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自私”

 mrsh 2017-12-15

引入:三次对话

哥哥每次考试拿了第一,而我就像自己拿了第一那样高兴。见人就说:“我哥哥可厉害了,考试总是第一。”那种喜悦是没有人能够体会的。一次父亲对我说:“又不是你考试得第一,你高兴什么!记住,不要拿别人的东西来炫耀自己!”于是我记住了第一句关于“炫耀”的话——不要拿别人的东西来炫耀自己!

以后凭着自己的聪明和勤奋考试也总拿第一,我也就暗暗高兴了。我觉得一切在我眼中都变得渺小了。同学问我问题,我也爱理不理,还撇撇嘴说:“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你真笨,你看我!”正在我得意洋洋的时候,父亲又说话了:“你可以自信,但不可以自傲,记住,不要总是炫耀自己!”于是我记住了第二句关于“炫耀”的话——不要总是炫耀自己。

进入大学后,在学校组织的象棋比赛中得了奖,拿回家来一个奖杯。小侄儿看见了,就拿去玩。他拿着奖杯和他的小伙伴“吹牛”,说他的叔叔怎样怎样棒,他的朋友马上对他“奉若神明”。父亲看见了,对我说:“你不要让他拿着你的东西,这样只会惯坏他。记住,不要让别人拿着你的东西炫耀!”于是我记住了第三句关于“炫耀”的话——不要让别人拿着你的东西炫耀!

往下看,找到联系


关于“自私”

文 | 若水

一、搞清楚意义

自私,《汉语大词典》的解释是:

1、如果一个人损人利己,才叫做自私。

2、自私,指(1)只为自己打算,只图个人利益;(2)归个人私有;(3)偏私。

这是自私的范围,告诉我们有个损人的基础的利己,才是自私,那么我是不是可以认为:在没有损人基础上的利己就不是自私了呢?

我们有时过马路踩踏了草坪,是为了能走捷径,而草坪是公共财产,这里是没有具体的受众,那么这个利己的行为算不算自私呢?

其实,并不一定要有实际的直接关联人,只要自己的行为是利己的,哪怕是间接的损害,也应该是自私的行为。因为这些行为会助长自己的“私心”,导致在任何时候都会以自我为中心,从而给身边的人造成伤害。那么就应该补充为:如果一个人为个人利益而直接或间接伤害了别人,都叫做自私。

对自私的误解

我们平时经常会被习惯性思维所左右,习惯性思维是这一种经验:这件事情我以前是如何处理的或者说我身边的人是如何处理的。

根据经验,我们会自然而然的最先考虑自己的处境。

如果这件事情通过自己以前的处理方式对自己产生了什么样的危害或者好处。这种利己心态经常会自始至终的贯穿到自己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并且不断的修正自己的立场以便事态的发展能不断的朝着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如果出现事态无法控制的局面,我们想到的更多的是“如何将自己的损失减到最小或者最好能完全的置身事外”,于是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这不是我的错,而是因为……这就是出于自私的“自我保护意识”的结果。

为了能够保护自己,我们不惜将事件的不利归咎于任何一个可能出错的人,甚至可以虚构出来一个人物来承担自己的错误。

自私是出于自我保护么?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下自我保护与自私的关系。自私多半是出自内心的一种情感,确切的说是一种“自恋”的情感。

当对方的一些言论或者行为伤害到自己的时候(特别是利益冲突),我们往往会评价:你真是太自私了!然而这个评价并不是一个客观的评价,基本都是在自己的情感基础上的评价,因为在自己的情感的影响下已经将对方的所作所为贴上了“标签”,感觉对方的说话或者行为没有能考虑到“我”的感受。

那如果是“我”面对这样的事情的时候,能够先考虑对方的感受么?答案基本会是否定的。当我们口口声声说要换位思考的时候,更多的是先把自己的利益当做前提,而不是抛开情感的影响完全的针对事实来评价。在我看来,这是出于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

千百年来,我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已经进化成为一种本能的力量,在事情即将降临在自己的头上的时候,多半会考虑自己的处境,除非有一些更大的情感来影响,比如:爱。

爱也是自私的?

我们常说爱一个人不是占有一个人,而是全心全意的付出。当我们全身心的付出的时候,才是最真挚的感情,才能成为无私的爱。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多的是自私的爱。

打个比方:父母为了能让孩子有个好的前途,往往会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支配孩子的教育经历,甚至是孩子的家庭生活,最终让双方都很苦恼。父母认为孩子应该听从自己的教导,踏上他们认为正确的道路。这里的“正确的道路”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他们没有发现孩子除了是他们的孩子之外,还是一个有着独立自主思想的人,也是有着自己决定自己的生活的权利的。

还有一个例子就是夫妻之间的相处:丈夫总是认为妻子应该如何如何做,总感觉自己的想法是出于关心与爱护,结果可想而知。上述提到的父母也好,丈夫也好,他们总有一句话挂在嘴上:我这是为你好!但是这只是主观上的论断,这种为对方着想的心态其实是出于“自私”的一厢情愿,很多时候根本就没有考虑对方的感受,最终导致两败俱伤。

在我看来,如果真是的无私的爱,就应该让对方自己来做决定,而不是出于“自私”的心态来帮助对方做决定。爱本身是出于自私,但也有机会转化为博爱,这就需要我们自身不断的修炼了。

走出自我的陷阱

“我”是谁?我经常会思考这个问题。既然要搞清楚自私,我感觉最基本的还是要搞清楚“我是谁”,自我保护也好,自我牟利也好,都是为了“我”而服务。

问题是当我们做很多一厢情愿的决定的时候,这个决定真的对“我”有利么?真的不惜把“我”的利益凌驾于别人的利益之上么?我们常说“吃亏是福”,事实证明很多时候适当的让步能我们的处境变的更有利。

于是这里我们需要把上面的问题转化一下:我们所做的“自私的决定”是为了“当下的我”还是为了“将来的我”?因为世界在不断的变化,任何一个决定都不可能成为永恒,而只是短期的影响。而且我们不能保证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损害的人不会来加倍的还给我们,毕竟每个人的思考基本都是以“我”为中心,你这次的成功可能只是侥幸,只是对方没有识破而已。

所以说“我这是为你好”的时候,不如改成“我感觉这样可能会更好”,或许对方更容易接受一些。

所以说在即将做一个损人利己的决定的时候最好三思,不要认为对方永远都那么傻,不要以为对方没有自我。

貌似是结论

我们常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是什么出处,我真的不太清楚。但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的心态应该是正常的,而且我们经常会忽视对方的感受,经常一厢情愿地做一些貌似为对方实际为自己的事情,这些都不能否认。

这里我只想说的是:自私要适度,至于怎么适度,还需要不断的学习与思考,我自己也是在尝试罢了。

左岸记:人类一切痛苦的根源,都源于缺乏界限感。权力边界、规则边界、人际关系边界,都是如此。什么是界限就是正好,就是适度。分清楚自己和他人,分清楚自己的事还是别人的事,谁的事谁说了算、谁为结果负责。看看我们是心甘情愿还是迫不得已?我是感受到了付出的快乐,还是出于害怕某种后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