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篆刻+书法+绘画,40后西泠名家入驻高校授课,00后直呼太潮太牛逼

 陈洪标写字说画 2020-05-17

  【陈洪标写字说画】原创更精彩

  • 正文共:3269 字 65 图 / 预计阅读时间:9 分钟

  • 文章分三部分:《早年丧父发奋图强 从改姓当医生到西泠印社名家》《弘扬印学培育人才 从创办《篆刻报》青桐印社到文思院》《传道授业与时俱进 从全国设创作基地到进校普及再到开篆刻班》。文章末尾附54张袁道厚先生篆刻、书法和绘画作品图片。

前不久,今年74岁的西泠印社名家袁道厚先生入驻浙江传媒学院,把个人艺术馆也搬进高校,成为浙江传媒学院袁道厚艺术馆馆长,开启传授新模式。

↓ [下图为浙江传媒学院袁道厚艺术馆及展厅一角]

由他领衔的篆刻艺术家导师团队,开启了 “传媒篆刻传承班”,以“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对95后大学生进行免费授课。

在这些20岁的小鲜肉的眼里,这位老师太特别了,除了“诗书画印”让人崇敬之外,他微信玩得很遛,而且人生充满了传奇,让他们直呼太潮太牛逼了。

↓[下图为00后小鲜肉们围绕袁道厚先生授课的现场]

[小鲜肉环绕的袁道厚先生授课现场]

早年丧父发奋图强 从改姓当医生到西泠印社名家

有着近30年社龄的袁道厚先生因为在篆刻、书法、绘画和诗词创作上的成就,而被称为西泠印社中“诗书画印”四绝人才。

他一生充满传奇,做过全科医生、食用菌专家、书法篆刻家、戏剧爱好者、诗人、画家、教育者……这都是袁道厚先生曾经的身份,虽经历曲折,但他把每个角色都做得很到位,很出色。

尤其他70多年来致力治印、育人和传授印学,三者皆功成名就,个人的艺术成就不仅是励志的好教材,他几十年来弘扬印学,培育人才的无私奉献精神更是令人敬佩。

袁道厚先生其实并不姓袁,而姓黄,原名黄道厚,祖籍湖南澧县。父亲曾在湖南当兵,后来到德清,与洲泉袁氏组建家庭。

1944年12月,黄道厚出生于浙江德清,18个月后,父亲突然死亡,原因至今不明。袁氏便抱着幼儿来到桐乡洲泉,寄居舅舅家。

黄道厚由舅舅抚养成人,供其上学读书。1957年的整风运动,打破了平静的生活。14岁的黄道厚虽然德智体美劳皆优,在班级担任副班长,由于家庭成分不好,不能继续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

离开学校后的黄道厚相信机会就是靠自己创造的,并没有放弃学习,在帮家里干农活之余,自学不怠。

两年后,机会终于来了。嘉兴地区桐乡县洲泉人民公社医院招考9人,其中5人学医,4人做药店学徒。

为了报考怕受影响,黄道厚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母亲的袁姓,一直沿用至今。

这场考试改变了袁道厚的命运,袁道厚开设了学医的人生。

经过20年的刻苦努力,从学徒成了一名让乡亲称赞的外科好医生,再到院长。

这期间,袁道厚从小喜欢的书法篆刻,拜当地的书法篆刻家郑彬先生为师,得到启蒙。工作后一直没有放弃,利用业余时间发奋学习。

[袁道厚向启蒙老师郑彬先生学篆刻]

直到他调到君匋艺术院工作,原来的业余爱好才开始转为职业。那时他已近40岁。

也就从这40岁开始,袁道厚才走向真正的篆刻艺术道路。

1983年,袁道厚担任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篆刻创作委员会秘书长,到全省各地寻名师学技艺,其中在杭州的就有沙孟海、叶一苇和钱大礼先生。名师的传授让袁道厚的篆刻艺术突飞猛进。

不久,袁道厚调到茅盾故居工作后。1985年7月4日,在乌镇“茅盾故居”开馆日,袁道厚就在师兄家里拜江南宿儒谭建丞先生为师。谭建丞老先生很谦虚说:“袁道厚的名气已经很大了,不能拜。”但袁道厚还是拜了先生,正式做了谭建丞先生的弟子。

[与江南宿儒谭建丞先生在一起]

1991年,袁道厚凭借自己的精湛的技艺成为了西泠印社的一员。

在五年后的西泠印社90周年社庆上,谭建承先生为袁道厚题写了一首诗《天命之颂》:缶翁一百岁,道厚刚出生。缶翁曾长社,道厚慕西泠。缶翁精篆刻,道厚学纵横。只令印坛上,雏凤有清声。社庆九十周,道厚年五十。努力五十年,缶庐堂堂入。

[1996年谭建承先生为袁道厚题写诗一首《天命之颂》]

