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穴位配对

 图书 馆员 2017-12-19
穴位配对
穴位配对 - 花语百合 - 花语百合的博客
穴位配对 - 花语百合 - 花语百合的博客
穴位配对 - 花语百合 - 花语百合的博客
穴位配对 - 花语百合 - 花语百合的博客

常用重要穴位穴性与配穴
一、配穴原则
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若辨证已经明确,治法已经制定,配穴处方极为关键。所谓配穴,首先要掌握阴阳经脉和其穴的特性,与其他相关穴位的特性,按照一定的配方原则相互配合,使之达到较高的疗效。犹如中医方剂配伍中的君成、臣、左、使。针灸配方也有主、客、助、役之说。如果不掌握一定的配方原则,合理的配穴,有时会贻误病机。《针灸精义》中说:“不知穴之配合,犹如巅马乱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如果配穴恰当,取穴准确,疗效也会提高。如配穴无章,取穴不准,效果也差,甚至产生副作用。因此,掌握配穴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就必须学习古今有关中医针灸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我们在诊治病人时应强调整体观念,要注意审证求因,全面考虑,标本兼顾,辩证论治,切忌头痛针头,脚痛针脚。例如:对于头疼患者,即应详细辨证引起头疼的原因,或外感而致,或因内伤而致;对于思虑过度、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失眠少寐而致头疼者,就应当调补心脾,宁心按安神,使患者睡眠安好,则头疼不治而愈。
再者取穴配穴,尚应注意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之说,其原理也是以经络循行或“是动,所生病”为依据。局部取穴即病变周围选择;远端取穴,既“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只治,右病左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等,这是针灸治疗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左右交叉,患侧,健侧相助等,则为针灸临床所独有。例如:治疗神经性头疼,可取足部的至阴窍阴、太冲、公孙等穴。治疗脱肛、痔漏则可取头部的百会,颈后部的风府等穴,均可获奇效。如《标幽赋》所说:“交经髎刺,左有病而右畔取”,对于治疗半身不遂确有独到这处。其他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前后左右、内外表里、相互配合等原则,也都是临床经常使用的原则。对于特殊病有一些特殊的配穴处方,如癫痫的配穴为:人中、合谷与太冲,中脘、内关、三里通,针后还是不苏醒,阴交、涌泉和劳宫。常用的原则大致归纳为:
(1)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所谓整体,是对于机体统一的认识。配穴时,他首先考虑到对于脏腑气血整体机能的调节。所谓局部,也并非单指病灶周围或“以痛为腧”,而是指与脏腑病位相应的局部穴位。例如胃痛可取三脘;非补给换肺部疾患如咳嗽可取天突、膻中;心痛可取巨阙、膻中等穴。然而在配穴时则作眼于整体,重视局部,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例如经验方老十针(三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方中气海偏重与调补先天、足三里偏总重于调补后天气分,内关重在于调补血分,着眼于先天,后天、气血等整体机能的调补,而局部则以三脘调胃,配合天枢调理胃肠,充分体现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全面加以调理的原则。
不管什么症阴阳失衡,则是病理的实质,阳盛则阴病,阴病则阳病,而针灸治疗的效应就在于调整机体的阴阳,使之从失衡达到平衡。而人体阴阳的平衡的维持,是以脏腑气血功能来实现。调整脏腑之中,又以五脏为中心。例如,对于五脏俞加隔俞方的配穴,充分体现《灵枢.本脏篇》所论述的“五脏者所以藏精神气血也”的治则原旨,并将《内经》理论付诸于针灸配穴的实践。调理气血又以调气为主,因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从针灸的治疗效应来看,又主要治气调气。例如治疗风邪侵袭经络时,应该“治风先治气,气行风自熄”。在手足十二针方中,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均为阳经穴,功在调气,治气;而三阴交,内关为阴经穴,功在里血、治血;它不但体现了调气为主的观点,也反应了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配,协凋阴阳的原则。这一原则应在配方时加以体现,在制定总体治疗原则时也应执行。例如治疗截瘫的十一个法则,系一督脉为主,配合五脏俞加隔俞以及膀胱经穴,均以治阳经为主;对于第五组方治任脉法,即为因阴经穴,治阴以配阳;第6、7、8组方是脾胃、肝胆、足三里与胃经、表里,阴阳相配。因此,从选穴配方到制定总体治疗方案,均说明我们要对于脏腑气血功能的调整极大重视。
2.     以循经为主,证因标本相结合的原则
人之为病多以气滞血瘀,经络阻滞为主,结合经络的“是动”与“所生病”证我们在配穴上还是应该以尊重传统的循经配穴为主的原则。但决不局限为一条经的穴位,而是扩大到以治疗经络的病理实质为主,联系相关的各条经脉,并以审证求因、标本先后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循经取穴的原则。例如治疗中风十三治的“纠偏方”,是治疗偏瘫患侧的配方,在人体的上部有百会、风府、风池。中部有肩盂、曲池、合谷;下部有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太冲等,涉及督脉、胆经、肺经、阳明经、膀胱经和肝经共计六条经脉。虽然选穴不多,而几乎占用人体十四条经脉中的半数;同时上、中、下三部全面照应,井井有条,比较系统。概括地说,病在上部常选用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穴;病在中部常选用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病在下部常选用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穴。同时结合证因分析,可知本方以通经活络,舒经利节为主,且能调和阴阳气血,而以标本兼顾。如对于治疗腰痛的经验方“腰痛八针”,其组成为腰阳关、命门、肾俞(双)、大肠俞(双)、委中(双),主要实用于肾虚受风以及腰膝酸痛等证。方中委中、腰阳关、大肠俞。偏于活血通经舒表,功在治标;命门、肾俞益精固肾,功在治本;涉及督脉、膀胱二经脉以及腰膝二部,全方共奏却邪疏表通经止疼、固本强腰、标本兼制顾之效。因此,掌握基本的穴性和配穴对于一个针灸医生来说比较重要,以下将我们常用的穴性与配方,分述如下:
1、中脘  足三里  三阴交
中脘又名太仓,位与胃脘中间,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又为六腑之会、胃之募。由于上述四经之交会,故能通达四经之经气。胃的经气汇聚于此,胃中蕴润之阳气是消腐水谷的根源,胃气不足则水谷不化;太过则消谷善饥。李东恒曾说:“气在肠胃者,取足太阴阳明,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引导之”。足以说明中脘又能补中益气,调和五脏,通理中焦,是治疗腹中一阙疾病的要穴。胃气本以下降为顺,辅以足三里能引胃气下行,降浊导滞,以利胃气之运行、水谷之运化。再加上三阴交,滋阴健脾,阴阳相配。故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相配合,能健脾和胃、调理气机、镇静安神、调补气血,专治脾胃虚寒、气血亏薄或一阙脾胃疾患、以及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属于气血虚衰者。全方补中有行,补而不滞,阴阳协调,蕴而不燥。若见脾虚胃热,则可泻中脘,以导滞热;若见脾胃不和,清浊不分,上吐下泻,则可补中脘以升清气,泻足三里以降浊气,佐三阴交以调和阴阳,则中气得以调畅,阴阳得以续接矣。
2 中脘  天枢  阳陵泉

