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笔记十六:王莽的改革一

 墨香笙樵 2017-12-18
上回说到正在王莽如日中天的时候汉平帝翘辫子了。其实,我个人并不喜欢“如日中天”这个成语,因为它实际上并不是在夸人, 而是在骂人并且是那种比较阴毒的诅咒。为什么呢?大家想想“如日中天”之后会发生什么就知道了,过了正午的太阳自然要西斜。所以说人“如日中天”的潜台词 就是“你小子好事到头了,等着走下坡路吧”。人生往往就好像一条正弦曲线,当Y为最大值的时候导数等于0,而二次导数等于-1,就是说“如日中天”的时候 上升速度为0了,而下降加速度却为最大。经过这番论证,可见“如日中天”这个词用在此时的王莽身上是再恰如其分不过了。

在立了孺子之后, 王莽开始觉得“宰衡”+“安汉公”的帽子太小了。这时候有个叫谢嚣的鸟人上了一本,说是武功县县长孟通在挖井的时候挖出来一块白色石头,并且上面有“安汉 公莽为皇帝”的文字。这一招实在是没有品味,谢嚣串通孟通两个读书人就拾了农民陈胜吴广的牙慧,而且打出的口号竟然没有“大楚兴,陈胜王”琅琅上口。王莽 自然唆使群臣以此大做文章了。但是在继续之前我们还要探讨一个问题:王莽是不是真的相信这件事呢?我的看法是王莽真的信了。这个判断来自于对于王莽性格的 分析,他其实是个刚愎而又完美主义的人。王莽栽也就栽在这个性格上,后面我们会细说。王莽就是太“完美主义”了以至于人间的赞美称颂已经不能满足他的虚荣 心,他要得到上天的称颂才能满足,所以他信任这些常人看来非常拙劣的“符命”并且乐此不疲,《资治通鉴》中对于这件事情的后果的记录是:符命之起,自此始 矣。可见一个做领导的他的爱好被下属掌握是件很不好的事情。闲话扯多了,再回过头来说这块疯狂的石头,王太后得到这个消息的第一反应是大大不可,但是在群 臣的威逼下还是妥协了,于是王莽有了“假皇帝”的头衔,临朝称制。

事情到了这一步肯定很多人不爽尤其是刘氏宗族和西汉旧臣。一个很有种的 马上就跳出来了,安众侯刘崇和他的相张绍反了,带了百十号人去攻打重镇宛城,其结果可想而知,勇气虽然可嘉但是手法却不值得推荐。而另外一波反叛的头头东 郡太守翟义却是个厉害角色,他另立了皇帝,自封大司马起兵,人数一度到达十余万之多,而且引起了小规模的骨牌效应,关中盗贼并发。战火都烧到了未央宫前 殿。王莽这次真的被吓着了,连饭都吃不下,又是调兵遣将又是抱着孺子祭高庙,甚至动了归还皇位给孺子的念头。但是翟义等并不争气,没扑腾半年就被扑灭了。 这场动乱的平定大大助长了王莽的野心,他自认为“大获天人之助”,是该当真皇帝的时候了。众多跳大绳的又开始疯狂报“符命”,什么齐郡莫明出现新井啦,什 么巴郡出现刻字石牛啦,什么扶风县又出现疯狂的石头啦等等。王莽终于不再遮遮掩掩了,直接派王舜去长乐宫找王太后要传国玉玺。老太后终于隐忍不住了,对着 王舜破口大骂:“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馀,天下岂有而兄弟邪!且 若自以金匮符命为新皇帝,变更正朔、服制,亦当自更作玺,传之万世,何用此亡国不祥玺为,而欲求之?我汉家老寡妇,旦暮且死,欲与此玺俱葬,终不可 得!”。话虽这么说,玉玺还是不能不给,老太后最终把玉玺扔到了地上让王舜等拿走了。王莽于是改立新朝,去汉号,封孺子为定安公。

之后还 有一个小插曲,有个叫王谏的小官想拍王莽马屁,上书说:“皇天废去汉而命立新室,太皇太后不宜称尊号,当随汉废,以奉天命”。王莽把这道奏章给太后看了, 老太后气还没消,直接没好气的说:“此言是也”,王莽却说:“此悖德之臣也,罪当诛!”,二话没说就把王谏拖出去砍了。还是时常跟在王莽身边的张永懂得王 莽的心思,上了一个铜璧文的符命,说应该改太皇太后的称号为新室文母太皇太后,王莽马上就批了,而且升了张永的官。王谏错就错在不按既定格式上奏章,这么 大的事情没有“符命”就是你王谏说的,你王谏算个什么东西,凭什么对这事说三道四?而张永上的是“符命”,是老天说的不是张永说的,他只是个传话的,老天 说的当然最大,自然要批。

