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干货|郎朗在中央音乐学院大师课(视频 音频 文字讲解)

 隨风飘逝 2017-12-16


2017年11 月

在当当网、亚马逊网、淘宝网及全国各大音乐书店将会同步推出老徐的最新力作

《全国钢琴比赛获奖曲目精选》


我编纂这本书的目的在于,为教学在一线的钢琴老师和业余(六至十四岁)的钢琴学生提供一个参考的指引,此书收集并筛选近年来全国钢琴比赛获奖学生弹奏作品,在曲目的选择上,则尽量做到广泛性、趣味性和音乐性。






期待啊!

?????

 2017年12月13日晚,郎朗钢琴大师班于中央音乐学院歌剧音乐厅成功举行。当晚,歌剧音乐厅座无虚席,观众热情高涨,对大师班充满期待。我院院长俞峰、党委副书记逄焕磊、苗建华等出席此次活动。


老徐觉得两个小时的视频

大家觉得还不够尽兴

那我们就来整理一下

大师班由我校钢琴系吴迎教授主持,俞峰院长发表致辞,他代表学院对朗朗表示热烈欢迎,并祝此次大师班圆满成功。郎朗对此次回到母校感到十分欣喜,他回忆了在校时光,并对现场的师生与听众朋友们表示了由衷的感谢。来自我校高三年级陈学弘、大学四年级钢琴专业学生郝一雷、附小五年级的李哲翔、附中初三年级吴思远,分别演奏了肖邦《船歌》(Op.60)斯克里亚宾《练习曲》(Op.8)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奏鸣曲》(Op.28)巴托克《奏鸣曲》(Sz.80)等一系列高技术难度的作品,郎朗逐个对其进行了耐心、精彩的点评与指导。  


第一首 肖邦《船歌》

郎朗指导陈学弘演奏


一、郎朗强调钢琴“音色多样性”


陈学弘演奏肖邦《船歌》时,郎朗试图从另外的角度开拓,他对声音的想象力:“你的演奏过于‘陆地’,应该找更多‘船’的感觉”、“你可以将固定的音想象成行走的”、“我需要一些透亮的、波光粼粼的东西”。吴思远演奏巴托克《奏鸣曲》时,郎朗引导他将音乐想象成一幅又一幅民间舞蹈的画面,将乐曲不同的声部和小节想象为不同的打击乐器,甚至弹出铜管乐队的效果。



 视听经典 船歌(四个版本)

肖邦的《升F大调船歌》OP.60,作于1845-1846年,出版于1846年,呈献给斯托克豪森男爵夫人。船歌(Barcarolle)起源于意大利语中Barca一词,据说是由威尼斯船夫的传唱民歌演变而来,多为6/8或3/8拍,小船起伏荡漾的感觉在歌声中悠悠起伏。后来船歌泛指按这一体裁写成的声乐或器乐曲,比如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还有肖邦和福莱的钢琴曲《船歌》。肖邦创造性在于将以往典型的船歌6/8拍子,其强拍在第一拍,弱拍在第四拍,变为12/8拍,把强拍放在第一拍及第七拍,弱拍在第四拍及第十拍,并且将旋律线延长,使之更为流畅。


创作此曲时,肖邦与乔治·桑的感情即将破灭之前,肖邦自认为这是“坐在船上,只知道自己天地的一对恋人,表现情意绵绵的戏剧性。”乐曲充分反映了肖邦这一时期内心的孤独与悲愁。这首乐曲的构成,不论是从整体或者是从主题材料精密的发展,旋律或和声上的优雅等等,都称得上是肖邦最完美的杰出作品。这也是肖邦全部作品中最要求表现手法及用心来演奏的很难的乐曲之一。


听经典 肖邦船歌(四个版本)





第二首 斯科里亚宾《练习曲》

郎朗指导郝一雷演奏


二、郎朗强调演奏的“轻松感、层次感”