中脘与天枢。因天枢为大肠之募,故两者相配其功能为调和胃肠、疏通腑气,使中焦气上通下达,胃肠功能和调,则能分理水谷及糟柏,疏导一阙浊滞;阳陵泉为胆经之合穴,肝与胆相表里,胆又为中清之府,泻阳陵泉以肃清静之府,平肝气之横,降肝火之逆,协调肝胃。故中脘、天枢、阳陵泉三者相配,其功能为平肝和胃、调理胃肠,主治呃逆、反胃、胁痛、呕吐、腹泻等证。
中脘、三阴交两穴,阴阳相配,健脾滋阴,和胃畅中,适用于脾胃气阴不足。气海为气汇之处,故为气之海也。功能为蒸动汽化,以助运化之机。并且,能通调任脉,蕴固下元。中脘、气海、三阴交三者相配,其功能为补中气,益气血,使之脾气得升,胃气得降,运化生机旺盛;主治脾胃虚弱、脏气下陷、消化不良、肌肤赢瘦、遗尿、失眠等症,以及生殖泌尿系统的病证。
  中脘  内关
中脘为胃之募穴。内关为心包之络穴,别走三焦,调理三焦气机,宁神和胃,宽胸利气,通调水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三焦气机条达则水谷精微四布,故中脘、内关相配,通调水道,主治水饮内停,水谷不化等证。另外,《内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中脘功能为调胃,内关又可安神,两者相伍则胃气得和而心神得安,故又能治疗脏躁、癫证、心悸、失眠等证。
 足三里  内关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足三里乃阳明经气,犹如百川汇合入海之势,经气充沛而功效卓著。因为胃属土,本经亦属土,故足三里为土中之真土。后天精华之根,能升能降,为疏导胃气之枢机。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后天之根本,五脏六腑皆赖以营养,故针足三里能以壮元阳,补脏腑之虚损,且能升清降浊,导痰行滞,治疗范围比较广泛。所以,说:“百病莫忘足三里”。《针灸大成》中也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内关为心包经之路,别走手少阳,能清心胸之热,行三焦之气,若与足三里相配能辅助足三里升降气化之机,又能益气养血、宁心定志,主治气血不足、心神不安、惊悸、怔肿、失眠多梦等证。因其又能升清经浊,通利水道,清心除烦,导赤除湿,故以可用于心胃灼热、胸闷、停痰宿饮、呕逆仓咳、不思饮食等证。
    另外,对于刺足三里的深度,也有一定的要求。为了便于记忆附足三里歌诀一首:“针至五分至于胫,一寸至于腹,寸半至心下,二寸至咽喉,如刺整三寸,颠顶血下行”。意思是说,若针刺足三里五分深,其治疗作用在胫部;刺一寸治疗作用至腹部,刺一寸半则治疗作用在咽喉部,如果深刺三寸则能平降血逆,用于质量气血上逆诸证,使颠顶之血逆下行。这一点在配穴和治疗作用上,都有很大的意义。
   足三里  内庭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胃为水谷之海,主消纳水谷。胃气盛则消纳畅流,营养充沛;胃气虚则消纳呆滞,脏腑失荥。补之则益气健脾,升阳助胃;泻之则升清降浊,条达气机。内庭为胃经之荥穴。胃润而恶燥,燥则生内热,必须以水润之,水土交融则胃气和调,以水润之。足三里与内庭相配,足三里升振胃阳于上,内庭荥水和阴润胃于下,使之阴平阳秘,胃气调和,则消纳之机得以畅利,蕴蓄之滞热得以清泻,故能主治胃火上逆、中焦蕴热、胃阴不足等病症。
   足三里  曲池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二阳相配,二合相会;曲池走而不守,足三里能升能降、上下交融,故能协调胃肠气机,通达上下,功专善行。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曲池又能间接疏调肺气、清热散邪;若与足三里相配合,又能疏理表邪、清解肺卫;故可用于表邪侵袭肺卫而不能宣达而见有恶寒、发热、咽干、头痛等证者,以及外邪直中胃肠所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
8 足三里 太冲
  足三里又能补血、活血、凉血、清血,而太冲功能为泄肝胆、降气逆、通经、行气、止痛,也能凉血、活血。两者相配,平肝除逆,行血通经,凉血活血,疏通肝胃之气机,清理肝胆胃腑之蕴热,主治痛经、肝胆气逆、头晕头痛、烦躁善怒、呕呃、胃痛等属于气逆或气滞蕴热者,以及胁痛、脏躁、癫狂、肝胃不和、胃中堵闷等证。
9 足三里 阳陵泉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枢纽,疏通胃气,升清降浊。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功能为平肝和胃,降逆缓冲,疏木和土,调理肝胃。两者相配,则能主治木郁悔土,见有中消停饮、口苦吞酸、反胃呃逆、泄泻呕吐等证。又因足三里能调气活血,阳陵泉为诸筋之会,二者相配,疏气通经,搜风祛湿,舒筋利节,故也可用于治疗风痹、膝肿、下肢麻木、半身不遂等属于经络痹阻者。
10 足三里 百会 风府
足三里能升清降浊,调理气血。百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足三里、百会相配,益气升阳,举陷健脑益智,若加风府用泻法,又能清理脑海之气血。故足三里、百会、风府三者上下相配,调理逆乱之气血,祛风散邪,醒脑安神,主治内风、外风所致之头晕目眩、语言蹇涩,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等证。
 11 足三里 天突 膻中
  足三里、天突、膻中相配,补之则益气补肺,宣肺止嗽,亦即培土生金与母子相生之意;泻之则降逆化痰,开胸顺气。若为肺气虚而痰饮肺者,则可以补足三里、膻中,而泻天突,攻补兼施。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胃弱,痰湿内生,肺阻气,也可潜用足三里、天突、膻中而脾肺同治。
 12  气海 中极 关元
  气海又名丹田或丹灶,顾名思义,为气之海、元气之会,呼吸之根,且为下焦之要穴。故凡气化蒸动之机均由此所发,功能为补益真元,蕴振肾阳,有如釜底添薪,故能蕴脾胃助运化,使之水谷腐熟,又能蒸动膀胱气化,使之气化升腾,津液四布,浊阴得出。气海偏于蕴振阳气,关元重在滋补阴精,中极善利下焦而调经养血。故气海、中极、关元三者相配,能蕴肾助脾、疏调气机,又能通利膀胱、调经养血,主治脾肾不足、气虚小便不利以及男子肾虚精亏、妇女血亏月经不调等证。
13  气海 三阴交
  气海偏于蕴振阳气。三阴交偏于滋补阴精,并能健脾升阳,益气调气。气海、三阴交二者阴阳相配,气血双补,阴阳两调,以期阳中求阴,阴中求阳。补脾助运化而后天得养,助阳益气而先天得济,故能升阳举陷,主治虚劳、中气下陷、虚寒腹痛以及癃闭、带下、经闭或阳痿、滑精、水气不化、下肢水肿等证。
14 气海 关元 三阴交
气海、关元益气蕴肾助阳。三阴交健脾之中又有补阳之功,益气升阳之中又能滋补肝肾之阴。气海、关元、三阴交三穴相配,益气助阳力卓,补阴滋肾效著。补中有调,阴阳兼顾,为治疗妇科病证以及下焦虚寒的常用配方。
15  气海 阴陵泉
  气海为生气之源,蕴振阳气,蒸动气化。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能健脾升阳。先贤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气海、阴陵泉相配,其功能为鼓动中焦、下焦气化之机,其势如娶如读,水气得以通利,故能主治癃闭、下肢桴肿、脾虚纳呆、水湿困脾等证。
16  气海 足三里
  气海为气血之会,呼吸之根,藏精之府,生气之海。足三里为胃经之枢纽,后天水谷精微之根。两者相配,助胃气腐熟水谷,升阳气鼓舞中州,五脏六腑均能得一营养,壮人身之阳,补脏腑之虚,诸凡补益脾肾之配方中实不可缺,能主治脾肾不足、中焦虚寒、气血不足、食减纳呆、宿食停滞等证。
17    气海  气冲  归来  三阴交
气海为元气之海。“气主熙之”,气足则经脉温通滑利。气冲又名气街,乃腹气之街,腹部之经气源源流过,又为宗筋之会,阳明经多气多血,故气冲能调气血,荥宗筋,活血行淤。气海、气冲、三阴交三者相配,补养气血,濡养筋脉,通经活络,舒筋利节,主治下肢瘫痿、关节肿痛、痿软麻木行走不利等属于气血虚亏,经脉阻滞者。归来为足阳明胃经穴,能补气升提,调经止痛,又能通利下焦,行气利水。故气海、归来,气冲、三阴交相配,能调理气机,分利清浊,通调水道,主治癃闭、五淋、带下等证;又能行气活血,调理血分,主治气滞腹痛、月经不调等证。
18    气海  关元  足三里
    气海为气之海。关元为足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男子藏精之所,女子贮血之处,通治男女精血虚亏诸证。认为,关元之下即为子宫,子宫又为血室,因关元主藏血,所以称关元为“血海”,且莫与足太阴脾经之血海穴相混淆。关元能蕴肾兴阳,益气固脱,主人身之气;气壮人强,气虚人病,气脱人亡。针本穴不但可治病,而且有延年益寿之功。气海、关元、足三里三者相配,大补元气,气足血充,阳生阴长,而且先天后天互济,补而不滞,补冲有调,蕴中寓补,主治中焦虚寒、下焦痼冷之见有腹痛、经闭、便溏、腹泻、小便不利、子宫寒冷以及不孕等证。
19  内关  中脘  足三里
    内关为手写阴心包经之络穴,其支脉走胸腹,又为阴维脉之会,别走手少阳三焦;补之,则能养心血,安心神,宁心定志,且能通心阳,利水道,通淤塞;泻之,则清心除烦,泻火清热,宽胸理气,疏通三焦气机,主治胸腹诸疾,即所谓“心胸若有病,速与内关谋”之意。内关又为八脉会之穴,通于阴维。心包为心之外围,代心受邪,代心行令。心主血脉,故有通脉活血之效。内关、中脘、足三里三者相配,重点在于清心开郁,宁心安神,舒理肝胃之气,主治郁证、脏躁、惊悸、失眠以及胁痛、胃脘堵闷、食少纳呆等症。
20    内关  巨阙
    内关之功能为宣通心阳,调气,开心胸之郁痹。巨阙为任脉穴,能降胸隔之逆气。内关、巨阙相配,调气降逆,行气通痹。活血通脉,主治胸痹心痛、癫痫等证。
21    内关  膻中
    内关行气开郁。膻中又名上气海,胸气之街,为心包之募穴,手太阳、手少阳、足太阴、足少阴、任脉之会。《难经》云;“气会膻中”,其功能为调气降逆、宽胸利隔,是心之供城,肺之气海,主胸中之气;故凡胸中之气病均可治此。内关、膻中二者相配,理气开郁,宽胸利隔,重在调气,主治胸痹、心痛、癫闭、脏躁等证,以及肝郁气滞、乳汁不通、淤乳等证。
 22   内关  三阴交
    内关能清心除烦,配三阴交滋阴养血,上下相应,交通心肾。盖阴亏于下则阳吭于上。内关清上降逆以和阳,三阴交滋阴潜阳以固阴。阴阳交合则滋生化育得昌。内关、三阴交相配,主治心肾不交、心悸、失眠、健忘、惊悸以及骨蒸盗汗、咳嗽失血、梦遗、闭经等属于阴虚阳亢、虚热上忧等证。
23    内关   太冲、 内关   神门
    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可以代心行令,也能代心受邪。若为实证,泻内关可清心宁志,安神镇静;若为虚证,补内关则可养血安神,活血通脉。太冲之功能为降逆气、泻肝火。内关与太冲相配,泻肝解郁,平肝降逆,清心定志,镇静安神,主治心、肝二经气火逆乱所致郁证、癫狂、脏躁以及筋痹、风邪侵袭经络等证。若内关与神门相配,而神门为心经穴,是心神之门户,泻之能清心火,补之能安神定志配合内关,为治疗心经病证的优选良方。
24   天枢  中脘  气海  三阴交
    天枢为足阳明胃经穴,为大肠之募,腹气之街。胃经的气血从此频繁流通,其功能为分理水谷之糟柏,调理脏腑以利运行,消导积滞以助脾气。配中脘调理胃肠,配气海、三阴交则益气血而助中州。天枢、中脘、气海、三阴交四穴相配,调理肠胃,益气健脾,和血调中,主治胃肠诸疾之偏于气血不足、脾胃虚寒者;另外,尚能治疗虚损、寒疝、小便不利以及月经不调、蹦漏带下等证。再用补泻手法补偿,治疗的范围就更加宽阔。
25    天枢  阳陵泉  支沟
    天枢调肠胃。阳陵泉宣通下降,又能泻肝胆平逆气。天枢、阳陵泉相配,疏肝理气,主治热结肠胃、腹胀便秘等实证、以及肝旺仰脾所致肠鸣痛泄,可治以补天枢而泻阳陵泉,抑肝健脾。支沟一名飞虎,为手少阳三焦经穴。其功能为疏通三焦气机,助三焦气化,利三焦之水道。天枢、支沟二穴相配,可通调三焦,利小艘而实大便,主治脾虚腹泻。天枢、支沟、阳陵泉三穴相配,则主治气虚便秘,腹胀便结等证。正如《玉龙歌》所说:“大便闭结不能通,照海分名在足中,更把支沟来泻动,方知妙穴有神功”。所以用天枢、阳陵泉与支沟相配,不但有通便之功效,且能益气通便,抚正祛邪。
26  章门  中脘
    章门为足厥阴肝经穴,脾之募、脏之会,带脉之本,又为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带脉之会。古人所谓“肝为五脏六腑之贼”者,乃因肝气乱则五脏六腑皆受其“贼”害,而章门能平五脏之气乱,使之肝气条达,脾胃平和,五脏协调,六腑畅通,生化源源不息,五脏六腑均以保养。故有调五脏和肠胃,除胸满,解烦闷,消水肿,祛腹胀,健脾疏气之功。章门又为五脏之气出入交经之门,脾之阴精尽藏于此。肝经之气直行则通入脏腑,横行则通于六腑,故章门与五脏六腑均息息相关。一般针灸书中均记载脾经之食犊穴能力挽危难。而在实践中证明并非如此,他对于重病患者则加章门,反而获得良效,显示其穴性之重要。也有人认为凡病虽因重尚有一毫真气,可灸此穴,即有回生之功。所以称章门为“命关”,对于气血俱虚,五脏衰惫者,用之可转危为安。中脘之功能为助胃消化水谷,蕴通腑气,升清降浊,调理中州。章门与中脘相配,舒肝和胃,补中益气,为经验方老实针方的主穴,再加上足三里,则疏气之功倍增。正如李东恒所说:“气在于肠胃者,取太阴阳明不下,取中脘章门足三里”。所以,章门、中脘、足三里,为调中补中的常用配方。
27    章门  天枢、  章门  内关、  章门  太冲
    章门能疏肝,调五脏,和肠胃。天枢能健脾益气,和肠胃。两者相配,疏肝和肠胃,肝气条达,脾气得升,胃气得降,腑气得行。盖因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胃肠之道以通降为顺。章门、天枢,两者相辅相成,协调肝脾胃肠,使之“满而不实”,从而使水谷之精微源源不断地供养五脏六腑和四肢白骸。肝气条达,肠气通顺,则清浊得以泌别,二便得以通调。故能主治胁痛、腹胀、肠鸣、腹泻、便秘或大便干稀不调等证。章门若与内关相配,则以疏肝理气为主;因为,内关别走三焦,调理三焦之气机,配合章门疏调之功益增,故能主治胁痛、腹胀、肠腹满闷以及小便不利或小便赤涩不爽等证。章门若与太冲相配,则纯为平肝、泻肝、仰肝而设。因为二者同为肝经穴位,章门疏峻肝气于上,太冲开导肝气于上,上疏下导,则无结而不通。又因章门为脾募,肝藏血而脾统血,若肝脾失和,血不归藏,脾失统摄,也可选用章门、太冲,以调理肝脾而统治血证。
  28  章门  气海  三阴交
    章门疏肝气,升脾气。气海补元气,蕴肾气。三阴交气阴两补,阴阳双调,滋养五脏,通调气血。章门、气海、三阴交三者相配,相得益彰,适用于五脏虚衰,气血亏乏以及阴阳衰极而又虚不受补者,施以调补之法。
29   三阴交  阴陵泉、     三阴交  阳陵泉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补脾之中兼顾肝肾。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又能互化,故能培补精血,益阴固阳。又因肾有阴阳,寓真火于其中,补肾助命火,蕴熙脾阳,脾肾阳气充沛则生机旺盛,周身得以熙煖则阴霾之气顿消,故能补中益气,蕴中散寒。三阴交,气血双调,阴阳两补,肝、脾、肾兼顾,实乃补益之要穴,滋阴生精之中不失蕴煦之气,益升阳之中不失濡润之血。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所入为合水,能开通水道。三阴交与阴陵泉相配,则益肾助气,通利水道,主治水气不化、小便不通或尿闭等证;又能蕴脾散寒、行气止通,主治腹胀腹痛、暴泄、泻泄、妇女通经等证。三阴交与阳陵泉相配,能滋阴平肝,疏气和血,通经活络,舒筋利节,主治气血不足、阴虚肝旺以及风湿阻痹、下肢瘫痿等证。
30    三阴交  足三里
    三阴交滋阴、健脾、助阳。足三里升阳、益胃、和中。二者阴阳相和,表里相配,健脾蕴中,益气养血,主治脾胃虚寒、气血两虚以及脾虚胃弱、食少纳差等证。又因足三里能升能降,两者相伍,补中兼行。若因正虚受风以及下肢瘫痿诸疾,选用三阴交、足三里舒筋通痹,通经活络,也相适宜。
31    三阴交  神门、    三阴交  中极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枢纽,为治血之要穴。神门为心经穴,养血安神定志。二者相配,养血安神定志之力更为专著,适用于心悸、失眠、多梦、怔忡等属于心血虚亏者。若与中极相配,则能行活血化瘀,主治少腹癓瘕积聚等证。
32   内庭  下关
    内庭为足阳明经之脉所溜为荥,泻之则疏泄阳明经气,能清胃泻热,理气止痛。内庭又为荥水,故能润泽沃土,滋养胃阴。内庭与下关相配,同为阳明经穴,上下相配,病在上取其下,能疏热清胃、理气止痛、开口禁、利下颌,主治胃火牙痛以及颌面关节诸疾。
  33  百会  神庭、 百会  风池
    百会位于颠顶最高峰,为督脉之极,为诸阳之会,又称三阳五会,头气之街。三阳者手足三阳经都在此交接,并贯通于督脉而入于脑。所谓五会是,是五脏俞皆附督脉而至颠顶,能培补阳气、升阳固脱。百会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浅刺能清泻诸阳而降逆,灸之能开提升阳。神庭又名发际,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三脉之会,功能为降逆泄火、醒脑安神。百会与神庭相配,降逆泄火,醒脑安神,主治气火上逆、热扰晴空而致之头痛、头晕、心烦、躁忧等证。配百会与风池,则祛风通络,调理气血,主治中风、头晕目眩、语言蹇涩、口噤不开、半身不遂以及心神恍惚、失眠健忘、癫痫、手足抽搐等证。
34    百会  风府、  百会  哑门
    百会能散风祛邪,主治内外风所致之中风。风府为足太阳膀胱、阳维、督脉之会,能搜舌本之风,故与百会相配,主治内风、舌缓不语、半身不遂、头痛项强等证。若百会与哑门相配(哑门为督脉阳痿之会,入系舌本),主治舌强不语、重舌音瘖,又能泄血热、止钮血,也是回阳九针穴之一;诸阳暴脱者,可针之以回阳。若与百会相配,则能祛风散邪,主治外因所致之舌强不语、耳聋等证。百会与风府、百会与哑门,由于配伍不同,前者治内风舌缓不语,后者治外风舌强不语,殊可有别。
35    百会  长强
   百会为督脉之颠顶,长强为督脉首穴。百会为阳气之总会,长强为阳气之根基。从体位来看,一上一下,上下相配。长强又能足少阴肾经、足少阳经之会,别走任脉,为五痔之本,主便血。百会与长强相配,能升举阳气,主治脱肛、肠风下血等属于气虚者。又因两者均为督脉之要穴,督统人体之阳气,故有能通理二便,主治瘫痿,二便不通或二便失禁等证。
36    百会  气海、  百会  太冲
    百会为诸阳之会,总督人体之阳气。气海又为人体生气之海。蕴振肾阳而助命火。百会与气海相配,益气升阳,助肾蕴阳,阳气充沛,犹如日光普照,足以消除一阙阴霾之邪。故常用于气虚、阳虚、胃虚寒证,以及一阙阴寒固冷。若百会与太冲相配,百会为督脉之颠,太冲为肝经之底,上起人身之至高处,下至人体之最低端,上下相配,能降逆气,平肝阳,息肝风,主治肝阳、眩晕(高血压)头痛等证,用只得当,效如桴鼓。
37   大椎  曲池  合谷
    大椎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纯阳主表,又能疏调太阳之气,故主疏散表邪,解肌清热于外,行气泄热利水于内。因其宣通诸阳,调和营卫,故能除寒祛邪,通经活络。渠池、合谷二者均为手阳明经穴,纯阳主气。曲池走而不守,合谷能升能散。因此,大椎、曲池、合谷三者相配,以阳从阳,宣解表邪之力显增,主治外邪束表、恶寒发热、五汗和表实证。若见高热欲动风者,则可大椎放血以泄热;若兼见头顶强痛着,则可加风池透风府;若见鼻塞流涕者,加上星、迎香;热甚尿赤,烦躁者,可加内关。另外,对于虚损劳热、骨蒸潮热等证,虽属虚证,也可选用本方,以期养阴清热,而达到从阳引阴之效。
38    大椎  肩髃、  大椎  内关
    大椎能宣散寒邪,通经活络。肩髃为手阳明、手太阳、阳跤三脉之会,能疏风利节,是治风病之要穴。大椎于肩骨相配,祛风散寒,通经活络,主治肩背部风寒笼络、经络阻痹以及气虚血亏、劳伤所致之肩背疼痛、活动不利(如肩凝证)等证。若配内关,则调理气血,清血凉血,主治热人血分诸证之见有发热、心悸、惊风欲动等。
 39   大椎  陶道  身柱
    大椎、陶道、身柱均为督脉穴。陶道又为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能祛风清热,主治可疑、寒热头重、脊柱痛等。《类经图翼》中称陶道“善退骨蒸之热”,所以也可用于虚热。身柱,一名气俞,为人身之柱,能强腰脊,镇惊安神,又能搜风顺气。大椎、陶道、身柱三者相配,清热祛风,熄风止疼,主治高热惊风,甚则抽畜,角弓反张等,以及寒热往来发有定时之属于疾者。对于阴虚骨蒸潮热也可以选用,或配合其它育阴清热的穴位,如鱼际、太溪等。太溪补水中之土,润躁而生金;鱼际泻金中之火,抚正而益肾;若与以上大椎、陶、身柱相配合,则为滋阴清热之妙法。
40   命门  肾俞
命门位于腰二椎以下为呼吸之根,元气之本,又为足太阳之结穴,男子藏精,女子藏血。生命之始,玄命之门。肾俞亦为膀胱经穴,精藏于肾,肾为作强之官,为先天之本,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肾气通于脑,脑为髓海,故诸髓皆属于脑。因为,肾气上通于脑,下通于子宫,故有补肾益精,固髓健脑之功。命门与肾俞相配,侧重于补肾阳、助命火,适用于肾阳虚衰,命火衰微,四肢厥冷,喜暖畏寒,二便失禁等证。
