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芳华》:抗拒当下庸常与琐碎的溯游而上(附冯小刚独家谈《芳华》视频)

 四味毒叔 2020-08-04


友情提示:请在有WIFI的情况下,观看视频。

文 |柯蛙

一波三折,越挫越勇。

在泪别国庆档之后,冯小刚这一次的回归,强势又令人感动。

无论是拿着保温杯自嘲“油腻”的中年人,还是“佛系”90后,他们都选择了冯小刚不吝赞美。

一贯戏谑的网络文化难得真诚了一次,他们哭了。

哭着在朋友圈在微博上广而告之,“他们丢失了他们最为宝贵的东西。”

青春

青春的身体,青春的思想,青春的得意与失意,青春的莽撞与内敛,青春的隐秘与喧嚣。

都不见了。

如同太阳出来把露珠蒸发,山风吹散了村落的袅袅炊烟,大雨浇灭了少女刚刚洗好的头发。

时间的伟力无可辩驳,所有人都难掩幻梦一场的青春,醒来的失落。

于是在往后漫长的岁月与人事中,渴望能再度相逢。

或在阳光慵懒的午后,或在大雨如注的午夜梦回,或在酩酊大醉的恍惚之际。

在很多个瞬间,青春以海市蜃楼的姿态在脑海中闪回。

可是美好终会幻灭,唯独往日不可追的遗憾,才是永恒。

而这些对于心怀重情的老男人冯小刚来说,重构那段非凡年代的时空,再把青春镀上一层金边,是他做了多年的一个梦。

如今,这个梦完成了。

卓越地完成了。

《芳华》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当葛优在《甲方乙方》中,说出这句神来之笔的结语。

在现实中也仿佛一语中的,成为了诞生伟大电影的魔咒。

如今站在2017年的尾巴上看,20年过去,资本兴盛了这个行业。

而资本带来的丛林法则,也在某种意义上损耗了这个行业应有的敏锐与批判性。

好像只有冯小刚还站在这个时代的风口浪尖,逆流而上。

以特立独行的姿势,在成体系、成建制的延续着他的冯氏电影。

而现在的《芳华》,可以说是《一九四二》《唐山大地震》等近当代民族苦难史的延续。

也可以算做是《我不是潘金莲》这种庶民狂欢的续作。

又或者,这是一部自成体系,只是冯小刚献给自己的一部作品。

但也正因如此,《芳华》中透着一股简单与纯粹劲儿。

不为批判而批判,不为讽刺而讽刺,不为商业而商业。

只为满足一个多愁善感老男人喷涌而出的表达欲望。

真诚,炽热,浓烈。

尽管这三个词曾经都不属于冯小刚,但在《芳华》中,它们是。

在冯小刚早期的贺岁喜剧片中,表面上是让人忍俊不禁的市井笑话,背地里却有一种藐视一切的愤怒感。

它不炽热也不浓烈,它情绪克制又冷幽默,它“爱谁谁”,它“不认怂”。

早期喜剧片中的角色尽管是来自底层市井,但是他们绝不老实,绝不愚笨,他们狡黠而油滑。

他们在江湖中滋养出了一套属于小市民自己的生存哲学。

最重要的是,他们有面对社会现实时的独特视角。

一种别具一格的讥讽,一种看似顺应的批判。

是除了冯小刚,其他导演都不具备的。

这是冯小刚的独特性,也是人民热爱他的理由。

但是在近几年中,这种优势被冯小刚彻底抛弃,并走出了一条新路。

而这条新路,在《芳华》中走得最远,也最为宽广。

当我回想《芳华》中最打动我的东西是什么的时候,一个词语当仁不让的跳了出来。

身体

年轻的身体。

电影开场的那一段群舞中,一具具丰满、灵动、比例完美的身体。

我们可以把它再细化为:

