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心学:让你心安 让善良人有能力

 扫地僧一一 2017-12-18

兰陵笑笑生:我的老师周月亮先生,是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作有《历代大儒传》《孔学儒术》《王阳明大传》《禅心妙语 大雄无畏——释家箴言录》《王阳明内圣外王的九九方略》《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等。畅销量高达100多万册。


先生学术志趣广泛,先秦诸子、王阳明心学、佛教哲学、影视编剧、诗词书法等都有所涉猎,并已把独到见解落实到了厚实的学术论著及各类讲坛课程之中。


先生心学实修功夫乃当世少有。与之讨论,常言:良知是体认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这虚实之间的要害是个“诚”字。知行合一是训练诚意的功夫。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正意、诚意及其用力过程。

王阳明的真性情

现在王阳明的好些佚文出现了,这让我们得以看到一个全面的王阳明形象。过去王阳明的学生们为了把他打扮为一个可以入祀孔庙的圣贤形象,给他编年谱和文集时,把不适合入祀孔庙的内容删干净了。


所以在这些佚文发现之前,我们看到的王阳明基本上是一个圣人形象。但其实他如果是个圣人的话,也就做不出这么多事了,譬如剿匪和平叛,这都是因为他的心是一个英雄的心,这也是王阳明和同时期的湛甘泉等研究纯理论的人的不同之处,王阳明是实践型的。

在生活中,王阳明是一个有真性情的人。他不是那种酸文假醋的人,整天端着架子、一本正经的。他从小就活泼好动,淘气非凡,长大以后也是个“孙悟空”式的人物,在官场里头呆不住。

王阳明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隐士。他内心里的隐逸之气特别强悍,他喜好游山玩水,他的诗除了朋友应答就是游山玩水。他尤其喜欢在寺院里住,所到之处的好寺院、好道观都住过,跟很多和尚老道交了朋友。王阳明有出世的超越的气象,为了贴近他我每天都看一点陶渊明。


王阳明是一个多棱镜,在某一个侧面他跟陶渊明很契合。但是王阳明之所以能够入祀孔庙,还是因为他自始至终坚持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所以他还是大儒。


儒释道三家相通,在精神基础上尤其相通,但是在核心价值上不一样。王阳明在技术层面采用的是道家、禅宗的方法,他让几个大弟子私下里悄悄地读《坛经》,但是不敢说出来。但是与道家、禅宗不同的是,他坚持要把责任尽到底,对祖母、父亲、夫人、弟弟、侄子、孩子把责任尽得无可挑剔,当官时又对老百姓尽职尽责。他有一种尽天责的奉献精神,这是那些高僧大道们所不具备的,那些人基本上是自了汉,自己把事情安顿好了就远离凡尘。


用佛家的话说,王阳明是菩萨,乘愿而来,救苦救难。有事时,从水深火热中救;无事时,从思想文化上救。他觉得科举制度以来知识分子都追名逐利道德败坏,真正的圣学彻底淹没了,他就到处讲学,弘扬圣学。


王阳明少年时参加科举走上仕途,起初他还是奉行“得君行道”的传统模式,就是“得到皇上的信任然后去实行大道”。后来刘瑾打了他板子将之发配贵州,他在龙场悟道,悟出的“道”中就包含了他看透了所谓的“得君行道”,依靠流氓政治、流氓皇帝是不可能行道的,所以他就调过头来,向平民讲学,启蒙大众。


岩中花树


“岩中花树”取自于《传习录》。原文是:“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是一个很能说明他所大悟的“格物致知之旨”原理的例子——“心中无花眼中无花”:“天下无心外之物。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归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的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花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存在物,它不因人的意识活动而生灭,花存在的意义却因人而异、因人立意。花的存在是所谓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花存在的意义是“心”赋予物意义的问题。王阳明说的是后者。