41    命门   委中
    命门补阳益肾。委中也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腘窝部,所入为合,因本经多血,故能用于放血而治疗诸疾。命门与委中相配,泻之则能清热达邪,祛除侵袭经络之风寒外邪,主治痹证、身痛、骨节肿痛;补之则能补肾助阳,祛风通络,主治气弱阳虚、腰腿疼痛等证。
42    长强   大椎、   长强   委中、   长强   承山
长强又名营俞,源于《内经》“营在骶也”之说,为督脉络穴,别走任脉,为足少阴、少阳之会,能补脊里之血虚,为五痔之根,主治便血、尿血、呕血、二便不利。与大椎上下相配,补肾脉之不足,主治脱肛、二便不通等证。配委中主治腰背痛,湿热下注之见有尿急,尿痛等症。配承山,以及膀胱经穴,脾气之街,主治痔漏、大便难、霍乱转筋、要背疼痛、膝肿胫酸等证。
43  涌泉  劳宫
    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阴经之井穴属木,木为肝经所属,肝主筋,滋肾水可以柔肝木,故涌泉能缓急解痉,又能滋阴降火、醒神开窍。劳宫属心包经穴,性清善降,能清痰舒气,化滞降逆,开七情之郁结,并能清胸隔积热,导热下行。涌泉与劳宫相配,水火交融,心肾相交,故能宁心安神,醒神开窍,清热熄风,主治神昏、头眩、高热惊风或突然昏仆、中风不语等证。所以,涌泉与劳宫两者相配,犹如牛黄清心丸之功效。
44  环跳  阳陵泉、    环跳  委中
    环跳为足少阳胆经穴,且为胆经与膀胱经之会穴;膀胱与肾相表里,故能益肾期而固胞宫。肝与胆相表里,肝喜条达,胆欲疏通,且因太阳主表,少阳主枢,故有疏通宣散、调理气血、祛风胜湿、通阳助阳之效。阳陵泉同为足少阳胆经穴,又为筋之会。环跳与阳陵泉相配,能宣通经络,调理气血,祛风胜湿,舒筋利节,通阳助阳之效,为治疗中风偏瘫、下肢麻木不仁、筋挛拘急、腰腿疼痛、肢体痿废等证的常用配方。若环跳与委中相配,则能疏导胆、膀胱经的经气;委中又能疏风利湿,功用与主治与环挑、阳陵泉类同。
45    环跳  足三里、  环跳  绝骨
    环跳为胆经与膀胱经之会,故能调气理血,益肾固精,常用于治疗米尿生殖系统病症。配合足三里,健脾益气,取其先天、后天互济之意。足三里益气力著,益气而通络;环跳疏风散寒,通经活络;两者相伍,皮有王清任补阳还五汤之寓意。气足则能以帅行,经通则能行血,补益之中以达通经活络之效。若环跳与绝骨相配,因为髓会绝骨,肾主髓,髓养骨,髓充则骨健,骨健则节利筋固;所以两者相配,通经活络舒筋利节,主治痹痿诸证以及气血不通、经络阻滞、麻木不仁、肢体乏痿等证。
46  人中   合谷
    人中又名水沟,为督脉,手足阳明三脉之会。人居天地之中,天气通于鼻,地气通于口,天食人以五气而鼻受之,地食人以五味而口受之。此穴位于鼻口之中,故名人中。其功能为通阳宣窍,开关解噤,安神定志;泻之能清热降逆,醒脑安神,主治卒中昏阙、口窝唇动、牙关紧闭、癫、狂、痫证、高热惊风、心神不宁等证。人中与合谷相配,能开闭救急,醒神定志,使之转危为安,为针灸科常用之急救用穴。
    例如,对于晕针的治疗。在临床中,医生们都会遇到过一些晕针患者,但经过合理抢救都应转危为安。晕针可分为轻、重两种。轻者见有面色苍白,心中烦乱,治宜先刺人口、再给蕴开水,瞬间出汗即俞。重者多见于老年人或兼见他种病症者。据资料记载,过去有一老妇,素患高血压,坐位治疗,方用手足十二针,术后老妇面色苍白,目闭,四肢挺直,呼吸停止,遗尿。病者围观者均惊呼“人已死了,快起针吧”。医生却十分镇静,判定为晕针,遂急刺人口,并配合谷透劳宫、太冲透涌泉,五分钟后,患者即口吐白沫,气回目睁而愈。另外,晕针与精神紧张也有关。
 47   人中  太冲
    人中、太冲上下相配,人中开窍于上,太冲平逆于下,醒神开窍,平肝降逆,熄风止惊,主治肝风上忧、肝热惊风以及热病神昏、惊阙、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欲动肝风等;且能疏肝理气、安神定志,用于治疗肝郁不舒、心神不安、烦躁善怒、失眠少寐等证。
48  曲池  合谷
    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气血流注于此,甚为旺盛,功能为行气血,通经络,搜风祛湿。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又能宣理肺气,清热肃肺;其性走而不守,故凡一阙经络客邪、气血阻滞,皆可选用本穴。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宣,轻清走表,升而能散。曲池、合谷二者相配,可谓珠联璧合,实为散风泄热,宣通气血,开关启闭,通经活络常用之要穴。因其宣散力著,故为清理上焦之妙法。
49    曲池  阳陵泉、     曲池  太冲
    曲池为大肠经之合穴,喜游走而通达,通经活络。阳陵泉为胆经之合穴,搜风利胆,舒筋利节。曲池与阳陵泉二者相配,上下通导,经络疏峻,搜风祛湿,通行无阻,主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经络阻滞、气血不通等证。正如《百症赋》中说:“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实为远程通经配穴之范例。曲池配太冲,则偏于通降下行,能清肝降逆,通经活络,主治肝气上逆、气机阻滞以及肝热生风、高热惊阙,通经活络,主治肝气上逆、气机阻滞以及肝热生风、高热惊阙,皮有羚角勾藤之妙。曲池、太冲平肝解郁,故能治疗肝郁肺热、胸胁作痛,或热结胃肠,腹胀便浊、头痛如裂、烦急善怒等证。
50    曲池  三阴交、  曲池  内关
    曲池、三阴交,一阴一阳,能调和阴阳,然而曲池善走,三阴交善守,恰相髃配,取长补短,气血双调,精气互补。另外,曲池又能清热搜风,因其游走善行,故能疏泻深入三阴之热邪,而清血中之伏热,搜肝木之风,行血中之气,通络活血,消肿止痛,主治腰腿肿痛和妇女蹦漏、经闭、瘕聚、痞块等证。若能合理配伍,则可“着手成春”。曲池与内关也为阴阳相配,功能理血调气,清热养血,清心除烦,安神定志,稳妥可靠。
51  阳陵泉  绝骨、     阳陵泉  太冲
    阳陵泉为胆经之合穴,筋之会也。马丹阳《十二穴主治杂病》称赞该穴能主治膝肿麻木、冷痹偏风、足肢痿废等证,并且“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其所以有神妙之功,乃因其为筋之会,胆之合穴故也。绝骨又名悬钟,因为筋为阳陵泉,髓会绝骨,故阳陵泉与绝骨两者相配,主治一阙筋骨为病。因为气血精髓均会于此,刺两穴而功百倍。若阳陵泉与太冲相配,则偏于清泄肝胆,疏通肝气,主治肝气郁滞、肝气上冲等证。
 52   阳陵泉  血海
    阳陵泉性疏通沉降,血海养血调经。两者相配,疏气养血,活血调经,主治妇女月经不调、通经等属于气血两虚或气滞血瘀者。因其能行气活血,故又主治气血不通、经络阻滞、筋脉不利等证,以期气血濡润,而达到养血荥筋之效。若由阳陵泉斜向内下透刺足三里,从木以疏土,降气通便,实有承气(大承气汤)之功,而无承气之峻,泻实折痰通便,效应迅捷,主治癫狂以及便秘等证。
 53   阳陵泉   风市、  阳陵泉  阴市
    阳陵泉搜风祛湿,风市祛湿清热,搜风通络。两着相配,祛风胜湿,疏通经络,主治风痹肢麻、经络不通等证。而阴市为足阳明胃经穴,能祛风毒,通经络。阳陵泉与阴市相配,主治风邪侵袭肌肤,皮肤红肿瘙痒以及风疹、蓓蕾等证。风市、阴市二穴,能祛风胜湿,通经活络,功效相近。正如《玉龙歌》所说:“腿膝无力身力难,原因风湿致伤残,尚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然渐自安”。
54   天突  合谷、  天突  列缺
    天突为阴维任脉之会,既能调五脏之逆气,镇咳定喘降痰,又能治舌下急,瘖不能言。合谷功能清气分之热。天突与合谷相配,功能清热化痰,降逆定喘,主治痰热壅盛、助气化、益肺气;合谷与列缺表里相配,则能调补肺气,肃肺降气,适用于肺气虚而虚气上逆者。但我们针刺天突穴时,应十分慎重,而且在进针之后要求沿胸骨后直刺,深度可达五分至一寸,甚而可达一寸半。但是要求临床诊断一定要明确,并且要全面地观察病人的情况。
55    天突   中脘、  天突  太溪、天突  太渊(天突+合谷+ 中脘+太溪+太渊,都可以定喘镇咳)
    天突化痰定喘镇咳;中脘健脾和胃化痰。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水湿不化,聚湿而生痰,肺气肃降,宣达布散,肺气不宣则水津不布,痰湿壅塞则上气咳喘。天突与中脘相配,天突治痰之标,中脘治痰之源,二者标本兼顾,相辅相成。太渊为手太阴肺经穴,功能祛风化痰,理气止咳。若与天突相配伍,理气止咳、化痰定喘之功显增。太渊又能补肺、润肺,故可用于肺虚作喘。若遇肾不纳气,肾虚作喘,则可选用天突、太溪为伍。因为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俞穴,亦为原穴,功能滋阴清热、益肾补虚。两者相配,肃肺降气,摄肾纳气,上下配合,甚为适宜。
56   太冲  涌泉、  太冲  三阴交
   太冲为足阙阴肝经俞穴,亦为原穴。肝经为多血之经,故能养血凉血,和肝敛阴。泻太冲,既能平肝降逆气,清肝热,泻肝火,通经行淤,又能开关宣窍,平熄肝风。如太冲透涌泉,功能醒神开窍,力挽危急。若与三阴交相配,功能疏肝解郁,滋补肝肾,通中有补,补中有泻,二者相辅相成,主治肝肾阴虚,心悸、失眠、烦躁以及阴虚火旺、虚阳上亢等证。
57  风市  血海 、        风市  三阴交  、            风市  曲池
   风市又名垂手,为足少阳胆经穴,能散风寒,清风热,祛风湿,搜风毒,专责下肢或全身风为患。血海能补血清血,祛血中之湿热。风市与血海相配,能养血祛风,专治血虚受风诸证。另外,风市、血海两穴,前者偏于气分,后者偏于血分,两者相配,能搜索深入血分之风湿,故为治疗湿疡、风珍、蓓蕾、等证偏于湿盛者之常用配方。若与三阴交相配,能强化利湿、燥湿、祛湿之功,故能祛风湿,散风毒。主治风湿侵袭肌表而风偏肾者,概而言之,风市、曲池偏于走气分;风市、血海偏于走血分;风市、三阴交偏于走阴分。
58   四缝  身柱   、          四缝  足三里
    四缝穴在两手指中节横纹中央,挑刺可出黄白粘液,能开滞除积,消食启脾,通调气血,疏通脾胃。身柱为督脉穴,为人身之支柱,能强腰脊,壮阳气,有谓治疗小儿一阙疾病之主穴,俗称“智利毛”,又能疏散解郁,宣通脾胃之气机。四缝与身柱相配,疏气解郁,主治小儿疳积。若四缝与足三里相配,则健脾和胃,消积解郁之功效显著。若四缝、身柱、足三里、三阴交四穴相配,挑四缝以开滞,针身柱以强身,补三阴交以健脾,补足三里以和胃。健脾和胃,解郁开滞,甚为合拍。
59  魄户   魂门
    魂门、魄户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肝俞、肺俞两旁之络穴。肝藏魂,肺藏魄,肝藏血,肺主气。气血不和则魂魄不交,以致心烦不寝,神志不宁,梦乱纷纭。足太阳膀胱经主表,统一身之阳气,脏腑之气皆通于太阳,而脏腑之俞皆在于背部,且与太阳膀胱经相通,犹如阳光之蕴煦照耀,汽化功能得以协调,气血安和。所以,魂门、魄户相配,能调气血安心神,镇魂定魄。临床又可配合泻神门以清心安神,补三阴交以养血镇肝,效果更佳。
60  劳宫  足三里
    劳宫又名掌中,为手阴心包经穴,性清善降,既能泻心火,平肝逆,清胸隔之热,舒气化痰,又能醒神开窍,疏通经脉,故为回阳九针穴之一,诸凡暴亡诸阳欲脱者,用之速效。关于劳宫穴,曾自编一刺劳宫歌诀:“痰火心胸刺劳宫,小儿口疮针便轻,兼治鹅掌风证候,先补后泻效分明”。足三里能疏通胃肠,能升能降。劳宫于足三里相配,清泻心胃实火,平降逆气,开痞化痰,主治胃火上炎、心下痞闷,呕吐干哕、口舌生疮、大便干燥等证。
61   肩髃  曲池
    肩髃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且为手阳明、手太阳、阳骄之会,受诸阳之气,而行宣散通达之效,既能疏风利节,祛湿通络,又能清热宣散,故为治风之要穴。曲池性善游走通导,宣气行血,搜风逐邪。肩髃与曲池相配,祛风宣散之功倍加,故凡一阙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为病无不适用,使之经络舒畅,气血调和,邪祛而正安。
62     鱼际  太溪
    鱼际为手太阴肺井荥穴,既能清宣上焦,疏调肺气,又能清泻肺火,肃肺宁金。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俞穴,亦为原穴,功能补水中之土。鱼际、太溪相配,母子同伍,金水相生,使之水火交济,阴阳协调,滋阴液以润燥金,清肺火以祛外邪,实乃清燥肺之法,主治肺肾不足、燥热恋肺所致之干咳、痰少、咽干、口燥等证,以及阴虚肺热、潮热盗汗、咳血、痰中带血等证。
63  四神聪  手足十二井
    四神聪为经外奇穴,位于百会前后左右各一寸,能散风清热,醒神清脑,安神定志。若与手足十二井相配,能开关通窍,清热散风,平肝解痉,降逆镇静,主治急热惊风、肝风内动、中风昏阙、头痛眩晕、癫、狂、痫证。急救时,可以针刺放血,则疗效迅捷。用之得当,既刻转危为安。 
64  血海  足三里
    血海为足太阴脾经穴,为血之会。脾能统血,脾之精血发于此,乃血之海也,故名血海。其功能为养血活血,理气祛淤,理血调经,为治疗血病之要穴,主治蹦漏带下、月经不调等证,又能祛湿止痒、活血消肿。血海为足三里相配,既能疏通气血,祛湿消肿,主治脾湿蕴热、腿膝肿痛、皮肤瘙痒、湿疡、肿胀等;又能疏调气血,益肾健脾,主治血虚肝旺、面白肢倦、脾肾不足而血压偏高者;将气海、血海、照海三海合用,效果亦佳。
65    血海  三阴交、血海  太冲
    血海、三阴交为同经二穴,相距不远,养血和血,补脾阴之不足,滋肝肾之阴亏。凡阴精虚亏,气血劳伤,中气不足,从阴求阳之用,以期阴平阳秘,气血充和。血海与太冲相配,则滋阴平肝,疏肝解郁,调和肝脾,主治阴虚肝旺、气滞经闭、痛经、血逆肝阳上亢等证。
66  合谷  足三里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性能轻清走表,升而能散,上通头面诸窍,故既能宣通上焦,开关宣窍,泄热散风,行其清散之功,又能清气分之热邪;补之发汗解表,拖邪外出;泻之清热止汗。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若与合谷相配,手足二经相合,上下相配,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专治中焦、上焦诸疾,擅长于调和胃肠,适用于胃肠不和、腹胀、恶心、吞酸、反胃等,既能生清气、降浊气,主治浊气上逆、头晕头痛、清窍失聪等,又能补中益气、主治气虚乏力、纳呆困倦、精神萎顿等证。 
67  合谷  太冲
    合谷、太冲名为四关。所谓“关”者,乃精华之所聚,要害之所处也。合谷为手阳明经之原穴,太冲为足阙阴肝经之原穴,二原相合,四关充盛,则精血气营满盈。合谷属阳、主气,太冲属依、主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相合,阴阳和调。合谷能生能散,太冲疏峻开导。主治七情六郁、癔病昏仆、癫、狂、痫证以及肝阳、肝风等证。故开四关以搜风祛湿,通经行瘀。
68    合谷  内庭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内庭为足阳明胃经之荥水。手足阳明相配,上下相合。合谷散热于上,内庭清热于下,既能共奏清泻肠胃蕴热之效,主治腹胀、纳呆、呕哕、腹气上攻、胃火牙痛、隐疹、咽痛、颌面肿痛等证。又能散风通络、疏经和血,主治口眼涡斜、四肢冷痛等证。
69    合谷  三阴交
合谷,按照传统,对于妇人妊娠,可泻不可补,补即堕胎。三阴交治疗闭经,实证泻之立通,补之经盛则通,也可用于治疗妊娠胎动、横生、产后恶露不行等。可见补泻手法有异,治疗效应天攘悬殊。关于堕胎之说,《针灸大成》载有“宋太子出苑,逢妊妇诊女。徐文伯曰,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欲视,文伯泻三阴交、补合谷胎应针而下,果如文伯之诊。后世遂以三阴交、合谷为妊妇禁针”。对于此点临床多有争议,其焦点在于当时徐氏用针乃泻三阴交、补合谷而能堕胎。如果反其道而补三阴交、泻合谷,是否能安胎?值得考虑。因为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主阴血,当补不当泻,而合谷之所以泻三阴交补合谷,源于血衰气旺之故,而补三阴交泻合谷是鲜血旺气衰之需。这些都是理论上的分析和推论。因此我们应遵照传统的概念,对于孕妇禁用此二穴相配,以免坏事。然而堕胎之效,因人而异,例如也有医生,欲用针刺堕胎,经过科内数人实践,屡用三阴交、合谷,后来连环跳也加上,腹部剧痛、宫缩明显,但是从未见红,胎儿安然无恙,足月问世。当然,这其中有一点我们可能一些差别的是,古代的针灸大家一般均有气功功夫,往往其修炼的层次都很高。不要说用针就是用手点一下你的穴位都要起到很好的作用。他们的治疗效果当然,不能与我们的治疗相提并论。我们现代的针灸医生,在针灸上是只有其形而无其最主要的“气”之内涵。这是制约我们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因而,我们的治疗病种比起古人来说也就越来越少了。
  70  合谷  复溜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复溜为足少阴肾经穴,二者相配,止汗发汗,功效两全。合谷能生能散,又能清热,因为热清于内,无以熏蒸,故有汗能收。复溜属肾,能蕴肾中之阳,升膀胱之气,使之卫外藩篱得固,则营需自汗能止。况且合谷升散宣窍,开泄表实,则无汗能发,使之热随汗解。盖发汗水汗乃卫外祛邪之表象,实质在于二者相配,功能宣达清解之故也。
71   外关  风市、外关  大椎
    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别走手厥阴心包经,能调气活血,容筋壮骨,疏通经络,通利关节,并能疏散表邪,散风止痛。因风性善行而数变,故以治游走风痛、时发时止者为佳。若与风市上下相配,能散周身之风,通周身之经,为治疗风病之重要配穴。若外关与大椎相配,则散风清热之功效可以称郄。
71    绝骨  风池、绝骨  肩井、绝骨  三阴交
   绝骨又名悬钟,为足少阳胆经之大络,《难经》云:“髓会绝骨”,故能益精养血,荥筋壮骨,健脑益智,强身健步。绝骨与曲池相配,则偏于祛风疏导,主治风邪外袭而致之头痛、项强、落枕等证。若绝骨与肩井相配,则散风之功倍增,主治肩臂风痹、麻木、疼痛,不能高举等证。绝骨与三阴交相配,则能养血荥筋,舒筋利节,主治血需受风,肌肉麻木不仁、关节滞涩不利等证。
  72   中极  归来中极  三阴交 、 中极  太溪
    中极为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能调经养血,通利膀胱,主治男子阳气虚衰,小便频数、失精阳痿,女子下元虚冷、血结成块、经闭不通。临床多用于治疗妇女疾病,过来为足阳明胃气所发,能疏气止痛。中极与归来相配,能蕴经散寒止痛,主治妇女通经、寒凝经闭等证。中极与三阴交相配,滋补阴血,调经和血,主治阴血虚亏、闭经、痛经等证。中极与太溪相配,则能滋补肝肾,滋阴以配阳,使之阴阳平调,经血安顺。
73   巨阙  足三里、 巨阙  天突
    巨阙为任脉穴,心之募。心主血脉,心藏神,故能养血安神,宁心定志,又能行气活血止痛。巨阙与足三里相配,疏通血脉,平降逆气,长于统理中焦之逆气而解疼止痛。若见有胃脘剧痛不止,针中脘而无效者,改用巨阙、足三里血淤阻、胸痹心痛,脉痹等证,但重点仍在于疏理中焦。若巨阙与天突相配,则可降逆化痰,利气定喘,主治胸胁憋闷、痰涎壅塞、气急上逆,偏于疏理上焦。因其功能为降逆安神定志,故又能治疗癫狂等神志诸疾。
74  俞府  中府、 俞府  太溪
    俞府为足少阴肾经穴,与冲脉、肺脉、胃脉相联,能降冲逆之气,益肾气而助肺气,顺理肺肾之气。中府为手太阴肺经穴,既能补益肺气,又能宣肺降逆。俞府与中府相配,肺肾相配,金水相生,盖因肺主呼气,肾之纳气,肺气肃降条达顺畅,肾气充足聂纳有权,肺肾协调则呼吸平稳,喘咳无以由生,补俞府而泻中府,益肾降肺,主治肾虚作喘、肾不纳气、呼多吸少、动则作喘,以及肺肾同病、痰饮壅肺、咳嗽气逆等证。又因中府与脾经交会,故又能主治肺脾同病或脾肾同病诸症。若俞府与太溪相配,重在加强益肾固肾之功,主治肾虚作喘。若为久咳虚喘,选用俞府、中府、太溪三穴相配,则疗效更佳。
75    俞府  乳根
    俞府于冲脉相联,故能平冲降逆。乳根为足阳明胃经穴,能疏气和胃,清胃热通乳汁。俞府与乳根相配,能疏气降逆,和胃通乳,主治荥雇初起、乳汁不通、瘀乳结块、乳房胀痛等证,又能平逆降气,主治胸痛、满闷、咳逆上气、久嗽不止,屡用皆灵。如《玉龙歌》所说:“哮喘之证嗽痰多,若用金针疾自和,俞府乳根一样刺,气喘风痰渐渐磨”。
76    俞府  太渊、俞府  尺泽
    俞府益肾助肺。太渊为脉之会,肺之本,肺脉所注,故能补肺益气。俞府与太渊相配,肺肾双补,金水相生,主治肺肾阴亏、久嗽干咳或咳血、痰中带血、肺虚作喘、肺疲咳血、咽干、舌燥等证。尺泽为手太阴肺经合穴,能清泄肺热,利咽止痛。若俞府与尺泽相配,则能补肾泻肺,主治肾虚而肺热壅实、气逆咳喘、虚实夹杂等证。
 
