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货声、唤头、市招”是怎么回事?快进来看一看!

 逸心茶舍 2017-12-16


各位看官,秀才来了

        货声、唤头与市招,简言之,均属商业广告,因为历史悠久、渊远流长,遂形成一 种市井文化,至今还有其影响和发展。北京人艺几位资深老演员,自编自演《叫卖组歌 》,展现了早年北京人民生活的一幅画卷。《茶馆》《龙须沟》幕后的几声叫卖,生动地渲染了环境气氛,仿佛置观众于剧中年代,感受了生活的真实。本文似以从前赤峰市井的货声、唤头与市招,选其二三,分述如下:

         货声,亦称叫卖,俗称“吆喝”。是招徕顾客、推销商品的一种手段,也有的不为推销商品,而是为日常生活服务的手艺人。无论哪种叫卖者,多是担筐推车的流动商贩 ,也有少数定点摊贩。

         从前,卖莱的吆喝最有特色,清晨万籁复苏,最先走上街头的就是那些挑挑儿卖菜的。菜挑儿是两个有四根长芯的大筐,筐浅而大,形如盘子,筐边还挎上三四个小篮子 。菜挑儿上多是大路菜,篮内是新上市的头茬菜或搭头菜(不要钱,奉送给主顾的,如萝卜缨、小白菜) 。每副菜挑儿的菜总在五六种以上,一百多斤挑起来颤悠悠的扁担, 清脆悠长的货声,似乎是报晓的使者。不管挑上有几种菜,讲的是一口气吆喝到底,响亮、动听、有韵味、送得远(远处能听到) 。过了正月十五,就有卖绿豆芽的上市了,每当听到“绿豆芽儿——来吆——”,就有了春天的气息了。有位专卖绿豆芽的,操此业已近五十年,如今他的菜挑已改为推车了,只是货声依旧,人近古稀。冬夜货声,别一番滋味。夜深入静,北风呼啸,习惯于夜生活者,或挑灯夜读,或围炉闲话,远处一声隐隐地叫卖,会使您顿感寒意,更觉温室之暖。此类商贩最有特色的是卖熏鸡、羊肉包子和萝卜的。声调高昂声音悠长,节奏鲜明,韵味凄凉,一声吆喝 ,好象喊出了数九隆冬为生活而奔的艰辛。“五香啊噢——( 间歇两拍) 熏鸡吆噢—— ”、“鸡朐脯啊噢——间歇两拍) 鸡大腿吆噢——”。那时卖熏鸡是分部位的,售者挎着提盒,手提马灯,走街串巷,专去居民聚集的胡同里。现在西新街南口张锦常老师傅依然保持旧日的分部位卖法,仍用老式提盒,只是不再走街串巷了。常年卖羊肉包子的是一位回族老者,背着圆柜,货声低沉,悠扬悦耳。卖脆萝卜的多是青少年,身背纸篓 (此物已绝迹)篓外羊皮或毡片。手拿一镰刀头(割萝卜用)货声清脆,高昂,带有童音。

         唤头是街头流动贩以一种特制的响器报知顾客的工具。有的唤头还带有一些传说轶事,现在赤峰街头出现的传统唤头常见的仅有磨刀匠人吹的号了(不是喇叭) 。据传它的本名叫“招军”,来自古代军中,是集合队伍的号令。古代刀枪逐渐淘汰,此种匠人流于民间,遂形成磨刀行业,但仍用“招军”为唤头。早年此种行业还有一种唤头名“串头”,一木柄,柄的一端用皮条缀五片铁叶,呈鳞状,磨刀人手握木柄的另一端,边走边摇,铁叶拍击有声,相传铁叶即古代战衣上甲片,所谓“击甲片以示人,砺刀枪以备战”,可见磨刀行业是有来历的。不过,磨刀人使用串头的,以后就不多见了。修理笸萝簸箕的也用这种“串头”,二者有无区别,笔者不详。磨刀人也有吆喝与吹号并用的,《红灯记》里磨刀人最后的一句唱腔,就是糅进了生活中磨刀人的吆喝声调。

        从前理发的是走街串巷的剃头挑儿,以后才有剃头棚、理发馆。剃头挑儿就如一个理发店馆,一切理发用具全在挑儿内,挑儿上的许多物件都有名堂,相传是清朝皇帝特许的且与清朝的禁令“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有密切关系。他们用的唤头很特别,形如一大铁镊,约一尺长,两片镊片下宽上尖,上端几乎合在一起,用一铁条或长钉从镊子中间划上去,两根镊片受到振动,发出悦耳的“嗡”——声,声音从强到弱,逐渐消失。

        昔日瞽(gǔ)者,有沿街卖卜的,他们用的唤头有三种:吹笛、打板、敲报君知,前两种如今街头仍偶有所见,唯报君知似已绝迹。报君知形如小锣,锣脐突出,呈一圆顶,敲击圆顶,其音清悦(记得有人说理发的唤头亦叫报君知,但对此说查无实据,不敢确信)。其他如推车卖布或货郎 (担挑儿卖小百货,主要是妇女用的针头线脑)的唤头是拨浪鼓,卖油的敲(点灯用的煤油),卖盆的用一根木棍边走边敲打他的商品,闻其声, 见其货,以广招徕。

         市招,俗称幌子,是行业或商品的标志。古今皆然,只不过现在的市招更讲究、更先进、更高档罢了。譬如理发馆的幌子,从前是门前立一木杆,挑一长方形白布旗,上写理发二字,旗的四周镶以红色的犬牙边。后来由外国传进红、蓝、白三色花柱,先是传入大城市,三十年代后期,赤峰几家大理发馆也设置起来了。讲究的应该是电动转筒式的,三色花柱置于玻璃筒内,呈螺旋式不停地向上旋转。筒内安有照明装置,又美观 ,又可做门灯用。无此装置的理发馆,也把门前木杆涂上了那三种颜色,当然这就逊色多了。这个花柱与颜色,在外国是有些说道的,我国理发馆只是用它作行业标志而已。

        从前中药铺的幌子是用挂钩连缀起来的一串膏药,分挂于店门两旁,如今虽已绝迹 ,但在影视镜头中,仍有所见。膏药幌实有高低之分,高档的,为铜片制做,下垂双鱼 ,明光锃亮,远看耀跟。低档的是木质涂漆,有垂双鱼者,有的缀红布。在影视中还偶尔见到挂“当”字幌子的,那是当铺的招牌。一块长方红色木板,当中书一黑色大“当 ”字,也有铜质黑字的。此外,首饰店门前是置一高凳,上摆一木制黑漆龛形建筑。称首饰楼子,过去首饰店多取名XX银楼。饭馆门前的幌子分为红蓝二色,红色为汉民馆,蓝色为清真,扎彩铺的幌子是一纸扎小马,涂以桐油,以防雨淋日晒。还有季节性的幌子,很有特色。糕点铺每到农历七月十五就要挂出月饼幌子,这说明月饼上市了。月饼幌子一红色圆木盘,上写“中秋月饼”或“蟾宫折挂”等字样。中秋过后,月饼幌子就不挂了。正月十五元宵幌子最为美观。从前卖元宵的都是糕点铺,现打现卖,购者立于店铺门前,边参观制做,边买元宵,要什么馅的,盛以草纸口袋作为包装。元宵幌子是一大花篮,篮上周布满纸花,酷似逼真。篮内安放灯泡或蜡烛,既是元宵幌子,又可作赏灯用。幌子还有“挂幌开市,落幌收市”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