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邮筒的变迁

 过往邮客 2017-12-17

信息时代的来临,让邮筒离我们的生活日渐远去。我们国家的邮筒多种多样,那么,各个时期我们国家的邮筒又是怎么样的呢?让我们用邮筒的图片来看一下中国近现代的邮政史吧。


我国的邮政可以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客邮”,所谓“客邮”,是指外国人在我国领土上开办的他们的邮局,清政府美其名曰“客邮”。1921年在美国召开的九国太平洋会议和限制军备会议,通过了撤销“在华客邮案”,至1922年底,除日本在东北和英国在西藏的“客邮”赖着不走之外,其余国家的“客邮”全部撤出中国。日本“客邮”在日本战败后灰飞烟灭;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在西藏的“客邮”,直到1954年4月1日才移交我国。



1866年,清朝海关兼办邮政,于1878年7月发行了中国第一套邮票,也就是大龙邮票。1879年,清朝海关邮局被命名为海关“拨驷达”(POST的音译);1896年,改称大清邮政官局。上图就是清朝当时使用的邮筒。


1911年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成了中华邮政,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后,大陆的中华邮政由中国人民邮政接收。



左边是1937年中华邮政摆放于上海街头的邮筒,右边的是中华邮政在民国时期最常用的邮筒样式。


1928年5月,湘赣边区工农民主政府在江西永新县成立了中华赤色邮政湘赣省总局,次年发行了邮票;1932年3月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邮政总局,在苏区代收代投中华邮政发来的邮件;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陕北,成立陕甘宁苏维埃,各省设苏维埃邮政分局,县设邮局;1936年成立了中华苏维埃西北邮政总局;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苏区的邮局接收了各地的中华邮政邮局,后改称中华人民邮政;1950年2月以后,改名为中国人民邮政;1991年12月,为符合万国邮政联盟的规定,适应邮政事业的发展,中国人民邮政改称中国邮政。


左边为早期的人民邮政邮筒,右边为八十年代人民邮政的情人邮筒


左边为八十年代人民邮政的平信邮筒,右边为八十年代人民邮政的快递邮筒


中国邮政目前使用的邮箱和邮筒


中国邮政最新使用的同城快件邮筒


1840年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殖民者。1841年,英国人成立香港邮政;1862年12月8日,香港首套邮票诞生。回归前,香港发行的邮票一直印有“香港 HONG KONG”字样和英国国王头像。1997年香港回归后,香港邮政名称保持不变,邮票上的字样变成了“中国香港 HONG KONG,CHINA”。


左边是香港邮政1837年至1901年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使用的邮筒,右边是香港邮政1952年至1997年伊丽莎白二世在位时使用的邮筒。


从左到右分别是1901年至1910年爱德华七世在位时、1910年至1936年乔治五世在位时和1936年至1952年乔治六世在位时使用的邮筒。


香港邮政1952年至1997年伊丽莎白二世在位时使用的邮筒红色绿色各一个。


香港回归祖国后使用的邮筒。


葡萄牙自明代占据澳门,1884年3月1日发行了第一套邮票,一直只印葡文和葡萄牙事物的内容。从1948年12月20日开始,邮票上有了澳门本地事物的内容;自1977年开始,邮票上加上了中文,变成“澳门 MACAU”的字样;1981年澳门邮电司获得发行邮票的自主权。澳门回归后,邮票上的字样变成了“中国澳门 MACAU CHINA”。


澳门现在使用的邮筒。

(来源:邮来邮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