77、中府  太渊、中府  足三里
    中府又名艾膺俞,为手太阴肺经,足三阴脾经二脉之会,又为肺之募。肺主周身之气,配合上廉为胸气之街,乃胸气通导之要道,故能主肺气为病。若与太渊相配,补益肺气,主治肺虚作喘或久咳不愈之属于肺气虚弱者。又因中府与脾经交会,肺主气,脾统血,故能气血双调。而太渊为手太阴肺经穴,脉之会也。肺经循行于前臂内侧,由于“经脉所过,主治所在”,故又为治疗上肢无脉证的常用配方。而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中府为肺之募穴,足三里与中府相配,健脾补气而益肺,实乃培土生金之法。对于肺胃气虚诸证,用之最为相宜。
78  中府  合谷
    中府为肺之墓穴,肺气之通道,合谷为大肠经之原,性喜升散,清轻走表,两者相合,表里相配。表热宜散,里热宜清。中府、合谷同伍而表里双解,主治表热未解、肺热壅实之症见高热、口渴、咽干、咳嗽、喘憨、痰多、便干、尿黄、台黄、脉数者,临证所见表里具热者,施之以表里双解之法,事半而功倍矣。
79  委中  肾俞、 委中  命门
    委中又名血郄或郄中,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又为多血之经,多用以调气治血,主治腰背部风痹血滞诸痛,故有“腰背委中求”之说。委中配背俞或配命门,前者为膀胱经穴与委中为同经穴,疏导经气,上下相济,肾俞为肾经之背俞穴,能补肾助先天,而命门为督脉穴,为阳中之阳,督脉贯脊入于里通于肾。故委中与肾俞、命门相配,均在于加强补肾助阳之功。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痛,日久则可累及下肢而致腰腿痛。上述配方专治肾虚腰痛,或肾虚受风所致之下半身冷痛、腿膝下肢麻木痹痛等证。
80    委中  环跳   阳陵泉  绝骨
    委中为膀胱经穴,环跳、阳陵泉、绝骨均为胆经穴,同处髋、膝、小腿、下肢部。而委中能补足太阳膀胱经之气,以带动足少阳胆经之气,二阳之气相合,温通功力倍增,故能疏通下肢经脉,祛风逐邪,舒筋利节,强进壮骨,为治疗下肢痹痿的常用配方。
81    委中  承山、委中  昆仑
    委中能理血调气;承山能和血祛湿,主治肠风脏毒,大便下血;两者相配,主治霍乱转筋、痔漏脏毒、肛门瘙痒以及腰背疼痛、膝肿胫酸、足跟疼痛等证。而昆仑、委中亦为同经穴,均为足太阳膀胱的经穴,能通调任督二脉与肾、膀胱二经,行气活血化痰,疏通经脉,主治腰背腿痛而偏于腿痛为重者。
82    委中  肝俞、委中  胃俞
    委中为膀胱经穴。肝俞也为膀胱经穴,乃肝经之背部俞穴。肝主藏血,故其治在血。血虚善补肝阴,血燥能泻肝阳,风动能养血熄风,气滞能疏肝解郁。若与委中相配,则理气活血,疏通经络,又能养血荥筋,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胃俞为六腑之大源,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五脏六腑皆以赖养,胃虚能补,胃热能清,胃滞能泻,胃逆能平。若与委中相配,则能舒筋和胃,养后天以荥筋骨,助胃气以行气血,使之筋脉得养而经络得以疏通。
83    委中   八髎
    委中与八髎为同经穴,其中,上髎为足太阳膀胱,足少阳胆经之络,通阳固肾,次髎为足太阳膀胱之所结,阳气聚结于此;中髎为足太阳膀胱经、足阙阴肝经、足少阳胆经三脉之会;下髎为足太阳、足太阴、足阙阴、足少阳四经之会;双侧上、次、中、下髎称八髎,其功能涉及膀胱、肝、胆、脾四经,能强腰壮筋,滋阴固肾,助阳益精,专治下焦诸证(亦即秘尿生殖系统疾患)。委中与八髎相配,主治肾虚腰痛、癃闭、遗尿、二便失禁、遗精阳痿、淋浊等病症。
84   委中  曲泽
    委中位于腘窝,曲泽位于肘窝,上下遥遥相对。两者相配,多用针刺放血为治。委中能治阴阳乖隔,升降不通所致之心腹绞痛,或欲吐不出、欲泻不得,或霍乱暴注等证。曲泽能降逆止泻,宣通开闭。委中、曲泽放血,主治呕吐腹泻、心腹绞痛、霍乱暴注(相当于急性肠胃炎)等症。
85    委中  三阴交、 委中 合谷
    委中位于腘窝,为阳经穴;三阴交位与胫下,为阴经穴。两着阴阳相配,益气补血,养血荥筋,气足则能帅血,适用于气虚、血虚所致之经络阻滞不通见有腰腿疼痛者。古人云“若欲通之,必先充之”此乃先充而使气血流通之绝妙配伍,临证不可轻视。而合谷则性升散,以通为主。委中与合谷相配,立足于通调经气,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86    委中  人中、委中  后溪
    委中为膀胱经穴,人中为督脉穴,两者以阳从阳,上下背持,但以走督脉为主,膀胱行于督脉之两旁,上督下导,阳气得以通畅,主治急性腰钮伤局部剧痛不能转侧者,针委若委中与后溪相配,因为后溪为八脉交会之穴一,通于督脉则功用与委中,人中相同,均可获立罕见影之效。
87    风池  风门
    风池为足少阳胆经穴,为手足少阳、阳维、阳跷之会,四阳之气均交会于此,故能发散风邪,祛除表邪,又能平肝胆之逆气,清泻肝胆之郁或,清头窍,醒神定痛。风门为足太阳膀胱经与督脉之会,亦即诸阳聚会之处,故能泻诸阳之邪热,散一阙风邪。风池、风门同伍,则疏散风邪之力无以类比,诸凡风邪在表者均可使用。同时,风门又能泄诸阳之热毒,故又能治疗背部痈疖肿毒、疮疡等外科病症。故“此穴能泻一身热气”者,并非虚者。
 88   风池  肺俞、 风池  大椎
    风池能散风。肺俞,为肺脏之背部俞穴,又为肺气之街,能宣能散,能补能敛,主一身之气,喜宣达肃降而不耐邪。风池与肺俞相配,能宣散肺卫之邪,祛风宣肺,效力直捷。若风池与大椎相配,强化清热之功,宣中有清,清中有散,边宣边清,适用于风热袭于肺卫。若毒热炽盛,则可大椎放血,取效更快。
89    风池  阳陵泉、风池  太冲
    风池位于脑后风府穴之外侧,阳陵泉位于膝下足三里之外侧,均为人身之外侧界面,同为足少阳胆经之穴而上下相配,能上通下达,祛散风邪,疏通经络,为治疗风痹之常用配方。太冲为肝经之俞穴,功能开关宣窍,平肝搜风降逆,风池与太冲则为表里相配,散肝风,泻肝阳,主治头眩、脑胀、面赤、耳鸣以及肝阳上亢、肝风上忧等证。 
90   通里  列缺、 通里  心俞、 通里  卤会
    通里为手少阳心经之络穴,别走入手太阳小肠经,还别走入足阳明之大络虚里。心主血脉,心藏神,功能为明神益智,清脑宁神。通里配列缺,宣通气即,疏调经络,主治中风不语神志呆痴,或脑炎后遗症神智失聪、小儿发育不良、五迟等证;若配心俞,则养心血,益心神,健脑益髓增智慧;若配卤会,因心经通于卤会,故能益智聪慧,清脑明神,主治与以上两组配穴类同。
91    通里  三阴交、 通里  足三里
    通里为心经穴,能宁心安神;三阴交为脾经穴,能益脾养血;两者同伍,补益心脾,养雪安神,主治心脾两虚、心神不安、心悸、怔肿、失眠不寐、多梦、倦怠、纳呆等证,犹如人参归脾(丸)之效。通里、足三里相配,则能健脾和胃,疏气调中,养血安神。盖因“胃不和则卧不安”,足三里能疏调中焦,使胃气和畅,心神不治而安。
92   天柱  风池、天柱  大杼、天柱  合谷
    天柱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为治疗气病之枢纽,气乱者能调,气虚者能补,气郁者能舒,气滞者能行、能散,气逆者能顺、能降,气结者能通、能破。天柱配风池,能宣散祛风,发表通阳,主治外邪束表诸证;配大杼宣散肃肺,又能疏理五脏之气机。正如李东恒所说“五脏气乱于头者,取之天柱、大杼、不补不泻,以导气而已”。足太阳膀胱经,因其能统周身之阳气而得名,五脏之俞穴,皆在背部,五脏之气又通于太阳,故刺天柱以调五脏,实乃抓住要害,牵动全局之举。天柱配合谷,升散疏表,可奏奇功。
93     翳风  听会  中诸、 翳风  阳陵泉、 翳风 太冲
    翳风为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之会,手足少阳经专走偏头偏身,能疏解少阳枢机,祛半表半里之邪,清头面之客风,疏胫项之络阻,并能调气活血,逐淤散结;听会为足少阳肝经穴,与足阙肝经相表里,能通耳窍、祛面风。中诸为手少阳三焦之俞穴,能祛头风,开耳窍,定眩止晕。翳风、听会、中诸三者相配,能祛头面之风,清上焦之热,开耳窍,增听力,增听力、定眩止晕,散风止痛,主治耳聋、耳鸣、头晕目眩以及西医所谓美尼尔氏综合证等。若翳风与阳陵泉相配,则能平肝降火,疏泄肝胆之经,主治肝火上升、耳鸣、耳聋、眩晕等证。若翳风与太冲相配,则降火泻火之力更著。若为阴虚阳亢所致上述诸证,则可补复溜、三阴交,以滋阴益精,取其养阴平肝之效。 
94   
犊鼻  膝眼  阳陵泉
    犊 鼻为足阳明胃经穴,原来位于髌骨前外侧凹陷处,又名外膝眼,其功能为祛风散寒,行湿通经。膝眼是指内膝眼又名内犊鼻,为经外奇穴,筋之会。犊鼻、膝眼、阳陵泉三穴相配,散风通经,利节疏筋,祛湿活络,主治风寒湿邪痹阻膝髌而作痛者。所取犊鼻在髌骨下缘,正对髌下韧带处,而不在外膝眼部,因其部形象牛鼻梁,顾名思义称之为犊鼻。由于临床效果较好,所以已成他的经验取穴法。
95    犊鼻  鹤顶  足三里
    犊鼻原为阳明经穴,鹤顶为经外奇穴,在髌骨上缘中央凹陷处,二穴相配主治鹤膝风。配足阳明经以加强疏通气血之功。用二穴治疗风湿痹阻膝关节而作痛者,均可配以足三里以加强疗效;因为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为气血汇合之处,治痹先宣通气血,气血流行则痹阻可通,风湿之邪足以驱散。
96  三肩  腋缝  内关
     三肩为肩髎、肩贞、肩髃之统称。肩髃为手阳明经穴,且为手阳明、手太阳、阳跷三脉之会,功能为疏风利节,清热降祛湿,主治风热、风痿、风瘫、偏风、半身不遂等证。肩贞为手太阳小肠经穴,主治风痹手足麻木、上臂不能高举。肩髎为手少阳三焦经穴,专治漏肩风。三肩穴系在肩关节的前、中、后部,为肩关节之枢纽,配合腋缝、内关从阴引阳;内关为心包经穴,主血脉;腋缝为经外奇穴,位于前臂之腋缝外,亦位于心包经路线之上,故有活血、行血、通脉的作用。三肩与腋缝、内关相配,适用于肩臂玩痹、中风半身不遂、肩臂不能抬举、屈肘不利等证。三肩(肩髎、肩贞、肩髃)根据经验可取穴位置于肩峰与肱骨头交界处的前、中、后三点,与原来的位置有所不同。原来的肩髎位置称为肩贞;原来的肩髃称为肩髎;原来的肩前无穴的位置,而取为肩髃,因为手三阳经在肩部的经气均合于肩关节之处,疏筋利节之功较原来取穴法为强。
97    三肩  曲池  合谷
三肩、曲池、合谷,均位于上肢肩肘、手、大关节之处。肩髃、曲池、合谷为阳明经穴,肩贞为小肠经穴,肩髎为三焦经穴,诸穴相配,宣通气血,搜风利节。三肩搜肩部之风,曲迟祛肘部之风,合谷宣散全身之风,凡外感诸邪痹阻经络,肩凝不举,肘臂挛急,手指屈伸不利,以及中风半身不遂等症,取之效如桴鼓。

