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象-人体生命的根本核心

 门窗幕墙匠人 2017-12-17



人体生命运转的核心是五脏六腑,无论东西方的医学、生命科学,对人体的研究都离不开对五脏六腑的研究。

中医认为,不管是人体生、长、壮、老、已的过程,或是人体生长、发育、繁衍与及日常的生命活动,都是由五脏发挥着核心的作用,所以在五脏六腑中,又以五脏为根本的核心。


为什么叫藏象

对人体脏腑的研究,在中医里,有个很特别的词—“藏象”。很多人读到《黄帝内经》时都会有一个疑问,就是明明说的是人体的内脏,为什么会用“藏象”这个词?倒底有什么含义?

现代中医教材认为,藏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藏象包括各个内脏实体及其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表现于外的各种征象。这种理解,从根本上说是片面的,片面的把“藏象”理解成为西医学的生理解剖出来的器官,生搬硬套的进行解释。

“藏”字在古时和“臟”字是相通的,臟腑就是藏腑、五藏就是五臟、藏象就是臟象,内脏的“脏”字是“臟”字的简化。

“臟腑”是内脏的统称,“臟”专指心肝脾肺肾五臟,“腑”是指胃、大小肠、膀胱、胆、三焦六腑。中医认为,五臟六腑又以五臟为最根本的核心。

 “臟”是由一个月,加一个藏字组成。古人造字,不是随意的,而是有很深的含义。“月”字旁其实是“肉”的变化,指的是人身上的器官。“藏”字,不仅用来表音,而且更明确的表明“臟”有收藏的作用与意义。

《说文解字》中说:藏,匿也。就是收藏、藏匿的意思。那么,收藏什么?《黄帝内经·素问》明确的表明“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又说:“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与智,肾藏精与志”。五臟收藏的是人体的精神血气魂魄。

 “象”是什么意思?我们现代人容易理解成对事物进行描述和比喻,但“象”的本义是事物的痕迹、印迹,通俗一点说,就是“样子”。形象,就是“形”的“样子”,有形之物自然有象,但无形之物,也同样有象。风一吹,草木就摇动,我们并没有看到风,但看到草木摇动,就知道起风了。草木摇动就是象,是风之象。

《黄帝内经》其中一篇为《阴阳应象大论》,就是论述天地之间阴与阳相应之“象”。汉字造字法之一叫“象形”,就是用符号来表示“象”之形。

明白了“藏”和“象”的意思,再来看“藏象”,其实就是人体五藏之象。西方之医学研究人体脏腑,往往只研究其功能作用。但“藏象”却不只包含功能作用,还包含了其外在表现,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点,是天人相应之象。这正是中西方文化上的根本区别,也是现代人最难理解、最易忽略的部分,因为难理解,所以忽略,所以片面的生搬硬套。

《黄帝内经·六节藏象论》有很大的篇幅,都是在论述天地、阴阳、气数如何与人体相应。然后接着一句“藏象如何?”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就是人体五藏之象如何与天地自然之象相应。

这才是“藏象”的真正意思!


五藏与五脏的区别

上过生理卫生的人都知道,现代西医学说的五脏,分别是“心、肝、脾、肺、肾”。《黄帝内经》里说的五藏,也是心肝脾肺肾,所以我们就会很自然的将五藏与五脏等同起来。但深入的一读,就会发现,《黄帝内经》的五藏,与现代医学的五脏,有很大的不同。

在西医学中,对五脏的研究非常的粗浅,就像对机械的研究一样,把它们拆分开来,只研究其生理功能,完全没有考虑到人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对五脏之间的关系,与及把五脏作为一个整体的研究基本上没有。

《黄帝内经》认为五藏是一个系统,无论是心、肝、脾、肺、肾,都只是这个系统中的一分子而已,必需整合在一起才能运作,才有意义。

《黄帝内经》中描述的五藏,其内涵远远超过西医说的五脏。

首先从功能上看,五藏的功能要包括并大于西医所说的五脏。比如,《黄帝内经》认为:“心主血脉、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主藏神,为阳中之太阳,与夏气相通应;开窍于舌,其华在面”等等。除了心主血脉似乎与西医学之心脏相同外,其他一概不同,更没有被现代西医所描述与研究。

