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漠:浅析诗歌创作的瓶颈与解决的办法

 杏坛归客 2017-12-17

  

一、浅谈诗歌的结构衔接

我们在诗歌创作中,经常会遇到结构上的断裂,即两句之间不相关联,导致诗歌在衔接上前言不搭后语,常常为此而纠结。那么怎样才能摆脱这一困惑,走出这一瓶颈呢?

建议大家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看相邻的上下句的连带关系。一联中的两句,上下句关系上,最好是用上句引出下句;两联中,上联的尾句和下联的首句,要在相关联的话题上,这样就不突兀了,就会顺畅了,读起来也就柔和了。

上句引出下句的方式很多,我们不妨从唐宋名家名句中,看看上下句的连带关系,体会一下古诗词是怎样做到衔接自然流畅的。

 

 

下面请看例句:
       
1)锄禾(古风)李绅 唐代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问一答,设问句。

2)江上渔者 范仲淹 北宋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主语+谓语。两个半句式,合起来是一句。

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
茱萸少一人。——主语+谓语。两个半句式,合起来是一句。

4暮江吟 白居易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主语+谓语。两个半句式,合起来是一句。

5)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不带关联词语的因果关系。前果后因。  

6)秋浦歌 李白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谓语+宾语,两个半句式,合起来是一个无主句,不必出现主语。

7)乌衣巷 刘禹锡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主语+谓语。两个半句式,合起来是一句。

8)清明 杜牧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问一答,设问句。
       9)江南春 杜牧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主语+谓语。两个半句式,合起来是一句。

10)贺知章 咏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一问一答,设问句。

以上例句,诗人通过运用问答式、半句式等不同的造句手法,使上下句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十分和谐,简直是天衣无缝了。很值得我们借鉴。

 

 

2、上下句的关系上,最好使之存在必要的逻辑关系,七言的诗可以借助关联词语,五言诗可以不出现关联词语,但是务必要在意念上使之存在逻辑关系。如:因果、条件、假设等等。这样,就会从逻辑上引领读者,产生兴趣和共鸣,自然而然地就接受你写的东东,何止方便可行,简直是事半功倍了。
        下面,我们还是让我们以唐宋名家名句为例,理解上下句的逻辑关系:

1)小 池 杨万里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条件关系 。

2)题西林壁 苏轼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因果关系,前果后因。

3)梅 花 王安石 
遥知不是雪,
暗香——因果关系,前果后因。

4)出塞 王昌龄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因果关系,目的因果,前果后因。

5)《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假设关系,虚写,含蓄。

6)登飞来峰 王安石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因果关系,前果后因。
    (7)观书有感
 朱熹 南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因果关系,前果后因。
    (8)《鹊桥仙》 秦观 宋代词人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假设关系,虚写,含蓄。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假设关系,虚写,含蓄。
    (9)己亥杂诗 龚自珍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因果关系,前果后因。

   以上各句,借助关联词语或者是部分关联词语,使上下句衔接紧凑,珠联璧合。值得我们适时效仿。

 

3、从起承转合的章法上,强化各句之间的联系,使全诗结构密不可分,浑然一体。再结合前面说的两点,甚至能使诗歌结构衔接上达到极致了。

   下面简要说说起承转合各自的方法及作用

   起,有平起、陡起之分,还有景起、情起之别,还有兴起等等。这里重点谈谈平起。

   平起,一般用平实的语言交代时间地点背景环境等,当然,有别于记叙文的交代了,应该是用诗家语交代环境背景。陡起,开篇就抒发豪情,垫下抒情的基调,然后下文写景,一般多见于上情下景的诗歌。

   应注意的是,上情下景,起句一般都是先。然后再。要注意收放结合,强烈抒情一般是放,然后下文必须是收,写眼前所见之景。做到有收有放。至于什么时候收,什么时候放,要依据需要,顺其自然,没有固定的约束。

 

