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中华同胞书

 宗允昌 2017-12-15

海内外中华同胞:

我是内陆一名学者。根据十年研究得出一项结论,若其成果能够应用,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难题将迎刃而解。然而该结论却与现有物理学理论冲突,不仅成果不能付诸实施,而且倍受嘲笑。个人境遇事小,若成果不能造福人类,深感未尽自己责任。一晃几年过去,奔走努力无效,应用遥遥无期,神志倍感煎熬。无奈人生短暂,成果社会急需,不容坐等伯乐降临。只有借公开致书,期盼广大同胞关注,推动全球学术界认真讨论检验批评这项新理论,实现成果早日应用。

我从事超导研究(点击链接:http://www8.zzu.edu.cn/lpl6/default.htm)20022003年,经过深入思考和大量理论计算,认识到超导电性违背“电磁感应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因此,用超导体制造“第二类永动机”(自动吸热做功)切实可行。2005年全国超导学术会议在上海召开,会议期间散发了阐明这一观点的稿件,却招致嘲笑,有问者道:“这人是否精神有毛病,”,乃至送我“永动机”的绰号。为了理论严谨证据充分,随后制成“超导发动机(点击链接);经过反复分析计算验证,理论数据为铜氧超导大量关键实验结果一致证实。尤其超导转变温度T理论值准确符合测试结果,现有任何其它理论无此效果。2009年完成系统理论阐述,随后c

反复投寄各主流专业杂志,无一例外拒绝,评语惊人一致:未遵循现有理论。【遗憾的是现有理论面对铜氧超导微观起源不仅一筹莫展,而且不断为新实验所否定,尤其如1972年获诺贝尔奖的BCS理论,曾预言超导Tc超过30K,然而,Hg系铜氧超导体T高达135K,高压下甚至达到164K。观念所限,也可能审稿人无法理解新c

理论计算公式及实验验证】。目前,文章摘要发表于国际低温物理第26届会议录(2011.8,北京),全文在会议上发布(点击链接),相信其价值终将为学术界认识。

文后附录简要介绍了铜氧超导电性的微观起源,分析了其违背两个常规定律的物理过程,学过高中物理的朋友可理解其中基本原理,只要能够突破固有观念,不难认识到“第二类(超导)永动机”切实可行。然而,全人类目前的一致观点是“永动机不可为”~这已是小学生的“基本常识”。无怪乎~“超导永动机”专利申请邮寄中国专利局后,一位受理人员电话里曾气乎乎训斥道:“大学老师连这点常识也没有,竟申请永动机专利~”没有“基本常识”,自然人人嘲笑,学术界岂能容忍~无奈欲融资研制样机,商界朋友道:“永动机意义重大~要证明可行,展示出小模型,无电无油,转动不止,融资不难。”的确言之有理。不过,孤家一人,除大脑可用,无人力物力,赤手空拳,纵有魔法,无道具也难上演。何况超导材料昂贵,低温技术要求苛刻,成本奇高,虽理论计算实验证据充分,发明图案在手,也只能望资兴叹。

面对读者同胞,尽管容易连接作者网页的各项专业内容,但全部理论七八万字,计算又涉及量子理论,非专业人士难以深入,专业人士又不屑其冲击旧理论。如此境况,进退维谷,原理易懂,理论正确性谁识~若为纯理论成果,除坐等伯乐降临别无良策。“超导永动机”实用意义巨大,未倾力使其早日为人类造福,作为理论发现者,机器发明者深感失职。然而,回首历史,“迈斯纳效应”(见附录及网址: http://www8.zzu. edu.cn/lpl6/研究思考/视频文件/超导磁悬浮视频文件说明)启示深刻,描述公式简洁明白,却七十余年不为人识;这项新理论颠覆常理,学术界从灵魂深处排斥,再等几十年方显影响,不可预知;成果应用,遥遥无期;四处嘲笑,八方碰壁,焦头烂额,心悴神疲~

1/4页

然稍有喘息,静夜反侧,想到成千上万矿工兄弟仍深陷井穴。成果晚用一年,又将使多少同胞兄弟挖煤丧身致残,石油战争又致多少生灵涂炭~作为人类一员,怎敢为求一己宁静,为免受嘲笑攻击,任由成果封闭~穷途尽方,唯向同胞求援为上;是故致书,倾诉衷肠~若从书中读出真诚,作者由衷感谢您的信任与关注,请将其转发给您的同学亲友,乃至于您的博客。有广大同胞关注,必将推动全球学术界认真讨论检验批评这项新理论。

