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黑衣宰相”姚广孝为什么要当和尚?

 老刘tdrhg 2017-12-15

“黑衣宰相”姚广孝为什么要当和尚?


  姚广孝是明朝著名的僧人、诗人、谋士、政治家,曾经辅佐朱元璋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登上皇位。一位出家的僧侣,涉及到政治之中,足可以说明他是个有抱负有野心之人。那么这样一个不像僧人,更像是文人的人,为什么会去出家为僧呢?

  寻找原因,很多人可能第一时间会想到也许姚广孝家庭贫穷,不得不出家为僧以谋生计,就像当初朱元璋一样,正是因为没办法生存了,因此选择了出家为僧。但是史料证明,姚广孝出家为僧,并不是因为家庭贫穷。

  姚广孝出生医学世家,姚家世代行医,颇有些名声。就算不是大富大贵之家,但也绝对是小康家庭。衣食无忧,为什么姚广孝会选择出家为僧,而他的父母们又怎么狠得下心呢?

  要寻找这个答案,首先要看姚广孝生活的背景。姚广孝出生于公元1335年,公元1348年,14岁(虚岁)的姚广孝选择了出家为僧。1348年,为元朝至正八年,聪慧异常的姚广孝没有选择走科举道路,而是选择了出家为僧,就是因为他所处的时代为元朝。

  元朝不是汉朝人的天下,当时的统治者为蒙古人色目人,因为民族的差异,所以在科举考试上有极大的偏差。首先是蒙古人色目人考试难度低,汉族人科举考试难度极大。而且就录取的名额来说,蒙古族人的录取名额也要远远高于汉族人。科举取仕难度比蒙古族大也就算了,等考上了汉族官员也往往官位极低,同时还要受到歧视。就整个科举制度史上来讲,元朝时期汉族人科举取仕是所有朝代中最高的。

  难考上不说,考上了还不一定有什么成就,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于是就有很多人动了别的心思。姚广孝的父母便是其中之一,姚广孝之所以选择出家为僧,就是寻找了一个新的道路。

  元代的统治者好佛,在他们统治时期,不仅佛家寺庙迅速增长,僧人有优待,而且还经常在佛教中选拔人才。刘秉忠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所以说相对于科举,从佛教到朝堂还比较容易且收获更大一些。

  姚广孝出家为僧后,一边演习佛法,学习诗书兵法,一边还四处游历,与人相交,其中交往甚秘的多是文人,诸如王宾、高启、杨孟载之辈。

  姚广孝曾经还作诗一首,诗云:”谯橹年来战血干,烟花犹自半凋残。 五州山近朝云乱,万岁楼空夜月寒。 江水无潮通铁瓮,野田有路到金坛。 萧梁帝业今何在?北固青青客倦看。“一个出家的僧人,作诗却是问霸业?他的心思就很明显了,就是想要辅佐明君治理江山,甚至更大的是想要扶持新君。

  这几点都证明姚广孝出家为僧,只是一种他顺利进入官场的道路。而后来朱元璋从僧侣中选拔人才。姚广孝被选中,成为燕王朱棣幕僚,并且还辅佐朱棣取得江山,也正和其意。

  姚广孝虽然是一个僧人,但同时也是一个政治家、诗人,他在与文人相交之时,留下许多诗作,让后世人得以从中解读他的内心想法,解读他当时的心境。

 《杂诗八首》——孔子

  仲尼昔在鲁,里呼东家丘。

  谁知百王师,圣德与天侔。

  要令臣子惧,笔削成春秋。

  遗经勤后来,一变乃从周。

  《杂诗八首》——秦始皇

  祖龙并六国,势大莫与争。

  欲愚世上人,肆暴坑儒生。

  群经化灰烬,法令从吾行。

  剧政若牛毛,哀哉若疲氓。

  鸿鹄骤—举,四海如沸铛。

  不逢赤帝子,天下谁能平。

  秋蝶

  粉态凋残抱恨长,此心应是怯凄凉。

  如何不管身憔悴,犹恋黄花雨后香。

  少师真容自跋

  幼读东鲁书,长习西方教。抹过两重关,何者为悟道。不厌山林空寂,不忻钟鼎尊荣。

  随缘而住,任运而行。犹孤蟾之印沧海,若片云之浮太清。了无他说,即此,便是人问我,更何如手里栾珠一百八。

  姚广孝,生于公元1335年,去世于公元1418年,小的时候交姚天僖,出家为僧之后,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暗,号独庵老人、逃虚子,后来因为帮助朱棣谋得江山,因而被赐予广孝之名。

