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华中圣学校

 幽兰书斋 2017-12-17

成长中,那些如歌的往事

                               中圣学校  刘明慧


在每个人的生命历程中,都会有一些人或事儿是能够铭记一生的。于我而言,《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便足以令我铭记一生。

像羔羊一样困惑

在1994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听到宋祖英以委婉的歌声,用教室、黑板、粉笔、讲台等意象,深情演唱《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的时候,我已在郑州市金水区优胜路小学工作两年半了。在这两年半的教学工作中,我像一只迷途的羔羊,经历过彷徨、无奈、无助……

上班伊始,我怀揣着兴奋、激动、壮志雄心走入教室时,竟然发现在师范学校学习的那些知识,在我的课堂上不能直接应用于教学!我震惊了!好像所有的一切,全部需要重头来。而在我这个新兵手头上,除课本之外,就只有一本教学参考书。于是,白天上课、批阅作业、辅导学生、向老教师请教,中午在办公室做教具,晚上回家看课本、看教参就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

一个月后,正当我为教学稍有进步而喜悦时,区教研员到我校调研,听了我的课。评课时,两位教研员把我批得一无是处。我不仅哭了,甚至连撞墙的心都有。我是多么热爱这个职业啊,这可是我从小就向往的工作啊!我怎么会上不好课呢?不仅如此,更让我备受打击的是,有一次,兄弟学校的一位教师用我班的学生试讲,试讲过后,竟然有一个学生对我说:“刘老师,以后就让x老师来教我们数学吧!你别教我们了。”童言无忌啊!为什么?我天天晚上加班看教材、看教参,竟然……难道,我的那些“必修课”都是无用的、错误的?我该怎么办?我困惑,我迷茫,我极其无助……

像小草一样坚韧

正当我无限沮丧之时,彭自华校长把我叫到她的办公室,和蔼地说:“别灰心,我看的出来,你是个教学的好苗子,我相信你!这是一些跟教学有关的书和杂志,你好好看看,尤其是看看别人怎么设计教学,能给你带来什么启发。”

一句“我相信你”湿润了我的眼睛。双手接过这摞厚厚的《小学教学》杂志,我郑重地向彭校长鞠了个躬,同时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前那些困惑算什么,我会像小草一样坚韧,不屈不挠;我会更加努力钻研业务,做好教学!

从那以后,我的每日必修课里又多了一条:看《小学教学》杂志。备课的时候,对“教材为什么这样编排”的追问,成了我必练的基本功;上课的时候,对学生“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想法吗”成了我必问的问题;批阅作业的时候,对学生“错在了哪里”“为什么错”成了我和学生交流的主要话题……在这样不断思考、实践、反思、再实践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学会了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设计教学,并将相信学生作为我教学的重要信念。

在课堂上,我允许学生进行质疑——尤其是对我说的话和教材上的内容。因此,在课堂上,我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便会经常“上演”“辩论会”。有一次,有一位家长找到我说:“刘老师,我发现我家孩子特别爱辩论。我一说他,他还振振有词:‘我们老师上课都让我们跟她辩论的。’你们上课真是这样的?”我笑着点点头:“是的。我上课是允许他们跟我进行辩论的。有时候,我还会故意说错,让他们思考、分析,再跟我进行辩论。”家长说:“师道尊严,孩子怎么能质疑老师的话呢?孩子当众反驳你,你的面子往哪儿搁啊?”“我不这样认为,理越辩越明,让孩子学会质疑,学会用辩证的方法进行思考,对他们的发展是有益的。”

于是,在我的课堂上,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像黄牛一样耕耘

在学习了有经验教师好的方法,有了自己的教学尝试后,我开始思考:如何创新教材,能够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上班前两年,我们使用的还是人教版教材。教材中对于加法与减法的编排,中间隔着两、三个单元。在有了一年的教学实践之后,我深深地思考一个问题:既然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为什么不把加法和减法安排在一起进行教学呢?比如,学完2 3=5,就学5-3=2,不是更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吗?我翻阅了很多跟教学有关的书和杂志,都没有找到答案。于是,我拿着教材去找彭校长,提出了我的困惑。彭校长笑眯眯地说:“这套教材这么多年就是这样编排的。不过,你可以尝试一下,改变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教学,看看效果如何。”得到了教学领导的认可和支持,我就这么开始了我的“教材改革”之路。尽管我当时教的是一个班,没有平行班进行对比,但是我教的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热情空前高涨。当其他班的数学教师在为“学生学着后边的、忘着前边的”头疼的时候,我们班的学生却在“加法、减法混合学习”的过程中,如鱼得水。六年之后,第一次拿到北师大版的教材时,我竟然欣喜地发现,该教材在加减法的编排上,就是把加法和减法结合起来进行编排的!当时我那种惊喜的心情,简直无以言表。

