、中脘、内关(双)、足三里(双)。针用泻法。膈夹脊、膈俞加用电针。起针后以膈俞、中脘为中心,外涂红花油或液体石腊,用刮痧板中等刺激量上下刮动,以皮下有少许出血点为度,如见血络外露,再以消毒之三棱针挑破。针刺一日1次,刮痧、挑刺3~4日1次。对顽固呃逆者多可使症状减轻,发作频次减少。

  取膈夹脊、膈俞以调膈降气,后者又为血会,长于活血化瘀;中脘为胃募和腑之会穴,足三里乃胃之合穴,二穴合用可通调胃腑,顺降上逆;内关乃心包络穴,沟通三焦,功擅理气活血,止痛降逆。血瘀必有络阻,施以刮痧、挑刺之法,在于“血实者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宛陈则除之,是出恶血也”(《素问·小针解》)以通经活血,调顺膈气。

5、补阳法

适用证:中焦阳虚之呃逆。凡素体中焦虚寒,或过用寒凉药物,误用吐下之品而损伤中阳,或老年体弱,脾肾阳衰,致胃失和降,肾失摄纳,其气上冲动膈。

辨证要点:呃声低长,气不接续,脘腹喜温喜按,手足欠温,舌淡,脉细弱。

 疗:应以温脾阳,止呃逆为治法。穴取膈夹脊、膈俞(双)、脾俞(双)、胃俞(双)、中脘、足三里(双)。膈夹脊用电针、TDP治疗;余穴用烧山火手法补之,留针20~30min,起针后拔上火罐。症状未减者,再于上穴施以艾灸。一日1次。

  析:根据“虚则补之”、“寒者热之”和“寒者灸之”(《医学入门》)的原则,选用烧山火以补脾胃之阳;TDP治疗、艾灸、拔罐均可产生温热之效,以温补中阳。诸法合用,其效相得益彰。

6、养阴法

适用证:胃阴不足之呃逆。素体胃阴不足,或过用辛燥之剂,或热病伤阴,或汗、利太过损伤胃阴,致胃失和降,上逆冲膈。

辨证要点:呃声短暂,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疗:宜以养胃阴,益胃气,降逆气为治法。穴取膈夹脊、膈俞、胃俞、解溪、太溪、足三里,均双侧。平补平泻手法,加用针电。一日1次。

 析:本证为虚,当用针刺补法,但胃阴不足常有胃火偏亢之证,故宜平补平泻。遣胃俞、足三里助膈夹脊、隔俞调膈气,降冲逆;胃经属阳为土,解溪为胃经经穴,其性属火,今经虚,据 “虚则补其母”之法,故取本经生土之火穴解溪以滋胃阴;太溪为肾经原穴,善滋肾阴,肾阴足,胃阴得助。诸穴合用,共凑滋阴益胃、降逆止呃之效。


呃逆偶作属生理现象,属病理表现者多反复发作,兼症明显。其病证既有因实(寒、热、气、瘀)所致者,又有因虚(脾胃阳虚、胃阴不足)引起者,临床辨治时应综合分析,准确辨证,合理遣穴施法,必要时辅以药物治疗,方获佳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