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硕士学位获取过程中风险因素分析

 猫条山 2017-12-18

   2017年12月23-24日就是2018年硕士全国统考的日子,科学网有关研究生的话题也多了起来。这年头,干啥都不容易,拿个日益贬值的国内的土硕士也是如此。硕士学位获取过程中的风险因素,仔细分析起来真不少,包括学位课成绩是否过关、小论文投稿是否被接收、中期考核是否及格、论文查重是否通过、论文双盲评审是否OK、答辩过程是否顺利、导师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是否给力。学位课程成绩、中期考核在研究生扩招、培养质量灌水的情况下风险不大,基本可以忽略。剩下的几个因素,按照风险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依次是小论文发表、论文双盲评审、导师的审核、答辩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论文查重。

  小论文发表无疑是学位获取过程中最大的不可控风险因素。在一流高校纷纷取消小论文发表要求的同时,在高校因分级导致苦乐两重天的巨大物质、名誉双重刺激下,二流、三流高校为了向一流高校冲击,纷纷制定了在CSCD核心期刊发表小论文的论文答辩前置要求。在二、三流高校师资、生源、实验及办公条件捉襟见肘的办学条件下,在高校行政化趋势日益增强的今天,讨论硕士生小论文发表是否合理的话题已经没有意义。问题的关键在于,在众多高校纷纷同时提出核心期刊小论文发表的背景下,国内有限的CSCD核心期刊面对海量的需求,有那么大的论文刊载能力吗?如果没有,学生即时使出洪荒之力,也难以发表导致无法毕业引发的潜在风险,不知道管理部门是否考虑过如何应对?

    学位论文双盲评审是研究生和导师必须面对的第二大风险。很多高校规定,双盲评审过程中只要有一个评审意见出现C(修改后重审)或D(未达到答辩要求),论文答辩就要推迟半年;如果出现2个C或D,就要推迟1年。理论上这样的规定无可厚非,最大的问题出现在盲审专家的评审是否公平、公正。目前学位论文送审的流程基本是这样:学位论文查重通过、导师审核通过后,负责研究生管理的教师通过邮寄或网评的方式提交给学术排名不低于送审院校的相关兄弟院校负责研究生管理的教师,由其负责指定具体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评审。由于答辩季适逢年底或毕业季,送审的论文很多,在有限的时间节点,评审的教师是否专业对口,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认真审阅论文,就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笔者看到的并非偶然的情形是,两个评审意见截然相反;评审的意见与学位论文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质量不错的论文得了个C,胡拼乱凑的论文结果是A。值得警惕的是,近年来,一大批中科院、综合大学、海龟人士进入行业院校。也许这些新来的高职称师资在SCI论文发表上具有不俗的表现,但对农林水之类的行业知识的了解却存在不足。最近几年,发现不靠谱的学位论文盲审意见越来越多。在双盲评审的意见难以在大概率上保证公平公正的情况下,管理部门如何应对将双盲评审的结果作为毕业生答辩依据引发的风险。

   导师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的关爱程度位居学位论文获取的第三大风险。在高校目前绩效考核、人才工程引发的收入冰火两重天背景下,认真负责、对学生关爱有加的导师肯定有,但所占的比例应该不大。反之,放羊式管理、不关心学生疾苦的导师数量,应该不能用极少数来形容了。客观评价,对于二三流高校研究生来说,科研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低的先天不足,如果再加上导师的指导不力、放羊式培养,就会在小论文发表、双盲评审中带来极大风险。偶然但极端的例子,中部省份某高校毕业研究生,双盲评审遇到挫折,导师在再审意见表中拒签,研究生因对导师的冷漠产生恨意、由恨引发绝望,最后采用纵身一跃30层研究生楼的极端方式了却了这一桩师生情。

    论文查重、论文答辩、论文抽查引发的风险,虽然不大,也很纠结。很多高校规定,研究生学位论文在送审之前,必须经过知网的联机查重,重复率不得高于15%。对于硕士论文说,创新的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研究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部分重复率过高导致查重超标的概率很大。如何降低过高的查重率,是一件令研究生和导师十分纠结的问题。随着知网数据库的迅速扩大,研究生花费在降低重复率上的时间越来越多。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高校教师的人际关系并不十分融洽。竞争加剧、学术分化的结果,同一学科不同方向导师隔行如隔山情况并非罕见。在这2种因素作用下,在答辩小组中出现个别答辩委员提出奇葩问题、使答辩过程险象环生的情况时有发生。极端的例子,个别答辩成员行使否决权导致研究生答辩无法通过,引发答辩委员会成员反目成仇的例子也有报道。研究生毕业后,省教育厅、教育部还会组织有关专家对已经获取学位的研究生论文进行抽查。其中的风险,类似于学位论文双盲评审。但由于抽查比例很低,对于大多数研究生来说,风险并不大。

   在行政化占主导地位的大学校园,在绝大多数导师保饭碗压倒一切的生存哲学指导下,尽管有各种杂音,绝大多数高校有关研究生培养的各种规章制度,不管合理不合理,都能够得到贯彻执行。然而,贯彻执行过程中,有关部门可以不考虑其中公平公正的道德风险,是否做好了应对对各种风险因素的预案,是否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关怀,却不得不查。因为,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都难以避免回答同一个问题:制定规章的终极目的是什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