其次,五藏除了指生理上的心、肝、脾、肺、肾之外,还指明了五藏主五神,即“神、魂、魄、意、志”,此五神,又称为藏象五神,或五藏神。而西医认为,神、魂、魄、意、志代表的只是人的精神现象,是大脑活动的产物,与身体内脏没有关系。对此只能说现代医学、生命科学对人体的研究还是非常粗浅。


五藏之象略说

《黄帝内经》对藏象的阐述主要在《六节藏象论》,其他各篇亦有散见论述,在这里不拘原文,择其要者归纳引用。


心:心为火,生之本,神之变也;心藏脉、脉舍神,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其味苦,其色赤,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与小肠为表里。


心的最主要的功能是主血脉,主藏神。主血脉这个比较好理解,与现代西医的研究差不太多。但主藏神,就不那么容易理解了。而世人往往用西医来衡量中医,认为思维、意识等精神活动,都是大脑的功能,与心无关,所以批判中医不科学。

《人身三宝—精气神》中就曾有过论述。现代人都认为“心”就是心脏,其实不然。《黄帝内经》里说,“心之官为思”。“思”这个字,下面是“心”,上面的田其实是“囟”的变化,“囟”是囟门,小孩子生下来头顶软软的在跳动的地方就叫“囟门”,其实就是现代所说的大脑。“思”字在造字之初,不但指心脏,还包含了大脑。所以,心之官为思,就明确的指出,心的作用就是大脑与心脏两都相结合的作用。

有一个现象,人在伤心之极时,比如失恋、丧亲,胸口会隐隐作痛,这是很多人都有过的体会。这个现象直接表明,思维、意识、情感,不仅仅是大脑的活动,也与心脏有关系。而现代医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做过心脏移植手术的人,性格、爱好都会发生变化,变得与捐赠者相似。这些都是心主神明的佐证。

 “君主之官”是说心在人体的地位就好比是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皇帝,至高无上,统领一切,是最重要的。一个国家,只有皇位安定,君主圣明,国家才能安定繁荣,帝位出现问题或君主昏庸,则国无宁日。在人体,心的重要性也是类似的。

在五行中,心属火,阳中之太阳,以阳气为用。心神在人体的作用,类似于太阳、阳光在天地中的作用,照耀天地,催化万物。心阳推动血液运行,温养全身,脾胃之腐熟运化,肾阳之温煦蒸腾,以及全身的水液代谢、汗液的调节等等,都离不开心阳的作用。所以说心为君主,全身内外上下,都在心的统领下进行运转。

心神如果受到损伤,身体就会出现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光会有精神方面的问题,也会导致脏器上出现病变,这在临床上是有大量的病例的,中医称之为“情志”致病。

“开窍于舌”,舌在中医里被称为心之苗,心有病变,可从舌反映出来。如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舌糜烂;心血瘀阻,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心神失常,则舌强舌謇,语言障碍等。

“其华在面”,华是荣华外露的意思,心神安宁,血气旺盛,则面色红润有光泽。反之则晦暗苍白或腊黄。

“在液为汗”,汗又称为心之液,其实是人体的精气所在,中医也有在内为血,在外为汗之说。很多人一紧张,或受到惊吓时,都会出汗,这是汗为心之液的直接证明。

“在志为喜”,最著名的例子,是范进中举,高兴的心神失守,疯了。后来被他岳丈一巴掌打好了,是水克火,恐胜喜。心气不足之人,也容易受到惊吓,是火虚水乘。

“其色赤、其味苦”,从五行理论来看,颜色赤红的食物,多能补心气,味道显苦味的食物多入心经。

“通于夏气”,心在五行为火,与一年中之夏季相通。所以,夏季最应注重养心,养心则以宁静平和为最。

“与小肠为表里”,表里者,内外也。中医讲脏在内,腑在外,相表里即此意。从经脉上看,心经下络小肠,小肠经上络心,二者经脉相联,气血相通。


肺:肺为金,气之本,魄之处也;肺藏气、气舍魄,相傅之官,治节出焉;开窍于鼻,其华在毛,其充在皮毛;在液为涕,在志为忧;其味辛,其色白,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与大肠为表里。