纵观历史,人类从未经历颠覆固有时空观的失败,爱因斯坦相对论问世之初尚遭冷遇乃至攻击(点击链接);数百年来,人类“永动机”梦想屡屡破灭,“热力学第一、第二定律”更将其打入科学禁地,今日旧话重提,激起同胞关注之时,必然招致嘲笑攻击。不同以往,目前“超导永动机”尚属理论,作者无人力物力制出样机,不求激烈批评,无以付诸实施,更无早日应用。

若无深入理论分析计算,若无充分实验证据支持,作为一个学者,绝不敢如此冒天下之大不韪,企图颠覆常识,自招千古骂名~敢于公开致书向同胞求援,自是深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同胞呼应,蔚为壮哉~历史也必将铭记,各位中华同胞为推动科学进步的这一壮举。

各位同胞,我们虽还未能相识,却知您从熙熙人流之中迎面而来,您我同望一轮神州明月。多少个深秋之夜,月明星稀,山巅伫立,仰望苍穹,长空万里,欲借天籁向您倾吐心声,却总袭来不尽的秋风,无奈只好献上一阕词曲,传递盼望相识的同胞深情:

忆秦娥?赠

秋风咽,

天涯同望清空月。

清空月。

星辰聊落,

苍茫夜色。

关山重重路途塞,

昆鹏展翅竞飞越。

竞飞越。

长风万里,

一鸣不绝,

中华一员:李平林

龙年初一

2/4页

附录:铜氧超导微观起源及实现“超导永动机”基本原理

学过高中物理的朋友都知道,超导电性零电阻和抗磁性并存,超导环路中能保持“永恒电流”。抗磁性表现

[1]为“迈斯纳效应”,可用于超导磁悬浮(点击链接)。磁铁上浮无疑要消耗能量,1933年发现“迈斯纳效应”至今人们都清楚。磁铁反复使用磁性不减弱,能量只能来自超导体。“悬浮能”如何起源,初期(1934)的热力

[2]学研究结论归因于“凝聚能”,遂成学术界的习惯思维。然而,近年研究发现,铜氧高温超导的“凝聚能”并非在T温度附近释放,如上述超导发动机(包括超导磁悬浮)所用的YBCO超导体,1000K以上超导电子已开始c

[3]释放“凝聚能”(专业术语称为“赝能隙”或“预配对”),直到T?92K才突然发生磁悬浮。显然,“悬浮c

能”和“凝聚能”相去甚远,“习惯思维”却难以挣脱初期结论的束缚。这种含糊逻辑掩盖了“超导磁悬浮”的深刻意义。按照我们新理论的认识,“悬浮能”起源于超导体中原子的热振动(任何固体中的原子都在作剧烈的热振动)。这是超导电子活动特征决定的,它既不像普通导体中自由电子那样到处乱撞,也不像价电子那样紧绕原子(离子)定点运动,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其环绕核心原子的同时又能有序前进,因此能从原子热振动获得能量。——这是人类首次明晰描述超导电子的活动行为。超导电子环绕原子(如铜氧)运动,我们称为“电耦合”(点击链接);而获得热振动能量,我们称为“声驱动”(点击链接;声,即声子,是热振动的量子化名称,表明能量一份一份传递),如铜氧超导电子运动影像所示(点击链接)。大量超导电子在“声驱动”下运动起来,受外磁场作用形成超导涡旋电流,其磁场抵抗外磁场使磁铁上浮而做功;同时,因为提供了“悬浮能”,原子热振动就要减弱降温,随向周围环境吸热,发生“吸热效应”。简言之,就是超导体自动吸热而做功。这看似自然简单的物理过程却违背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该定律告诉我们,任何物理过程不能自动吸热而做功),大量超导磁悬浮实验已明确观测到“吸热效应”(点击链接)。然而,因“思维习惯”禁锢,使物理界对“自动吸热做功”现象视而不见,更不可能认识“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过程。因而,这一观点一旦公布,必然遭到激烈批评攻击,何况反对者有问世七十余年的“凝聚能”观点为论据,似乎一时难有结论。