诗中的缶翁即吴昌硕,谭建丞先生在诗中,把吴昌硕与自己的学生袁道厚相比,足可以看出他对袁道厚赏识,洋溢着鞭策鼓励之情。

在这近30年里,袁道厚除了治印之外,诗书画从不间断,相互贯通,全面研习,成为西泠印社中的“诗书画印”四绝人才。

如今世人说印学,必提桐乡,而论及桐乡,必定要提袁道厚先生,而且必定浓墨重彩。

弘扬印学培育人才 从创办《篆刻报》青桐印社到文思院

袁道厚先生从西泠印社青年社员,到“诗书画印”四绝人才,再到现在有近30年社龄的老社员,袁道厚在自身不断取得艺术成就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弘扬印学,培育印学人才的事业上。

1983年袁道厚自筹资金创办了全国第一份《篆刻报》开始,就走向了这条印学育人的道路。

一份报纸不仅让当地志同道合的篆刻爱好者们聚在了一起,也吸引了全国各地印友的作品纷至沓来,在那资料缺乏、信息闭塞的年代,《篆刻报》成为大江南北篆刻艺术家们互相学习交流的平台,影响深远。

后来,袁道厚调到桐乡君匋艺术院工作,和盛欣夫等朋友们自筹费用,坚持编印《篆刻报》,一共18期。当年筹钱、征稿、讨论、印刷等种种奔波,其中所遇到的艰难困苦,让今日任何夸赞的文字都显得苍白无力。如今,大凡从事篆刻的人,对《篆刻报》都不会陌生,甚至当今西泠印社大家也有缘得益于该报。

[袁道厚创办的《篆刻报》和编著的篆刻图书]

1986年7月21日,袁道厚与当地篆刻爱好者结社成立“青桐印社”。

为何起名“青桐”,袁道厚对当年的初衷记忆犹新:“青”,为青年之意,代表青春、活力、朝气,当时结社的篆刻爱好者多为年轻人;“桐”,为梧桐,一则为桐乡的城关镇之名,二来,梧桐可引得金凤来栖息。

“青桐印社”聘请钱君匋为名誉社长,袁道厚被公推为社长,首批社员32人。此后,印社以“推陈出新、繁荣印学”为宗旨,下设篆刻、书法、绘画、刻字、理论、收藏鉴定等六个专业研究室,注重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

在弟子的队伍越来越庞大的情况下,袁道厚及时成立了袁道人家文思院,除了以师父带徒弟的形式进行教授篆刻印学之外,为共同维护印学人的艺术情操和修身养性提供另一个人生课堂。

目前,他弟子数百,广布海内外,有20多人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美协和省级会员,率14位女弟子在中国印学博物馆举办“袁道厚同门女棣书画篆刻十四人联展”,不仅在中国印坛传为佳话,而且为桐乡的中国书法之乡、篆刻之乡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创下了中国印学史上的记录。

传道授业与时俱进 从全国设创作基地到进校普及再到开篆刻班

如今虽年过七旬,但袁道厚先生依然治印不辍,弘扬印学培育人才的信念也一直没变,而且与时俱进,发生了大转变,突破原本传授弟子的局限,改为面向社会的免费传道授业。

先后在嘉善、上海、临安、黑龙江五大莲池等地设立袁道人家和西泠名家袁道厚创作基地,以基地为据点,传授技艺,交流切磋,基地深受各地欢迎,不仅扩大篆刻金石艺术走上社会,而且进一步传播了地方印学在全国的影响力。

[袁道人家创作基地]

袁道厚先生的印学育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对他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精神,令人感动,尤其年过七旬依然治印不辍,对篆刻书画的挚诚和敬业精神为人所敬佩,不只印学界,许多家长都以其为榜样教育子女。

为了传授印学成为一种常态,他不顾年迈和劳累,在家乡开启了进学校普及印学知识为主的模式,针对不同年龄的中小学生讲授印学故事和知识,先后带领弟子到学校免费讲课。

同时,为吸引社会上的篆刻爱好者,在桐乡君匋艺术院常年开设篆刻培训班,进行免费教学。

这次入驻浙江传媒学院,开启了第一期“传媒篆刻传承班”,以“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对高校学子进行免费授课。这是他首次为在校大学生开启新的教学模式。

没想到大受小鲜肉们的欢迎,出现了文章开头的场景。

【袁道厚先生篆刻作品欣赏】

 吾晚缶翁一百年生(边款  吴昌硕先生像)

厚德其道可养气

百宜高兴

美意延年

吴山越水

日有喜

凤兮

真如客

一事能狂便少年

梦西泠

记母恩

离骚一卷酒飘香

刘禹锡——陋室铭全文

楼观沧海日

梅花小寿一千年

梦西泠 印面和边款

疱丁解牛

十年开未来

【袁道厚先生书法作品欣赏】

苏东坡《水调歌头》篆书

苏东坡词《水调歌头》隶书

苏东坡词 《虞美人 有美堂赠述古》篆书

《陋室铭》 篆书

饮水思源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宁静致远 刻鹤图龙

锲而不舍 天道酬勤

【袁道厚先生绘画作品欣赏】

【陈洪标写字说画】原创更精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