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第二大行书的背后:一段泣血的哀歌

 ljf2623 2017-12-15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人民时代艺术 | 发现艺术之美| 追溯艺术之魂

这是颜真卿手捧遗骨写下的悲痛之书,它的背后,是一段泣血的历史,是一首英雄壮歌。这就是被后世称为“天下第二大行书”的《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背后的悲情

颜真卿

颜真卿,唐代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

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

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

《祭侄文稿》局部

《祭侄文稿》又名《祭侄季明文稿》,

是颜真卿追祭从侄颜季明的草稿。

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

颜真卿被杨国忠排挤,出为平原太守。

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

安禄山、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安史之乱开始了。

一时河北诸郡迅速瓦解,

惟颜真卿的平原郡高举义旗,起兵讨叛,被推为义军首领。

当时,颜真卿的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派其第三子颜季明与真卿联系,联合反叛。

颜杲卿与长史袁履谦设计杀死安禄山党羽、镇守土门要塞的李钦凑,

夺回土门,形势一时好转。

颜杲卿派长子颜泉明押送俘虏到长安报捷群请求救兵。

不料路经太原时被太原节度使王承业截留。

王承业想冒功,拥兵不救。

安禄山闻河北有变,派史思明回兵常山。

颜杲卿孤军奋战,苦战三日,粮尽矢绝,城破被俘。

颜季明等被杀头,颜氏家族死者三十余人。

颜杲卿被押解至洛阳,英勇不屈,先被断一足,凌迟处死。

直到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五月,

颜杲卿才被朝廷追赠太子太保,谥号“忠节”。

颜真卿时任蒲州太守,听到这个消息以后,

立刻派侄子颜泉明到常山、洛阳寻找杲卿和季明遗骸。

杲卿的尸骨已经无存,最后只找到了季明头骨,

颜真卿悲痛万分,于是写下了这篇祭侄文草稿。

《祭侄文稿》局部

此文稿追叙了常山太守颜杲卿父子一门

在安禄山叛乱时挺身而出,坚决抵抗,

以致“父陷子死,巢倾卵覆”,舍身成仁,英烈彪炳之事。

祭悼其侄颜季明更见疾痛惨怛,哀思郁勃。

本帖通篇用笔之间情如潮涌,书法气势磅礴,

纵笔豪放,一泻千里,常常写至枯笔,更显得苍劲流畅,

其英风烈气,不仅见于笔端,悲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祭侄文稿》局部

看这些被涂涂改改的文字,

让人感觉杂乱无章的书法,

何以胜任“天下第二行书”?

《祭侄文稿》局部

书法创作,抒情是第一难事。

《祭侄文稿》不是书法家当做书法作品来写的,

而是在特殊情感下,血与泪凝结出的杰作。

由于心情极度悲愤,颜真卿的情绪已难以平静,错桀之处增多,时有涂抹,

但正因为如此,此篇文稿堪称动人心魄的悲愤之作。

元代张敬晏题跋云:“以为告不如书简,书简不如起草。

盖以告是官作,虽楷端,终为绳约;

书简出于一时之意兴,则颇能放纵矣;

而起草又出于无心,是其手心两忘,真妙见于此也。”

元鲜于枢在《书跋》中称:“唐太师鲁公颜真卿书《祭侄季明文稿》,天下第二行书。”

此评为历代书家公认。

《祭侄文稿》局部

作为一篇传世书法,《祭侄文稿》有三大特色。

首先是圆转遒劲的篆籀笔法,

此稿厚重处浑朴苍穆,如黄钟大吕;

细劲处筋骨凝练,如金风秋鹰;

转折处,或化繁为简、遒丽自然,或杀笔狠重,戛然而止;

连绵处,笔圆意赅,痛快淋漓,似大河直下,一泻千里。

《祭侄文稿》局部

其二,是开张自然的结体章法。

我们从文稿中,

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刚烈耿直的颜真卿感情的起伏和渲泄。

本帖的行笔忽慢忽快,字与字上牵下连,

或萦带娴熟,或断笔狠重或细筋盘行,或铺毫直下。

至十八行“呜呼哀哉”,前三字连绵而出,昭示悲痛之情已达极点。

从第十九行至篇末,仿佛再度掀起风暴,其愤难抑,其情难诉。

写到“首榇”两字时,前后左右写了又改,改了又写,仿佛置身于情感旋风之中。

长歌当哭,泣血哀恸,一直至末行“呜呼哀哉尚飨”,令人触目惊心,撼魂震魄。

《祭侄文稿》局部

文稿最大的特色,便是渴笔较多,且墨色浓重而枯涩。

这与颜真卿书写时所使用的毛笔有关。

这一墨法的艺术效果与颜真卿当时撕心裂肺的悲恸情感

恰好达到了高度的和谐一致。

而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

我们从中仿佛可以看到颜真卿遭受家国之痛的一腔悲愤。

《祭侄文稿》

人民时代艺术院 发现艺术之美

追溯艺术之魂

呈现艺术家的创造与灵性

分享艺术家的思想与学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