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答各位同学问】于人无求,于世无争

 感通天下 2017-12-18

问,老师,谢谢你们的普及,自学中医中,看了你们普及的内容,深有感触,另外,希望你们能继续更新“山居日记——我们的中医生活”,讲的很好,赞一个!

从关注学堂微信号,每天一篇的文章成了每天的期待,看完之后心里仿佛充满明媚的阳光,特别舒服。感恩您的每一篇文章,让我警醒,让我反思。虽和您素未谋面,但已把您当成我的老师。随喜老师的功德。

答,感恩大家的赞叹!现在微信里头写的就是我们的山居日记,中医生活或者叫做传统文化生活。


希望我们的回归,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心灵的启发。

文化的魅力在于落实。

在平常耕田种地,走路跑步,读书写作,临床看病之中,都可以切身体会到。

有人说,耕田种地,没什么文化,大家仔细去看看《天工开物》《齐民要术》跟《农政全书》这三部民生三大奇书就知道了。

我们近来也边出坡耕作,也边研习,而且上次在中山明理学习时,也有幸听过有机农法的课,才知道农学里头,有很多智慧的东西,这些东西不单在农田里有用,在我们日用生活中也有大用,以后我们再一一跟大家分享。


有位大德讲过,他以前读二十五史,有专门的隐逸传,就是这些隐居之士,与世无争的人。

他们凭什么被写进史书,而且加以赞叹呢?按道理史书应该记载歌颂功德言三不朽之人。

孙思邈在太白山采药,没有入朝为太医,诸葛亮也隐居于隆中,躬耕于南阳。

这隐士过着闲逸淡泊的生活,有什么好传诵的?

后来才明白这些隐居淡泊之士,有大作用。


他们于人无求,于世无争,身心清静,于道相合,不仅是传统文化的化身,更是很多绝学的继承者,他们躲到山林里不是无所事事,做的都是公天下的事。

比如我们的《菜根谭》作者洪应明先生,就是隐居在山里头写的。

还有《小窗幽记》等处世奇书。


《竹子治家格言》治家的典范,这都是淡泊名利之人写出来的。

所以真正的功业,大家会发现,绝不是用贪嗔痴斗争之心去做的。

而是用出世之心去做入世之事业,这样绝学才能真正传下去。

你不淡泊到那层次,不清静到那地步,你就没法真正领悟绝学的精髓。


所以诸葛亮讲,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我们在山里头太有体会了,每天云淡风轻,心胸皎洁如长空皓月,无车马乱耳,无丝竹扰心,做什么事情,都很安详。

这种状态才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将文化普及开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