五行相配的穴位
1.五行相配的穴位才是人体的妙药
有人总说买不到参苓白术丸,而太渊与商丘就是免费的参苓白术丸。学会了五输穴的用法,您可以灵活地搭配出许多免费的中成药来,而且是最正宗且无毒副作用的良药。
有朋友问:你总是说这个穴属火,那个穴属水,这是什么意思呢?这属水属火的究竟是怎么规定的?"金、木、水、火、土",这是中医的五行学说。按照五行学说,肺、大肠属金,心、小肠属火,肝、胆属木,脾、胃属土,肾、膀胱属水,心包、三焦也属火。某条经络上的穴位,一方面同属于这条经络的属性,如肺经的穴都有肺经的"金性";另一方面,每条经还依五行(金、木、水、火、土)各自构成五个特定穴(井、荥、俞、经、合),叫"五输穴"。"输"就是传导的意思,古人最善比喻,把经络的传导比喻为水流从小到大,从浅入深的变化过程。
"井"穴多位于手足之端,如肺经的少商穴和脾经的隐白穴。"井"就是水的源头,"井之为义,汲养而不穷"。
"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脚掌)趾关节上,如肺经的鱼际穴和脾经的大都穴。"荥"的意思是迂回的小水,像山溪细流。
"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如肺经的经渠穴和脾经的商丘穴。"经"是主道,像宽广的江河,畅行无阻。
"合"穴多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如肺经的尺泽和脾经的阴陵泉。"合"喻做江河之水汇入大海。
五输穴以"井、荥、俞、经、合"来说明经气由四肢末端向心脏方向流注于肘膝关节,经气由微至盛,由浅入深,汇入脏腑的过程。五脏(心、肝、脾、肺、肾)所主的经络叫"阴经",六腑(小肠、大肠、膀胱、胆、胃、三焦)所主的经络叫"阳经"。不管是阴经还是阳经,都有其各自的五输穴,各自的属性也完全不同。阴经的"井"属木,"荥"属火,"俞"属土,"经"属金,"合"属水。而阳经的"井"属金,"荥"属水,"俞"属木,"经"属火,"合"属土。
井主"心下满",是指胃脘部痞满,郁闷之症。五脏六腑皆有可能成为"心下满"的原因,如果因脾胃不和引起,可刺激脾的井穴"隐白",胃的井穴"厉兑"。若因肝气郁结引起,可刺激肝经的井穴"大敦"。若因大便不通引起,可刺激大肠经的井穴"商阳"。
荥主"身热",身热可理解为"上火了",如发烧,咽喉肿痛,可选肺经荥穴"鱼际"。口疮,小便短赤,可选小肠经荥穴"前谷"。口臭,大便燥结,可选胃经荥穴"内庭"。心烦不眠,五心烦热可选心经荥穴"少海"。牙龈肿痛,眼红赤,可选三焦经的荥穴"液门"。各经络的荥穴可以配合使用,祛热功能效果更佳。
俞主"体重节痛","体重节痛"是指浑身酸懒,身体倦怠,关节疼痛。如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的,可选肝经俞穴"太冲",胆经俞穴"足临泣",上肢关节痛,可选肺经俞穴"太渊",心包经俞穴"大陵"。白天倦怠嗜卧,无精打采,可选脾经俞穴"太白",肾经俞穴"太溪"。若是感冒引起的肢体酸痛,可选膀胱经的俞穴"束骨",胃经的俞穴"陷谷"。俞穴具有健脾祛湿,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的功效。
经主"咳喘寒热","咳喘寒热"是说经穴善治咳喘之症,且无论是寒性、热性还是阴虚、发热的咳喘,都可选择经穴治疗。如外感咳嗽,可选肺经的经穴"经渠"和膀胱经的经穴"昆仑";肾虚的咳喘,可选肾经的经穴"复溜";肝火旺引起的咳嗽可选三焦经的经穴"支沟";肺气不足的咳喘,可选脾经的经穴"商丘"。经穴有清肺化痰、理气镇咳之效,平日可作为保养肺脏和预防咳喘的要穴。
合主"逆气而泄",若胃气上逆则呕吐,可选胃经合穴"足三里";胆汁上逆则嘴苦,可选胆经合穴"阳陵泉";肺气上逆则咳喘,可选肺经合穴"尺泽";脾虚便溏腹泄,可选脾经合穴"阴陵泉";肾虚遗尿,遗精,可选肾经合穴"阴谷"。
2.福由心经生——清心除烦之要经
中医讲"心主神明,魂魄意志,皆为其统"。当我们运用古人"心主神明"的思想,在自己的"手少阴心经"上尝试按摩一番之后,便会真切地体会到,这条经对调节我们的情志有巨大的作用。而按摩心经,就是最好的药,就是最纯的酒。沿着心经的走向,可以找到以下要穴:极泉穴在腋窝中,点按可使心率正常,又治劳损性肩周炎;少海穴在肘纹内,拨动可治耳鸣手颤及精神障碍;神门穴在掌纹边,点掐可促进消化,帮助睡眠,预防老年痴呆;少府穴在感情线,可泻热止痒,清心除烦,通利小便。此外还有4种常用调心的中成药,参选而用:心慌气短食不下,可服柏子养心丸。口燥盗汗大便干,快用天王补心丹。夜晚难眠心烦热,牛黄清心神自安。常服人参生脉饮,气阴同补功效全。
3.危难时刻显身手——化生气血的小肠经
小肠经是“主液所生病者”。“液”包括月经、乳汁、白带、精液以及现代医学所称的腺液,如胃液、胰腺、前列腺和滑膜分泌的滑液等,所以凡与“液”有关的疾病,都可以先从小肠经来寻找解决办法。小肠经从小指旁的少泽穴起始,沿着胳膊外侧循肩膀一直向上到头部,直到耳朵旁的听宫穴,左右各19个穴位。其中有7个穴在肩膀上,自己按不到,暂时可忽略不计,您只要记住它们的循经路线就可以了,以后为亲人、朋友刮痧按摩的时候会有用。先说“后溪穴”。它的功能很强大,按摩又极为方便,位置在手掌感情线小指侧尽头处,可握拳取穴。后溪穴为小肠经的“俞木穴”,俞主“体重节痛”,因此此穴可治腰膝痛、肩膀痛、落枕。又因后溪是八脉交汇穴,通督脉,督脉入脑,所以又治后头痛、颈椎病和神志病。此穴还有个特殊的功效,就是可以治疗麦粒肿,但最好用艾灸的方法,可做成麦粒大的艾柱,用凡士林粘在后溪穴点燃,通常连灸三柱就会有效,病在左取右后溪,病在右取左后溪。灸后一天,麦粒肿通常可自行消退。“养老穴”,听这个穴名,就可以猜到它的用途。此穴对许多老年病有很好的疗效,可治疗眼花目暗,眼睑下垂,听力减退,肩酸背痛,起坐艰难,脚步沉重,此外还有降血压的功效。此穴在手腕上(小指一侧)。取穴有一个窍门,先掌心向下,用另一手食指按住腕上尺骨小头最高点,然后再将掌心面向自己胸口,另一手食指本来按在骨头上,这一转掌,发现食指已经按在了骨缝中了,这个穴正在骨缝中。
“支正穴”(有“支持正气”之意),它在养老穴直上4寸处,是专门治疗扁平疣的。 “天窗穴”,这个穴最善开窍醒神。目窍开则眼明,听窍开则耳聪,鼻窍开则神怡,所以此穴是每天伏案工作后必按。天窗穴非常好找,在耳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与喉结处相平。点按此穴,通常酸胀感能窜到后背,顿时会觉得肩膀有轻松之感,所以此穴还是预防颈椎病的要穴。
4.“包”治百病——为心脑血管保驾护航的心包经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三焦是指整个体腔)。”按“经脉所过,主治所病”的原则,可以看出心包经可以通治上、中、下三焦的病症,真是所谓“包”治百病!想再深入地学习经络,就要先学会观察经络的走向。经络的走向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标有穴位的主经,还有一个是在经络图上找不到的“暗行之路”。如果我们仅从图中看,心包经是不经过膈肌、上腹、中腹、下腹部的,所以“下膈,历络三焦”就是心包经的暗行之路。虽然这条“暗道”上没有穴位,但是既然经络循行过此,按“经脉所过,主治所病”的原则,可以看出心包经可以通治上、中、下三焦的病症,真是所谓“包”治百病!心包经在经络图上显示为从胸走手,起于乳头外一寸天池穴,止于中指指甲旁的中冲穴,左右各9个穴位。曲泽穴:在肘横纹上,曲,这里代表肝的意思;泽,是滋润的意思,所以这个穴有滋养肝的功效。此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合穴,合属水,水能养木,又可去火,专可用来以水灭火,以水涵木,以缓解木旺强直,肝火过盛之症,所以最善治痉挛性肌肉收缩、手足抽搐以及心胸烦热、头晕脑涨等“肝风内动”之症,即现代医学所称的冠心病、高血压等。郄门穴:在腕横纹上5寸,郄门是心包经的“郄穴”。郄穴在经络中具有特殊功效,专门用于治疗急性病。每条经都有一个郄穴,如胃经的郄穴叫“梁丘”,膀胱经的郄穴叫“金门”。当突发胃痛时可揉梁丘,若急性腰痛就点金门。当心绞痛时点揉郄门穴也可即时缓解症状。不过这些穴位最好平日就多揉。内关穴:在腕横纹上2寸。历来医家都把内关穴当成是个万能穴,为治疗心、胸、肺、胃等疾患的要穴。此穴镇静安神的效果不错,可用于心慌失眠;还有止呕的作用,可用于晕车,对于慢性胃肠炎也有显著疗效,但需与脾经的公孙穴合用,效果才好。内关穴还能治疗膝关节痛,但需与“跪膝法”同时合用,疗效始佳。大陵穴:此穴为心包经的俞土穴,心包属火,自然是“火生土”了。由此可见,大陵为健脾要穴。大陵穴善治口臭,口臭源于心包经积热日久,灼伤血络,或由脾虚湿浊上泛所致。大陵穴最能泻火祛湿。火生土则火自少,脾土多则湿自消。一穴二用,自身能量转化,最是自然之道。“劳宫穴”,这个穴最补心血。有网友说,揉劳宫穴居然治好了他多年的便秘,真是意外的收获。
5.肝经的五输穴是我们消解生活压力的本钱
大敦(井木穴),在足大趾外侧趾甲角旁一分,古代的医家一致认为此穴为治疗疝气的特效穴。此穴为木经木穴(肝经属木),疏肝理气作用最强,善治因气郁不舒引起的妇科诸症,如闭经、痛经、崩漏,更年期综合征;同时还是治疗男子阳痿、尿频、尿失禁的要穴。此穴用艾灸效果最好。此外,用指甲轻掐此穴还有通便之效。行间(荥火穴),在足大趾、次趾的缝纹端。“荥主身热”,行间属火,为肝经的子穴,最善治头面之火,如目赤肿痛,面热鼻血等,掐此穴对眼睛胀痛尤有显效。另外,此穴还治心里烦热,燥咳失眠。因肝经环绕阴器,所以行间还善治生殖器的热症,如阴囊湿疹、小便热痛、阴部瘙痒等。对痛风引起的膝踝肿痛,点掐行间也有很好的止痛效果。太冲(俞木穴),在行间上二寸,第一二跖骨结合部的凹陷中。当我们感到头晕脑涨(如高血压),太冲穴会让我们神清气爽;当我们觉得有气无力时(心脏供血不足),太冲穴会给我们补足气血;当我们心慌意乱时,太冲穴令我们志定神安;当我们怒气冲天时,太冲穴会让我们心平气和。它不怒而威,能量无穷:发烧上火,太冲能去热;身体虚寒,太冲可增温;月经不调,太冲善调理;阳痿遗精,太冲能改善。慢性肝病的调理,太冲也是必选之穴。此外还善治咳喘、感冒和各种炎症,真是:诸病寻它皆有效,没事常揉体自安。中封(经金穴):在足内踝前一寸。中指“中焦”(因肝在中焦位置),肝藏血,肾藏精,许多人长年遗精,吃诸多补肾、固涩之药而无效。原因是不知补肾亦当补肝,但自古皆言“肝不受补”,补肝岂不有助火之虞,这种考虑是有道理的,但也不可胶柱鼓瑟,要知其常,也要通其变。“中封”是保养人体精血之要穴,为肝经金穴,金能克木(这里的“克”是约束之意),所以此穴本身就可抑制肝火过旺。金有肃降之性,故此穴可通利小便。“溺窍开则精窍闭”,正是固精之妙法。另外中封还善治脚软无力,步履艰难之症,配合足三里,效果更佳。曲泉(合水穴):屈膝,在膝内侧横纹上方凹陷中。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肾为肝之母,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肝之虚症,可用曲泉补之。肝虚则易倦乏力,肝虚则阳痿早泄,肝虚则心恐善惊,肝虚则血亏不孕,肝虚则头涨眩晕,肝虚则眼花目涩。另外肝主筋,膝为筋之府,曲泉正位于膝关节部位,最善治膝关节疼痛。膝痛曲泉穴必痛,所以此穴为护膝要穴,平日可多加按摩。另外曲泉穴也是降血压的要穴,还能治疗各种湿症,不论湿寒、湿热、风湿、湿毒均可选用此穴。
6.群英荟萃——结拜胆经上的五大英雄之穴
风池穴。风指风邪,池是浅水塘。此穴为风邪窝积之处,但它隐藏不深,容易露出水面,所以只要我们经常刺激此穴,那么风邪也就没有藏身之所了。风邪,含义很广:感冒,我们常说成是"受了风寒";头痛头晕,中医称为"头风";身体抽搐痉挛,叫做"羊角风";突然起了疹子,俗称"风疙瘩";脑血栓习惯被称为"中风"等。再者,如出汗怕风,迎风流泪,凡是和风沾边的病症,都与这个穴位有关,所以常揉风池穴,便可预防和调治由风邪引起的众多疾病,如感冒头痛、小儿抽动症、帕金森症等。但风池的功效,远不止这些,头面五官的疾病,如鼻炎、眼疾、耳鸣、牙痛、面部神经麻痹都可通过刺激它得到改善,尤其是青少年的近视眼,此穴为特效穴。此穴在后颈部,当枕骨之下入发际陷中,大致与耳垂平。用拇指或食、中、无名三指向鼻根方向用力点按,点按时闭眼效果更佳。另外,此穴还是奇经八脉中的阳跷脉的终止穴,阳跷脉起于足跟,主管下肢运动,所以风池穴还是治疗足跟痛的要穴。
肩井穴。右手随意搭在左肩上,右拇指贴于颈左侧,右中指尖下即为此穴。此穴最善通经活络,消肿散结,善治"不通则痛"之症,对偏头痛、胃脘痛、乳房疼痛有即时缓解之效。另外,肩井穴善治牙痛,若与大肠经的合谷穴同时按压,通常在30秒内,止痛效果就很明显。您不妨收藏此法,以备急用。另外,拿捏肩井穴还可缓解坐骨神经痛,正所谓"下病上治",若能同时用肘尖按揉臀部胆经的环跳穴,效果更佳。
风市穴。此穴最好找,直立,将手垂于两腿外侧,中指尖处即为此穴。此穴也善治各种风症,与风池穴有近似功效,也可治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而且其还有安神之功效,用按摩棒稍重一些点按此穴一分钟便会产生睡意,对改善失眠有很好的效果。此外,风市穴对三叉神经痛也有辅助疗效。在此穴刮痧,还有祛风止痒之功效。
在风市穴下二寸,有个穴叫中渎。中焦只有一个地方常堵塞瘀滞,那就是胆囊及胆管。所以中渎是治疗胆结石、胆囊炎及胆绞痛的要穴。其实敲大腿上的胆经部分,主要就是敲击风市与中渎穴,此处肌肉较厚,穴位较深,建议用四指关节尖来敲打,效果更佳。
阳陵泉。在膝盖下外侧,腓骨下头前下方凹陷中。此穴为胆经之合穴,善治胆囊之病,对嘴苦之症有特效;该穴还为筋之会穴,凡与人体的筋有关的病症,皆可通过刺激阳陵泉来改善,如小儿抽动症、肋间神经痛、肩肘关节痛、急性腰扭伤等。而且此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调和肝脾。对于妇女月经不顺,内分泌失调,甚至更年期综合症,拨动刺激阳陵泉,总能解纷扰于乱世,化干戈为玉帛。此穴最善舒肝解郁,常与著名的"消气穴"太冲合用,功效更为明显。
7.治疗一切慢性病的关键就是健脾
在中医理论中,脾的功能非常巨大,被称为是"后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运用健脾的方法,可以迅速增长人体的气血,为防病治病储备了能量。当新鲜的血液源源不断地生成,并供应到全身各处,疾病便无藏身之地。因为治愈疾病的过程,就是把新鲜血液引到病灶的过程。脾正具备了生成气血和运送气血两大功效。此外,脾还可以调控人体水液的代谢,如果人体水液代谢失常,体内就会有湿浊生成,而湿浊正是许多疾病滋生的土壤。所以说,治疗一切慢性病的关键,就是让脾强壮起来。
在饮食上,我们已经知道了健脾最快的是山药薏米芡实粥、红枣、牛肉、四季豆。另外我们还可选中成药参苓白术丸、补中益气丸、人参健脾丸。此外,还可以随时随地按摩我们的脾经,这条经有许多非常有用的穴位,有的增长气血,有的善祛湿浊,有的专除腹胀,有的开胃消食,有的调经止痛,有的祛风止痒。脾经起于大脚趾端隐白穴,止于腋下侧肋大包穴,左右各21个穴。隐白(井木穴):在足大趾趾甲根的内侧角。此穴最善止血。像子宫出血、月经过多、崩漏等,都可选用此穴。通常可用艾条或香烟灸一灸,在穴位上距皮肤1~2厘米处,灸至皮肤发红为度。此法还可治疗小儿因肚子不舒服引起的夜啼不止,但要注意灸的时间要短些,以免起泡。常揉此处还可防止流鼻血,对过敏性鼻炎也有辅助疗效。
大都(荥火穴):在足大趾本节后内侧陷中,善治脾虚大便无力,心中有火不欲食,以及缺钙引起的腰痛、腿抽筋等。
太白穴(俞土穴):此穴为健脾要穴,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如先天脾虚,肝旺脾虚,心脾两虚,脾肺气虚,病后脾虚等等;并有双向调节作用,如揉此穴腹泻可止,便秘可通;另外点揉太白穴还可调控血糖指数,高者可降,低者可升。
公孙穴(脾经络穴):此穴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冲脉为妇科主脉,所以公孙是治疗妇科诸症的要穴,如痛经,不孕,崩漏。此穴是脾经络穴,脾胃相表里,所以一穴可治脾胃两经之病。所以胃痛、胃胀、胃下垂,都可按公孙取效。就连胃经头痛(眉棱骨痛),揉此穴也有很好的效果。此穴还能治高血压、手麻、腰痛,真是无微不至,若配以心包经内关穴同时使用,效果更佳。
血海穴:屈膝,在髌骨内上缘2寸。男子以气为根,女子以血为本,血海穴是妇科最常用穴位之一,能通治各种与血有关的疾病,不管是出血,瘀血,还是贫血,血不下行,都可选用此穴。此穴还有一特殊功效,专能止痒,取艾条或香烟灸此穴2分钟,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阴交是生殖病专穴,地机穴是糖尿病必选,阴陵泉专祛湿毒,商丘穴最善消炎。
8.内分泌失调从三焦经寻找出路
三焦,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人整个体腔的通道。古人把心、肺归于上焦,脾、胃、肝、胆、小肠归于中焦,肾、大肠、膀胱归于下焦。三焦经从手走头,起于无名指指甲角的关冲穴,止于眉毛外端的丝竹空,左右各23个穴。三焦经与胆经是同名经,二者都是少阳经,上下相通,所以肝胆郁结的“火气”也常常会由三焦经而出,于是三焦经便成了身体的“出气筒”。三焦经直通头面,所以此经的症状多表现在头部和面部,如头痛、耳鸣、耳聋、咽肿、喉痛、眼睛红赤、面部肿痛。三焦经的症状多与情志有关,且多发于脾气暴躁之人,打通此经,可以疏泄“火气”,因此可以说三焦经是“暴脾气”人群的保护神。及早打通此经,还可预防“更年期综合症”的困扰。此经穴位多在腕、臂、肘、肩,“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所以对风湿性关节炎也有特效。
液门(荥水穴):津液之门,在无名指、小指缝间。此穴最善治津液亏少之症,如口干舌燥,眼涩无泪。“荥主身热”,液门还能解头面烘热、头痛目赤、齿龈肿痛、暴怒引发的耳聋诸症,此穴还善治手臂红肿、烦躁不眠、眼皮沉重难睁、大腿酸痛疲劳诸症。
中渚(俞木穴):在手背侧,四、五掌骨间。此穴最能舒筋止痛,腰膝痛、肩膀痛、臂肘痛、手腕痛、坐骨神经痛,都是中渚穴的适应症。此穴还可治偏头痛、牙痛、耳痛、胃脘痛、急性扁桃体炎。此外,四肢麻木、腿脚抽筋、脸抽眼跳等肝风内动之症,都可掐按中渚来调治。
外关(络穴):在腕背横纹上2寸。外关即与外界相通的门户。胸中郁结之气可由此排出,外感风寒或风热可由此消散。此穴络心包经,因此外关可以引心包经血液以通经活络,可治落枕、肩周炎、感冒、中耳炎、痄腮、结膜炎。此穴更善调情志病,与胆经阳陵泉同用,有逍遥丸之效。与胆经丘墟穴配伍,有小柴胡汤之功。此穴还能舒肝利胆,散郁解忧,可治月经不调,心烦头痛,厌食口苦,胸胁胀满,五心烦热,失眠急躁之症。若脚踝扭伤,用力点按外关穴,可即时缓解症状。平日多揉外关穴,还可以防治太阳穴附近长黄褐斑和鱼尾纹,以及青少年的假性近视。
支沟穴,此穴在外关上1寸。所以与外关穴的功用较为类似,也可舒肝解郁,化解风寒,但同时还善治急性头痛、急性腰扭伤、胆囊炎、胆石症、小儿抽动症。古书皆言其善治便秘,但其最为特效是治疗“肋间神经痛”,俗称“岔气”。当岔气时,用拇指重力点按支沟穴,即时见效。
9.肾经是强壮一生的经络
太溪(俞土穴):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此穴是俞土穴,阴经以俞代原,所以也是肾经的原穴。太溪穴治疗范围极广,是个大补穴,很多人觉得自己肾虚,如感觉腰酸膝软,头晕眼花,按按太溪,当时就会见效,比吃补肾药快得多。具体地说,太溪穴可以治疗足跟痛、失眠、耳聋、耳鸣、支气管哮喘、小儿抽动症、经期牙疼、肾虚脱发、内耳眩晕症、高血压、遗精、遗尿、假性近视。
照海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此穴是治疗眼疾的要穴。照海是治疗咽喉痛的要穴,不论是急慢性扁桃体炎,还是咽炎、鼻咽管炎,都有很好的疗效。此穴有很好的安神镇定之功,配合膀胱经的申脉穴,治疗失眠和神经衰弱效果极佳。还可用于治疗中风偏瘫的足内翻。此外,此穴还是利尿消肿的要穴,经常点按,可以增强肾的泌尿功能。
复溜(经金穴):在太溪穴直上2寸。此穴专能通经活络,利水消肿,去腐生肌。所以可以治疗气血瘀阻的慢性腰痛、膝关节肿痛、水肿少尿、月经不下、泌尿系统感染、溃疡伤口不愈诸症。还可以治疗夜间烦热失眠、咳喘盗汗、口干尿频,与肺经的尺泽穴同用,疗效更佳。
10.胃经——多气多血的勇士
足三里(合土穴),被奉为长寿第一要穴。足三里,在膝眼下3寸向外旁开1横指。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属土,为土经土穴,是治疗各种胃病的首选。若能同时配上中脘穴拔罐,再点揉脾经公孙穴,会有即时缓解胃病之效。慢性胃病可在足三里刺血拔罐(找专业针灸医师),效果更加显著。足三里也是个"消气穴",但与太冲消的"肝胆怒气"不同,足三里消的是胃肠的浊气。有许多人整天肚子都是胀胀的,那就常揉揉足三里吧。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刺激足三里可以降低血糖。对胃下垂的患者,足三里也有升提之效。另外,肌肉萎缩、痛风、高血脂、醉酒等等,都是它的适应症。
丰隆穴,它叫做"化痰穴",凡是嗓子有痰咳不出的,点按此穴,当时就会喉咙清爽。只是此穴位置不太好找,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外侧2横指。点揉时可用按摩棒,或用食指节重按才行。找穴要耐心些,可在经穴四周上下左右点按试探,取最敏感的点就对了。当您有痰吐不出的时候,丰隆穴会变得比平时敏感许多,自己就会浮出水面,不用担心找不到。
胃经是多气多血之经,也是我们获得后天营养的主干道。它上行头面,令我们脸色红润,下行膝足,让我们步履矫健,激活这条能量的供给线,让它时时保持充足旺盛,那样,我们就可以永远昂首挺胸,精力无穷。
11.主治各类咳嗽的肺经
肺经的穴位不多,左右两侧各11个穴位,经脉从胸走手,起于中府,止于少商。但这些穴位都善治咳嗽,所以咱们就多说几个。
云门穴,中线任脉旁开6寸,锁骨下缘处。两手叉腰时,此处会有一个三角窝。云门穴止咳平喘效果很好,还善治肩臂痛麻,颈淋巴结炎等。
中府,在云门下1寸,为治疗支气管炎及哮喘的要穴,又是肺脾两经的会穴,所以同时可以治疗脾虚腹胀、气逆痰多、食欲不振诸症。若与后背肺俞穴同时点按,可有即时止咳之效。
天府,在腋下3寸,此穴可以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找到。两臂张开,掌心相对平伸,在鼻尖上涂上一点墨水,用鼻尖点臂上,点到处就是此穴。此穴最大的效用,就是善治鼻炎,不论过敏性鼻炎,还是慢性鼻炎,经常按摩此穴,鼻塞流涕、不辨气味的症状都会明显改善。
尺泽(合水穴),在肘横纹桡侧凹陷中,此穴作用极多,且疗效迅速,诸位一定要多加用心。本穴善清肺热,不但治热性咳嗽,还对咽喉炎和扁桃体炎有特效。此穴不但是治疗气喘要穴,对因饮食不洁引起的吐泻之症也有卓效。另外此穴还有治疗鼻衄、遗尿、腰扭伤、高血压等诸般功用。
孔最:凡窍之病,皆可用此穴调治,如耳痛、耳鸣、鼻塞、鼻衄。此穴还是治疗痔疮的要穴。另外,孔最还善调毛孔的开合,“为热病汗不出”之第一要穴。孔最为肺经郗穴,郗治急症,所以此穴也可治急性咽炎、咳嗽、扁桃体炎。
太渊(俞土穴):此穴可治一切肺虚之症,对虚寒咳嗽、脾虚咳嗽,特别是表现为咳声无力、遇寒即咳、口吐清稀白痰者,最为对症。太渊还是脉之总会,可治疗各种心脏虚弱病症及各种与动静脉有关之症。
鱼际穴,在大拇指下肉肚最高点。此穴为肺经荥穴,“荥主身热”,所以本穴清肺热,利咽喉,滋阴凉血,适合热症,对咽喉疼痛、咳嗽痰少者效果最好。鱼际还是治疗哮喘的要穴,经常按压此穴,对哮喘有很好的预防功效。
12.被忽视的大肠经
皮肤病可以说是最让人心烦意乱的疾病了,荨麻疹、神经性皮炎、日光性皮炎、牛皮癣、疥疮、丹毒、疖肿、皮肤瘙痒症??都让人痛苦不堪。在百治无效之际,取大肠经刮痧,通常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大肠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阳气最盛,用刮痧和刺络的方法,最善祛体内热毒。若平日常常敲打,可清洁血液通道,预防青春痘。大肠经对现代医学所讲的淋巴系统有自然保护功能,经常刺激可增强人体免疫力,防止淋巴结核病的生成。
三间(俞木穴),位于食指近拇指侧根部,第二掌指关节后。此穴最大的特点就是穴位好找,按摩方便,随时都可以操作。三间穴,最善通经行气,上可通达头面,治疗三叉神经痛、齿痛、目痛、喉肿痛和肩膀痛;下能通腹行气,泻泄可止,便秘可通。另外,有研究指出此穴有消炎、止痛、抗过敏的功效。三间可作为日常的保健穴,常揉多按。
阳溪穴(经火穴),跷起拇指,拇指根与背腕之间有一凹陷,凹陷处即为此穴。此穴最善缓解头痛及眼痛酸胀,但若用按摩法,一定要闭目,掐按一分钟,才能有效。经常按摩,并配合金鸡独立,可以有效防止脑中风和高烧不退等症。
手三里,曲肘取穴,在肘横纹头下2寸。此穴也善治胃肠病,与足三里并用,效果更佳。此穴还善治腰膝痛,不论是急性慢性,都可点按此穴,可即时缓解症状。手三里善消肿止痛,对于头面肿、牙龈肿、肩臂肿都有疗效。此外手三里还是治疗鼻炎的要穴。手三里可增强体质,是人体的强壮穴,所以平日也可多揉以健身。
曲池是治痒奇侠,通治各种皮肤病,还能降血压;偏历善消水肿;肩最散风寒;臂能除眼疾,常点揉此穴可预防白内障,还能治疗麦粒肿。
13.强壮膀胱经——我们的身体可以固若金汤
健康的人体有一个防线,那就是我们的膀胱经。膀胱经从头走到足,起穴为眼内眦的睛明穴,止穴为足外小趾处的至阴穴,从头到脚,贯穿整个后背,左右各67个穴位把守着我们的身体,是人体中投入兵力最多的经络。膀胱经有许多俞穴,非常重要,如肺俞、肝俞、肾俞等。俞就是通道的意思,俞穴可以直接与相关的脏腑相通。如果胃痛,只要在后背胃俞点按一下,疼痛马上就可以缓解。如果觉得心血管有问题,那就多关注一下厥阴俞。膀胱经在脊椎左右各两条,一条在脊椎旁开1.5寸,一条旁开3寸,这两条同样重要。当我们咳嗽时,我们除了要点按肺俞,还要把它旁边的魄户穴也同时点按了,这样止咳的效果才最佳;同样,胃痛除了点按胃俞,也要把胃仓穴一道按了才好;所以心血管的问题,除了要关注厥阴俞,更要关注它旁边的膏肓穴。古人也把严重的冠心病叫做"病入膏肓",所以还是早点防治为好。其实,当我们的心血管有了问题的时候,通常厥阴俞和膏肓穴这两个地方就会经常疼痛或感觉沉重,身体是会提前给您发出信号的。这时您就要多加关注了。
膀胱经的穴位因为都在背后,自己不好寻找和操作,所以不用记得太多,经常敲打臀部和大腿后侧(承扶穴到委中穴)就是最好的膀胱经锻练法,最有利于排出体内湿毒。有的人臀部及腿后侧极为僵硬,更需要经常敲打,敲得松软、有弹性就可以了。
膀胱经的委中穴,就在膝后窝正中,最好找,这是治疗腰背痛的要穴。昆仑穴在脚后跟外踝骨后凹陷中,这个穴很深,要把指甲剪平用力掐才行,可以治头痛、腰痛、足跟痛。因为点按昆仑穴有催产之功,所以孕妇禁用。此穴还能降血压,您做"金鸡独立"时,可以在两脚的昆仑穴同时拔上小罐,降压效果最佳。拔罐若总是拔不住,则说明气血下行不足,可用些软膏将昆仑穴附近涂抹后再拔。
穴位配对
人体自带治痛穴,如果只是单独应用某一个治痛穴,有效,但是遇到一些突发性的疼痛时,可能会略选力度不够,效果不佳。
这时我们只要找到与之相对的一些辅穴,效果会倍增10倍!