我们都知道肺的功能是呼吸,所以,便以为这就是肺主气、藏气、气之本的意思,就连现在的中医教材也是如此的思路,实在令人叹息。

气的概念,我们在《人身三宝-精气神》中说过,是物质释放能量,或物质向能量转化的过程。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都在于能量,也就是气。呼吸之气只是天地之气在肺与人体之气交换的途径之一,而五脏六腑也都各有各的气,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共同推动人体的生命运转。而这一切的主宰,就是肺,都由肺进行调节、协调,这是肺主气的意思之一!

其二,天地能量运转的规律在《黄帝内经》中说道:“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一年二十四“节气”,就是一年当中二十四个能量变化的节点。“节”的本义,是指竹节,取其一段一段的形象。“治节出焉”的真正含义是指人体与天地能量的变化进行相应变化。现代中医教材解释为“治理、调节”,生硬的与“相傅之官”去应对,是没有真正明白含义之下的编造。

所以,肺主气,一是主宰自身之气,同时还主宰自身之气与天地之气相呼应。“天人相应”如何应,很大的程度就落在这个“肺主气”、“肺主治节”上。由此可见肺的重要性,就如同一个国家的宰相一般。

天下各家的修炼之法,都无一例外的把“调心、调息、调身”当作基本要点。“调息”就是通过呼吸的调整,调动肺的运动,从而使体内各脏腑之气的运动趋向于与天地之气运动的节律保持一致,这是一切修炼之法的原理。

“开窍于鼻、其液为涕”,这个容易理解!

“其华在毛、其充在皮毛”,肺气足,则毛发有光泽,皮肤润泽;若肺气虚,不能输精于皮毛,则皮肤枯稿、毛发干枯。 

“在志为忧”,肺气不足者易忧,而过忧则伤肺,故《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终日忧思不解,其症多咳嗽,皆因伤肺之故,可见曹雪芹还是很有医学功底的。

“其味辛,其色白” 从五行理论来看,颜色白的食物,多能补肺气,辛味的食物多入肺经。

“通于秋气”,肺在五行为金,与一年中的秋季相通。所以,秋季要特别注意肺的保养。

“与大肠相表里”, 从经脉上看,肺经下络大肠,大肠经上络肺,二者经脉相联,气血相通。故肺有热症、实症时,往往大便燥结,以泻法治之,甚速!


肾:肾为水,封藏之本,精之处也;肾藏精、精舍志,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开窍于耳,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在液为唾,在志为恐;其味咸,其色黑,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与膀胱为表里。


肾在中医里被认为是先天之本,其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肾主藏精。

在之前《生命的节律(三)-女七男八的生命节律》《人身三宝-精气神》中都有过论述,就不再赘述。这里从“封藏之本”与“作强之官、伎巧出焉”来作补充,以便更好的理解肾藏精的含义。

“封藏之本”,封藏什么呢?封藏阳。中医说肾为水藏,水的卦象为“坎”,两阴爻之中包藏一个阳爻,直观的表现了阳的封藏。“精之处”呢?精实际就是指阳的封藏状态,阳封藏的地方就是精所处的地方。所以,“封藏之本”与“精之处”联合起来讲,这个藏精的含义就更为清楚。

我国的西医都很喜欢用激素,因为它对很多病都见效很快。其原因就在于激素的作用点就是肾,能将将肾所封藏的阳气释放出来,也就是刺激肾精对人体的作用。这就是激素对很多病都有奇效的本质,根本就是激发人体潜能。

肾所封藏的阳、精是用来温养人体生气的,是用以养命的。通过激素调动出来,一时的疗效虽然神奇,但时用多了以后,肾精减少,随之而来的就是人体生气不足,带来的后果就是人的体质下降,甚至加速衰老。西医误人之深,就在于此。现在西方对激素的使用已经严格管制了,而我国却还在滥用,实在可悲可恨!

