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会,姜维就差点因为这出师未捷身先死。
掉光了箭的姜维看见郭淮紧追不舍,起急智,连续虚拉弓弦数次,郭淮见姜维无箭,大胆去追,射了姜维一箭,却被姜维顺手接住,一箭回射,将其射死。 小时候只是对姜维的“二指真空把”惊为天人,因为弓箭的速度大约是80米/每秒,他怎么可能做到?但是长大了才明白: 箭囊的重要性,甚至可以决定一个文明的兴衰。因为在冷兵器战争中,弓箭手是极其重要的,有句话说,临阵不过三矢,意思是弓箭手上战场最多只能射三箭对面就冲到跟前了,但是弓骑兵的出现完全改变了战争的格局。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公元前53年罗马共和国和安息帝国的卡莱战役,当时罗马执政官克拉苏率领七个罗马军团四万余人入侵安息帝国。安息帝国士兵不到两万,但基本都是骑兵,结果很快就变成了骑射手放风筝的杀戮表演。罗马步兵本来打算耗光对方箭矢再决战,可是安息人用骆驼队运来了大量箭矢,杀到最后4万多罗马士兵仅有3千人逃出生天。 战神克拉苏本人被俘杀,军团鹰旗被夺,这是罗马帝国最羞辱的战斗之一。而且他的死导致了前三头同盟瓦解,罗马内战爆发,历史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 之后成吉思汗的蒙古骑射手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帝国,靠的也是来如云,去如风的弓骑,而他们的箭囊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 这种箭囊叫做挤压式箭囊。
这种骑射箭囊里面有几层毛毡,把箭紧紧挤压在其中: 由于堆叠了好几层毛毡,把箭支插进去,箭头就会被毛毡牢牢挤压住,避免了在颠簸中离开箭囊的悲剧。即使倒过来箭也不会掉出来: 而在战争中,蒙古人用这样的箭囊携带了大量的箭支:
(蒙古轻骑兵,注意看他带了多少箭)
据考证挤压式箭囊至少从12世纪蒙古人征服世界开始,从东亚普及到西亚。而自这个“神器”出现后,下图红线以东全部换装成挤压式箭囊,相比于唐朝的“胡禄”,挤压式箭囊更适合在马上作战。 到了清朝,箭囊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由于沿袭了明代的优点,再结合了草原文明箭囊的一些功能后,清代箭囊的实用性为历代之最。
清代櫜鞬中的箭囊是整张皮或布裁制的,装有木制的底座,箭囊上通常会安装一个小的背囊,用于盛放一些特种箭矢。箭矢装入箭囊后,仅有下半部分被掩盖,箭支散开如扇叶状,这种放置方式更方便射手取箭。 再来看看八旗骑兵的装备:右边清一色挂装的挤压式箭囊,左侧佩刀和弓囊。 而且有的箭囊制作极其精良,堪称艺术品:
现在回头来讲讲箭囊的历史: 弓囊是盛弓的容器,箭囊是盛箭的容器。弓囊又称鞬,箭囊又称箭箙、箭匣或者“櫜”,两者合称“櫜鞬”。櫜鞬这个词最早见于左传,重耳流落楚国时,楚成王问他,如何报答自己的收留之情。重耳说,如果自己能当上国君,将来晋楚在战场上相见,晋军会退军三舍(一舍为三十里),以谢今日之情。如果退军三舍之后楚军仍然要交战,那我就只能”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与您周旋到底了。 弓囊里面一般带多少箭呢?每个朝代都是不一样的 先秦秦国车兵所用箭箙:84支 步兵箙:20-40支: 战国秦汉时期“箙”更多地装备弩手,一般认为是背在背上使用。
契丹-元所用胡禄:10-20支 “胡禄”相比于“箙”的优点在于更适合马上使用,远途行军与作战使用通用,再加上能够将箭矢全部放置于内,并有封盖,所以“胡禄”有一定的密封性,对保持箭矢的完整性有帮助,目前出土的胡禄中均发现了保存相对完好的箭矢,对研究弓箭文化起到了很大帮助!
中兴四将图中很明确的展现了宋代时期的箭囊风格,岳老大霸气侧漏!
明撒袋:8-12 (明《出警入跸图》局部) 由于明承元制,从《出警入跸图》与十三陵万历皇帝的陪葬品看,明代的箭囊风格与元代很像! 清挤压式箭囊:10-14 来张有乾隆爷题字的功臣像: (清《紫光阁功臣像》局部) 箭囊所带箭支的数量都是经过了长期军事实践总结的:过少输出不够,过多则影响携带。 我们再来看看欧洲的箭囊,他们怎么防止箭支掉落: 和很多影视作品中表现的不同,著名的英格兰长弓射手用的也不是背负式箭囊: 上图应该能比较清楚的表达箭囊的结构,携代运输与作战使用统一。
可以看到,不论种类还是结构,中国的箭囊相对同时期的欧洲更为先进,更不用说正是蒙古人横扫欧亚大陆的西征带去了大量的技术,点燃了欧洲文艺复兴的圣火。 说来很神奇,在历史上,正是这些小小的发明,比如马镫,复合弓和挤压式箭囊,完全改变了世界文明的格局和历史的走向,而令人庆幸的是,这些发明多半起源于我们古老而伟大的中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