1,合谷 + 太冲

功 用:二穴相配具有镇痛、镇静、镇痉,疏肝利胆的作用。

体 会:合谷与太冲相配称四关穴,二穴均为原穴,前才为手阳明大肠经,后者为足厥阴肝经。五脏有疾,取之十二原。肝与胆相表里,太冲疏肝利胆,清利肝胆湿热,理气止痛,合谷调和气血,气调痛止。

合谷穴可以治疗头面部的病症,称之为“面口合谷收”。

合谷配合太冲穴,还可以调节人的情绪。

合谷、太冲,合称为“四关”。合谷配太冲,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上一下,一手一足,重在调气调血,通畅经脉气血,对人体气机不畅,经脉气血不通有明显的效果,不通会痛,也会出现郁滞的情况。

注意事项:孕妇忌用。要注意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合谷穴。三阴交穴和合谷穴,具有催产下胎的作用。所以孕妇尽量不要去刺激这个穴位为好。

2,内关 + 足三里

功 用:二穴相配具有健脾和胃,宽胸理气,降逆止呕,宁心安神的作用。

体 会:内关穴为心包经的腧穴,又为该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与阴维脉想通,宽胸理气之功为主。而足三里为胃经之合穴,合治内腑,疏通中焦气机,健脾和胃止痛。

3,梁丘 + 公孙

功 用:二穴相配具有解痉止痛、健脾和胃的作用。

体 会:粱丘为胃经的郄穴,郄穴是经脉之气深居之处,治痛作用最强。公孙为足太阴脾经输穴、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冲脉,它的别出分支,入腹络于肠胃。所以实证的胃肠道疼痛的患者,取此穴更为适宜。

4,支沟穴 + 阳陵泉


功 用:二穴相配具有疏肝理气,清除肝胆之湿热,通调腑气的作用。

按:支沟为三焦经输穴,可疏通三焦气机,通调腑气。阳陵泉为胆经合穴,又是八会之一的筋会,可疏肝利胆通调少阳,清泄肝胆湿热,特别对胆道疾病,有其特殊之功。

5,外关 + 悬钟


功 用:二穴相配具有疏通三焦之郁热,泻肝胆之火,通调经络之气这作用。

按: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这络穴,以是八会之一,通于阳维脉,有清热解毒之功。悬钟为足少阳胆经之输穴,以是八会穴之一的髓会,主要为清泄肝胆之郁火,通调肝胆之气机,对胆囊和胆管均有其特殊的作用。

6,气海 + 三阴交功 用:二穴相配具有通调下焦气机,调冲任补肾涩精的作用。

按:气海为任脉经之输穴,为一身元气聚集之处,本穴能助全身百脉之沟通,凡气之所至,血乃通之,所以本穴有调气活血之功。三阴交乃足三阴之交会穴,调理肝脾肾三经气机为主,善治下焦湿热,兼以健脾补肝益肾,调理冲任。