“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作强”是什么意思,“作”,好理解,作为、作用。“强”呢?强的本义,是米中的小虫。《尔雅·释虫》云:“强,虫名也”《玉篇》(我国第一部按部首分门另类的汉字字典)云:“米中”。

米蠹大家应该见过,它像人体的什么器官呢?就像男子的生殖器。这个东西就叫“强”。“肾主二阴”,很清楚的将肾与外阴,与生殖器联系起来了。肾为作强之官,就是表明与生殖相关。

王冰注解《黄帝内经》云:“造化形容,故云伎巧。在女则当其伎巧,在男则正曰作强”。造化,自然的创造化育;形容,形体和容貌;造化形容,即造人也。

第二,“强”引申为坚强、强硬之义。人体只有骨头能符合强硬的性质,故说“其充在骨”。

综合来看,肾主外阴、主骨,这才是肾为作强之官的含义。

肾为水,水是至柔的,为什么它反而能作强?《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第七十八章,“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肾主水,又主骨,在人身上统一到一起,人身之至柔至坚,都聚集于肾,刚柔结合,正体现了《道德经》“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思想。医道同源之可见也!

“开窍于耳”,大家看人体两个耳朵的形状,活脱脱就是肾的形状。肾虚者,往往最早的症状之一,就是耳鸣。

“其液为唾”肾经在口腔的位置,大致处于舌头背面和舌头下方的区域,唾就是从那里出来的。

“其华在发” 肾精的外在表现,是头发的颜色、光泽。肾精充足,头发就乌黑、浓密,有光泽。而肾精不足,头发就会变白,或者脱落。人老了,年纪大了,往往一头白发,就是肾精不足的原因。现在有很多的年轻人,经常性的熬夜,伤肾精,也会出现脱发、白发的问题。

“在志为恐”,肾精亏虚,肾气不足者,易受惊吓,易做噩梦。人受惊吓过度,也易伤及肾气。

“其味咸、其色黑”,黑色的食物多有补肾的作用,带咸味的食物多入肾经。

“通于冬气”,肾五行为水,与一年中之冬季相通。所以,冬季是补肾的好季节。

“与膀胱相表里”, 肾经下络膀胱,膀胱经上络肾,二者经脉相联,气血相通。故肾虚者,往往有尿频、急、多、清长等症状。


肝:肝为木,罢极之本,魂之居也;肝藏血、血舍魂,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在液为泪,在志为怒;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与胆为表里。


现代人学中医,学《黄帝内经》,对于肝为“罢极之本,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是最易感到困惑不解的。在《中医基础理论》里,也是一笔带过,没有讲清楚。

“罢极”是什么意思呢?罢,休也、已也,停止的意思。极,极至、极端也。但凡武力、战争,皆由争端而起,故“极”为诸乱之源。罢极,为罢其争端,停止诸乱的意思。这正是“将军”的职责,所以“罢极之本”与“将军之官”本就是一回事。如何才能停止纷争,平息诸乱呢?得有武力和谋虑,智勇双全才行得通。武勇对应人身之阳气,谋虑对应人身之阴气,故肝“体阴而用阳”。

那么,肝为“罢极之本”是指人身的什么功能和作用呢?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肝脏具有代谢、解毒的作用,对人体对害的物质,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肝脏进行代谢的。而且最近的研究还发现,肝脏不仅有内分泌的功能,同时还参与人体免疫能力的调节。

大家看看,这不正是肝为“罢极之本、将军之官”的最佳现代注解吗?而我们的老祖宗在几千年前,就明明白白的写在书里,传于后世子孙了!

