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夜被冻醒的白居易,写了这首诗

 数数数据库 2017-12-15


大雪

昨天是二十四节气里的大雪,通常来说正是雪花飞舞的时节。你所在的地方有没有下雪呢?南方人,尤其是福建广东一带少有下雪的记忆,但是借助于便捷的交通,随时可以去领略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景象,网络的发达更是拓宽人们的视野,足不出户就知天下奇观。

点击播放GIF/1K

古人那会儿交通不便,也没有网络。寒冷的冬夜里,他们会做些什么打发这漫漫长夜呢?他们会围炉夜话,温酒读书,或者对窗吟诗,弹琴唱曲,本来无聊的时光倒显得趣味极了,比现在可能还会多几分人情味呢。

诗人们尤其会享受生活,像是白居易,和他做朋友估计会是很好的体验,他曾经是这么招待一位叫刘十九的哥们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有温好的美酒,有温暖的火炉,窗外又是雪景,真是让人未饮先醉了。

面对着雪景,诗人自然是诗情大发,什么“千树万树梨花开”,什么“未若柳絮因风起”,什么“独钓寒江雪”,你还记得哪些呢?搜寻一下你的记忆,有没有发现历来的诗人们歌咏落雪的诗篇虽多,可是夜里下雪的场景好像很少有人写。

不过这也难怪,雪的主要特点就是质地洁白,还有在空中飘飘洒洒的样子。大晚上的,周围一片漆黑什么也看不见,雪花又不是真花,闻不到气味,雪落无声,听不见动静,你说,这可该怎么写才好呢?

当然,这都难不倒白居易。

他略一沉思,一首《夜雪》就写出来了。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已经很惊讶被子和枕头变得冷了,又看到窗户那边明亮起来。夜深了知道雪下的很大,时时可以听到竹子被压断的声音。

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入手。白居易一开头没有直接写晚上雪下的好大呀,窗户外面都积了好厚一层了。他用了一点气象学和生活中的常识,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如果感受到了寒冷,那就说明雪已经下了有段时间了。

“讶”字用的很巧妙,诗人在屋内,可能已经入睡,没注意下雪,寒意袭来之后才明白,噢,原来下大雪了。雪落是无声的,但冷气是可以感受到的,整句诗里不带一个雪字,大雪纷飞寒气逼人的情景却可以在读者的脑海里想象出来。

再看“复见窗户明”,诗人不写雪的洁白,然而本来暗沉沉的窗户明亮起来,还是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大地白茫茫一片。

我们形容一个人刻苦读书时,会用到一个叫”囊萤映雪“的成语,古代人晚上是没有电灯的,读书都靠蜡烛和灯油。穷人家买不起蜡烛和灯油,又想读书的,只好想其他的办法。囊萤是把萤火虫捉到纱袋里,映雪则是利用雪地的反光,可见积雪的反光还是很明亮的。白居易的诗就用到积雪发光的特点。

折竹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到这里,诗人笔锋一转,又换了个角度,感觉到了冷,看得到亮了,那么听觉呢?窗外传来积雪压断竹枝的声音,可知雪一点也没停,还越下越大了!竹子是以轻盈著称的,和“重”字相对,别有一番情味。

夜深了,折竹声时时都能听到,更显得冬夜寂静。诗人想必睡不着,毕竟,谁会到半夜里还有心来听竹子摧折的声音呢?那可不是爆竹声能把人惊醒。是晚上被子太薄,“衾枕冷”的缘故吗?

联想到诗人此时的处境,我们就不难理解了。白居易当时被贬官到了江州,前途晦暗不明,心情比较苦闷,周围也没有认识的朋友。一个人的生活,毕竟是有些孤寂。这份感觉,被他不着痕迹地诗里表达了出来。

光会写看到的景象算什么,能写出看不到的景象才算是高手。晚上黑漆漆的看不见下雪的样子是吧,但是下雪时候的冷气是可以感受到的,积雪所折射出的白光是可以看到的,雪落在竹子的枝叶上把竹枝压断的声音是可以听得到的,这声音一直能听见又可以知道这雪是越下越大了。

怎么样,就这二十个字,白居易不落俗套,辗转腾挪,依次从触觉、视觉、感觉、听觉四个层次写出了夜雪的情景,语言却一点儿都不难懂。

果然,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