    起句的作用:在先景后情诗歌中,一般都是交代背景,当然有别记叙文的交代,常常是形象、含蓄、凝练的语言道出背景。为下文继续描写铺垫。

   承句,顾名思义,就是承接上句,干什么呢?继续写景——拓展首句,润色首句,完成景语。要注意的是:第二句必须是接着首句向前写,走直线。避免意思上重复。

   前两句,景语写好了,就会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激发人的情感,使人产生某种感觉、感想。——也可以说就是作者的某种灵感吧。

   应注意的是,先景后情诗的前两句,一定要写收到的信息,也就是你看到的东东。千万不要过早地融情,就是过早地抒情,否则就会打乱层次了。当然,景中含情是可以的,情景交融不是更好吗?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我这里强调的是,不能第二句就直接抒情,否则下文还怎么抒情啊?就没法写了。有收有放嘛,不能一味地拔高啊。

 

    转句,才是拔高抒情呢。见景抒情,要从这里开始。那么,怎么抒情?抒发什么情感?

   要通过联想抒情。联想什么?联想相关的事物,或者同类事物,甚至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道出其普遍意义不是更好吗?

   情感上的联想越远越好,越高越好,越久越好,越长越好……这样意境就开阔了,自然就拔高了。但是,必须是围绕上文的景致联想,也就是围绕中心,不能离题、跑题。

   抒发什么情感?简言之,写什么景,抒什么情。喜怒哀乐什么都可以,情景一致就可以了。

   还应注意的是,转句的目的是引出结句,即引出合句,合句也叫结语。

 

  结句写什么呢?收束全诗,扣回首句,留白。怎么写呢?用景语留白。

   什么是留白?留白是诗歌和绘画的专业术语。画画时,丹青能手常常是留下空白,让人想象出各种各样的联想画面,产生更美的意境,收到更好的效果。诗歌的结语也是如此,结语不要写得太满、太实了,要留有余地,让读者去想象、联想,自然就会引人深思,耐人回味了——这就是所谓的余音绕梁。言尽意不穷。

   一般说来,景语留白最佳。当然也不是绝对的。

   所以说,起承转合,各尽其职,结构自然就衔接紧凑了。

 


    二、谈谈题不入诗、虚写与实写、炼字炼句

   这几个问题,也是我们在诗歌创作中经常会遇到,且又比较棘手的问题,下面就和大家交流一下个人的看法,以供大家参考。

   1、关于题不入诗

   题不入诗为好。意在减少重复,节省文字,惜墨如金。在有限的空间里,再现更丰富的信息,使其更丰富多彩。

   当然,目前对题不入诗说法不一,有的给予否定,认为唐诗中题目入诗时常见到,的确如此。但是,我还是倾向于题不入诗的,因为现在的诗群也大都赞同题不入诗。

 

        2、虚写与实写

       什么是实写?什么事虚写?

        实写就是直接描述事实,正面表现人物,它可以给增添现实感和逼真感。

        虚写则是通过感受,想象,对比,映衬等手法间接渲染,侧面暗示,它的作用是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含蓄之美。

        实写和虚写常常组合使用,相互补充,效果更佳,人们称之为虚实相间 
        如:
辛弃疾:《破阵子·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似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
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全词以虚写为主、实写为辅,用虚写的梦境来表现作者抗敌复国的雄心壮志,用实写的现实来表现作者报国无门的悲愤和无奈之情。这种虚实并写的手法使作者虚写与实写的两种思想感情之间构成一种对比和反衬,从而使这两种思想感情都得到了更加强烈和充分的表现。与分别单独描写作者的两种思想感情的相比较,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在这首词中所采用的虚实并写(以虚为主)、正反相衬的表现手法是十分巧妙、十分有力的,也是很有特色的

 


        诗词里的虚可以分以下四类:

         A、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B、已逝之景之境。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实却不在眼前。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所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C、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李商隐《夜雨寄北》中所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D、从对方的角度写为虚 。这种写法与前一种似同实异。相同之处在于都是对对方进行设想,不同之处在于后一种设想是从对方的角度出发的,所以有人称之为对写法。 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歌中的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3、炼字炼句

