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我、自我与超我

 Rockehuang 2017-12-17
  弗洛伊德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三部分,这实际上侧重的是心理结构的不同水平或层次。但是因为心理内部的矛盾和冲突时在不同的层次之间进行,所以在研究的后期,弗洛伊德又把心理的深度结构修改为心理的动力结构,于是便出现了心理的动力系统——本我、自我和超我。其实本我包含在无意识内,而自我和超我融入意识和前意识的范围内。



本我是人格中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结构部分,它虽然是我们活动的内驱力,但却不被个体所察觉。本我为快乐原则所支配,它不理会任何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无节制地追求自身满足而无视任何后果。


  自我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它的任务是了解现实,让我们对自身所处的环境做出合理的反应。它虽然是从本我中发展出来的,但它总是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的角色,调和现实、本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在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的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让三者达到统一,这样我们的身心才可以处于一个平和健康的状态。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的。超我代表人的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当本我“蠢蠢欲动”时,它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自我。超我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像是一位作风严厉、行事公正的大家长一样按照至善原则监督自己的行为,然后指导自我限制本我。但是因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而且大部分时间它也处于无意识的状态。
  
  本我、自我与超我之间的关系,就如同车马夫坐着马车去赶集,本我是作为动力的马,超我是作为目的地的集市,而马车夫就是驾驭马车朝着集市赶去的自我。




在去集市的路上,当一切顺利时,马所代表的本我就会处于愉快的状态。但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在寻求快乐的道路上,本我的追求往往受到现实的阻挡。这个时候,本我就会释放力比多,也就是用能量对自我进行“威胁”,于是自我马上对这股力量实施抑制。但是,这种抑制只能阻止本能对自己观念的表达,去阻止不了它产生强大的力比多,于是这股力比多便转化为焦虑以求得到释放。这就是早期弗洛伊德对焦虑进行的解释。但是到了研究后期,弗洛伊德却认为焦虑的根源不是本我而是自我。

弗洛伊德认为,当力比多大量涌现、要求得到满足时,因为自我相对弱小,没有办法对其识别,也没有防御机制来对抗这些力比多,于是陷入被动,产生焦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