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干货】考研中基最易忽视的记忆点

 康泰wjr图书馆 2017-12-16

1
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核心,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色的传统医学理论体系。


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对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奠基作用和意义。

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中医理论形成的标志。后世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各9卷81篇。

2、《难经》—独取寸口、命门理论,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3、《伤寒杂病论》东汉·张机(仲景)—创立辨证论治医疗体系,奠定临床医学的基础。后分为《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伤寒病)、《金匮要略》(脏腑辨证论治内伤病)。后世尊其为“医圣”,书为“方书之祖”。

4、《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2)历代著名医家对中医学理论的充实和发展。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的主要贡献。

1.魏晋隋唐时期:

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脉学专著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

隋·巢元方等编撰的《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

2.宋金元时期:

 宋·陈言(字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证治的先河

作者

倡导

派别

治则

刘完素

守真

河间

倡导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火热”

寒凉派

寒凉







张从正

子和

戴人

“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则正安”

攻邪派

汗吐下

李杲

明之

东垣

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补土派

甘温除热







朱震亨

彦修

丹溪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养阴派

滋阴降火

3.明清时期:

明代命门学说:张介宾(字景岳)—《景岳全书》《类经》;赵献可(字养葵)—《医贯》


作者

代表作

学术成就

明·吴有性

吴又可

《温疫论》

创“戾气”说






清·叶桂

叶天士

《温热论》

创卫气营血辨证

清·吴瑭

吴鞠通

《温病条辨》

创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清·薛雪

薛生白

《温热条辨》

发展了温热理论

王清任著《医林改错》重视解剖,改正了前人解剖方面的错误,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创立六大逐瘀汤


3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1)整体观念:机体自身的整体性,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在中医学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和治疗等方面的体现。

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

(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①汗尿:“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流于膀胱,则为溺与气”--《灵枢·五癃津液别》。

②脉象:“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素问·脉要精微论》。

③气血:天气温和,日色晴明,则人体血液流行滑润,且卫气常浮于肌表,血容易外泄,精气容易循行;天气寒冷,日色阴霾,则人体血行滞涩不畅,卫气沉藏于里。

④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则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生气通天论》。

 ⑤《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并解释说:“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邪,皮焦筋屈,痿躄为挛。”

(2)辨证论治:证的概念,辨证与论治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的含义及运用。

①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包括了病变的原因、部位、性质、邪正关系和发展趋势,故证候能够揭示疾病的病理本质。中医学将其作为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Ⅰ辨证: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中医综合《中医基础理论》考点精讲及复习思路合,辨清疾病的原因、部位、性质以及邪正关系,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此过程包括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辨病势。 

Ⅱ论治:是在通过辨证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法则和方药。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论治过程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和检验手段。

③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即“证异治亦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即“证同治亦同”。


国医助研团陪读班课程

免费试听中,不容错过哦



编辑:大胡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