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士有话说精彩回顾——“博物人生”

 九色枫林 2017-12-16


博物学领域的名家及复兴人刘华杰博士北大附中和北达资源中学的校本课程“博物选修课”创始人之一张继达老师、以及现任博物学文化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徐保军博士来到本期“博士有话说”,开聊他们眼中的博物学以及博物带给他们各自感受与启示

张继达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发现现在的孩子除了电子产品和网络游戏似乎对身边的其他事物都漠不关心,他认为这其实也是现在学校教育的缺失,张老师认为现在的孩子平常除了学校的学习,周末还要去各种兴趣班,为了能够考更好的高中、大学而奔波,并不是真正的快乐和幸福,于是想改变这种现状,把孩子们从学校教育的桎梏与局限中拉出来。他率先在学校开设了博物选修课,引导学生们去观察、记录身边的一点一滴,回归到大自然去接触、去了解、去感悟,张老师相信从中学生们会自然而然获得很多谜题的答案。结果也是可喜的,在这个过程中他感觉到了学生们的变化:身处在大自然中,同学们自觉放下了手机,开始关注大自然里的万物,感受着大自然的力量。张老师认为,Nature”在英文中除了自然的意思,还有天性的含义,当我们走进大自然的时候也在释放作为人的天性。他还指出,做自然教育其实也是在做人的教育,很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社会责任感,知道了如何做事、如何做人,这些都是大自然慢慢教给他们的。

刘华杰老师作为博物学的先驱者最早接触到博物是因为学哲学,张劲硕博士插话说,他发现不管学科学史还是科学哲学,最终都会和博物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很多人学着自然科学尤其是地质学,后来就转向了哲学研究,大概其中有很多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联系。刘华杰老师认为每个人认识自然界万物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博物就在我们的身边。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博物学没有不发达的,中国也正在步入发达国家这个行列,中国也不会例外,刘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之前看过张博士的一篇文章,文章中写英国皇家鸟类学会,一个民间组织,就有110万会员,相当于每60个人就有鸟类学会的,可见博物学在英国极为普遍。

刘华杰老师著作之一《博物人生》

另外刘华杰老师认为,社会多样性对于社会有稳定作用。总有一部分人会喜欢博物,喜欢博物对整个地球来说有好处的,原因就是它“用处不大”,刘老师解释说因为它对地球破坏力小,像现在的军事化武器、核技术、生化病毒,它们都太有力量了,为了我们地球能够存在的更长远,力量越小对地球来说越有好处。现在国家的经济在快速提升,我们喊“加油”是常态,那是不是可以慢一点呢?比如我们以前GDP两位数增长,现在是不是可以一位增长呢?博物很多方面都是建议大家慢下来,不管是对我们人类自身,还是对于我们唯一的地球母亲从长远来看都是有好处的。刘老师还说现在博物发展的很快,比预期的要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国家也开始支持,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高兴的地方。

徐保军博士毕业于人文学院的哲学专业,他在对西方博物学家的梳理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古人的思想与我们现在想法是相契合的,他们在探讨自然辩证法,人与自然地关系等等,这些都是在博物里面找到思想的源泉,所以在回顾历史的过程中,对现在我们的生活也很有启发。徐保军博士还提到,他认为正是由于当前社会诸多现象折射出很多潜在问题,因而才有博物馆的兴起,或许这也体现出人们的内心需求,也体现出人们寄希望于博物学来做出改变的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