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币博物馆赏识续

 红豆居士 2017-12-14

泉藏古藏论古今,不管唐宋元明清

方圆之间天地大,古往今来岁月明


钱币防伪伴随着伪造,是很古老的故事了。汉代赤仄五铢就是一种。赤仄,即赤侧,有说是把钱轮外缘加工得光洁,有说是钱轮外缘呈色赤红,总之,使用民间盗铸难以企及的官方专利技术工艺手段,以期达到鉴真防伪的目的。




隔着展柜玻璃就是这样:玻璃上的任何痕迹,虽然看不清,但能让聚焦跑虚,还不知道。忘记带面巾纸擦玻璃了,穿的短袖,又不能抡着衣襟擦玻璃,动作太大会出事的!这是西域少数民族地区的钱币。凑合看咯:



浇铸钱币的钱范,这种工艺又叫范铸法。有陶制和金属制的(有说金属范不是用来直接铸钱的,而是重复使用印制一次性陶范的),钱币两面有面背两片铸范,合范后,从浇口注入熔液,经范芯上像树枝样的浇道注满钱型,然后打碎陶范,冷却钱树,再锯磨加工完成。据说,唐代以后就开始使用母钱在砂箱中印出钱型,效率高了很多,一直沿用到清末,叫翻砂法。还有一种精准铸造工艺,印象里春秋战国时就有了,即使用精雕细刻好的一次性的蜡模原型填封在陶泥范中,浇铸,熔液置换了蜡模所占空间形成铸件,可以通过铸件拼接完成很复杂的大型透雕圆雕式造型,但工艺复杂成本高,不适合大批量铸币。。一知半解,强为解说了。



那小喇叭似的,是叠铸法用的(忘了叫什么),把像这两片一样的陶范一层层叠置起来,从上到下,利用自然重力浇铸,熔液更容易注满所有钱型,保证铸造质量。思想智慧由平面向空间发展,由积累而丰富,传承并且进步----历史的大地,是现实空间跳跃的基础。



上图:开元通宝,也可顺时针旋读:开通元宝。唐初(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停用已有近八百年行用历史的五铢钱,开铸“宝钱”,“通宝”“元宝”钱从此开始行用,直至清末民初由西法机制币取代。书法上熟悉唐代欧阳询那将金石气和书卷气久经冶炼熔为一炉而成刚健而又纤秀的“欧体”的,却恐怕很难想象这古拙质朴的“开元通宝”钱文也出自这位初唐大书家笔下---“开元通宝钱,武德四年铸,其文欧阳询书也。见《近事会元》”(邓之诚《古董琐记全编》)。《近事会元》是北宋人在嘉佑元年(公元1056)的笔记,或有所据。近人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开元通宝,高祖武德四年七月铸,欧阳询制词,及书。字含八分及篆隶三体。。。”


所谓“字含八分及篆隶三体”,牵扯到书法史上有关“八分”书体本相的争辩,至今未已。印象里,由于语境语义的迁变附会,至少宋代以后就愈加扯不清了。有说就是笔带波挑的汉隶,以其笔势分拨如“八”字;有说是去了波挑的隶书,又叫“隶楷”,是从(汉代)隶书到(唐代)楷书的过渡书体;还有说是以字的大小而名,“方广八分”的真书而已。丁福保的时代篆隶书体是明确的,他是把“八分”别做一种书体来说的。在其《历代古钱图说》中,开元通宝钱没有篆书或者隶书面文的钱谱图,而仅此一式。可见,他说的是:在这一枚开元通宝钱上钱文书体杂糅了“八分及篆隶三体”,而不是单纯的一体。但,“含”有他眼中的“八分书”。


“八分书”创制者有不同版本,但时代框定的差不多:汉末。其中一种是说汉末三国前的大音乐家和大书家(这些头衔可能不够)蔡邕所创。虽然,某一种书体的创制是一个由初创到定型的多人参与的历史过程,但有关蔡邕创制八分书的具体记载对了解“八分书”的本相有具体而微的帮助。所见诸说有关记载较早的,提到北宋人周越的《书苑》和宋徽宗御纂的《宣和书谱》都提到:蔡邕之女蔡琰(文姬)说,大致是:“臣父造八分书,割程(邈)隶(书)八分取二分,去李(斯)篆(书)二分取八分,故名之八分(书)”。


