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岁天才画就《千里江山图》,穿越900年为何还能震撼人心

 雲泉 2017-12-16

18岁天才画就《千里江山图》,穿越900年为何还能震撼人心

丨赵云鹤

900多年前,一位十八岁的天才少年创作了一幅《千里江山图》画卷, 是大宋的第一江山图,也是流传了千百年让中国人心心念念的旷世杰作,堪称宋朝版的《航拍中国》,曾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中展现给全世界。今年九月份,故宫博物院重新将这幅画的原作进行展出,无数观者为了亲眼看一看这件国宝甘愿排三个小时的队。

这幅绢本画卷无款,据卷后蔡京题跋可知是由王希孟所作。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比《清明上河图》还要长一倍!(《清明上河图》纵24.8厘米,横528.7厘米)画面中人物众多,气吞山河,黑墨勾山石,青绿施重彩。请耐心观看下面的这幅超长的《千里江山图》,来感受一下别人的十八岁。

18岁天才画就《千里江山图》,穿越900年为何还能震撼人心

看一幅画况且需要这么久,可想而知,当年的王希孟是有着怎样的毅力和精神,才能完成这样的作品。

除了画作本身,《千里江山图》背后的故事也很传奇。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当时的皇帝赵佶,也就是宋徽宗,一个被皇帝业务耽误了的艺术家。他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差劲的皇帝,但却是历史上少有的艺术天才和全才,并自创“瘦金体”,后人评价他——“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公元1113年,也就是徽宗朝政和三年,他在几百名画工中挑选出了一位年轻人王希孟,命令他在半年内绘成大宋锦绣山河,并亲自教授他绘画技法。

可王希孟非但不紧不慢,还提出各种无理的要求。不想,宋徽宗并没有怪罪于他,反而纵容他的种种,这让权臣蔡京十分嫉妒。

18岁天才画就《千里江山图》,穿越900年为何还能震撼人心

王希孟向徽宗讨要珍贵的材料做青绿山水画。蔡京认为青绿自古多用于突显明艳奢华之作,但用来画山水略显媚俗,而且年纪轻轻的毛头小子经验肯定不足。徽宗不以为然,认为艺术不需要被材料所困,且十八岁应是一个画师的黄金时代。果然,王希孟没有辜负重望,当完整的《千里江山图》呈现的那一刻,连蔡京都赞叹不已。

画面雄伟壮观,巧妙结合了南方水景和北方山景。峰峦起伏绵延,江河烟波浩淼,气象万千,壮丽恢弘。山间高崖飞瀑,曲径通幽,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秀丽。山水间野渡渔村,水榭楼台,茅屋草舍,水磨长桥各依地势,与山川湖泊相辉映。人物难以计数,却每个都栩栩如生。

画家在构图上充分利用传统的长卷形式所具有的多点透视之特点,结合了“平远”、“高远”、“深远”,富有强烈的韵律感,。在十余米的巨幅长卷中将景物大致分为六部分,每部分均以山体为主要表现对象,各部分之间或以长桥相连,或以流水沟通,使各段山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巧妙地连成一体,引人入胜。全图画工细腻,水面满勾峰头纹,无一笔懈怠。

18岁天才画就《千里江山图》,穿越900年为何还能震撼人心

中央美院冯海涛教授潜心研究《千里江山图》四年,闭关两个月,从颜料的制作到勾线、设色、刷矾,复制了全幅的十分之一。通过他的介绍,这幅画的所有颜料完全是由珍贵的宝石等矿物研磨出来的,绿色源于孔雀石,白色源于千年贝壳的化石,明胶源于上等的牛皮或鹿皮。这样才能达到“江山永固,千年永不褪色”。

整幅画需要五步才能完成,也就是说,当年的王希孟画了5遍1191.5厘米的长卷。山石以大青绿设色,也就是在勾、皴后,先以赭石铺底,然后上石青石绿,层层叠加。石青石绿本来覆盖性就很强,经层层叠加,质感凝重,与整幅画的墨青、墨绿基调浑然一体,鲜艳而不媚俗。

18岁天才画就《千里江山图》,穿越900年为何还能震撼人心

就在王希孟完成《千里江山图》后的一两年就去世了,死因至今仍是个迷。也有传说,宋徽宗心里怪罪王希孟的无理,在他献画后,宋徽宗便赐他一死。王希孟要求死前再看一眼这《千里江山图》,便独自走进画室,从此再没有见过他。有人说,他是钻进了画里,变成了一个渔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