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兔过程中,时常有因为饲料营养的缺乏或过剩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兔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如蛋白质、脂肪、维生素A、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和常量或微量元素如钙、磷、钾、钠、氯、碘、锰、锌、铜、铁、硒、钴等在饲料中含量必须适应,如含量不足将会影响兔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含量过高不仅浪费原料,增加养兔的成本,而且有可能导致中毒。主要表现在:
1 营养摄入不足 饲料配比不合理,维生素、微量元素或蛋白质含量不足;长时间投料不足,兔采食不到需要的营养元素。
2 营养消耗过多 兔在生长旺盛期和生殖高峰期,蛋白质和钙的需要量明显增加,若不及时增加饲料配方中的蛋白质和钙的含量,就会导致相应的营养元素缺乏。
3 物质代谢失调 兔体内营养物质间的关系十分复杂,除了各营养物质独特的特殊作用外,还可以通过转化、协同、颉颃等作用,相互调节,维持平衡。如钙、镁、磷的吸收,必须有维生素D参与,缺少了维生素D,即使饲料中不缺乏钙、磷、镁,机体内也会因难以吸收、转化而造成无机盐缺乏,钙,磷之间相互制约,磷过少,钙就难以沉积;若饲料中钙过多,就会影响铜、锰、锌、镁的吸收和作用。
4 营养搭配不合理 长期饲喂高能量的饲料,能量摄入过多,导致脂肪在肝脏内沉积过多,尤其是母兔,会由于脂肪的沉积导致排卵障碍。公兔方面,蛋白质不足精液质量不好,蛋白质过高也会精液变差。
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饲料营养与疾病的关系,了解不同的品种、生长阶段和季节,兔群对各种营养成分的需求不同,根据兔群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合理选用全价饲料或配制日粮,并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调整,以确保兔群获得全面、充足的营养,满足兔体生长发育配种繁殖,以及维持良好的免疫机能所需要的营养需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