《宣和书谱》对“八分书”是怀疑的,认为:“。。。自汉以来至于唐,千百载间,金石遗文之所载,特存篆、隶、行、草,所谓八分者何有?至唐则八分始盛,,,今所谓隶书,古所谓八分。。。今御府所藏八分者四人,,,是四子但唐人,则知今之八分出于唐明矣。”宋徽宗等主流观点认为:“八分书就是隶书,唐之前别无八分书体,八分书是唐代人臆造的。”


以那一句“割程隶八分取二分,去李篆二分取八分”来观照“开元通宝”钱文,八分篆笔篆形、二分隶意隶势,全然合乎近乎传说的“八分书”。至少,“开元通宝”是初唐“八分书”的样本。


个人认为:“八分书”不是唐人的臆造,而是中国书法正宗嫡传的一段历史-----就是汉隶唐楷之间的过渡书体,汉末始兴的“不今不古”(古人评蔡邕书语)的“隶楷”。从早年就发现的三国吴“谷朗碑”,南京王羲之家族墓铭石书,到近日发掘的曹操墓遣册石牌“铭石书”,这种朴茂古拙的书体,虽论之以“过渡书体”,实则流传了数百年。以个人所见:唐代的大书家,除了书卷气深厚的虞世南,诸家几乎都有北碑金石的风骨。


“开元通宝”的八分书体就是唐人继往开来的精神遗存-----成就了完美成熟的唐楷,形成和汉隶并肩的真书艺术顶颠。以致于,“八分书”旋即成为传说。。。



上图:鎏金开元通宝,钱轮手工刻花。金银钱以及鎏金银的古钱,往往都是皇家在宫廷庆典或者奖功赏赐,以及寺庙供养施舍时使用的。唐诗里记载的玄宗“花萼楼上洒金钱”的故事,法门寺地宫铺地的金钱,等等。金银钱材质珍贵,但是比起那些承载着一段史实的,虽然材质普通,但却稀少甚至是“仅见”“孤品”的古钱来说,就谈不上“珍稀”“珍罕”了。虽“贵”而不足“珍”,历史有他自己的价值评判。



上图:唐代末期“会昌开元通宝”,面文似初盛唐通宝钱,但小了很多,粗糙了很多,著名的是钱背多有铸造地首府的一字简称,所知共有23个不同背字:昌(纪年号“会昌”)、永、福、丹、桂、平、襄、荆、广、益、京、洛、宣、越、洪、润、兖、梁、蓝、兴、潭、鄂、梓。史载:唐武宗会昌五年七月,敕毁山野招提、兰若,除东西两都各留两寺,节度观察治所及同、华、商、汝各留一所,餘寺皆毁撤,田产没官,僧尼皆勒归俗,敕以铜像铜磬等各于本道铸钱,扬州节度使李绅乃于新钱背加昌字以表年号而进,敕复命各以本郡君为背文---除了昌字纪年,其他背文都是节度使治所地名的省称。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一次“毁佛”运动,也因此传说会昌开元钱铸自铜佛,佩挂可以护身-----如可利民,佛亦不辞粉身碎骨-----历史上确有此言。唐武宗于会昌六年晏驾,但会昌通宝,除了部分背文稀少,如永字,其他遗存至今尚多,因此有推测,会昌开元铸行不止于会昌五年和六年间。


会昌开元钱背文的工艺还牵扯到“活字”。活字印刷始于宋代毕升,但那个时代的活字印刷遗存寥寥,韩国发现的那个时代的铜活字成了不多的证据,再就是辽契丹文字活字印刷书籍遗存。其实,活字在先秦的青铜器上就留下了印痕,到会昌开元通宝的背文,很明确的,有活字印制的痕迹,这源于原始陶器已有的模印,也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造纸术发明后,活字由一种平面媒介转移到另一种平面媒介,是很自然而然的。有证据说活字铸币工艺也存在于宋代铸币中,但,和唐代是否应用了母钱翻砂铸币工艺一样,迄今尚存争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