简言之,就是推敲词语。"炼句"是修辞问题,同时也常常是语法问题。诗人们最讲究炼句,把一个句子炼好了,全诗为之生色不少。炼句,常常也就是炼字。就一般地说,诗句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谓语的中心词称为"谓词")。把这个中心词炼好了,这是所谓一字千金,诗句就变为生动的、形象的了。著名的"推敲"的故事正是说明这个道理的。例如:

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改为,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 
        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景致。 
        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

 

    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

        王安石闲职在金陵居住。初春一天晚上,王安石因事又来到瓜州,在岸边散步游玩。心潮澎湃、心情非常舒畅、兴致极高、情趣盎然,不觉口出一章: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偶得佳句,王安石非常高兴。但句子比较平淡,诗味不浓,缺少画龙点睛之感。尤其是第三句那个字,看了怎么也觉得不合适,于是他又想了字,春风又过江南岸,也觉不妥,后来绞尽脑汗,搜肠刮肚,冥思苦想,一连用了等十几个字,都觉得不好,一时江郎才尽,一连三天寝食难安,茶饭不思。忽一日,家丁来报,家乡来人,并送来两坛好酒。王安石一见两坛酒,问道:这是什么酒?李员外道:是家乡特产四季香

  王安石听后,遂命人打开酒盖,只觉一股异香扑鼻、香气诱人;不觉舌根翻动,口水上溢,忍不住喝了一口,顿觉一股醇香入口,香气四溢,沁人心脾,顿时精神焕发,心旷神怡,满脸红光,又一连喝了几口,几天来的愁思苦结一扫而光。忽然王安石眼前一亮,想到:四季香香气扑鼻,酒力一口涌全身,春风又到江南岸,万物复苏,江南不就绿了吗,对,春风又绿江南岸。就这样王安石酒后诗兴大发,用一个绿字,把江南的生气勃勃,春意盎然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大好景色画了出来,一时传遍大江南北,成为千古佳作。

 


宋代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字。一个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 且看,张先《天仙子》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

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是一首送春词:暮春时节,词人来到小园中闲步,希望借此排遣积郁在心中的愁闷。夜幕逐渐笼罩了大地,月亮也钻进了云堆,只有鸳鸯双双对对地在池边交颈而眠,词人的心情越来越郁闷。就在词人准备回屋时,忽然起风了,刹那间云开月出,花儿在春风的吹拂下,在月光中婆娑弄影,词人的心境豁然开朗了。云破月来花弄影这句词抓住了大自然一瞬间的现象,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让读者也从中分享到了无限的美感,全词为之生辉。

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字,尽人皆知。一个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

古人作诗填词非常注重炼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吟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诗赋以一字见工拙的典故,都道出了古人对炼字的重视。很值得我们学习。

 


三、诗歌的意象不可过多,写景不可过满

景语太满了,很难出彩的。

应该是起承两联写景,写收到的信息——映入眼帘的东东。

转合两联应该侧重融情,就是联想拔高,议论抒情,把内心的感受写出来,也是读者最想分享的东东。即应该发出信息——要把内心的感慨写出来,这样才能感动读者。

否则写景过多,意象多了,会使读者感到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令读者产生疲惫之感,故难以引起共鸣。

 

 


    四、远离老干体

        什么是老干体?

        又名"政协体""人大体",是当代诗词创作中风格独特、影响深远的一种诗词体式。"老干体"是个新词汇,顾名思义,这类诗词如同政协、人大的退休和没退休的老干部的做人和讲话风格一样观点陈腐、套话连篇、毫无生气,但其创作队伍却不限于这些老干部,许多年轻的诗词爱好者也擅长而钟情此类。