王阳明从不否认物的独立存在,他说过“意未有悬空的,必着事物”,肯定事物的先在性。王阳明的心中无花眼中无花论的要旨在“心无外物”,在探究物怎样才能与心发生关系、自生自灭的物如何向人生成,对人有意义。


“与花同寂”是说人与花未发生关系时,人与花各不相干,花对人不存在,人对花也不存在。这里的“寂”是“寂静”之意,并不是佛教说的“寂灭”或道教说的“无”。但是,如果人与花沟通(“看”)了,有了生命情感联系,那么,花对人“在”了,人对花也“在”了,这意义的“发生”(“明白”)必须由“心”来承担,是“心”赋予了“花”(客体对象)存在的意义。这种意义的发生不是反映论,是意义生成论。“心”与“物”形成了一种双向互动的意向性结构,使自在之物成为了审美对象,物(世界)向我(心)敞开,意义向人生成。这也就是王阳明说的“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之外”的真义。也就是说意义不能根据“意见”预定,只能依据直觉生成。

龙场悟道

王阳明《年谱》中提到“先生始悟格物致知”,主要情节与《行状》描述相同,多出了“寤寐中若有人语之者”,好像睡觉时有人告诉了他格物致知之旨,他忽然从石床上呼跃而起,把跟从他的人着实吓了一大跳。一阵激动过后,阳明“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就是被王门后学渲染的神乎其神的“龙场悟道”的故事梗概。


这场悟道何以成为阳明学诞生的标志呢?首先,圣人之道就是成圣之道,就像佛教是成佛的学说和修养方法一样。其次,“吾性”就是我的自性,“自足”是够了的意思。他的第一感觉就是:我完全能够凭着我的“自性”走上成圣的道路,不需要依靠任何“吾性”以外的东西。不知道他此时是否看过《坛经》,此时是否受了慧能“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的影响,据记载他后来是教心腹学生秘密读《坛经》的。


我们也不能断然确定“吾性自足”与慧能“自性”“具足”是相等的。但我们可以把它们理解为是一致的。至少,“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就是“道心为一”,他说的“吾性”包含着“身心一元”的意思。王阳明“悟”到的格物致知之理的革命性意义在于:不是去格“物”而是来格“心”。“心”是意识活动;“物”是意识活动的对象;“格”是运用意识的方法和能力;“知”在王阳明这里是体知——身体力行的精神能力,身体化了的理。


“龙场问道”解决就是意义怎样生成的问题,把“逐物”变成“正念头”,从此不断向自我意识的深层发掘,确立了良知信仰。将生活修养变成为“哲学的”,从而带着“吾性自足”的根本自信,用锤炼无我的修养功夫变哲学为艺术,从而用思想的感觉(形而中者谓之心)打通形而上的道、形而下的器。

当今意义

在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心找着。现代社会声光画电、声色犬马,高度发达的物质把精神埋没了。我们的教育也出了问题,教育跟人格教育不挂钩。现在什么都发达就是失去了本心,这就是孟子说的“把心放出去了”。学心学的目的是什么?求其放心,把放出去的心找回来,这就是心学对我们今天的拯救意义。最简单来说,现代社会纷纷扰扰,你的心老安不下来,心学能让你安心。


心学也让你有力量。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无能,王阳明的心学是能量之学,能够给予我们能量。一般有本事的人不善良,善良的人没本事,这是常人很不完美的状态。好多有本事的人不善良,好像一善良本事就发挥不出来了,道德好像是束缚能力的。王阳明说不是,其实道德正好能让人干成事,这才是道德的本来面貌。


心学讲“知行合一”,完全把天理落实到意念、思维、语言、行为上,从“致良知”上得来力量。朴素点说,就是善良出能力。在现代社会,能力里面固然须有更多的技术要素,但是心态更能左右技术发挥作用,鉴空衡平的良知能够让你超越强横与脆弱之上,能让你最谦抑最无畏地圆融起来。

本平台管理员微信号:xinxuexingtan

王阳明心学

| 为往圣继绝学——铸造心学传播第一平台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