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非遗”】牛皮鼓制作技艺: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技术活

 风吟楼 2017-12-17

鼓声,对于潮汕人来说,几乎是融入生活的背景声。祭祀、庆典、娱乐、丧事,特别是在潮汕地区流传甚广的《潮州大锣鼓》,更是缺不了铿锵的鼓声。鼓乐被广泛应用在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欢庆胜利和丰收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潮汕地区,鼓乐被广泛应用在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表达思想,抒发感情,欢庆胜利和丰收的主要表现形式。图为我市“创文”文艺巡演的表演节目《鼓舞揭阳》。


“咚、咚、咚……”一阵雄浑的鼓声从磐东街道浦东社区李木瑞家中传出,他正在试一面快做好的鼓。鼓声已在他家连绵100多年了,到李木瑞这一辈已是第四代了。其家族自清代末期曾祖父李天恩拜师学艺开始制鼓谋生,他自幼耳濡目染,刻苦好学,很好地掌握整个牛皮鼓制作流程和技艺。在长期的实践中,他潜心研究,大胆创新、不断改进,在选料和制作过程中狠下功夫。做到每个环节都非常考究,使技艺与成品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很大改善,从而得以被广泛使用,远近驰名,带动了家族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李木瑞制作的牛皮鼓种类繁多,有尖脚鼓、双头鼓、更鼓、狮鼓等,从选材、制皮到油漆他全部亲力亲为。


制鼓人有一句口头禅“制鼓是徒弟,制皮是师傅”。在整个的制鼓程序中,牛皮制作是核心和关键技术。制鼓需要新鲜的牛皮,因为新鲜牛皮才有较强韧性,保存牛皮新鲜度就是保存它的韧性。新鲜优质的牛皮制作出来的鼓,音质上乘且耐用。为了保证新鲜,牛皮出了屠场就得赶紧过水制作。因此,每日清晨是李木瑞最为忙碌的时刻。他要忙着把从屠宰场送来的牛皮处理干净,去掉外层的黑膜和里层残留的肉。处理的最大技术是操刀,牛皮削得厚薄不均匀可直接影响鼓声质量,还要不留口子,不存破损,因为哪怕针尖那样的口子都可导致整张牛皮不能用了。操刀全凭熟能生巧,所以没有三五年的勤学苦练是难以成事的。


牛皮处理干净后,要根据鼓的大小固定成形,之后晒干。如果是风高物燥的晴好天气,一天就可以把皮晒干。晒干之后悬挂于室内阴凉处晾着,一般要放置三个月以上,才能用来制鼓。这样制作出来的牛皮鼓,才不会因为气候的变化而变形变软。而讲究质量的李木瑞则非放置一年以上不会拿出来用。正因如此,他制作出来的鼓,经久耐用,声韵铿锵。


将经过处理的牛皮用绳子固定在鼓壳上,用专用工具将牛皮拉伸扩张成形。


李木瑞在制作技艺上坚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又敢于在传统上大胆创新,不断完善自身的工艺水平。技艺精湛超群的他,在各种评比中常常以技高一筹而胜出。他自己最为乐道的是1982年,承担潮州市制鼓工艺厂的各种牛皮制作,当时由于鼓厂的产品大部分都是出口东南亚、苏联、泰国等地,数量大、时间紧,要求严格,但他凭着娴熟的技艺,从参加制皮竞技考核的10多人中脱颖而出被录取。随后,他又经常给周边县市客户制作鼓皮和鼓,名气大震。他制作的牛皮鼓种类越来越多,有尖脚鼓、双头鼓、更鼓、狮鼓、高音鼓、低音鼓、中鼓、苏鼓、青皮鼓等。


牛皮鼓在潮汕地区的盛行,源于地方民风民俗的需要。潮汕人对神明的崇拜热情是别的地方所没有的。几乎所有的庵院寺庙的水陆道场,节日庆典游园活动等等都需要用到牛皮鼓。他们也都乐于向李木瑞定购。因此久而久之,揭阳及周边许多重要活动场所都有李木瑞的作品。其中揭阳城隍庙的大鼓,鼓面102厘米、高度125厘米。榕城受德慈善会定做的鼓面为154厘米、高度为192厘米的大鼓,是周边县市寺院较大的皮鼓。近年来,李木瑞的牛皮鼓几乎占领了整个潮汕地区的相关场所,还有不少流传到外省如江西、福建等地,有的漂洋过海到了东南亚国家。


