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答各位同学问】2015.10.08寒暑假办班,务虚与务实,道与术,公益与非公益,学医五层次,不忘初...

 感通天下 2017-12-16

请问你们中医学习班有没有开在寒暑假的?谢谢解答

感谢你对中医的传播,传承中医正在当下。

答,只要我们力所能及,能帮到大家的,尽管问,希望不要误导到大家就行。

中医普及学堂龙山书院,现在也在筹划寒暑假开班,到时会在微信上通知大家。

务虚极其重要,重复也极其重要,可是过犹不及。心性、习惯,和医理比,算是务虚了。董雪峰老师的任之堂医案讲习录,干净利落,层次清晰,纵横联络,有对比,有总结,值得学习。您出版的和任之堂有关的一些书,拜读了,受益匪浅,一些理法方药叙述较模糊、啰嗦,取相比类有的比较牵强。答同学问答总喜欢归咎到心性的病因,中医除了内伤病也有外感病,除了心性习惯原因,也有其他原因。王凤仪先生化病理论,如果少量的语句作为补充点化也许更能教化众生。佛家讲,传经说法也要注意方便。大众大多是凡夫俗子,往往障碍重,身上疾病动辄被归咎到品德不好,不易接受。医者,慈悲心,发心救人是大善。如果能借助方便法门,也许能救更多愚痴众生。顺其性降其浊养其真用在传播中医大道上,可好?升降出入、温热寒凉、动静清浊、大小循环、身心不二、双轮循环等理论,分别何时何病用?如何用这些理论一以贯之的来解读伤寒杂病论这样的经典?任之堂的方子为何大都是远多于仲景方的大方?愚痴学生冒昧提问,祈愿老师百忙中释疑,致谢为盼!

答,感恩老师的指正,在这期山林生活体验班时,大家也都提到现在医普学堂龙山书院面临的两大问题。

一是道与术的问题。

一是公益与非公益的问题。

这两个问题如果平衡解决好了,接下来发展就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了。

关于第一个道与术的问题,余老师多次跟我们讲。

道非术不传,术非道不远。

以道御术,以德载道。

所以我们花了一个晚上大家交流共享时间,讲了学医的五个层次,草药医,汤头医,辨证医,入微医,苍生大医。

到辨证医的时候,术已经达到相当高水平了,入微医的时候,叫无微不至,感同身受,不知疾苦,无以为医,就像父母看到孩子一个眼神动作,就知道孩子需要什么,没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这已经到病苦苍生皆吾子的境地。

行医之路是一个自身灵性升华圆满之路,张老师讲过,有个孩子想要帮父母按脚,缓解父母的疲劳跟病痛,然后去学习按摩用药之术,拼命地去修学,沉溺于其间,忘了自己学这些术是为了什么。

所以我们时常要埋首书中,术中,多想想学这些东西为了什么?

这次有几个中医爱好者,念头也转得过来。

原来热爱中医是因为自己家里人或自己生病烦恼,然后想习得医术以自救,但发现学了很多东西后,家里人的烦恼痛苦不单没有减,还不断在增。

为什么呢?在学习过程中,忘了这些病痛烦恼缠身的根源。

摘花断枝没有拔根治本。

所以《黄帝内经》十三方,《伤寒论》一百一十三方。

现在回归正常的生活,比习得一技半术,更能增加幸福感与健康系数,这也是为何余老师道后来要发心建心庄的原因。

所以大家有很多需求,健康长寿的需求,家庭和谐的需求,专业人士学医的需求,修行者安心法门的需求等等。

看起来好像众口难调,好像比例不容易照顾,但其实一即一切,真的有了里面任何一样,其他的一切都不会缺,这叫一真一切真。

如果我们学医者自己健康长寿保证不了,就要反思自己术上是不是陷入迷途,心性上是不是冷落荒芜。

我们在跟诊两年期间,发现有不少中医爱好者学医学到心意识静不下来,失眠烦躁,无法出离烦恼,比不学医时还痛苦,甚至又有一些学医者,本身就像凭借学得一招半输,来长自己志气,成为炫耀的资本,甚至每学一个养生法门,就把箭往别人身上射,在家庭里说,你这样不行啊,不能抽烟啊,你这样违背养生啊,不能看电视不能吃水果啊,你这样会伤肝肾的,不能熬夜啊!结果家庭关系就闹得很僵。

这是所有刚开始修学的人都会犯的一个问题,眼睛往外观,矛头瞄准别人,而不是往内省,来修正自己。

所以说,修学修学,是修正自己还是修正别人,修正别人就在制造矛盾,反求诸己,修正自己和谐寿康就出来了。

《黄帝内经》跟传统中医是内明的学问,自己内在不光明,没法照远,学为私用,也没法大成,所以最后学医啊,不是说要多学些术,还是要多访些道,关键是要多发些心。

我们读古代名医传发现,基本上绝大部分明医都是集百家之长,自学成就发心成就的。

而且每学一个术,都有一个利他的心念护着,没有这些,就很容易走进含灵巨贼

所以老师对中医爱好者忠告是,如果学医仅仅是为了治病,大可不比。

我们不要因为车子坏了就去学习修车之术,把车子教给修车师傅就行了,关键是要学到驾车之术,使车子不容易坏,这才是步入学医的正道之门。

老师对专业学医者的建议是,勿忘初衷,要从一而终。

所以接下来我们也在平衡这个道与术,这次从湖北归山,老师还是交代要慎重下笔,慎重讲学,君子不重不威。

在少聪兄那里,我们问他,您现在治不孕不育都有这么高的造诣,为什么不赶紧凝练成书让大家受益。

张兄说,吾师告我要早临床晚下笔,如果没有千例以上成就案例,我不轻易出手。

这真是我辈学医的榜样,我们这点做得太不够了,有些经验还不够成熟就急着跟大家讲。

所以接下来,为了平衡这道与术,需要在这德上多用功,书也出得够多了,文章也写得不少,古人讲,文章生于气节,事业观其精神。

我们就怕在写文章时,失去这些气节跟精神。

在我们写《名医是怎样炼成的之傅青主》时,傅青主在《作字示儿孙》中说,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

这首诗同样适合于学医者,把人做正了,哪本医书拿起来都是最好的。人的风骨没有立起来的话,恐怕学医容易误入歧途。

老师曾经在药房跟我们说,对治普通的病,三五十味常用中药,就不会有什么缺乏了,真会用心读书,一本《医学衷中参西录》,或一本《四圣心源》,或一本《脾胃论》,你都能挖到井,凿到水,只要凿通一口井,你都不会缺水喝,就怕广采博学,最后一口井都没有凿通,还是求知若渴。

自从老师把献方运动的成千上万首民间偏验方传给我们时,我们就打消了外求的念头,现在出版行业这么发达,信息网络如此丰富,这真是一个知识技术不缺的时代。

缺的是什么?是一颗稀有恭敬心,一颗智慧圆融心。

在接下来办班的时候,大家都提出宝贵建议,可以融入些常规的泡茶方,里面蕴含升降出入、寒热温凉、动静清浊之道,在饮食里头体现出中医的智慧,我们都要继续努力。

感恩学长老师们的建议与批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