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轮复习 第一百七十天

第三节 痰饮
一、定义: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亦称“淡饮”、“流饮”。其临床特征随饮停位置不同而异,临床有痰饮(狭义)、悬饮、支饮、溢饮等类型。 二、源流: (一)《内经》称“积饮”。 (二)《金匮要略》首创痰饮病名,张仲景被后世称为痰饮病的鼻祖,他在《金匮要略》里设专篇讨论,提出“四饮”及其治法方药。这些至今仍是辨证论治的基础。 (三)自隋唐至金元,渐有痰证、饮证之分。 1 朱丹溪创立痰病学说,成为内伤杂病的重要内容。 2 杨士瀛将痰和饮的概念作了明确区分。 3 叶天士提出了“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的大法。
三、病因病机: (一)三焦气化失宣。 (二)肺脾肾功能障碍:1、肺脾肾障碍的生理病理;2、痰饮的生成重点在脾。 (三)病理性质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 (四)病位:三焦、肺、脾、肾。 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首辨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再辨虚实;辨寒热;辨痰饮是病理产物还是致病因素。 (二)治疗原则:温化 (三)分型论治: (1)痰饮 1、脾阳虚弱证: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2、饮留胃肠证:甘遂半夏汤,在胃;己椒苈黄丸,在肠。 (2)悬饮 1、邪犯胸肺证:柴枳半夏汤 2、饮停胸胁证: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 3、络气不和证:香附旋覆花汤 4、阴虚内热证: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 (3)溢饮 表寒里饮证:小青龙汤或大青龙汤 (4)支饮 1、寒饮伏肺证:小青龙汤;体虚表不著用苓甘五味姜辛汤; 饮多寒少,外无表证,喘咳痰稀不得息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邪实正虚,饮郁化热,用木防己汤 2、脾肾阳虚证: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
留言默写:癃闭歌诀
复习
第一百六十九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