        据考证,当代"老干体"的鼻祖乃是名派正宗、享誉全球的大诗人郭沫若先生。

        其基本特点一是在内容上多以反映当代国家大事为主,且对国家、政党和领袖毫无保留地加以推崇,歌功颂德的倾向很明显,甚至直接为国家、政党和人民代言;二是多具有浓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缺乏民主意识和对普通下层人民的深切关怀,人民往往成为被解救、被怜悯的对象,并总是想象人民得到解救、怜悯后应该如何感恩戴德三是对诗词格律不太讲究,语言也多直白,甚至直接以口号、流行语入诗,因而艺术性普遍不高。

 

 


如郭沫若的《宇宙充盈歌颂声》就是一首规格诗,典型的老干体,可以说是老干体的先驱。诗曰:

国庆年年益光辉,今年又有新景象。

人民英雄纪念碑,屹立天安门广场。

广场浩荡人如海,丰碑巍峨天变矮。

人间出现双太阳,天上地下增光彩。

        老干体,貌似老干部说话大道理一套套,而实际内容一点都没有的疑似格律诗词,即规格诗词。规格诗词就是外表看,字数、结构很像格律诗词,而平仄不对、押韵错误,就是平仄、押韵对了,但内容也空洞无物,有规格没格律。

        所以,我们要切记远离老干体。 应该讲究语言含蓄,过于直白,就像喊口号了,就不是诗家语了。

       

我们在七律、五律、以及排律的创作中,常常在对仗手法上,遇到困惑,今天就和大家交流一下对仗的相关问题。

  一、谈谈诗歌的对仗句的结构

  什么是对仗?对仗,是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的一种艺术手法。

  因为诗歌的语言是凝练的,其诗句大都是语言浓缩的精品,所以诗句的结构也极其复杂,甚至是千变万化的。但是,它必须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务必要合乎汉语的语法。只有这样,才能准确的表情达意。否则就会不通畅,产生纠结。

  一般说来,按照规定,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以便结束。对仗的特点:

 

 

1、句法要相同。如:

  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天地一沙鸥。

  ——这首五律的首、颔、颈都对仗。

  首联,是两个偏正式名词短语句,两句都没有谓语,句式完全相同。

  颔联,是两个兼语句,星(主语)垂(谓语)平野(兼语)阔(谓语), 月(主语)涌(谓语)大江(兼语)流(谓语)。完全相同的两个句式相对。

  颈联,是两个主谓句,名(主语)岂文章著(能愿合成谓语), 官(主语)应老病休(能愿合成谓语)。 上下句也是相同的句式。

 

 

         又如:

  杜甫《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这首五律,颔联和颈联是对仗句。

  颔联,上句的写法是把“白露”一词拆散,下句的写法也相同,是把“明月”一词拆散。

  露(主语)从今夜(状语)白(谓语),月(主语)是故乡(状语)明(谓语)。 注意,“是”在这里不是动词了,是副词“还是”的意思。

  颈联,是两个连动式的主语省略句。有(谓语)弟(宾语)皆(状语)分散(谓语),无(谓语)家(宾语)问(状语)死生(谓语)。

  注意:“问”,在这里不是动词,相当于“不”,表示疑问,不知道。

  这两句的意思是,由于战乱,致使我们弟兄分散在各地,连消息都极难得到;家已不存,兄弟彼此之间都不知道是死是生。

 

 

2、对仗联的上下句,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

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实际上,除非是修辞的需要,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3、词性要相对,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

  如果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义词。

  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形容词的相对。像这样的对仗,叫做工对。

  有一些对仗,是借用了同音字形成工对,叫做借对。

 

        如:

  杜甫《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首联“西”对“南”是方位对,“山”对“浦”是地理对,“三”对“万”是数目对,而“白”对“清”,则是借用“清”的同音字“青”,而构成了颜色对。这样的借对,也属工对。

  这种谐音的借对,多见于颜色对。如:

  杜甫《秦州杂诗》其三

  州图领同谷, 驿道出流沙。

  降虏兼千帐, 居人有万家。

  马骄珠汗落, 胡舞白蹄斜。

  年少临洮子, 西来亦自夸。

  ——颈联以“珠”谐音“朱”,与“白”相对。

 

 

