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南亚国家有不少郑和庙(图)

 fjlhl 2017-12-14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

  历史回放

  1405年的7月11日,郑和率领一支由官员、军人、水手、商人等27000余人组成的使团,驾着长约151米、宽约62米的数十艘巨型“宝船”,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启航,扬帆出海,揭开了下西洋的序幕。

  这一划时代的航海行动,前后历时28年,所到之处包括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是当时“天朝大国”实力鼎盛的象征,也是民族自信心和开拓精神的体现。

  海上强国之梦一直是华夏农业文明经久不息的宿愿。即将于7月11日到来的我国第一个“航海日”,再一次唤起我们对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的追思。整整600年过去了,郑和与他的“宝船舰队”已经成为一个空前绝后的传奇,记载着我们的骄傲。

  郑和下西洋不仅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更有其深远的文化意义。在当年船队主要经过的东南亚地区,“郑和”已经成为一种信仰符号,深入当地的民族文化中。

印尼东爪哇省会泗水的郑和清真寺

  泰国郑和庙香火旺

  笔者当年在泰国游历时,曾驱车从曼谷前往古都大城。途中见一大庙,巍峨耸立,甚为壮观。虽处郊野,但香火旺盛,香客络绎。下车一问才知,这里供奉的是中国大航海家郑和。当地僧人说,这里原是一座佛寺,郑和曾两次访问此地。为纪念郑和,当地人将它改为三宝公庙,成为一座以佛事祭拜郑和、以佛像代替郑和形象的庙宇。

  当今的泰国人虽并不一定都知道郑和下西洋的故事,却都对三宝公庙里的菩萨坚信不疑。大城早在战火中化为废墟,但这座庙宇却历经风雨屹立不倒,自然是信仰的力量所致。可见,在东南亚,关于郑和的记忆已经完全“本土化”,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据专家统计,目前在东南亚各国,较著名的郑和庙有14座。此外,因郑和小名叫“三宝”,因此,与郑和有关的地方都带有“三宝”。如印尼三宝垄的三宝洞、三宝墩、三宝井、三宝河和三宝圣碑,茂物的三宝井,邦加岛的“郑和脚印”;马来西亚马六甲的三宝山、三宝井与郑和将军路、槟城和登嘉楼的“郑和脚印”;泰国的郑和塔、三宝港和三宝佛公,斯里兰卡的郑和桥,等等。 

  有关郑和在东南亚留下的历史遗迹,除了据说是郑和远航经过时留下的遗物,如郑和送给印尼亚齐王子的大型青铜钟、郑和在东南亚各地挖的“郑和井”、郑和船队远航时留下的锚等,最为重要的是在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地的佛教化、道教化、回教化的郑和庙(又称三宝宫庙)和随行人员的庙宇等宗教遗迹。

  被赋予超自然神力

  东南亚人心目中的郑和,虽然是以历史上的郑和为基础,但却是由包括华人、马来人、印尼人、泰国人等在内的东南亚各族群以当地文献、宗教仪式、神话传说和社会民俗等方式诠释出的神灵形象。

  在东南亚民间传说中,郑和被赋予了许多超自然的神力。他不仅可以造山造岛、治病救人——东南亚一些山和岛就是因郑和的神力而出现,还具有镇妖魔斗鬼怪等超自然的威力。

  郑和是宦官,但在东南亚却流传着许多郑和及其随从与当地土著女子通婚的传说。

  在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地,还流传着不同版本的郑和诞辰日或抵达日的传说,并举行不同形式的宗教仪式和庆祝活动。这些仪式和庆典在历史的演化中,已经逐渐延续下来成为当地的习俗。其他还有郑和与杜固,郑和与印尼巴厘岛荔枝、花生、白葱的传说,印尼和马来西亚的“郑和鱼”、郑和留下的“拍手以呼风”习俗等等。

管理篇:超级舰队用鼓乐指挥

  郑和每次出使西洋,时间至少需要一年。2万多人、200多艘船只,在海上如何行驶、如何管理,成为一大传奇。

  联合舰队规模庞大

  据明史记载,郑和率领的是由240多艘海船组成的联合船队。它以船舶多样、外观宏伟闻名于世。无论是西方的史书还是东方的史书都称它“体势巍然,巨无与敌”。

郑和下西洋所用宝船模型

  船队主要有宝船、马船、粮船、座船、战船等。其中宝船最大,是旗舰,长44丈、宽18丈,9桅12帆。其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次之是马船,是一种攻占兼运输功能的大型海船,属于中等船。再有是粮船,长28丈、宽12丈、7桅,是补给船。座船是大型护航主力战舰,也就是护航舰队中指挥船。战船是护航舰队中武装舰,专门负责敌对武力和海盗的侵袭,保证航行安全。此外,还有装淡水的补给船等。

