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政变史话20—2

 钟家台 2017-12-16

 

萧衍道:“我在荆州多年,对那里的情况了解不少。依我看,随王虽有美名,其实乃是庸劣之人。他手下并无智谋之士,所依仗的不过司马垣历生、武陵太守卞白龙二人。这两个人都是唯利是图之人,如果封他们以高官显职,他们必然离开随王,另谋高就。至于随王,只需一封书简,便可召至建康。他离开了荆州,不就是明公的俎上鱼肉么?”

萧鸾又道:“会稽太守王敬则,乃是高帝旧臣。此人功劳卓著,骁勇无敌,恐不为我用,亦为我所忌。”

萧衍道:“此人本是草野村夫,适逢乱世,忝至大位,并无深谋远虑。对付这样的人,只要多给玉帛,穷其富贵,多选美女,以娱其心,当可无事。”

萧鸾道:“我也是这个意思。”

后来,萧鸾依计而行,征垣历生为太子左卫率、卞白龙为游击将军,二人果然离开了随王。接着,萧鸾又召随王萧子隆至建康,找个借口杀掉了他。王敬则见萧鸾对自己赏赐丰厚,而且自己已年过花甲,也就不愿多事,在萧鸾诛戮高武子孙的过程中没有什么举动。

豫州刺史崔慧景探知了萧鸾的计谋。他觉得自己是高武旧将,萧鸾行废立之事,恐怕对自己不利,于是打算投奔北魏。

萧鸾闻讯后,以萧衍为宁朔将军,令他镇守寿阳(今安徽寿县)。对外声称是防御北魏,实际上是暗中监视崔慧景。

崔慧景见朝廷怀疑自己,心中畏惧,于是身穿白服,亲自出城迎接萧衍。萧衍见他如此恭顺,便把他邀至帐内,好言劝慰一番,又设宴款待。席间,宾主杯觥交错,两情欢恰。许久,方尽欢而散。崔慧景千恩万谢,告辞回城。

客人走后,部下房伯玉、徐玄庆对萧衍说:“崔慧景反迹已经败露。对此叛逆之臣,应当加以治罪。我等武将,譬如猎鹰,只要将军一声令下,便会冲上前去,将其制服。将军为何放他回城,养虎遗患?”

萧衍笑道:“此时的崔慧景犹如我们掌中的婴儿,制服他太容易了。但是,他今天如此恭顺,我实在不忍心将他治罪。再说,人家是来做客的,在酒席上将其拿下,传出去我们的名声也不好听。我估计,从今以后,崔将军不会再这样桀骜不逊了。”

果然,时间过了不久,崔慧景便写密信给萧鸾,完全支持他的废立之事。

卫尉、衡阳公萧谌,是齐武帝的族弟。齐武帝当太子时,他便是齐武帝的心腹。齐武帝即位后,任命他为步兵校尉、南兰陵太守,甚为信任。机密大事,常与他商量。临汝侯萧坦之,也是齐武帝的族弟,他曾任东宫直阁,以办事勤勉深受文惠太子信任。萧昭业即位后,因为二人是祖、父两代的亲信,所以对他们颇为信任,让他们在宫中宿卫。每当萧谌请假外出时,萧昭业便不安心,甚至达到通宵不寐的地步。至于萧坦之,萧昭业也不让他离开自己左右,微服出游时也带着他。萧坦之可以自由出入后宫。萧昭业喝醉酒时,常常赤裸着身子。每当这种情况,萧坦之总是尽心服侍,婉言安慰。

萧谌、萧坦之服侍萧家祖孙三代,倍受信任,对萧昭业本无二心。但是,萧昭业轻薄无行,日甚一日,二人百般劝说无效,知道此人难以长久。他们怕将来一旦有变,殃及自己,于是,改变主意,又去投奔萧鸾,充当他的耳目。对于二萧的这些变化,萧昭业竟一无所知。

齐制,诸王出镇地方,由朝廷派典签辅佐。典签多由皇帝亲信担任,名为典领文书,实则监视诸王。因其权力甚大,遂有签帅之称。典签代替诸王批阅公事,甚至照顾诸王的饮食起居。因此,典签的职位虽低,实权却很重。刺史向中央呈奏公事,必须取得典签的副署才有效。有些典签,一年要回京城好几次,秘密汇报刺史、郡守和州内僚佐的好坏,以供帝王进退黜陟的参考。这样,上自刺史,下至僚佐,都不得不巴结典签。如若不然,便要倒霉。武陵王萧晔(齐高帝第五子)出为江州刺史,因对典签赵渥之不甚恭敬,到任百余天便被赵渥之诬告,齐武帝当即将其免职。南海王萧子罕(齐武帝第十一子)奉命戍守琅琊,想去东堂游玩,典签江秀不同意,他也只好不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