牛皮鼓在潮汕地区的盛行,源于地方民风民俗的需要,传统民俗活动中缺不了铿锵的鼓声。


随着制作技术的不断提高,李木瑞的名声也越来越大。不断有鼓厂请他制皮,也有上门求教拜师的,他都应纳或不厌其烦地传授经验。为了使这一传统技艺继续传承下去,他还要求儿子从小就要好好学习,出色继承。儿子在他的严格传教之下,技艺已日渐成熟。他除了把技艺传授给自己的儿子之外,还传授给远近的爱好者。这是他的家传绝活,更是一种文化,要使之发扬光大,就必须要广为传播。他勤勤恳恳、不厌其烦、毫无保留地对学生进行细心地传艺,坚持言传身教,不马虎应付,从易到难,从理论到实践,形式多样的授传方式使学生逐步掌握制作技艺,培养了一批批徒弟。数十年来,李木瑞默默耕耘,他把传承浦东牛皮鼓制作技艺当成一种责任,超越了谋生的愿望。在他身上显示出来的工匠精神,与他的作品一样成为一种文化。 




传承人档案

李木瑞


1952年出生,揭阳浦东人。出生于制鼓世家的他,1967年开始接受祖父和父亲的口耳传授,学习牛皮鼓的制作技艺,全面掌握牛皮鼓的整个制作流程和技艺。在长期的实践中,他大胆创新,推陈出新,不断改良,特别是在选料和制作过程中下大功夫,做到每个工序都非常考究,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改善,使得浦东牛皮鼓远近闻名。2012年,李木瑞被评为第三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浦东牛皮鼓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如今存放在榕城区受德慈善会的大鼓,是周边县市寺院中较大的皮鼓,由李木瑞于1998年制作。




相关链接




浦东牛皮鼓>>>


清光绪年间,窜街走巷,买卖日杂、旧货的浦东人李天恩巧碰一民间制鼓艺人,深深被他的制鼓精湛技艺所折服,要求拜他为师,从此,李天恩就开始了牛皮鼓的手工制作生涯。经过长期的艰苦创业,代代相传形成传统手工技艺。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牛皮鼓的制作范围也相应扩大,种类繁多,如尖脚鼓、双头鼓、更鼓、狮鼓、高音鼓、低音鼓、中鼓、苏鼓、青皮鼓等。 牛皮鼓经过选料、制皮、制壳、定型、油漆等一系列的精工细作,成为一款精美的艺术品,既具有其实用价值,更具有其审美价值和精神价值。


浦东牛皮鼓的发展辐射周边区域,受到整个潮汕地区的欢迎,是揭阳乃至潮阳、丰顺、饶平等地庵寺所沿用的文化珍品。2011年,浦东牛皮鼓制作技艺入选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观 点



以工匠精神保鲜技艺

彭妙艳


“浮洋打铜锣,浦东做大鼓”,是人所熟知的潮汕两大打击乐器制作技艺。因传承已久,价值彰显,而已被公布为省级非遗项目。


以潮汕之广,需求量之大,牛皮鼓的制作,当不止一家两家,但能使作坊传之久远,且声名高企,则浦东制鼓李氏家族堪称吉光片羽者。何哉?无他,在其始终不渝坚持工匠精神、绝活意识而已。


技艺这东西,过去总被看成一般谋生的手段,似乎没有太高的科学、艺术含量,而不受看重,价格也低,因此许多受困于此而难以为继。能保持鲜活,与时俱新的,都是那些能够自觉坚守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既秉承传统,又善于创新,不断赋予传统技艺以新的品质的传承人。浦东李氏牛皮鼓制作技艺之所以有着强盛生命力,其产品之所以广受欢迎,其根本原因正在于此。文章中写到传承人李木瑞在削鲜牛皮上的那些讲究与运用,就很发人深思。


工匠精神之体现于技艺运用上,其内涵因物而异,但万变不离其宗的是精到与独特。唯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技艺才能显示出自己的闪光点,体现人无我有的价值,脱离平庸,脱离重复,以稀有性、高质化取得人们的青睐。


其中,离不开对传统方法、经验的承用,离不开对某些秘技要点的掌握,也离不开个人悟性智慧的投入,以及时代精神的吸纳,只有这样,技艺才不会因为没有补充新的元素而呈老化、陈旧,因为不适应时代变化而被淡化、被边缘化和被淘汰。


浦东牛皮鼓的声誉,现在仍然响当当。因为有百来年的工匠精神,支撑着它的张力的经久不衰;更因有李木瑞几十年锲而不舍的活化性的传承,提升性的发展,让其日益声震四方。


对于其他技艺类非遗的传承,里面的许多奥秘值得窥探。



来源:揭阳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