只可惜,后世子孙不争气,只知道崇洋媚外,把老祖宗传下的宝贝弃如敝履,以至明珠蒙尘!至今仍时有走狗不断攻讦中医是伪科学,误导大众甚深。愿有识之士皆能奋发自强之志,为我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奉献力量!

“肝藏血”,肝为血之海,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能储藏血液,调节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血量。这又是现代医学研究所证明的。

“开窍于目,在液为泪”,肝之窍为目,目之能视物,皆得于肝之精血濡养,凡是眼睛的问题,比如视物不清、夜盲、红肿、流泪等等,其根源都在于肝。

“其华在爪,其充在筋”,“筋”这个概念,中国人都大概能明白,而西方人就很难理解。

人体的筋有很多,分布全身上下,其气汇聚于前阴,所以男子前阴又称为宗筋。这全身上下的筋,都由肝主宰。所有筋上的问题,都可以从肝而治。

现在很多人“不举”的问题,用补肾壮阳的方法,效果都不太理想,其实都是对医理没有真正掌握的原因。真正有效的方法要先调肝,再补肾,“宗筋”不举、无力,一定要调肝,而遗精、早泄等漏精就要补肾。

爪,是指甲,“爪为筋之稍”,肝精充足则筋强爪韧,指甲有韧性,有光泽。

“在志为怒”,肝气不平则易怒,而过怒则损伤肝脏。

“其味酸,其色苍”,色泽青翠的食物,多对肝脏有益;酸味能入肝经。

“通于春气”肝五行为木,与一年中春季相通,所以,春季是养护肝脏的好时机。

“与胆为表里”,我们常说“肝胆相照”,二者经络相连,气血相通,脏分泌胆汁贮藏于胆囊。


脾:脾胃为土,仓廪之官,五味出焉;仓廪之本,营之居也;脾藏营、营舍意,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肉;在液为涎,在志为思;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长夏。


在中医里,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这个说法显示了脾胃的重要性。《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对五脏六腑对应之官皆有阐述,唯独将脾胃合起来论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历代对此的理解皆大致不出“脾主运化,胃司受纳,通主水谷,故皆为仓廪之官。”这是脾胃最最基本的作用,也是人体后天之精来源运化之处,所以称之为后天之本。

但是在《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中却说,“脾,谏议之官,知周出焉”。这一条目,难倒了许多人,历代均有颇多争议。现代常见的解释,知周是智慧周密的意思,而智慧是大脑的功能,从而认为《黄帝内经》的论述错误。

常明先生以为,知周是通晓天下事物之理的意思,《易》云:“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脾为谏议之官,谏议的对象是君主,也就是心。心主神明,有脾作为谏议之官,使心时时保持清明,故不过。这才是知周出焉的意思。

生活中有没有实例能证明呢?为人父母者大多都会发现,小孩子脾胃不和时,睡眠往往不好,心神不宁,这应该是个比较典型的例子。还有一句俗语叫“饭饱神虚”,似乎也可佐证。

“开窍于口,在液为涎”,这个很好理解。

“其华在唇四白”,脾之精气显露于嘴唇四周,脾气足则唇红润有光泽。

“其充在肌肉”,脾运化功能好,则其人肌肉丰盈匀称,反之或虚胖或干瘦。

“在志为思”,思虑过度则伤脾胃,不思饮食,没味口。

“其味甘,其色黄”,黄色食物多能补益脾胃,甘味能入脾经。

“通于长夏”,脾胃五行为土,与一年中长夏季节相通。长夏,大约指大暑到白露这段日子,也就是处暑前后,在这段时间,常见的疾病就是呕吐、泻泄,俗称“肠胃型感冒”,最有效的药物是“藿香正气水(丸)”。以呕吐为主者用正气水,以泻泄为主者用正气丸。

 

藏象就介绍到这里,其内容精深庞大,只能略作阐述,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推广传统养生方法,

倡导正确养生观念,

关爱大众身心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