        杜甫《独坐》

  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

  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

  沧溟恨衰谢,朱绂负平生。

  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

  ——颈联以“沧”谐音“苍”而与“朱”相对。

  一联之中,如果大部分字都对得很工整,其它字就可以对得马虎一点。(初学)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玉不胜簪。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时”和“别”算不上是相对,但其它各字都对得非常工整,合起来也还算是工对。

 

        对于七言来说,第五字可以不拘。如:

  杜诗《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繁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注意第五字)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五字“天”和“老”未对。

  有一些对仗,表面上看起来不对,实际上是用了别义相对,像这一联,“朝”对“顾”用的是“朝”的别义来相对,“下”对“臣”,用的是“下”的别义来相对,是用“天下”和“老臣”,两个短语相对的。

  另外有一些对仗,要明白其出处才知道是相对。

 

 

        如:

  杜甫《曲江二首》之二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

  ——“寻常”对“七十”。 “八尺曰寻,倍寻曰常”,“寻常”两字也可当成数目字,与“七十”对得相当工整。

  像这样用了别义、典故,要拐一下弯才对上,出人意料的,也属借对,而且往往被认为是不俗的佳对。

  有时上下句有相承关系,讲的是同一件事,下句承接上句而来,两句实际是一句,这称为“流水对”。

 

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尾联下句描述的是紧接上句的行程,就是一流水对


  《秋兴》其二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查。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尾联也是一流水对。流水对一般也被认为是不俗的佳对,如果尾联要用对仗,经常就用流水对收住全诗。

 

 

       有时候一句之中也有对仗。如: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一首诗四联全都用了对仗。并且句之中又有对仗,第一句“风急”对“天高”,第二句,“渚清”对“沙白”。

  有趣的是,第一句因为押韵,跟第二句在平仄上就无法完全相对,而在字义上却对得天衣无缝。这首诗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即使仅从形式上看,也当得起此美称。

 

 

二、了解对仗的种类

  (一)、以宽严分为:

  1、工对: 狭义的词性工对即指义类相对,也叫义对和严对,要求严格遵守对仗的“六相”原则。就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对、意义相关。这六个“相”,简称“六相”,这是对仗的专用术语。

  在工对当中,词类是要基本一致的。 词类,在传统的说法中一般是分为28个门类: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宫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代名类、方位类、数目类、颜色类、干支类、人名类、地名类、同义连用字类(如“格调”)、反义连用字类(如古今)、连绵字类、重叠字类、副词类、连介词类、助词类。

 

       唐宋大诗人都是运用对仗的高手。如,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字字工整。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词类稍宽。风、天---天文类;渚、沙---地理类。

  贾岛“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词类更宽。闲—形容词;绕---动词。明---形容词;画---动词。

  要在对仗中做到字字义类都相同是不容易的,只要多数相对的字或词、或句子中的主要成分的字义类一致就行了。

 

 

       2,宽对。

  就是对“六相”要求的比较松,不那么严格。我们的原则是能工则尽量去工,如果难以“工对”那么就不妨宽以待之。“宽对”一般有下面几个情况:

  (1)词类可以不拘

  (2)相同的词性即可以对仗,不必再分小类。

  (3)不同词性的词只要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亦可对仗。

  (4)上下句语法结构有异。

  (5)局部不对。

  没有人故意写宽对,一般是因为语义的原因实在做不到工对的要求了,就写成了宽对。

 

 

   三、明确其他分类与工对、宽度的关系

其他的对仗分类,注意它们和工对、宽对是并存于对仗中的,并不是并列于工对、宽对。其他分类:

  (1)流水对:上下句是一种承接或因果的关系。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杜甫《放船》

  (2)实字对:就是诗句中主要是实字为多,上实对下实。古代把具体事物名的字眼叫实字,把抽象事物名的字眼叫半实字。实字与半实字相当于主词。把动词与形容词的虚字,相当于谓词。其中动词叫活虚字,形容词叫死虚字。方位词也叫半虚字。剩下的字叫语助。

