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中国古村镇(15婺源3)
2017-12-16 | 阅:  转:  |  分享 
  
Y--17338E-mail文化传播网www.52e-mail.com中国古村镇(15)这里向诸位推出的是一组中国古村镇的图片。此集为
江西婺源古村镇(3),此集题为特色景致。姚永林编制婺源古村建在山间盆地里,高低错落,云霞环绕,宛如天上人间,富有立体感和韵律感
。一座座古民居散在群山环绕之中,状若展翅的蝴蝶,溪上两座小桥正似蝴蝶的触角,飘然欲飞,妙不可言。到婺源最有特色的古色古香也是首屈
一指了,古村落、古祠堂、古树群、古洞,无不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辉煌和岁月的沧桑,延村的小巷深而幽静,年代久远的青石板路发出醉人的光泽
,石上道道刻痕早已被岁月磨蚀的意态高古,狭窄的石板路在高高的风水火间尽情蜿蜒,仿佛永无尽头。徜徉在那美丽之中,那山的逶迤,水的流
淌,建筑的精致与高雅,美丽的婺源,在这里找到了家园的宁静、质朴、温暖与慰藉,找到了远离城市喧嚣的世外桃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
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赞美家乡婺源的诗句婺源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之一,在这里,昔日的
商贾和缙绅们留下的宅院以那些精美的木刻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而更重要的是,那些古老的建筑成为时间的一个纪念,它们是活着的,它们主人的后
代在里面生活作息,绵延着人与自然的对视。婺源的美,不但美在其自然景观的淳朴天然,更有无数人文色彩将之塑造成一个充满历史韵味的旅游胜
地。婺源古属徽州管辖,因此全县有大批明清遗留下来的古民居,古朴典雅的徽派特色建筑古祠堂、官邸、民居、书斋、戏台、廊桥、亭阁、宝塔等
遍布于城乡,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更增添了许多宁静与幽雅。特别是李坑、延村、思溪、桃溪等明清民居群,被建筑学家称为“古建筑博物馆”。
俞氏宗祠、经义堂等气势宏伟,祠内、堂上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工艺精湛,被誉为“艺术殿堂”。传说中的彩虹桥“两水夹明镜,双
桥落彩虹”,据说这诗句就是彩虹桥得名的原因。它静静伫立于此地,已经有800多年了,再多的沧桑对它来说,也仅仅是一个刹那而已。春天的
晨光已经开始对着路人明媚微笑,清而温润的河边有人在嬉戏,对岸的水车吱吱呀呀地随着时间歌唱。时间仿佛在这里变得舒缓了,纯木质的廊桥果
然如雨后的彩虹,轻灵地飞身过小河,暗红的桥身透着岁月的痕迹。婺源像一本画册,提供了偶然保存的原始淳朴的一面,也给人带来了无尽的
思索和怀念。在这座偌大的乡村公园、深邃的古民居博物馆,不仅倾服于历史所刻画下的精妙绝伦,更叹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山水的水乳交融。
“牛耕绿野千仓满,虎啸青山万木春。”这才是人与自然相辅相存的理想境界。在婺源,返璞归真、崇尚自然是被歌颂的主题。从混凝土堆砌的城市
出逃的我们,对这里有一种莫名的亲近,一切都那么古朴、自然。毫不经意,却移步换物,皆成风景。油菜花开了,在那些金黄翠绿之间,不时有蜂
鸣蝶舞,不断将春的消息带到人间。走在那片田野里,一切都是如此安静,安静得好像整个世界都已经变得透明。久在喧哗的城市里,耳际早就习惯
了各种各样的嘈杂,忽然来到婺源,不但呼吸到了干净的空气,而且连声音也变得纯净起来。在婺源,很容易让人忘记时间的存在。随着脚步和心灵
穿行在那些精致的美景之中,听着老人们讲着过去的故事,好像自己也曾在此驻足,也曾在此流连一座座白墙黛瓦的斑驳老屋,密密地依水而立;
青石板的小路,沿着水、沿着街巷铺陈开去;这里的小河曲折蜿蜒,河边便是一块块洗衣的青石板了。从前,有多少女子天天在一块块浣衣石上从日