综上所述,王莽篡汉的过程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软磨硬泡、步步紧逼”,说的猥琐一点和一个花场老手骗清纯小MM 上床异曲同工。说实话我很不喜欢王莽这种委委琐琐的篡位方法。天下有德者居之,从夏商周到秦汉天下数易其主,一家干不好就换一家。谁也不固定了就是“正统 ”,只要能力能够胜任时机得当,谋朝篡位也没啥不好意思的。所以还是像李世民和朱棣那样快意恩仇来的爽快,更有君临天下的气魄;而像王莽和赵匡胤这样虚头 八脑的名堂这么多,只会搞的一个朝代从开国就阴柔,难以强大。看了这么多跳大绳的,俺自己也在这里跳一次大绳,接着再胡扯点王莽的命理。首先,俺觉得“假 皇帝”这个称号就很败运,咱们中国人干什么事情都讲究个开门红,当皇帝先当个“假皇帝”这不是自己给自己找霉运吗?其次,“新”这个朝代名字取的太差,从 易理上看就要短命。有新就有旧,朝代和物事一样不能总是新的吧?过个几年马上就名不副实了。改名字?那不是自己给自己改朝换代了吗?事实证明“新朝”和什 么“霸王”,“闯王”一样过于锐利,以至于不能长久就像通信里的单位冲击。另一方面,“新”的定位也给王莽确立了巨大的对立面-西汉王朝,王莽不得不从内 政外交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以来应验这个“新”,而正是这一系列改革最终压垮了他。

来年开春,王莽弄了个盛大的仪式登基称帝,其间自然也少不了拉着孺子的手老泪纵横,惺惺作态一番。紧接着就进行了新朝的第一个改革:人事改革。怎么个改法呢?
第 一、引入官员任用的六合彩制度。王莽老儿要么是弄符命弄上瘾了,要么就是为了证明之前应验他当皇帝符命的真实性,开始用符命卜卦任命官员。王兴,原来就是 个长安看城门的小兵,直升卫将军、奉新公。这还不是最雷的,王盛,长安卖烧饼的小贩,升任前将军、崇新公。这两个一步登天的原因都是中了“符命”的六合 彩,相似中奖的还有十来个。
第二、清洗刘氏宗亲,所有刘氏郡守全部削去实权任命为谏大夫。这里我们不得不来批评一下王莽缺乏奸雄的素质了:在占有 政治斗争优势的时候没有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去建立和扩大自己的统一战线。光从这一点来看他和奸雄的代表人物-曹操比就差远了。在这个刚刚改朝换代的节骨眼 上明目张胆的削弱诸刘,而且一刀切是非常愚蠢的,这等于是直接鼓动诸刘联合反叛。
第三、变更官爵名。王莽觉得汉朝的官爵名不符合古制,把从军委首 长到七品县长的官名都改了不说,还要硬生生地恢复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爵制度。这个弱智之极的改革方案从根本上证明了王莽就是个只能篡天下而不能治 天下的书呆子。这个SB根本就是一点治国大局观都没有,这时候新国家刚建立有多少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他都放下不管,偏偏去琢磨这件吃力不讨好的鸟事。一 个国家如此庞大,一点点小的变动都是迁一发动全身,官名的变更要导致多少文件的重写(他同时还改了N多地名)?光是文吏们的重新培训就要花去国家多少资 源?更别说还有基数更为庞大的老百姓,你写个告示老百姓不知道你在说哪里什么级别的官员,你看看谁去吊你?变更爵位更是扯淡了,逼着人家诸侯王降为公,关 内侯降为伯,这不是闲着无聊逼旧官僚阶级造反吗?更出格的是这个变更还影响到外交,这个时候周边的匈奴、乌桓、西域诸国、西南夷都已经臣服并且从名义上接 受中央政府王爵的赐封。突然之间用一些人家根本就听不懂的理由让人家降级为侯,并且还对匈奴更为优待,把“单于”改为“降奴服于”,其结果可想而知。匈 奴、乌桓、西南夷等都为不爽这个变更而反了,王莽只好虚耗国力去平叛。其实官爵就是个变量名而已,哪有什么“古制”“今制”,为人熟知、能够安抚臣下就可 以了,这点王莽日常翻烂的古书中没有他自然也就想不到了。三年以后,王莽总算认识到自己这项政策的愚蠢和不可行,又下诏改回汉室官爵,自然又是少不了一番 折腾。

人事改革之后第二年,王莽还是不放心刘氏宗族,直接下诏:汉诸侯王为公者,悉上玺绶为民。这帮哥们养尊处优惯了还真没有一个有种的,都老老实实地从了。气的班固骂道:汉诸侯王厥角稽首,奉上玺韨,惟恐在后;或乃称美颂德以求容媚,岂不哀哉!

人事改革还只是开始,从此以后王莽昏着连出,迅速地迎来了新朝的覆灭。我们下回接着说其他改革和王莽的覆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