  姚广孝是历史上著名的僧人、诗人、谋士、政治家、佛学家,精通佛、道、儒、兵诸家之学。四十多岁的时候,被朱元璋宣宗,随侍燕王朱棣,主持庆寿寺,成为朱棣的主要谋士。后来建文帝实行削藩政策,姚广孝建议朱棣举兵反之,并帮助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并且登基为帝。

  朱棣登基之后,姚广孝被封为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被称为”黑衣宰相“。此后姚广孝淡出政界,居于佛寺清修。公元1418年病逝于庆寿寺中,追赠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

  姚广孝虽然是个僧人,但是却不是一个纯粹的僧人,相比于僧人姚广孝更像还是一般文人。姚广孝三十多岁的时候游历四方,于吴中许多文人都相交甚秘,其中包括高启、杨基等人。姚广孝与这些文人一起交游酬唱,评书品画,所以有人把他列为”北郭十友“之一。姚广孝与北郭诸友同游,饮酒、吟诵,颇得逍遥情致。在这期间,姚广孝与好友经常作诗相赠。

  姚广孝作《题张山人适乐圃林馆十首》:”去官归故里,侨隐倚高林。花月尊前友,松风席上琴“记辞官归隐,与诸友相交之情。后又作”巷僻无车马,闲扉掩薜萝。笼驯传信鹤,池蓄换书鹅“,写乐圃林馆幽静、空寂之味。

  姚广孝像文人,并不止表现在他与文人相交的洒脱肆意,更体现在他对功名的追求上。姚广孝年轻的时候出家为僧,跟随诸多名僧演习佛法,四十多岁的时候,参加朱元璋选调才能僧侣的考试,并且被朱元璋选为燕王朱棣随侍。

  若真是一个一心向佛之人,只怕会远遁俗世。就算涉足红尘,也不可能参与进黑暗的官场中。但是偏偏姚广孝不仅入世了,而且还特地参加了朱元璋的选调之会,那么也就意味着姚广孝是有名利之心的。

  同时建文帝开动削藩政策的时候,是姚广孝建议朱棣举兵。若真是一个一心向佛之人,绝不会提出这等增添杀孽之事。古代的战争比之今日的战争更加惨烈,完全就是拿士兵的命去填,所以说姚广孝不像一个和尚,倒更像是一个文人谋士。

  姚广孝辅助朱棣登基之后,虽然位极人臣,但是他却毫不留恋,拂袖而去,不带一丝眷恋。对于权势的不留恋,让人看到了这个男人的可怕之处。他不贪权不恋势,却偏偏推动了靖难之役的发生。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这个男人毕生的追求,也许只是改朝换代,颠倒乾坤,辅佐一位帝王登基,以此证明他的能力呢?

  姚广孝此人与明初谋士刘伯温近似,他们都是辅佐帝王登基的有功之臣,都是羽扇纶巾之辈。那么这两人之间,是否存在有一定的关系呢?

  从史籍上看,刘伯温辅佐朱元璋谋取天下,姚广孝支持朱棣夺得江山,一个是洪武朝,一个是永乐朝,两人好似并不处在一个阶段上。不过两人都有共同的好友是宋濂和高启,那么很有可能这两人实际上是认识的。

  这两人发光发热的时间不在同一个阶段,但是都让后世人见证了他们的手段谋略。若是拿两人相比的话,还是刘伯温更胜一筹。毕竟”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不是随意说说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