出忙到日暮,从青丝忙到白头。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有明代崇祯年间广州知府余自怡的“官厅”、明代天启年间吏部尚书余懋衡的“天官上
卿”、清代顺治年间司马余维枢的“司马第”、颇具传奇色彩的“金家井”……在这些古建筑的粉墙黛瓦里,渗透出的是历史的悠悠情思。这里民居
上的木雕大都很精美,每一幅就是一个故事。据说婺源的木刻是明清古建筑中最精美的典范之一,一般的徽派建筑,在门窗上的木刻可以有两到三个
层次,人物摆设与景物的关系相对简单,而婺源的木刻最多可以达到四层,其做工之精细,布局之独特,堪称巧夺天工。很难想象,那些工匠是如何
让这一方方小木头表现出如此丰富的内涵。只可惜其中不少因为历史的原因,被铲去了面目,留下残缺的美丽。但即便是这样残缺的美,依旧可以震
撼今世的游客们。油菜花哪里都有,可江岭自成风光。这里山势起伏,油菜花开得欢了,一直从平地的农田“泛滥”到山上的梯田,水平看有高低,
高处看又有梯田特有的弧形造型作为间隔。婺源的油菜花或许是受了好水土的滋养,个头尤为健硕,所以风一吹,那种摇曳的姿态汇成一片,直看得
人眼冒“金”星。这里的村落一般都是簇拥在一块儿的,翘翘的马头墙、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间或的炊烟袅袅,再配上农民拉犁耕作的画面,美得
不加雕琢,水墨画一般。(下图)这里享有着“书乡”之誉,文化底蕴深厚,无数文人名士从这里走出,当然这里面最有名的当属宋代的朱熹了。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学大师当年的诗句和朱熹老宅据说是他亲手种下的杉木都仍然显出旺
盛的活力。在婺源,返璞归真、崇尚自然是被歌颂的主题。从混凝土堆砌的城市出逃的我们,对这里有一种莫名的亲近,一切都那么古朴、自然。毫
不经意,却移步换物,皆成风景。婺源历来享有"书乡"之称,著名的四库全书的著者为婺源籍的图书达175种。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推崇耕读
传家的世风,有一句诗说得好:山涧茅屋书声响,放下扁担考一场。这次我在村墙上看到的"不送子女上学,家长等于犯罪"可以算是古之遗风了。
溪村的奇樟主干向河对岸横卧,树枝曲如台阶,行人可从此过河,此一奇也;该树树身另长出五棵枝樟,树高均过10米,此二奇也;三奇是该树的
树兜上又生长一棵糙叶树,与诸樟浑然一体。(下图)鸳鸯湖,位于婺源西部赋春镇,水面2300亩,湖区幽雅恬静、空气清新甘美、山林葱翠欲
滴、湖水澄碧如玉,碧水中央兀立有湖心岛、岛上建有“湖心亭”,辟有桃、李、柑桔果园。每年冬季有2000多对鸳鸯翩然汇聚于此越冬,卿卿
我我,悠悠乐乐。“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据说这诗句就是彩虹桥得名的原因。嶂山峡谷,路边始终有一条小河,沿岸错落有致的散布着村庄
,多见古树,偶在葱翠间挑出黑瓦白墙,翩若惊鸿。景移物换,天气阴霾有雨,远山淹没在云雾里,时隐时现。雨后的嶂山云雾缭绕,溪水顺着山势
潺潺而下,一路过去大瀑小瀑不计其数,满山葱翠在云雾中蔓延直入天际。?青石板路曲折地在村中蜿蜒,转过一个巷口,是两眼千年古井,在不经
意歇息时,发现坐着的石墩上也雕刻着古朴的纹样。上下晓起有一条青石板横铺出来的田畔小路相连,细看可以察觉青石板中间有着或重或轻的车辙
痕迹,在向路人述说逝去的岁月。放眼望去,山峦远近高低,云雾缭绕,加上朦胧的晨雾,缥缈的树影,浓浓淡淡,似有若无,此刻展现在眼前的是
一幅活生生的泼墨画。雨后清晨的古村静谧无语,踏着潮湿的青石板路,眼前的小桥流水、古树绿叶、粉墙黛瓦、山岚迷朦,使时光恍如倒流,又或
是久梦未醒?彩虹桥横卧于清华镇上街,初建于宋代,以唐诗“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而名。桥长140米,桥面宽3.1米,四墩五孔,由11座廊亭组建而成,木板铺设桥面,木椽青瓦结顶,廊亭两侧有栏杆和坐凳,供行人观赏憩息。洪村北宋初年建村,村民养生有道,高寿者多,有“长寿故里”之称。鸳鸯湖谢谢观赏更多精彩请点击这里访问http://www.52e-mail.com
献花(0)
+1
(本文系znb470726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