不过,与这一观点论题等价的另一论题并无任何观念混淆,却七十余年未受异议,可见观念突破之难。让我

们分析“超导电性违背电磁感应定律”是否成立。请观察录像演示的迈斯纳效应,及其相应的描述方程LondonII:

[4] m(1935年发表。其中B为外加静磁场磁感应强度,J为超导电流密度,?×表示J旋转度量,ssBJ,,,,s2ens

其它均为常数)。尽管该方程定量有误,却也定性描述了迈斯纳效应。我们知道,稳定静磁场(有势能)不能输出能量,因此不能激发感生电流,然而,实验及方程都揭示出它却激发了携带能量的超导电流,明显与变化磁场激发电流的“电磁感应定律”相冲突,认真审视不难澄清这一点。由于未认识到原子热振动驱使超导电子前进(声驱),七十多年来物理界仅满足于London II的数学关系,却从未能揭示其深远的物理意义:即超导电流自动获得了能量。否则,无法解释迈斯纳效应及相应的超导磁悬浮。如上文超导电子运动影像所示,事实上超导体犹如微观电流发动机,不过,动力源不是变化磁场激发的感生电动势,也不是电池的化学势或太阳光能,而是原子热振动。因为驱动超导电子前进要付出能量,原子热振动就要减弱降温,随向周围环境吸热„„,与上一论题殊途同归。简言之,超导电流借助原子热振动自动吸热做功,自然能实现超导磁悬浮,并表现为零电阻和永恒电流,三种现象均起源于“声驱动”。其实,几十年前发现“永恒电流”时,已有“超导永动机”之说,由于未澄清超导电性的微观起源,至今也仅限于用孤立超导线圈进行实验观察,从未意识到可以合理设置线圈结构,让“永恒电

3/4页

流”永恒做功。尽管常规电流能够做功已成为常识,鉴于“永动机”伪科学忌讳,观念禁锢深重,物理界遂将“永恒电流”改称为“持续电流”,深恐对“永恒”避之不及,更不会探究“永恒电流”能否做功。尽管1975年前

[5]的研究已发现,“永恒电流”在远大于宇宙年龄时间内不会有任何减弱,面对如此奇异属性,却因观念禁锢使学术界失于洞察探究。

试想,如果仅为常规电流设置一个孤立线圈,可能至今我们也不知电动机为何物。尽管目前已有大量超导电机,却并非为“永恒电流”设计,而仅适应于常规电流,根本不可能发现“永恒电流”自动吸热而做功的属性。如果我们根据需要,设置结构合理的超导线圈,并将其用杜瓦外壳适当绝热隔离,避免在开放环境中热量任意交,无需温差,即可使“永恒电流”连续做功,其向环境吸热将不断积累,相信不难观测到更显著的“吸热效应”。

同时,适当控制杜瓦外壳的真空度,使“永恒电流”对外做功所吸热量与环境透入热量达到平衡,维持永恒电流做功将不需要消耗任何冷媒。对外做功而吸热,实际上是一个免费冷源,机器运转起来甚至可以自制冷媒,如液氮。除了启动时耗费少量电能及少量冷媒,启动后无需任何现有能源供应,超导电流将通过向环境吸热一直对外输出机械功,这正是“第二类永动机”(违背“热力学第一定律”为第一类永动机,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为第二类永动机)

1 W. Meissner and R. Ochsenfeld, Naturwiss, 21, 1933, p787;张裕恒,超导物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7合肥,第10

2 C. J. Gorter and H. B. G. Casimir, Physica 1,(1934a), 306; Phys. Z., 35(1934b), 963; Z. Tech. Phys., 15(1934b), 539;

张裕恒,超导物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7,合肥,第44

3 Liang W Y, in Zhou W Z, Liang W Y Ed. Fundamental Research in High-Tc Superconductivity, 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1999Shanghaip454 (in Chinese) [梁维耀, 发表于周午纵,梁维耀主编,高温超导基础研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上海,第454,472]

4 F. London and H. London, Proc. Roy. Soc.,(London), A155, 1935, 71; 张裕恒,超导物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7,合肥,第69

5 M. Tinkham,“Introduction to Superconductivity, McGraw-Hill, 1975; [M. 廷哈姆,《超导电性导论(哈佛大学研

究生教材)》,1985,科学出版社,第2]

4/4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