7,合谷 + 内庭

功 用:二穴相配具有泻胃火,降呕化积滞,理气止气止痛之功。

按: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具有清热利咽,清炎止痛的作用。内庭为阳明胃经荥穴,具有清热 泻火作用。所以胃肠二经之热,本对穴有清泻之功。如对风火牙痛及口腔粘膜糜烂的病人,取本对穴,按揉、刮痧、艾灸,可起立立竿见影之效。

8,中脘 + 足三里

功 用:二穴相配具有升清降浊,健脾和胃,消积导滞,行气止痛的作用。

按:中脘为胃的募穴,又是八会穴之一的腑会。意为胃之纳水谷的仓库,所以它是调理中焦之要穴,治疗胃病的必用穴。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合治腑病’,为胃病患者远道循经取穴之一。

9,中渚 + 足临泣

功 用:二穴相配可疏肝胆之气滞,解少阳之郁热。

按:中渚为手少阳三焦经脉气所注,足临泣为足少阳胆经脉气所注。在经居半表半里,其症可见寒热往来,口苦,胁痛;在脏为胆,胆与肝相表里,搜索关注公众号学艾灸,胁肋为肝之分野,肝脉布两胁,所以本对穴治疗肝胆疾病引起的胁肋疼痛,效果非常显著。

10,人中 + 委中

功 用:二穴相配可醒脑开窍,安神定志,通经和络止痛。

按:人中为督脉的输穴,位于口鼻之间,口通地气,鼻通天气,天地相通,窍开脑醒,督通络畅。委中为足太阳膀胱经合穴,在舒经活络,行气活血,善治腰痛之功。因腰为肾之府,足少阴肾经之气,由内踝上行至膝、腘内侧,折向腘中央,二经于委中穴相会,太阳下行,少阴上行。

11,膻中 + 内关

功 用:二穴相配可宽胸理气,强心安神,通胸阳,止心痛。

按:素问灵兰秘典 谓'膻中为臣使之官。’以说'膻中者君主之宫城也’。心者君主之官,说明本穴与心的关系甚为密切,为心包络这募穴,以是八会穴之一的气会,调气之功较强,凡气病有之甚佳。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也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宽胸理气,温通心阳。

12,鱼际 + 复溜

功 用:二穴相配可清热泻火,生津止咳。

治痛范围:1、咽喉肿痛,由于肺阴不足,水津不能,咽喉干燥疼痛。2、咳嗽引起的胸痛。

13,外关 + 后溪

功 用:二穴相配可疏风清热,调气止痛,通经和络。

按: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输穴,以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脉,主治三焦邪热,疏风解表,和解表里,散寒清热。督脉总督一身之阳,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输穴,又是八脉 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所以本对穴可治疗以热 痛为主的头痛,而后颈小肠经为所过之外,对肩胛上、颈椎部位的疼痛,效果较好。

14,印堂 + 合谷

功 用:二穴相配可和络止痛,疏风清热,宣通鼻窍。

按:印堂为经外奇穴,实居于督脉上,有宣通阳气和络止痛之功。“面口合谷收”,说明合谷对头面部疾病的治疗有其独到之处。二穴相配,疏风泄热之功相得益彰。

15,归来 + 三阴交

功 用:二穴相配可通调下焦气机,行气止痛,利湿消炎。

按:归来虽为阳明胃经输穴,但与女子输卵管的位置靠近,所以二穴相配对治疗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效果非常明显

16,太溪 + 太冲

功 用:二穴相配可平肝降压,补肾泻肝,调气止痛。

按:太溪与太冲均为原穴,前者属肾经,后者属肝经。王冰:肾脉与冲脉并下行,循足,合而盛大,故曰“太冲”。凡肾阴不足,肝阳偏亢所出现的疼痛,均可用之。

17,阳谷 + 侠溪

功 用:二穴相配可清热泻火,消肿止痛,通经和络。

按:阳谷为手太阳小肠经火穴,侠溪为足少阳肝经荥水穴。搜索关注公众号学艾灸,根据五行学说,水克火,所以临床应用本对穴时补侠溪、泻阳谷。

18,足三里 + 三阴交
功 用:二穴相配可健脾和胃,行气止痛。

按:足三里为阳明经合穴,本经由头到足为降但足三里一穴为降中有升。三阴交为脾经之输穴,又是足三阴经的交会穴,由足至脾为升,但三阴交一穴升中有降。阳不降则阴不能升,阳之降,阴之引也,阴之升,阳之伸也,这样一升一降,维持升降平衡。升清除浊的功能得以正常。

19,曲池 + 上巨虚

功 用:二穴相配可清热 利湿,行气止痛,制止泻痢。

按: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上巨虚为其下合穴,'合治腑病’,所以本对穴善治大肠诸疾,针后能消炎止痛,清热 利湿,改善肠道的蠕动功能。

20,风池 + 昆仑

功 用:二穴相配可疏通经络,以少阳、太阳经为好,祛风解表,明目益聪。

按:风池为足少阳肝经与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阳维、阳跷脉的交会穴,所以偏正头痛均可取之。又是眼部疾病治疗要穴。对降低眼压有较好的作用。昆仑治头痛为远道取穴。

21,头维 + 列缺

功 用:二穴相配可祛风止痛,解表祛邪。

按:头维为阳明胃经的输穴,一般针刺时向后沿皮刺1.5寸,列缺是手太阳肺经的络穴,又是八脉 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所以可以治胸腹部疼痛,一般向上斜0.5-1.0寸。

22,命门 + 委中

功 用:二穴相配可补肾益精,舒筋活络。

按:命门是生命之门,有助阳固精,强壮之功。本穴属于全身补穴之一,没有泻的作用,通常用灸法为主。委中属全身泻穴之一,没有补的作用。这样一补一泻互用,虚实腰痛均可用之,委中以刺血为主。

23,中渚 + 后溪

功 用:二穴相配可舒通经络,调和气血。

按:中渚与后溪相配,对治疗颈椎综合症所引起的疼痛感和后颈部侧不灵活,有其特殊的作用。但必须注意,使按压感向上传导至肩部效佳。

24,百会 + 涌泉

功 用:二穴相配可引阳下行,平息肝阳。

按:涌泉为肾经井穴,肾水涵养肝木,如肾阴不足肝阳偏亢,发为头昏眩晕,头痛易怒,用涌泉有'病在脏取之井’之意。百会为手、足三阳经和督脉之交会穴,本穴属补穴,与涌泉泻穴同用,一补一泻,补不恋邪,泻不伤正。

25,少商 + 历兑

功 用:二穴相配可清热利咽,消肿止痛

按:少商一般采用点刺出血。厉兑针1分。BR>

常用重要穴位穴性与配穴
八大穴位,两大总穴
我们知道针灸学很多,道家第九代传人马单阳研究的是十二总穴和四大总穴,遍及天下。我学习针灸的过程首先得学习马单阳的十二穴和四大总穴,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我的灵感和我的实践结合出得是八大穴位,两大总穴。也就是既同于马单阳的穴位,学理有所不同,学的道理学的涵义不同,所以我称为郭氏八穴。这八穴包括:百会、足三里、合谷、长强、内关、大椎、三阴焦、至阴八大穴位。这八个穴位里总纲是足三里、三阴焦、这八个穴位的总纲是这两个穴位的总管,我是这样得到的。八大穴位一点通, 传承古今来创新,我们要创新的精神,针灸疗法重新用,穴位只讲能量度,我们这个穴位和配药膏一样只是将内部运动动起来,动起来就活,活就治病,以内以外兼具调,着急时刻一点动。我今天早晨已经在病号身上试验了,是一个癌症身上试验的,效果很好,它能够马上起动,马上见效。救急方法真管用,气味信息第一位,当我们现在所研究的药味和气味,我们大家都知道气味治病,但很可能还不知道完善高丹,我们的水也治病呀,我们现在的药膏也治病呀,从前的红丸也治病,这些都是在医学上的一大改革。百会、三里、合谷通,长强、内关、大椎行,三阴焦针通至阴,八穴运用公转通,这八个穴位的关键是调合人身的公转。至阴穴下通空中,这样就有利解决了我们的胸水问题,胸水是癌症的一大难观,但是我们解决至阴的问题,至阴我也实现了,也验证了,我把我的手点在至阴穴上胸部动,心肺部位动,这证明它对心肺部有影响,胸中憋气阏水消除,这是我们讲的针灸的原理,与传统医学针灸的原理不吻合,三阴交下通聚阳,阴病阳行妙无穷,。三阴交是开三阴的口,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是开三阴经的口,我们治病是找出口,它是开三阴经的口,而它又通太阳区,通外焦区。阴病阳治,阳病阴治,阴阳结合,实际是阴阳相交,阴病阳行妙无穷,三里驻通公转走,阴阳调合人人行,足三里是强壮穴,因为它能够使三焦(上焦、中焦、下焦)而向下开口运行,所以人人都可以。合谷越膈通胃气,中下二焦疾病消,这个合谷穴在原针灸上,面口合谷收,头疼、牙疼、口眼歪斜治疗应用合谷,为什么我们现在又说合谷越膈通胃气,传统医学的应用是应用了合谷的郭,与其运行的郭,我们讲合谷运行的原理,原理合谷穴这个膈膜,他能够把膈膜下部的能量引上来,所以他能够调节头部,调节胃部,调节牙痛,所以在点按合谷的过程中从膈下要动所以疏胃气,那么胃气舒了,中焦疏了,中下二焦的疾病就解决了,所以他也治子宫肌瘤,也治妇科病,也治肚子疼,我们扩展了穴位的疗法,和我们中药一样,我们中药扩展了中药的治病的方法,我们针灸也是扩展了针灸穴位的方法,因为我们找到了原理源头。
郭氏八穴通神灵,阴阳双修幻中行,在按穴位的过程中我们要仔细的去体查他中间的幻景,百会、长强阴阳通,出生入死是关口,这个百会(头顶)为什么脱肛的、痔疮的针百会,
因为百会一通,三焦的能量来上走,符合了中医的升清降浊,等升清降浊正常了,痔疮就好了,所以内经讲病在下上取之,这是场性的转化,那么长强阴阳到,长强是尾闾底下那个头,如果这通了,而且我们外焦的所有的污染,所有的疾病都通了,所以我们点长强穴,我们能够使我们外焦疏通,这样又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作用力,我们外焦的疏通,独活呀,白头翁呀,是清外焦空间的场,那么我们堵一下长强就解决了,而且在解决过程中它这部分的能量通过会阴翻到腹腔,能够解决任脉这一段的运动,所以在点长强穴的过程中,不单纯的是脊背热,而且还引起了少腹运动,这是一个助长公转的问题,为什么说出生入死呢,是关口呢,而百会是三焦的能量,相交的能量是出口,长强是后面的能量出口,百会是三阴的出口,下焦、中焦、上焦三焦的出口,长强是整个背部的出口,所以他们是生死关的出口,针刺过脾用心念,宇宙身洁妙无穷,那么在针灸的过程中我们不提倡,我们点按就见效,何苦针灸呀,针灸的过程中用五分针就行了,一扎进去就有效,只要一进皮肤就有效,但是必须得念宇宙身觉妙无穷,念着3396815,我也试验了,效果不错。火灸艾叶薄荷通,也就是要求我们艾壮里面有艾叶,稍微加点薄荷,味行其中出奇功,八大总穴两手立,三里三阴率领先,三里率阳行,三阴交率阴行,阴阳统帅,三里主管三个穴,四个穴是一组,这一组有个组长,三里主管三个穴:百会合谷内关通。三阴主管三个穴,长强内关大椎行。所以说阴阳相配。传染疾病上开口,我们在遇到传染疾病的时候要上开口,一定要注意,百会点下即刻通。今天要给大家这个手,大家的手以后一点就通了,给大家这个能力。若遇腹泻三里用,如果传染病有高烧、腹泻、沤吐,点足三里,上通下畅即可安,上头通了下头通畅了就好了。鼻下气味通膈上,鼻子在闻味的过程中,膈上首先发生变化,然后膈上清空了,中下二焦清气升,中焦和下焦的正气才向上走,药膏点至肚脐中,肠鸣腹动可安宁,我们在点药膏的过程中,我们的肚子里会呼噜呼噜动,或是热,或是各种各样不同形式的运动,这都是正常现象。我们在看病的过程中,在按摩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默默地唱歌,唱歌是这么唱:3396815,3396815,为人为己行天下。这是第一句,关键是这两个不能颠倒,首先是为人,为公,只有为公才能为己,我们说白了,为人民服务的最终目的还不是为了自己呀?但是,你要把人民放在第一位。还有一个歌曲:3396815,3396815,开创新法推天下。开创新法推天下,我们的新的方法,新的医疗方法,新的医疗理论,我们要推广天下。第三个歌曲是:天下小方灵又灵,天下小方灵又灵,3396815,3396815。
我们就这么默念,它的波会逐渐地普及宇宙。零号贴在长强上,清除污染外焦通。我们三楼现在用的是零号,如果用米粒大小的零号药,用胶布贴在长强穴上,对外焦能够起作用。这就是在膏药上的大改革。手点百会通三焦,升清降浊奥妙中。开口百会能量升,三焦空虚地大动,只要百会开口了,上中下三焦空了,底下就只有动,上下都是个动。
告诉大家,灌顶是假的,为什么说是假的呢?灌顶是开百会的上口,只要你把手放在百会上,百会开了,全身的能量都会运动,不是灌顶,是他自己的能量运动,你的功力再大,无非开口开的快一点。
百会是三焦的清升浊降,故治疗无苔者,如果舌头无苔,无苔是胞内淤滞,胞外空虚,我们解决百会,是动胞内物质向胞外辐射,所以是泻胞内之实,胞内运动,物质胞外辐射变化为能量,这样呢,就生舌苔,传统医学解决舌苔是不好解决的,它认为是阴虚内热,我们讲只要是胞内向胞外辐射,就有舌苔,所以这个难题我们就解决了。故能升清,是舌质发生有苔的变化,古人云:阴中求阳也,胞内物质转化为能量,此乃阳气运动。
长强用于舌苔厚腻,百会和长强是一阴一阳,长强使空间能量转向胞内,能量转为物质,治其阴不足,阳常有余,故治疗阴不足,这以阳求之,长强引胞外能量入胞内,故清除腻苔。由于可使外焦疏通,隔上能量补之,故是治疗隔上之疾病首选穴位,如食道癌、肺癌,如不能针灸者,以米粒只药物贴在长强,即可见效。


咱们讲的八个穴位已是划时代的科技,我们进行了中草药的研究,进行了药方的研究,进行了辩症的研究,诊断的研究,今天我们是在进行一次针灸的研究,大道至简是我们的任务,大家考虑一下,我们按摩、医疗各种方法都是围绕着大道至简,连修炼的方法也是大道至简,我们多次提出打破门派的框框,没有门派,我们的老师们应该逐渐的理解,今天我再提一个问题就是心传,什么是心传?心传必须具备心心相印,如果不具备这一点我们达不到心传,心心相印就是你心是我心,我心是你心,你在我中,我在你中,融合为一体才能有心灵的感受,如果达不到这一点,在传授的过程中达不到一定的效果,有的肯定要问,我们用手至点一下是否有效,我们讲课了就希望大家用,不但是大家,我这节课还要讲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如果我们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都能够手至带针,点之有效,家喻户晓,人人能用,我们将对人类做出一个很大贡献,所以在知识方面我没有保守,我从不给自己家里去研究,我们今天讲的课家里都不知道,(刚才我来的时候三老师问我讲什么呢,我说你听就听不听扛倒)我还不要求他们去听,我要求大家听,也就是我第一个字放在他,没有放在我,正有这样我的心才光明正大,我也没有想到把百会、长强做为一个总接待处,这么几千年来百会和长强在针灸界没有引起注视,头部有头围,很少的百会,长强诊治不方便,也非常少提长强,但是忽略了百会注阳之会的重要性,都认识到百会是注阳之会,但是没有认识到百会的开口能使上、中、下三焦清升浊降的功能恢复,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今天特别要提出百会的功能是由阴转阳的转折点,我们说腹为阴,背为阳,它是转折点,长强我们要认识到背为阳,腹为阴,背向阴部转折的阳转阴的转折点。我们提出了公转,在公转的路线上有两个转折点,就是阴转阳的转折点,阳转阴的转折点,而且这两个转折点我们强调了压力,阴转阳的转折点必须阴的冲击力要高,阳的压力要低,这就牵扯到舌尖的问题。我们现在在门诊上看病,都是舌尖发生了问题,舌尖发生了瘀滞,我们在最近也同时看了一种病,手足口病,这是目前全国、全世界的疑难病,手口足病死的小孩很多,我们看了舌苔也开了个方子,解饥是什么,吃了一副药就好了,从这一个病例上我们认识到舌尖是阴转阳的出口,是入海口,这个地方做为百会来讲是重中之重,所以百会以高人之手点其穴位,点至即通,一拍一点马上就通了,苔生(舌苔上生苔)津液生也。(口干的举手)佛教要捂,捂的目的就是细胞的撞击,如果是功力够的话点就可以。(浑身发热口不干了)速度快,大家要考虑自己的手是否能达到,所以我们提倡修炼髓脑循环。不是跟大家开玩笑,如果我没有亲自试验,我不会告诉你,我一再的强调,我给老师讲课我不希望老师说我好,说好不顶事,我希望老师不骂我就行,为什么说这句话,因为大家的功力都在长,有朝一日,你达到了我的功力,你彻底的明白了,你就知道郭大夫这时侯讲的是真话,如果你彻底明白的时候我讲的是假话,在那个时候你骂我就麻烦了,我也是我在教气功的时候一开始就掌握一个原则,我决不会教大家假东西,得到高人的至点,必须心心相印,在这个地方不表态,我说我拥护谁谁谁,虚话,我们这么些人谁敢说不拥护,每个人都要说我拥护,所以我们不表态,至于拥护不拥护你的心知道,我的心知道,我的心的波能够和你的心的波融合在一起这就叫拥护,你就会发生变化,我的心和你的心融合不在一起,这叫不拥护,你得不到不愿你也不愿我,因为两个心决不是同趟的,我一再的强调,我们是一个大的场,这一个大的场能够容纳和保护我们,如果我们这一个大的场你脱离了这个场就可能不保护你,就可能发生问题,我们知道一点,有很多的上岁数的上山拜庙,本来上岁数但是上山的力度不减,有很多的年轻人年轻上山还不行,没劲,上不去,老太婆还上去了,这是什么问题,这是场的推动力,如果你和这个场是一致的,老太婆上山也不累,如果你和这个场不是一致的你年轻也上不去,所以我们大家认识到这个场是若干个能量物质所组合的。他是物质性的,我们讲的信息,讲的意念不是看不到的,是看得见的,我一再强调是看得见得,为什么说是看得见呢,因为我能看得到我就称为能看得见,我们不说哪个方位,我刚才说的时候场是能看得见得,因为我能看得见所以我说能看得见,(我说这句话的时候谁心没在这举手,东北方向,有人站起来了)这就是奥妙。因为东北方向缺一条线,所以这就是奥妙。释迦牟尼在讲经的过程中,他能够知道最远的人对他是什么意见这就是观察场,所以我们心心相印你才能够得到,只有这样请我们大家完全记住不可能,记住十分之一就算记住了,为什么呢?从这十分之一如果心心相印,它的面积一打开什么都会了,所以我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不必要一个字一个字记,没用,你只要认真听就行了,记与不记与你没有关系,与你的心有关系,以便你记住了,背好了,背准了,你的心没有融合你用着也不见效,奥妙就在这,不要说我记笔记呀,没用,你就好好听。
所以点百会能量冲击头顶,会阴的能量很迅速的向上升腾,这就是佛教里面的灌顶,但是要诚心,如果点百会有泻能量的弊病,当然在百会的应用上还有很多的奇妙事,我们暂时不讲,因为大家还理解不到那个奇妙现象的发生和应用,我们现在只应用了我们现在的嘴,意守长强三焦的能量向外焦转化,其废气上而越之,想着长强看着长强,能量从前向后走,废气向后走,是泻三焦之师的优选方法。这个问题我们按摩科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现在我们难就难在腹胀(腹胀的举手,点住长强穴,默念九遍3396815)效果非常好,我们听的人再应用都见效,我相信大家都会应用,这在按摩手法上按摩方法上我们不是又如虎添翼嘛,点一下能让他当时见效,但是要注意我们不要太偷机取巧,这个方法好点一下就好了,走吧,我们是按摩的收费的,不要一打水好了,打了水也得按摩会呀,现在我们有水有膏,还有点的方法,那当然要按摩效果更好了,所以我们的宗旨是加强效果,效果是我们的饭碗,我们的效果越好,饭碗越好吃,人越多,自古修炼养生医疗为一体,我们很多的人只管讲修炼,修炼就是医疗的更高层次,返回来修炼在医疗上应用更好,我们一定要融为一体,我们讲的至阴在现阶段针灸上没人应用,都瞧不起小母趾头至阴,是至阳的开口处,我们知道什么地方是至阳,胸隔以上是至阳,胸隔以上的瘀气,瘀滞,水气需要出口,而他的出口是至阴,是小趾的旁开是出口,这样呢我们有办法解决肺积水的问题,这个肺积水对我们以后的疑难症癌症有了很大的用途,至阴开口泻至阳之闷热。(心情烦燥的举手)特别舒服。我们要体会一下其中的滋味,只有体会滋味才能解放思想,才能给别人看,你如果体会不了这能行吗?3396815能顶事吗?泻至阳之闷热,动至阳之能量,胸乃至阳之基地,动其至阴、至阳知其升腾故解胸中烦闷,化瘀积破水气治胸水,这是新时期的穴位的章节,和传统医学的章节就不同了,肺癌和食道癌的最佳选穴,在按摩过程中如果遇到肺癌食道癌的病人少按摩会也得点这个穴,按住念3396815九遍就行了。我今天早晨是长强对癌症的研究,我还没有时间研究至阴对肺癌的研究,食道癌、肺癌能够立竿见影,我们现在要求的按摩都要立竿见影,这是我们理疗院的规律,所以在按摩过程中一定要用心,只有用心我们才能够立竿见影。合谷治头疼、牙疼、口眼歪斜(面口合谷收),这是传统医学上的章节。大家要记住我们空间医学就是解释传统医学的为什么,我们空间医学与传统医学是同宗,是一个祖宗但是是两条道路,传统医学对人体与空间医学是两条道路,空间医学理论能够解释传统医学理论,但是传统医学解释不清楚空间医学。合谷动脾的能量,脾胃,使脾的能量上行开口,能量的冲动上至头部,我们出小方的关键是借住了小方能量撞击的优点,我们今天手点穴位也是借住了能量撞击的优点这是合谷。
足三里为疏通三焦,下行足部,为下行开口,所以三焦能够疏通中焦、下焦、上焦,能够开口能量运动,所以古人马单阳的十二穴就有足三里,三里对合谷是一上一下,内关者此乃胸中之开口,增强胸部的新陈代谢,故治一切胸部疾病。
大椎乃头部能量的出口,内治膻中,外治大椎,故能减轻头部的压力,是治疗头部诸疾的绝妙之处,我们在药物上认识到了膻中是治疗头部的决妙之处,我们今天讲穴位,选了大椎是头部的决妙之处,大椎是膻中的出口,膻中是头部的出口,所以我们治疗头部以大椎为主,三阴交乃诸阴的出口,三阴交:足太阴,足少阴,足阙阴三阴之交合之点,交汇之处,故名三阴交。泻阴中之湿,阴中之结,故三阴交是治疗妇科病的首选穴位,胞内能量向下行,胞内三阴交。百会与长强一上一下,一开一合,所以我们在治疗过程中八个穴位是调节全身的能量运动,但是我们手上的穴位一定要打开,只有我们的穴位打开,我们才能打开对方的穴位。