  船队一般是把5—10船联为一宗。在行进中,左右相挽、前后相接,以旗、灯、鼓乐为联络信号,并以此来指挥船队。起航、前进、后退、举饮、集合、升帆、抛锚等各种活动都要听从指挥。夜间停泊时,各船要依次靠拢,井然有序。

  郑和船队有健全的机构建制,2万多名船员各司其职。据史料记载,郑和第4次下西洋时,船队人员中有“官校、旗军、勇士、通士(翻译)、民稍、买办、书手,总计27670员”。史料中对第七次下西洋则侧重介绍航海技术人员,说有“官校、旗军、火长(船长)、舵工、班碇工(离靠岸)、通事、办事、书算手、医士、铁锚、水手、民稍等27550员”。此外,还有专门测天定位、预测天象的阴阳官。

  航海技术独领风骚

  中国人不仅发明了指南针,而且首先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根据考证,郑和的船队就是白天用指南针导航,夜间用观看星斗和水罗盘定向的方法来保持航向。

  郑和船队还把航海天文学与导航仪器罗盘的应用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航行方位的精确程度。而西方的航海家们,一直到15世纪末还是靠观察南极星同其他星宿高度的简单仪器来定航行方位的。

  由于中国造船技术中,对船的稳定性、抗沉性、适航性等一系列重大技术问题都做了科学合理的解决。故此,郑和船队能够在“巨浪排空”的险海中“云帆高张,昼夜星驰”,而且极少发生海难。

  后勤篇:郑和宝船上养鱼种菜

  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如此庞大的队伍在漫长的海上航行中如何做到保证食品补给?这不能不说是又一大传奇。

  船上自己养鱼种菜

  据史料记载,郑和船队在远航前就进行充分的食品储备。由于船队行经之地多在热带,即使在冬季,温度也不低于20摄氏度,为了防止食物腐败变质,船上的食物必须经得起存放。这些食物除了盐、酱、茶、酒及饮用水外,还包括不易变质的米麦等谷物、豆类,以及加工处理过的果菜、肉类、水产以及醋、糖等调料。

  船队出海后,除库存食物外,水产类可就地捕钓,并在船舱中以活水养殖;家禽类可在船上畜养;蔬菜亦可在船上栽种。然而船上的产量毕竟有限,大量的新鲜蔬果、肉类及饮用水,势必待上岸时补给。

  沿途品尝各地特产

  根据郑和随从马欢所著《瀛涯胜览》,船队所到之处,都一一品尝了不同国度的食物。郑和船队主食以米麦为主,豆类、黍、粟等次之。米、谷在郑和远航所经之地多有生产,如爪哇、苏门答腊岛及印度半岛等地,但这些热带地区却“无大小二麦”。阿拉伯半岛兼产米麦,古里、忽鲁谟斯虽有麦出售,然并非该地出产。船队所经之地,部分地区米麦全无。

  船队食品中动物性蛋白质的来源,主要包括畜肉、禽肉、水产及奶酪等。马欢记载的地区都位于海岸线上,或在沿海溯流而上的河岸边,居民通常以渔业为生。

  中国船员摄取的肉类一般以猪、鸡为主。船队所到之地,除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外,多信奉伊斯兰教,故食用禽畜肉类,舍猪、牛,而就鸡、羊。猪的记录只见于占城、那孤儿王、榜葛剌,以及中国人聚居的爪哇、旧港,比较特别的是古里还有鹿肉和兔肉,祖法儿还有骆驼肉。

  水果类在爪哇、马来半岛及印度半岛等地区主要为椰子、芭蕉、甘蔗、西瓜等,还有山竹、榴莲、芒果等热带水果。在干旱的阿拉伯半岛,生产的是另一类水果,主要有石榴、苹果、西瓜、甜瓜以及晒干而成的椰枣与葡萄干等。

  马欢所称的“果”不光有水果,还包括种子、坚果类的松子、杏仁、核桃等,这些都出产在阿拉伯半岛,可提供蛋白质与脂肪。 

  船队沿途所享用的“奢侈品”主要是槟榔及酒类。在暹罗、满剌加等地,酒类的生产原料为茭章、椰子与米。调味品方面,忽鲁谟斯盛产岩盐,锡兰、古里以椰制糖。郑和船队饮食融合“东洋”“西洋”各种风味,促进了东西方饮食的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