  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和贾舍人早朝》 杜甫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王维

 

 

        (3)虚字对。和上面相反,以虚字为主。虚字,古代叫语助,准确地说叫助字,因为古代还有其他虚字的说法。现代叫做文言虚词,我们借以说成虚字对。文言虚词与现代虚词不同,不是根据句子结构与词的性质区分,而是根据有无实义区分。用如之乎者也等虚字对仗。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聚散有期云北去,浮沉无计水东流——许浑《京口闲居寄京洛友人》

  (4)连珠对。“连珠对”说白了就是“叠字对”,上叠对下叠,形如连珠串。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的《登高》

  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杜甫《暮归》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王绩《野望》

 

       (5)隔句对。它还有个名称叫“扇对格”、“扇面对”,就是第一句与第三句对,第二句与第四句对,这样交错开来对的。这样的对仗,多是用在绝句上的,多是为了描写一种对比的关系而写的。

  昨夜越溪难,含悲赴上兰;

  今朝逾岭易,抱笑入长安。

  ——此即第一句与第三句相对,而第二句与第四句相对。此种对法,又称扇对格。

  又唐人绝句:

  去年花下流连饮,暖日夭桃莺乱啼。

  今日江边容易别,淡烟衰草马频嘶。

  ——对仗是:“去年花下流连饮”==“今日江边容易别”,“暖日夭桃莺乱啼”==“淡烟衰草马频嘶”

  (6),借韵对。就是以谐音来取得对仗的对称。

 

        A、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

  比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

  —— “十”本来正对应该对的是“千”,数字对数字,是吧?但是,他对上个“迁”,只用了“千”的音来对。这样的对仗形式也很有趣,感觉上有点掩耳盗玲的味道。

  再看老杜的一个句子“枸杞因吾有,鸡栖奈尔何”,

  ——以“枸”来对“鸡”。

  再看“眼昏长讶双鱼影,耳热何辞数爵频”,

  ——这里用“鱼”来对“爵”。都是假借的字,当做一趣,可以游戏心态而观之。古人也爱自己糊弄自己。

 

        B、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

  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这就是“借义对”。

 

      (7)数字对

  这个好理解,例如“百年莫惜千回醉,一盏能销万古愁”,

  还比如“黄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柳春”。

  “有时两点三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这里,要注意的是数字的平仄读音,在所有的数字中(零不算),只有“三”和“千”是平音,其余的任何数字都是仄音,不论是多大的数字。

  (8)意对(义对)

  这实际上就是典型的“宽对”,对意不对字,字面上不很工整,但是整联看起来却很和谐而对称。

  比如“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这里“伯仲之间”和“指挥若定”是在意上对应起来了,但是字词上却不很工整。

 

     (9)交错对

  就是对仗的上下句中,所对应字意的不是在相应的位置上,而是错开了位置。谓之“交股对”。

  典型的一个例子是王安石的“春深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

  ——我们看到了吧?“多”适合对应“少”字,但“多”在对句的第四字,“少”在出句的尾字, 而“密”和“疏”也是这样错开的。正交股用之,所谓蹉对法也”。这样对要注意词性不能乱。“多”和“密”,“少”和“疏”,也是同词性的,只的因为意相近,不适合直接对应,但是如果看成交错而对,那么,“多少”和“密疏”这样的对就比较完美了。

  (10)自对

  也叫本句对,如咱们刚刚学过的:

  寄韬光禅寺    白居易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前三联就是自对。

 

        对仗的方法和形式很多很多,其他的就不一一介绍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询资料,方便得很。

  对仗有工典之美,它会使得诗形稳固,工整齐美。但是,用得不好,常常也会给人以呆板,枯燥,乏味之感。

  总之对仗句的类型是复杂多样的,对仗的手法也是不拘一格的,对仗精彩之至,就会妙笔生花。唐诗中的名句大都如此。建议大家多读唐诗,直接与古人对话,切实提高自己驾驭诗家语的能力。千古诗词聚贤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