他始终让学生注意乐句与音乐情绪处理上的收放自如:“尤其演奏斯科里亚宾、李斯特时,我们总觉得越小心越弹得好,其实越小心弹得越不好”、“太紧张地去突破,反而没有突破感”。当郝一雷与李哲翔展示斯科里亚宾《练习曲》与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奏鸣曲》时,郎朗强调了更深的呼吸、抒情性的旋律线条的处理:“将句子变大其实更好弹”;同时也要注意音乐情绪的层层推进,“相同乐句的处理不应该一模一样”。


 斯克里亚宾练习曲Op.8 


斯克里亚宾是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体现了他继承传统又突破传统的创作轨迹。

Op?8作于1895年,体现了斯克里亚宾早期对浪漫派风格的继承,又不失突破传统的创作轨迹。这套练习曲一共十二首,从宏观来看,斯克里亚宾借鉴了肖邦、李斯特练习曲中调性布局的手法。整套作品分为前、后两部分,并按照大调、关系小调和下属走向模式来安排每首作品。 


老徐找来此作品号op.8的12首


第三首 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奏鸣曲》

郎朗指导李哲翔演奏


三、郎朗强调钢琴踏板的合理运用  


对钢琴踏板的处理也是郎朗所强调的重点,他几乎对每位学生都提出了踏板的要求。在陈学弘演奏肖邦时他谈到:“脚应和手一样”、“踩踏板不要非黑即白,要来点灰色地带”。他用斯科里亚宾、霍洛维茨来举例,建议郝一雷多学会运用左踏板来获得更丰富的音色;他生动地要求李哲翔与郝一雷:“等这个音晾干再继续”等等……

 

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奏鸣曲》

a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op.28),和第一钢琴奏鸣曲一样,是普罗科菲耶夫全部9首钢琴奏鸣曲中唯一的两首单乐章奏鸣曲。两首作品的初稿创作于1907年,同属于作曲家的早期作品。这两首奏鸣曲的风格也近似,都采用了12/8的节拍和连续不断的三连音织体,具有托卡塔风格。

听经典 (四个版本)



第四首 巴托克《奏鸣曲》(Sz.80)

郎朗指导吴思远演奏


在大师课结束后的采访中,郎朗谈到:“钢琴虽然只是一件乐器,但可以呈现出如浩瀚宇宙般的艺术,事实上它就是一个宇宙。如果仅仅把它当作一门乐器,为学钢琴而学钢琴,那我们就不必花如此长的时间甚至穷其一生去钻研了。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学习钢琴的同时也是学习艺术,你是一名艺术家而不仅仅是钢琴家。

 “让几百年前的曲子在自己手中重生为全新的生命是十分重要的,作曲家本身并不希望每个演奏者把作品弹得很相似,千篇一律不叫 ‘艺术’,叫‘山寨’,这样作品的存在就没有太大意义。总的来说,我认为每天晚上在练琴的时候,都要有新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住艺术的新鲜血液。”……


 巴托克《奏鸣曲》(Sz.80)


巴托克是20世纪匈牙利杰出的作曲家。他将匈牙利的民间曲调与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形成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音乐语言。巴托克创作于1926年的《钢琴奏鸣曲》无论是曲式结构、和声调性还是节奏都体现着现代钢琴音乐与民间音乐的结合。对这首奏鸣曲进行演奏,要注意敲击性的演奏效果、重音效果的表现,踏板的使用和不规则节奏的处理。


这首作品作于1926年,是巴托克钢琴作品中最长的一首独奏曲,也是他所创作的唯一一首钢琴奏鸣曲。这首作品中,巴托克以古老民歌的自然音调式为基础来布局和声,将非韵律节奏作为钢琴音乐的表现手段,通过吸收民间音乐的旋律动机、节奏、调式以及创作手法,创作出全新的、富有民族意味的音乐作品。



郎朗演奏巴托克钢琴奏鸣曲(Sz8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