如果说大胆尝试改革教材是我迈出自主耕耘第一步的话,那么,课堂上注重学生思维辨析的尝试,就成为我自主耕耘教学“自留地”的主旋律。

上班第五年的时候,我教三年级。那年夏末,区教研室请我们学校推荐一名教师,在秋季开学初的教材培训会上,上一节观摩课,彭校长推荐了我。于是,我开始了这样的生活:上午正常上课、批阅作业;下午则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思维辨析”为主题,认真思考、备课、设计教案,并一次又一次地试讲;晚上回家修改教案、对着父母或是镜子一次又一次地“空”讲。一篇教案,写了十几张,里面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甚至每一个动作,都预设出来,然后再结合第二天试讲的具体情况进行斟酌、修改和完善。反复试讲、反复斟酌、反复修改,甚至每一次试讲都录下来,然后对着录像看自己的课堂教学,边看边羞愧地笑,然后进行反思和修改。整个暑假,整个人像得了魔症一样,泡在空讲、反思、斟酌、修改的历程中。

经过近两个月的磨炼,在新学期开学初的教材培训会上,以“教学注重学生思维辨析”为亮点,出色、圆满地完成了观摩课的展示任务。自此,也拉开了我陆续参加区级、市级课堂教学评比活动的序幕……

就这样,我在课前研究教材、选择教法、精心备课,课中给予学生思考、发现、辩论的机会,课后与其他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并与学生谈心、玩耍,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了8个春秋。

在2000年6月,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金水区教研室从事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工作。从教学到研究,对当时的我而言,简直是大跳级。在意外、欣喜和兴奋过后,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进课堂给学生上课、教学,对我而言可以说是“游刃有余”,但是,从事教学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教材培训和教法指导;听课、评课;命制试卷;指导青年教师上各级各类公开课……这一切事情要如何做、怎样才能做到最好,就成了我日思夜想的问题。

时任金水区教研室副主任的孙红星老师语重心长地跟我说:“教学,更多的是跟学生、学生家长打交道;而教研,更多的是跟学校、跟一线教师打交道,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我们教研员要有‘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心态,因为我们是培养教师的人,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

我认真地点头,将孙主任的话牢牢记在心中。尤其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更是成为我工作的准则。

像蜜蜂一样奉献

培养青年教师,是教研员工作的任务之一。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我们成立了不同的梯队:有区级层面的“青年教师中心组”,有学校层面的“青蓝工作室”等。在区级层面的青年教师中心组活动过程中,我和他们一起学习《课程标准》,举行“课标竞赛”活动;一起学习《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等教育教学书籍,组织他们开展学习心得交流会;一起以“读懂学生”、“读懂教材”为主题,以课堂教学研究为平台,以“课堂观察”为方式,积极促进青年教师在上课与评课、观察与被观察中实践、反思、交流、成长;还要求他们每周必写三篇教学随笔或教学心得,每月必写一篇教学反思,每学期拿出至少一篇优秀的教学设计,上一节优质的随堂课……在这样的过程中,我区的青年教师们快速的成长着……

在辅导青年教师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优质课比赛时,我会跟参赛教师一起,对参赛课进行深入的实践与研究:教学设计,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思考、修改;教学语言,一句话一句话地斟酌、精炼;选择教具学具,从颜色到布局,从操作便捷到辅助效果,哪怕细小到一个标点符号,都要多次思考、修改和完善……甚至半夜醒来,睡不着觉的时候,依旧会对某一个教学环节进行深入思考。记得凤凰台小学的张伟振老师执教《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展示学生的动手探究,在几次试讲实践的基础上,我大胆建议:以“选择合适的插板围长方体”为主要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探究长方体的特征,学生的学习兴趣空前高涨……这十几年中,我区青年教师参加市级、省级、国家级优质课课堂教学比赛,均取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像秋天一样收获

课题研究促教学发展,是教研员工作的任务之一。2010年,我以我区农业路小学、沙口路小学为实验学校,积极探索《课堂观察促进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研究》,同时成立“金水区课堂观察团队”,以青年教师课例研讨、课型研究为载体,开展实验研究。一次次地召开“课前会议”、一次次地进行“课堂观察”、一次次地开展“课后交流”,使观察与被观察教师,在“以人为镜”的教研活动中,以观察他人反思自己的方式共同成长。在历时两年的实验研究中,结合实验实际,以“便于操作、记录和分析”为原则,多次修改观察量表;结合金水区大班额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的了解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和学习目标的达成情况,我查阅了各类观课议课的书,从中总结与自己的实验研究有益的内容,在慎重思考后,与参与实验研究的教师一起,设计开发了“样本学生学习状态及学习有效性观察表”和“学习效果即时后测观察表”。这项研究成果,于2012年7月,在韩国首尔举行的“第十二届国际数学教育大会”上展示交流。而同时参与本届大会展示交流的,还有我做的另一项研究成果:《中国郑州金水的教师是如何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大会展示、交流期间,我们与来自美国、巴西、法国、中等多个国家的数学教育专家,交流了这两项研究成果,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和认可。尤其是来自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安淑华教授和美国特拉华大学的蔡金法教授,他们不仅肯定了我们的研究成果,而且认为我们的研究“非常有价值”,值得继续深入地做下去。

从青年到中年,从懵懂到清晰,从幼稚到成熟……一路走来,有困惑,有明朗;有泪水,有欢笑;有付出的辛劳,也有收获的欣慰;有失败的教训,更有成功的喜悦……正如《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中的那句歌词:“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这也正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倾心热爱的真实写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