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探索生命真谛/意义(可以泛称为修行)的人越来越多,修行的门类也非常多,有古老的法门,也有种类繁多的身心灵,它们各有各的适应群体和层次。但在总的修行梯次及终点方面,却不甚清晰,或有一些谬论也大行其道,使人们在修行路上难免陷入困顿。 我在经过身心灵、禅修、道家等经历之后,试着谈谈这个话题。
第一阶段: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即证悟/体验到空性、自性、佛性。虽然每个人体验的深浅程度不同,但共同的方面是“巨大的宁静、完全的和谐、无我、心安等等”,明白什么是“不生不灭,无善无恶,如如不动”的本来面目,今后基本上不容易被迷惑(除非自己要迷)。 ◆这个阶段说难也难,说易也易。禅宗公案里的“言下大悟”都是表明禅修者当下体验到那个状态了。还有不少情况是有的人(可能都不是修行人)日常生活中有了这个体验,却不知道那是什么,就忽略过去了。但有的修行人花了一辈子时间,都难以体验到那个状态。
第二阶段:悟后起修 体验到本来面目之后,还要修什么呢?修掉习性,增强定力,达到越来越平常的宁静、心的自由,内在和外在越来越和谐。 和明心见性之前相比,这时有了自性的依据,就能够判断哪些是习性,当习性出现时就容易觉察到,觉察之后更容易脱落掉——其实说着容易,实际上并不容易,因为习性的力量非常强大,需要好的实修方法来消融它。 ◆这个阶段其实最关键、最考验人、最需要下功夫,却容易被人忽略。不少人在体验到空性后就变成了“自大狂”,其实回看一下就会发现,他原来的自大习性就不少,如今有个“证悟空性”的光环,会更加自大。这种自大还很会自我合理化,能讲出一套挺有说服力的道理,既自迷也迷惑人。
第三阶段:修后起用 起用,指的是做事,做利益大众的事,而不是开发出/自然显现出某个神通功能,起用这个功能来做事。后者说是做事,其实看重的还是神通功能,而前者却不看重神通,它看重的就是做事。 那么,为什么不该看重神通呢? 佛家讲大愿大行——其实这才是修行的终点、落脚点和依止之处。 但前人的大愿大行也不一定符合自己,在体验过空性后,需要一些理法来开启自己天赋的愿和行,然后在做事中修,在修中做事。 注意,明心见性是个点,人们对它的体验有浅有深,但不要过多停留于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