修长纤细白皙的大腿、弧线完美的胯部、白嫩而没有一丝臃肿的腰、鼓胀高挺的胸部、律动完美的肩胛骨,以及像栀子花又像向日葵一般的笑容。

它们彼此完美组合,相互交融,它们热情洋溢、青春焕发、让人落泪。

《芳华》中我最喜欢的一场戏,就是开场的这一段群舞。

比起《一步之遥》中那一大段晕晕乎乎的踢踏舞,《芳华》的这一段群舞更加惊艳,更加真诚,也更加没有侵略性。

它既保持一种高度的流畅感,又好像转瞬即逝。

那些跳舞的姑娘们,在这一刻没有语言,没有邪念,没有后顾之忧,她们在这一刻保持着一种绝对正确,绝对完美。

而这些正确与完美,就是我们在追忆青春时,最为美好的一部分。

而且这也是电影最美好的一部分,因为在此之后,青春开始展现它的破碎与凶残。

这段群舞之后,刘峰和何小萍开始入场。

这两个最终被集体抛弃的人,第一次从我们的视角中加入集体。

他们是两个截然相反又殊途同归的人,无论是人见人爱的刘峰,还是被孤立的何小萍,都是这个集体的游离者。

这是集体之恶的结果,而集体之恶又是人性之恶与时代之恶的综合结果。

刘峰与何小萍的悲壮,在于那个时代的荒诞带来的人性异化。

在那个时刻畏惧“洪水猛兽”的时代,人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丰富性,将自己不断地萎缩。

刘峰将自己萎缩为一个圣人,何小萍将自己萎缩为一个被孤立者。

而电影中的其他人,则被异化的更为可怕。

他们在那样的年代紧紧抱团,努力在集体中寻找一个绝对安全的位置。

于是他们对异己者表现出极度抗拒的姿势,筑起冷漠的高墙。

那些正值芳华的少女们,她们内心每一个人都渴望丰满的乳房,却对别人在内衣里塞海绵表现出极度的恶心与厌弃。

她们偷偷听邓丽君歌曲时,被迷的神魂颠倒;躲在舞台的后面,吃下男兵喂的那一口酸甜的橘子罐头。

她们渴望爱情的洪流在体内奔腾不息,表面上却要为“道德正确”的禁欲大声疾呼。

她们要站立在维护集体正确的梯队上,审视着自己的周遭,以时刻保持让自己安全的距离。

可是最严酷的在于,她们每一个人都又那么无辜,她们有着美好的身体,如花的笑靥,她们是一群正值青春芳华的人。

《芳华》的残酷除了人性的异化,还有理想的幻灭。

那个时代的理想,是那一个个写在墙上的血红端正的宋体大字,是时刻挂在嘴边的响亮口号。

是制作精美的黑板报,是用美丽歌喉吟唱出的威严军歌,是声音低沉、浑厚、语气不容置疑的广播。

理想这个词太大,它都天然归属于集体,从来没有属于过个人。

而当文工团解散时,每一个人对往日依依不舍留恋的同时,也同样感受到了曾经理想的荒谬,与崩溃时所带来的浩荡。

但当集体的形式崩塌之后,马上就又会诞生新的社会准则取而代之。

并且它的残酷性,并不比之前的有一丝减弱。

它更依赖于权利和手段,取决于各自的家境和身世。

而刘峰与何小萍,好似在这个宏大时代的阴冷角落里,陷入了“百年孤独”。

这是一部想要表达、批判、承载太多的电影,时代、青春、生死、人性在《芳华》中交织并存,但是好像冯小刚并无意探讨它的荒谬和合理性。

因为谁也不能赋予荒谬一个合理的解释。

所以只是呈现,呈现巨大的黑色幕布伴着密密麻麻的鼓点,在伟人画像上如水银般谢落;呈现随处可见的红色油漆字体带给人视觉的冲击力。

可我终究还是愿意把它看作是一部关于与青春告别的电影。

它缘起于一个老灵魂对青春的深切怀念,一次抗拒当下庸常与琐碎的溯游而上。

人不能永远青春,时间无休止的线性向前,这是人类最大的局限性。

于是诞生电影,重构时空来怀念青春和遇见远方。

感谢冯小刚带来的136分钟,它和那代人的青春一样匆匆而逝。

我去看的时候全场爆满,电影放完后,每个人都若有所思,又怅然若失。

我注意到我邻座的中年男人,在片尾曲放完后依然不愿意起来。

对于《芳华》的评价,或许再多的语言,也比不上他掩面而泣时抖动的肩膀,来得更有力度

《四味毒叔》是由策划人谭飞、剧评人李星文、编剧汪海林、宋方金四位毒叔发起的影视娱乐圈第一垂直独立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说”责自负,拳拳真诚在心。

《四味毒叔》第277次发声

微信ID:siweidushu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