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要懂王阳明,看这两点就够了

 茶香书香心暖 2017-12-17

王阳明心学乃世之显学,作为对于世人很具指导价值的一门学问,想要在阳明心学中找到自己人生钥匙的人,自然也就非常的多了,市场上对于王阳明心学的解读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可是,看了那些玄虚发散的解读,很多人往往是看越糊涂。

其实王阳明心学讲的东西非常简单,就是两点:1、当你能够做到不动心的时候,你就变得真正强大了。2、当你能够做到知行合一的时候,你就自然成功了。总结起来就这两句话,这就是大道至简;可是越是简单平实的话,越难说明白,到底什么是不动心的智慧,什么又是知行合一呢?

要懂王阳明,看这两点就够了

为什么说一个人只有做到不动心,才能真正的强大?

不动心是一种觉悟,一种境界,一种智慧,世人皆为七情六欲,皆为荣辱得失而动,这个时候世人就会荣辱若惊,得失中惊恐,一惊一乍,矮小懦弱。所谓动心者,在权势、声名、金钱和美貌面前很容易就被矮化(很多人在权力比自己大、钱比自己多、长得比自己好看、背景比自己雄厚、名气比自己大的人面前,基本上都会变成一个唯唯诺诺的傻瓜),很容易就失去自己的自信和胆魄,如果只这样的人,恐怕连讲话都是害怕,更何谈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了。一个人如果失去了独立的思考和反思能力,那么他的脑袋里面的知识和思想一定是听来的,这种人是不会有力量的。同样这种人也很容易因为一点成功而沾沾自喜,忘乎所以,更容易因为一点失败和打击而垂头丧气,失去信心。

要懂王阳明,看这两点就够了

可是,王阳明为什么可以达到不动心的境界呢?因为,他明白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每个人在这个世界遭遇的所有的奖励和惩罚都是自己给出的”。他人只是一个奖惩的条件,别人只是自己人生的一条道路。任何发生在我们眼前的事件,都可以同时作好和坏两种解读,但是,对于这件事的最终解释权属于每一个人自己。

正如一个得道高僧可以把一箪食一瓢饮解读为世间无上的珍宝,而一个世界首富可以把大厦千间,把每月挣20亿”视为自己痛苦的根源一样,我们的价值坐标决定了我们对于一件事的解读,一个人如果把身外之物看得比生命还重要,那么你就可以通过那些身外之物伤害到他们。

要懂王阳明,看这两点就够了

他们也很容易就会受到打击,很容易就失去原则,很容易就在世俗名利和眼光中摇摆和迷失,这样的人看问题是肤浅的,做事情是乏力的,很容易就被外界打倒,因此只有不动心者,才是真正的强者,老子说,自胜者强,就是这个意思。拥有不动心的智慧的人,他们做到了真正的人本主义,他们深刻的明白,人就是人,不因山而高,不因海而深,这才是人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才是世间人的常态,这就是老子所说的“知常曰明”。

为什么说“一个人有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成功”?

因为世人啊,知和行是割裂的,想和做是分开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分离的,道德认知和实际行为是彼此矛盾的,这样的一颗心其实是长草的,是杂乱无章的,无法像镜子一样清晰的如实的映照万物,所以就是看不清、看不懂、看不透。于是就会“其思也糊涂,其行也昏乱”。

要懂王阳明,看这两点就够了

人的知有三种状态,第一种人为:眼知,第二种人为:脑知,第三种人为:心知

眼知者:不管是书本上看来的知识,还是生活中看过的成败,或者是自己经验过的故事,都只是过眼烟云,不会带给他们深层的反思和认知,那么这种人看问题,看别人和看自己都是肤浅的,所以知与行是严重分裂的。

脑知者:这种人可能看过很多书,见过许多人,经历过很多故事,但是这类人对于事物的理解往往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道理层面,他们对事过脑了,也思考了,但是他们没有测底打通自己,他们重视知识的输入和储存,却忘了任何输出和使用,所以处于:有心法没技法,有世界观,没方法论,有道,没术,有脑无心的状态。

要懂王阳明,看这两点就够了

心知者:也就是王阳明所谓的知行合一者,这种人对于知识,书本中的信息,前人的智慧,见过的人和事,自己经历的东西,他们都会用心去体悟,都会用心去感知,用心去消化;并让所接触的知识、思想和智慧在自己身上内化,让它们流进自己的血液,变成自己的现世行为。不管是知还是行,他们都能达到极致,做到究竟。做到心知者对于世间的人和事,他们往往是心如明镜,洞若观火;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和行之有效;这种人自然收获成功而丰盛的人生。

同时,世间的成功学大多都是“功名利禄之学”,而不是人本主义的成功学,一个人的真正成功,不仅仅在于他挣了多少钱,拥有多大的名声,娶了多么漂亮的老婆。这些都是基于一种贫穷的成功学,这种哲学是建立在取和占有之上的。马斯洛称之为匮乏性人格。

要懂王阳明,看这两点就够了

有一位智者曾经说过:“一个人不管表面上看起来多么富有,只要他还在不断的去夺取别人身上的财富,那么,他依然还是一个穷人;因为他只有取的能力,没有给的能力;一个人不管他表面上看起来多么贫穷,只有他还有给与别人的能力,他就是实实在在的富翁”。所以,知行合一,不仅仅在于知识和能力的合一”,也在于人格认知与行为的合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