常用重要穴位穴性与配穴
一、配穴原则

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若辨证已经明确,治法已经制定,配穴处方极为关键。所谓配穴,首先要掌握阴阳经脉和其穴的特性,与其他相关穴位的特性,按照一定的配方原则相互配合,使之达到较高的疗效。犹如中医方剂配伍中的君成、臣、左、使。我老师的针灸配方也有主、客、助、役之说。如果不掌握一定的配方原则,合理的配穴,有时会贻误病机。《针灸精义》中说:“不知穴之配合,犹如巅马乱跑,不但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状态。”如果配穴恰当,取穴准确,疗效也会提高。如配穴无章,取穴不准,效果也差,甚至产生副作用。因此,掌握配穴的原则和具体的方法,就必须学习古今有关中医针灸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我们在诊治病人时应强调整体观念,要注意审证求因,全面考虑,标本兼顾,辩证论治,切忌头痛针头,脚痛针脚。例如:对于头疼患者,即应详细辨证引起头疼的原因,或外感而致,或因内伤而致;对于思虑过度、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失眠少寐而致头疼者,就应当调补心脾,宁心按安神,使患者睡眠安好,则头疼不治而愈。
再者取穴配穴,尚应注意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之说,其原理也是以经络循行或“是动,所生病”为依据。局部取穴即病变周围选择;远端取穴,既“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右只治,右病左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等,这是针灸治疗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左右交叉,患侧,健侧相助等,则为针灸临床所独有。例如:治疗神经性头疼,可取足部的至阴窍阴、太冲、公孙等穴。治疗脱肛、痔漏则可取头部的百会,颈后部的风府等穴,均可获奇效。如《标幽赋》所说:“交经髎刺,左有病而右畔取”,对于治疗半身不遂确有独到这处。其他如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从阳引阴,从阴引阳,前后左右、内外表里、相互配合等原则,也都是临床经常使用的原则。对于特殊病有一些特殊的配穴处方,如癫痫的配穴为:人中、合谷与太冲,中脘、内关、三里通,针后还是不苏醒,阴交、涌泉和劳宫。常用的原则大致归纳为:
局部与整体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整体,是对于机体统一的认识。配穴时,他首先考虑到对于脏腑气血整体机能的调节。所谓局部,也并非单指病灶周围或“以痛为腧”,而是指与脏腑病位相应的局部穴位。例如胃痛可取三脘;非补给换肺部疾患如咳嗽可取天突、膻中;心痛可取巨阙、膻中等穴。然而在配穴时则作眼于整体,重视局部,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例如经验方老十针(三脘、气海天枢、内关、足三里),方中气海偏重与调补先天、足三里偏总重于调补后天气分,内关重在于调补血分,着眼于先天,后天、气血等整体机能的调补,而局部则以三脘调胃,配合天枢调理胃肠,充分体现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全面加以调理的原则。
1.     侧重于调整脏腑气血功能的原则
这一点实际上是对于整体机能的调节的深化,也就是在配穴时必须抓住杼盾的主要方面,而不被表面现象或局部病象所纠缠。不管什么症阴阳失衡,则是病理的实质,阳盛则阴病,阴病则阳病,而针灸治疗的效应就在于调整机体的阴阳,使之从失衡达到平衡。而人体阴阳的平衡的维持,是以脏腑气血功能来实现。调整脏腑之中,又以五脏为中心。例如,对于五脏俞加隔俞方的配穴,充分体现《灵枢.本脏篇》所论述的“五脏者所以藏精神气血也”的治则原旨,并将《内经》理论付诸于针灸配穴的实践。调理气血又以调气为主,因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从针灸的治疗效应来看,又主要治气调气。例如治疗风邪侵袭经络时,应该“治风先治气,气行风自熄”。在手足十二针方中,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均为阳经穴,功在调气,治气;而三阴交,内关为阴经穴,功在里血、治血;它不但体现了调气为主的观点,也反应了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阴阳相配,协凋阴阳的原则。这一原则应在配方时加以体现,在制定总体治疗原则时也应执行。例如治疗截瘫的十一个法则,系一督脉为主,辅以“王氏夹脊”,配合五脏俞加隔俞以及膀胱经穴,均以治阳经为主;对于第五组方治任脉法,即为因阴经穴,治阴以配阳;第6、7、8组方是脾胃、肝胆、足三里与胃经、表里,阴阳相配。因此,从选穴配方到制定总体治疗方案,均说明我们要对于脏腑气血功能的调整极大重视。
2.     以循经为主,证因标本相结合的原则
人之为病多以气滞血瘀,经络阻滞为主,结合经络的“是动”与“所生病”证我们在配穴上还是应该以尊重传统的循经配穴为主的原则。但决不局限为一条经的穴位,而是扩大到以治疗经络的病理实质为主,联系相关的各条经脉,并以审证求因、标本先后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循经取穴的原则。例如治疗中风十三治的“纠偏方”,是治疗偏瘫患侧的配方,在人体的上部有百会、风府、风池。中部有肩盂、曲池、合谷;下部有环跳、委中、阳陵泉、悬钟,太冲等,涉及督脉、胆经、肺经、阳明经、膀胱经和肝经共计六条经脉。虽然选穴不多,而几乎占用人体十四条经脉中的半数;同时上、中、下三部全面照应,井井有条,比较系统。概括地说,病在上部常选用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穴;病在中部常选用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穴;病在下部常选用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穴。同时结合证因分析,可知本方以通经活络,舒经利节为主,且能调和阴阳气血,而以标本兼顾。如对于治疗腰痛的经验方“腰痛八针”,其组成为腰阳关、命门、肾俞(双)、大肠俞(双)、委中(双),主要实用于肾虚受风以及腰膝酸痛等证。方中委中、腰阳关、大肠俞。偏于活血通经舒表,功在治标;命门、肾俞益精固肾,功在治本;涉及督脉、膀胱二经脉以及腰膝二部,全方共奏却邪疏表通经止疼、固本强腰、标本兼制顾之效。因此,掌握基本的穴性和配穴对于一个针灸医生来说比较重要,以下将我们常用的穴性与配方,分述如下:
    1、中脘  足三里  三阴交
    中脘又名太仓,位与胃脘中间,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又为六腑之会、胃之募。由于上述四经之交会,故能通达四经之经气。胃的经气汇聚于此,胃中蕴润之阳气是消腐水谷的根源,胃气不足则水谷不化;太过则消谷善饥。李东恒曾说:“气在肠胃者,取足太阴阳明,胃虚而致太阴无所禀者,于足阳明募穴中引导之”。足以说明中脘又能补中益气,调和五脏,通理中焦,是治疗腹中一阙疾病的要穴。胃气本以下降为顺,辅以足三里能引胃气下行,降浊导滞,以利胃气之运行、水谷之运化。再加上三阴交,滋阴健脾,阴阳相配。故中脘、足三里、三阴交相配合,能健脾和胃、调理气机、镇静安神、调补气血,专治脾胃虚寒、气血亏薄或一阙脾胃疾患、以及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属于气血虚衰者。全方补中有行,补而不滞,阴阳协调,蕴而不燥。若见脾虚胃热,则可泻中脘,以导滞热;若见脾胃不和,清浊不分,上吐下泻,则可补中脘以升清气,泻足三里以降浊气,佐三阴交以调和阴阳,则中气得以调畅,阴阳得以续接矣。
    中脘  天枢  阳陵泉
    中脘与天枢。因天枢为大肠之募,故两者相配其功能为调和胃肠、疏通腑气,使中焦气上通下达,胃肠功能和调,则能分理水谷及糟柏,疏导一阙浊滞;阳陵泉为胆经之合穴,肝与胆相表里,胆又为中清之府,泻阳陵泉以肃清静之府,平肝气之横,降肝火之逆,协调肝胃。故中脘、天枢、阳陵泉三者相配,其功能为平肝和胃、调理胃肠,主治呃逆、反胃、胁痛、呕吐、腹泻等证。
    中脘  气海  三阴交
中脘、三阴交两穴,阴阳相配,健脾滋阴,和胃畅中,适用于脾胃气阴不足。气海为气汇之处,故为气之海也。功能为蒸动汽化,以助运化之机。并且,能通调任脉,蕴固下元。中脘、气海、三阴交三者相配,其功能为补中气,益气血,使之脾气得升,胃气得降,运化生机旺盛;主治脾胃虚弱、脏气下陷、消化不良、肌肤赢瘦、遗尿、失眠等症,以及生殖泌尿系统的病证。
    中脘  内关
    中脘为胃之募穴。内关为心包之络穴,别走三焦,调理三焦气机,宁神和胃,宽胸利气,通调水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三焦气机条达则水谷精微四布,故中脘、内关相配,通调水道,主治水饮内停,水谷不化等证。另外,《内经》云;“胃不和则卧不安”,中脘功能为调胃,内关又可安神,两者相伍则胃气得和而心神得安,故又能治疗脏躁、癫证、心悸、失眠等证。
    2、足三里  内关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足三里乃阳明经气,犹如百川汇合入海之势,经气充沛而功效卓著。故足三里乃阳明经气,犹如百川汇合入海之势,经气充沛而功效卓著。因为胃属土,本经亦属土,故足三里为土中之真土。后天精华之根,能升能降,为疏导胃气之枢机。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后天之根本,五脏六腑皆赖以营养,故针足三里能以壮元阳,补脏腑之虚损,且能升清降浊,导痰行滞,治疗范围比较广泛。所以,说:“百病莫忘足三里”。《针灸大成》中也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内关为心包经之路,别走手少阳,能清心胸之热,行三焦之气,若与足三里相配能辅助足三里升降气化之机,又能益气养血、宁心定志,主治气血不足、心神不安、惊悸、怔肿、失眠多梦等证。因其又能升清经浊,通利水道,清心除烦,导赤除湿,故以可用于心胃灼热、胸闷、停痰宿饮、呕逆仓咳、不思饮食等证。
    另外,对于刺足三里的深度,也有一定的要求。为了便于记忆附足三里歌诀一首:“针至五分至于胫,一寸至于腹,寸半至心下,二寸至咽喉,如刺整三寸,颠顶血下行”。意思是说,若针刺足三里五分深,其治疗作用在胫部;刺一寸治疗作用至腹部,刺一寸半则治疗作用在咽喉部,如果深刺三寸则能平降血逆,用于质量气血上逆诸证,使颠顶之血逆下行。这一点在配穴和治疗作用上,都有很大的意义。
    足三里  内庭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胃为水谷之海,主消纳水谷。胃气盛则消纳畅流,营养充沛;胃气虚则消纳呆滞,脏腑失荥。补之则益气健脾,升阳助胃;泻之则升清降浊,条达气机。内庭为胃经之荥穴。胃润而恶燥,燥则生内热,必须以水润之,水土交融则胃气和调,以水润之。足三里与内庭相配,足三里升振胃阳于上,内庭荥水和阴润胃于下,使之阴平阳秘,胃气调和,则消纳之机得以畅利,蕴蓄之滞热得以清泻,故能主治胃火上逆、中焦蕴热、胃阴不足等病症。
    足三里  曲池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合穴,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合穴。二阳相配,二合相会;曲池走而不守,足三里能升能降、上下交融,故能协调胃肠气机,通达上下,功专善行。又因肺与大肠相表里,故曲池又能间接疏调肺气、清热散邪;若与足三里相配合,又能疏理表邪、清解肺卫;故可用于表邪侵袭肺卫而不能宣达而见有恶寒、发热、咽干、头痛等证者,以及外邪直中胃肠所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
  足三里 太冲
  足三里又能补血、活血、凉血、清血,而太冲功能为泄肝胆、降气逆、通经、行气、止痛,也能凉血、活血。两者相配,平肝除逆,行血通经,凉血活血,疏通肝胃之气机,清理肝胆胃腑之蕴热,主治痛经、肝胆气逆、头晕头痛、烦躁善怒、呕呃、胃痛等属于气逆或气滞蕴热者,以及胁痛、脏躁、癫狂、肝胃不和、胃中堵闷等证。
  足三里 阳陵泉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枢纽,疏通胃气,升清降浊。阳陵泉为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功能为平肝和胃,降逆缓冲,疏木和土,调理肝胃。两者相配,则能主治木郁悔土,见有中消停饮、口苦吞酸、反胃呃逆、泄泻呕吐等证。又因足三里能调气活血,阳陵泉为诸筋之会,二者相配,疏气通经,搜风祛湿,舒筋利节,故也可用于治疗风痹、膝肿、下肢麻木、半身不遂等属于经络痹阻者。
  足三里 百会 风府
足三里能升清降浊,调理气血。百会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足三里、百会相配,益气升阳,举陷健脑益智,若加风府用泻法,又能清理脑海之气血。故足三里、百会、风府三者上下相配,调理逆乱之气血,祛风散邪,醒脑安神,主治内风、外风所致之头晕目眩、语言蹇涩,半身不遂或肢体麻木等证。
  足三里 天突 膻中
  足三里、天突、膻中相配,补之则益气补肺,宣肺止嗽,亦即培土生金与母子相生之意;泻之则降逆化痰,开胸顺气。若为肺气虚而痰饮肺者,则可以补足三里、膻中,而泻天突,攻补兼施。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胃弱,痰湿内生,肺阻气,也可潜用足三里、天突、膻中而脾肺同治。
  3、气海 中极 关元
  气海又名丹田或丹灶,顾名思义,为气之海、元气之会,呼吸之根,且为下焦之要穴。故凡气化蒸动之机均由此所发,功能为补益真元,蕴振肾阳,有如釜底添薪,故能蕴脾胃助运化,使之水谷腐熟,又能蒸动膀胱气化,使之气化升腾,津液四布,浊阴得出。气海偏于蕴振阳气,关元重在滋补阴精,中极善利下焦而调经养血。故气海、中极、关元三者相配,能蕴肾助脾、疏调气机,又能通利膀胱、调经养血,主治脾肾不足、气虚小便不利以及男子肾虚精亏、妇女血亏月经不调等证。
  气海 三阴交
  气海偏于蕴振阳气。三阴交偏于滋补阴精,并能健脾升阳,益气调气。气海、三阴交二者阴阳相配,气血双补,阴阳两调,以期阳中求阴,阴中求阳。补脾助运化而后天得养,助阳益气而先天得济,故能升阳举陷,主治虚劳、中气下陷、虚寒腹痛以及癃闭、带下、经闭或阳痿、滑精、水气不化、下肢水肿等证。
  气海 关元 三阴交
气海、关元益气蕴肾助阳。三阴交健脾之中又有补阳之功,益气升阳之中又能滋补肝肾之阴。气海、关元、三阴交三穴相配,益气助阳力卓,补阴滋肾效著。补中有调,阴阳兼顾,为治疗妇科病证以及下焦虚寒的常用配方。
  气海 阴陵泉
  气海为生气之源,蕴振阳气,蒸动气化。阴陵泉为脾经之合穴,能健脾升阳。先贤云:“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气海、阴陵泉相配,其功能为鼓动中焦、下焦气化之机,其势如娶如读,水气得以通利,故能主治癃闭、下肢桴肿、脾虚纳呆、水湿困脾等证。
  气海 足三里
  气海为气血之会,呼吸之根,藏精之府,生气之海。足三里为胃经之枢纽,后天水谷精微之根。两者相配,助胃气腐熟水谷,升阳气鼓舞中州,五脏六腑均能得一营养,壮人身之阳,补脏腑之虚,诸凡补益脾肾之配方中实不可缺,能主治脾肾不足、中焦虚寒、气血不足、食减纳呆、宿食停滞等证。
    气海  气冲  归来  三阴交
气海为元气之海。“气主熙之”,气足则经脉温通滑利。气冲又名气街,乃腹气之街,腹部之经气源源流过,又为宗筋之会,阳明经多气多血,故气冲能调气血,荥宗筋,活血行淤。气海、气冲、三阴交三者相配,补养气血,濡养筋脉,通经活络,舒筋利节,主治下肢瘫痿、关节肿痛、痿软麻木行走不利等属于气血虚亏,经脉阻滞者。归来为足阳明胃经穴,能补气升提,调经止痛,又能通利下焦,行气利水。故气海、归来,气冲、三阴交相配,能调理气机,分利清浊,通调水道,主治癃闭、五淋、带下等证;又能行气活血,调理血分,主治气滞腹痛、月经不调等证。
    气海  关元  足三里
    气海为气之海。关元为足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男子藏精之所,女子贮血之处,通治男女精血虚亏诸证。认为,关元之下即为子宫,子宫又为血室,因关元主藏血,所以称关元为“血海”,且莫与足太阴脾经之血海穴相混淆。关元能蕴肾兴阳,益气固脱,主人身之气;气壮人强,气虚人病,气脱人亡。针本穴不但可治病,而且有延年益寿之功。气海、关元、足三里三者相配,大补元气,气足血充,阳生阴长,而且先天后天互济,补而不滞,补冲有调,蕴中寓补,主治中焦虚寒、下焦痼冷之见有腹痛、经闭、便溏、腹泻、小便不利、子宫寒冷以及不孕等证。
    4、内关  中脘  足三里
    内关为手写阴心包经之络穴,其支脉走胸腹,又为阴维脉之会,别走手少阳三焦;补之,则能养心血,安心神,宁心定志,且能通心阳,利水道,通淤塞;泻之,则清心除烦,泻火清热,宽胸理气,疏通三焦气机,主治胸腹诸疾,即所谓“心胸若有病,速与内关谋”之意。内关又为八脉会之穴,通于阴维。心包为心之外围,代心受邪,代心行令。心主血脉,故有通脉活血之效。内关、中脘、足三里三者相配,重点在于清心开郁,宁心安神,舒理肝胃之气,主治郁证、脏躁、惊悸、失眠以及胁痛、胃脘堵闷、食少纳呆等症。
    内关  巨阙
    内关之功能为宣通心阳,调气,开心胸之郁痹。巨阙为任脉穴,能降胸隔之逆气。内关、巨阙相配,调气降逆,行气通痹。活血通脉,主治胸痹心痛、癫痫等证。
    内关  膻中
    内关行气开郁。膻中又名上气海,胸气之街,为心包之募穴,手太阳、手少阳、足太阴、足少阴、任脉之会。《难经》云;“气会膻中”,其功能为调气降逆、宽胸利隔,是心之供城,肺之气海,主胸中之气;故凡胸中之气病均可治此。内关、膻中二者相配,理气开郁,宽胸利隔,重在调气,主治胸痹、心痛、癫闭、脏躁等证,以及肝郁气滞、乳汁不通、淤乳等证。
    内关  三阴交
    内关能清心除烦,配三阴交滋阴养血,上下相应,交通心肾。盖阴亏于下则阳吭于上。内关清上降逆以和阳,三阴交滋阴潜阳以固阴。阴阳交合则滋生化育得昌。内关、三阴交相配,主治心肾不交、心悸、失眠、健忘、惊悸以及骨蒸盗汗、咳嗽失血、梦遗、闭经等属于阴虚阳亢、虚热上忧等证。
    内关 、太冲、内关、神门
    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可以代心行令,也能代心受邪。若为实证,泻内关可清心宁志,安神镇静;若为虚证,补内关则可养血安神,活血通脉。太冲之功能为降逆气、泻肝火。内关与太冲相配,泻肝解郁,平肝降逆,清心定志,镇静安神,主治心、肝二经气火逆乱所致郁证、癫狂、脏躁以及筋痹、风邪侵袭经络等证。若内关与神门相配,而神门为心经穴,是心神之门户,泻之能清心火,补之能安神定志配合内关,为治疗心经病证的优选良方。
    5、天枢  中脘  气海  三阴交
    天枢为足阳明胃经穴,为大肠之募,腹气之街。胃经的气血从此频繁流通,其功能为分理水谷之糟柏,调理脏腑以利运行,消导积滞以助脾气。配中脘调理胃肠,配气海、三阴交则益气血而助中州。天枢、中脘、气海、三阴交四穴相配,调理肠胃,益气健脾,和血调中,主治胃肠诸疾之偏于气血不足、脾胃虚寒者;另外,尚能治疗虚损、寒疝、小便不利以及月经不调、蹦漏带下等证。再用补泻手法补偿,治疗的范围就更加宽阔。
    天枢  阳陵泉  支沟
    天枢调肠胃。阳陵泉宣通下降,又能泻肝胆平逆气。天枢、阳陵泉相配,疏肝理气,主治热结肠胃、腹胀便秘等实证、以及肝旺仰脾所致肠鸣痛泄,可治以补天枢而泻阳陵泉,抑肝健脾。支沟一名飞虎,为手少阳三焦经穴。其功能为疏通三焦气机,助三焦气化,利三焦之水道。天枢、支沟二穴相配,可通调三焦,利小艘而实大便,主治脾虚腹泻。天枢、支沟、阳陵泉三穴相配,则主治气虚便秘,腹胀便结等证。正如《玉龙歌》所说:“大便闭结不能通,照海分名在足中,更把支沟来泻动,方知妙穴有神功”。所以用天枢、阳陵泉与支沟相配,不但有通便之功效,且能益气通便,抚正祛邪。
    6、章门  中脘
    章门为足厥阴肝经穴,脾之募、脏之会,带脉之本,又为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带脉之会。古人所谓“肝为五脏六腑之贼”者,乃因肝气乱则五脏六腑皆受其“贼”害,而章门能平五脏之气乱,使之肝气条达,脾胃平和,五脏协调,六腑畅通,生化源源不息,五脏六腑均以保养。故有调五脏和肠胃,除胸满,解烦闷,消水肿,祛腹胀,健脾疏气之功。章门又为五脏之气出入交经之门,脾之阴精尽藏于此。肝经之气直行则通入脏腑,横行则通于六腑,故章门与五脏六腑均息息相关。一般针灸书中均记载脾经之食犊穴能力挽危难。而在实践中证明并非如此,他对于重病患者则加章门,反而获得良效,显示其穴性之重要。也有人认为凡病虽因重尚有一毫真气,可灸此穴,即有回生之功。所以称章门为“命关”,对于气血俱虚,五脏衰惫者,用之可转危为安。中脘之功能为助胃消化水谷,蕴通腑气,升清降浊,调理中州。章门与中脘相配,舒肝和胃,补中益气,为经验方老实针方的主穴,再加上足三里,则疏气之功倍增。正如李东恒所说:“气在于肠胃者,取太阴阳明不下,取中脘章门足三里”。所以,章门、中脘、足三里,为调中补中的常用配方。
    章门  天枢、章门  内关、章门  太冲
    章门能疏肝,调五脏,和肠胃。天枢能健脾益气,和肠胃。两者相配,疏肝和肠胃,肝气条达,脾气得升,胃气得降,腑气得行。盖因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胃肠之道以通降为顺。章门、天枢,两者相辅相成,协调肝脾胃肠,使之“满而不实”,从而使水谷之精微源源不断地供养五脏六腑和四肢白骸。肝气条达,肠气通顺,则清浊得以泌别,二便得以通调。故能主治胁痛、腹胀、肠鸣、腹泻、便秘或大便干稀不调等证。章门若与内关相配,则以疏肝理气为主;因为,内关别走三焦,调理三焦之气机,配合章门疏调之功益增,故能主治胁痛、腹胀、肠腹满闷以及小便不利或小便赤涩不爽等证。章门若与太冲相配,则纯为平肝、泻肝、仰肝而设。因为二者同为肝经穴位,章门疏峻肝气于上,太冲开导肝气于上,上疏下导,则无结而不通。又因章门为脾募,肝藏血而脾统血,若肝脾失和,血不归藏,脾失统摄,也可选用章门、太冲,以调理肝脾而统治血证。
    章门  气海  三阴交
    章门疏肝气,升脾气。气海补元气,蕴肾气。三阴交气阴两补,阴阳双调,滋养五脏,通调气血。章门、气海、三阴交三者相配,相得益彰,适用于五脏虚衰,气血亏乏以及阴阳衰极而又虚不受补者,施以调补之法。
    7、三阴交  阴陵泉 、三阴交  阳陵泉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补脾之中兼顾肝肾。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精血又能互化,故能培补精血,益阴固阳。又因肾有阴阳,寓真火于其中,补肾助命火,蕴熙脾阳,脾肾阳气充沛则生机旺盛,周身得以熙煖则阴霾之气顿消,故能补中益气,蕴中散寒。三阴交,气血双调,阴阳两补,肝、脾、肾兼顾,实乃补益之要穴,滋阴生精之中不失蕴煦之气,益升阳之中不失濡润之血。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所入为合水,能开通水道。三阴交与阴陵泉相配,则益肾助气,通利水道,主治水气不化、小便不通或尿闭等证;又能蕴脾散寒、行气止通,主治腹胀腹痛、暴泄、泻泄、妇女通经等证。三阴交与阳陵泉相配,能滋阴平肝,疏气和血,通经活络,舒筋利节,主治气血不足、阴虚肝旺以及风湿阻痹、下肢瘫痿等证。
    三阴交  足三里
    三阴交滋阴、健脾、助阳。足三里升阳、益胃、和中。二者阴阳相和,表里相配,健脾蕴中,益气养血,主治脾胃虚寒、气血两虚以及脾虚胃弱、食少纳差等证。又因足三里能升能降,两者相伍,补中兼行。若因正虚受风以及下肢瘫痿诸疾,选用三阴交、足三里舒筋通痹,通经活络,也相适宜。
    三阴交  神门、三阴交  中极
    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枢纽,为治血之要穴。神门为心经穴,养血安神定志。二者相配,养血安神定志之力更为专著,适用于心悸、失眠、多梦、怔忡等属于心血虚亏者。若与中极相配,则能行活血化瘀,主治少腹癓瘕积聚等证。
    8、内庭  下关
    内庭为足阳明经之脉所溜为荥,泻之则疏泄阳明经气,能清胃泻热,理气止痛。内庭又为荥水,故能润泽沃土,滋养胃阴。内庭与下关相配,同为阳明经穴,上下相配,病在上取其下,能疏热清胃、理气止痛、开口禁、利下颌,主治胃火牙痛以及颌面关节诸疾。
    9、百会  神庭、百会  风池
    百会位于颠顶最高峰,为督脉之极,为诸阳之会,又称三阳五会,头气之街。三阳者手足三阳经都在此交接,并贯通于督脉而入于脑。所谓五会是,是五脏俞皆附督脉而至颠顶,能培补阳气、升阳固脱。百会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浅刺能清泻诸阳而降逆,灸之能开提升阳。神庭又名发际,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三脉之会,功能为降逆泄火、醒脑安神。百会与神庭相配,降逆泄火,醒脑安神,主治气火上逆、热扰晴空而致之头痛、头晕、心烦、躁忧等证。配百会与风池,则祛风通络,调理气血,主治中风、头晕目眩、语言蹇涩、口噤不开、半身不遂以及心神恍惚、失眠健忘、癫痫、手足抽搐等证。
    百会  风府、百会  哑门
    百会能散风祛邪,主治内外风所致之中风。风府为足太阳膀胱、阳维、督脉之会,能搜舌本之风,故与百会相配,主治内风、舌缓不语、半身不遂、头痛项强等证。若百会与哑门相配(哑门为督脉阳痿之会,入系舌本),主治舌强不语、重舌音瘖,又能泄血热、止钮血,也是回阳九针穴之一;诸阳暴脱者,可针之以回阳。若与百会相配,则能祛风散邪,主治外因所致之舌强不语、耳聋等证。百会与风府、百会与哑门,由于配伍不同,前者治内风舌缓不语,后者治外风舌强不语,殊可有别。
    百会  长强
    百会为督脉之颠顶,长强为督脉首穴。百会为阳气之总会,长强为阳气之根基。从体位来看,一上一下,上下相配。长强又能足少阴肾经、足少阳经之会,别走任脉,为五痔之本,主便血。百会与长强相配,能升举阳气,主治脱肛、肠风下血等属于气虚者。又因两者均为督脉之要穴,督统人体之阳气,故有能通理二便,主治瘫痿,二便不通或二便失禁等证。
    百会  气海、百会  太冲
    百会为诸阳之会,总督人体之阳气。气海又为人体生气之海。蕴振肾阳而助命火。百会与气海相配,益气升阳,助肾蕴阳,阳气充沛,犹如日光普照,足以消除一阙阴霾之邪。故常用于气虚、阳虚、胃虚寒证,以及一阙阴寒固冷。若百会与太冲相配,百会为督脉之颠,太冲为肝经之底,上起人身之至高处,下至人体之最低端,上下相配,能降逆气,平肝阳,息肝风,主治肝阳、眩晕(高血压)头痛等证,用只得当,效如桴鼓。
    10、大椎  曲池  合谷
    大椎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纯阳主表,又能疏调太阳之气,故主疏散表邪,解肌清热于外,行气泄热利水于内。因其宣通诸阳,调和营卫,故能除寒祛邪,通经活络。渠池、合谷二者均为手阳明经穴,纯阳主气。曲池走而不守,合谷能升能散。因此,大椎、曲池、合谷三者相配,以阳从阳,宣解表邪之力显增,主治外邪束表、恶寒发热、五汗和表实证。若见高热欲动风者,则可大椎放血以泄热;若兼见头顶强痛着,则可加风池透风府;若见鼻塞流涕者,加上星、迎香;热甚尿赤,烦躁者,可加内关。另外,对于虚损劳热、骨蒸潮热等证,虽属虚证,也可选用本方,以期养阴清热,而达到从阳引阴之效。
    大椎  肩髃、大椎  内关
    大椎能宣散寒邪,通经活络。肩髃为手阳明、手太阳、阳跤三脉之会,能疏风利节,是治风病之要穴。大椎于肩骨相配,祛风散寒,通经活络,主治肩背部风寒笼络、经络阻痹以及气虚血亏、劳伤所致之肩背疼痛、活动不利(如肩凝证)等证。若配内关,则调理气血,清血凉血,主治热人血分诸证之见有发热、心悸、惊风欲动等。
    大椎  陶道  身柱
    大椎、陶道、身柱均为督脉穴。陶道又为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能祛风清热,主治可疑、寒热头重、脊柱痛等。《类经图翼》中称陶道“善退骨蒸之热”,所以也可用于虚热。身柱,一名气俞,为人身之柱,能强腰脊,镇惊安神,又能搜风顺气。大椎、陶道、身柱三者相配,清热祛风,熄风止疼,主治高热惊风,甚则抽畜,角弓反张等,以及寒热往来发有定时之属于疾者。对于阴虚骨蒸潮热也可以选用,或配合其它育阴清热的穴位,如鱼际、太溪等。太溪补水中之土,润躁而生金;鱼际泻金中之火,抚正而益肾;若与以上大椎、陶、身柱相配合,则为滋阴清热之妙法。
11、命门  肾俞
    命门位于腰二椎以下为呼吸之根,元气之本,又为足太阳之结穴,男子藏精,女子藏血。生命之始,玄命之门。肾俞亦为膀胱经穴,精藏于肾,肾为作强之官,为先天之本,精神之舍,性命之根,肾气通于脑,脑为髓海,故诸髓皆属于脑。因为,肾气上通于脑,下通于子宫,故有补肾益精,固髓健脑之功。命门与肾俞相配,侧重于补肾阳、助命火,适用于肾阳虚衰,命火衰微,四肢厥冷,喜暖畏寒,二便失禁等证。
    命门   委中
    命门补阳益肾。委中也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位于腘窝部,所入为合,因本经多血,故能用于放血而治疗诸疾。命门与委中相配,泻之则能清热达邪,祛除侵袭经络之风寒外邪,主治痹证、身痛、骨节肿痛;补之则能补肾助阳,祛风通络,主治气弱阳虚、腰腿疼痛等证。
    12、长强  大椎、长强  委中、长强  承山
长强又名营俞,源于《内经》“营在骶也”之说,为督脉络穴,别走任脉,为足少阴、少阳之会,能补脊里之血虚,为五痔之根,主治便血、尿血、呕血、二便不利。与大椎上下相配,补肾脉之不足,主治脱肛、二便不通等证。配委中主治腰背痛,湿热下注之见有尿急,尿痛等症。配承山,以及膀胱经穴,脾气之街,主治痔漏、大便难、霍乱转筋、要背疼痛、膝肿胫酸等证。
    13、涌泉  劳宫
    涌泉为足少阴肾经之井穴,阴经之井穴属木,木为肝经所属,肝主筋,滋肾水可以柔肝木,故涌泉能缓急解痉,又能滋阴降火、醒神开窍。劳宫属心包经穴,性清善降,能清痰舒气,化滞降逆,开七情之郁结,并能清胸隔积热,导热下行。涌泉与劳宫相配,水火交融,心肾相交,故能宁心安神,醒神开窍,清热熄风,主治神昏、头眩、高热惊风或突然昏仆、中风不语等证。所以,涌泉与劳宫两者相配,犹如牛黄清心之功效。
    14、环跳  阳陵泉、环跳  委中
    环跳为足少阳胆经穴,且为胆经与膀胱经之会穴;膀胱与肾相表里,故能益肾期而固胞宫。肝与胆相表里,肝喜条达,胆欲疏通,且因太阳主表,少阳主枢,故有疏通宣散、调理气血、祛风胜湿、通阳助阳之效。阳陵泉同为足少阳胆经穴,又为筋之会。环跳与阳陵泉相配,能宣通经络,调理气血,祛风胜湿,舒筋利节,通阳助阳之效,为治疗中风偏瘫、下肢麻木不仁、筋挛拘急、腰腿疼痛、肢体痿废等证的常用配方。若环跳与委中相配,则能疏导胆、膀胱经的经气;委中又能疏风利湿,功用与主治与环挑、阳陵泉类同。
    环跳  足三里、环跳  绝骨
    环跳为胆经与膀胱经之会,故能调气理血,益肾固精,常用于治疗米尿生殖系统病症。配合足三里,健脾益气,取其先天、后天互济之意。足三里益气力著,益气而通络;环跳疏风散寒,通经活络;两者相伍,皮有王清任补阳还五汤之寓意。气足则能以帅行,经通则能行血,补益之中以达通经活络之效。若环跳与绝骨相配,因为髓会绝骨,肾主髓,髓养骨,髓充则骨健,骨健则节利筋固;所以两者相配,通经活络舒筋利节,主治痹痿诸证以及气血不通、经络阻滞、麻木不仁、肢体乏痿等证。
15、人中   合谷
    人中又名水沟,为督脉,手足阳明三脉之会。人居天地之中,天气通于鼻,地气通于口,天食人以五气而鼻受之,地食人以五味而口受之。此穴位于鼻口之中,故名人中。其功能为通阳宣窍,开关解噤,安神定志;泻之能清热降逆,醒脑安神,主治卒中昏阙、口窝唇动、牙关紧闭、癫、狂、痫证、高热惊风、心神不宁等证。人中与合谷相配,能开闭救急,醒神定志,使之转危为安,为针灸科常用之急救用穴。
    例如,对于晕针的治疗。在临床中,医生们都会遇到过一些晕针患者,但经过合理抢救都应转危为安。晕针可分为轻、重两种。轻者见有面色苍白,心中烦乱,治宜先刺人口、再给蕴开水,瞬间出汗即俞。重者多见于老年人或兼见他种病症者。据资料记载,过去有一老妇,素患高血压,坐位治疗,方用手足十二针,术后老妇面色苍白,目闭,四肢挺直,呼吸停止,遗尿。病者围观者均惊呼“人已死了,快起针吧”。医生却十分镇静,判定为晕针,遂急刺人口,并配合谷透劳宫、太冲透涌泉,五分钟后,患者即口吐白沫,气回目睁而愈。另外,晕针与精神紧张也有关。
    人中  太冲
    人中、太冲上下相配,人中开窍于上,太冲平逆于下,醒神开窍,平肝降逆,熄风止惊,主治肝风上忧、肝热惊风以及热病神昏、惊阙、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欲动肝风等;且能疏肝理气、安神定志,用于治疗肝郁不舒、心神不安、烦躁善怒、失眠少寐等证。
    16、曲池  合谷
    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气血流注于此,甚为旺盛,功能为行气血,通经络,搜风祛湿。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故又能宣理肺气,清热肃肺;其性走而不守,故凡一阙经络客邪、气血阻滞,皆可选用本穴。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宣,轻清走表,升而能散。曲池、合谷二者相配,可谓珠联璧合,实为散风泄热,宣通气血,开关启闭,通经活络常用之要穴。因其宣散力著,故为清理上焦之妙法。
    曲池  阳陵泉、曲池  太冲
    曲池为大肠经之合穴,喜游走而通达,通经活络。阳陵泉为胆经之合穴,搜风利胆,舒筋利节。曲池与阳陵泉二者相配,上下通导,经络疏峻,搜风祛湿,通行无阻,主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经络阻滞、气血不通等证。正如《百症赋》中说:“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实为远程通经配穴之范例。曲池配太冲,则偏于通降下行,能清肝降逆,通经活络,主治肝气上逆、气机阻滞以及肝热生风、高热惊阙,通经活络,主治肝气上逆、气机阻滞以及肝热生风、高热惊阙,皮有羚角勾藤之妙。曲池、太冲平肝解郁,故能治疗肝郁肺热、胸胁作痛,或热结胃肠,腹胀便浊、头痛如裂、烦急善怒等证。
    曲池  三阴交、曲池  内关
    曲池、三阴交,一阴一阳,能调和阴阳,然而曲池善走,三阴交善守,恰相髃配,取长补短,气血双调,精气互补。另外,曲池又能清热搜风,因其游走善行,故能疏泻深入三阴之热邪,而清血中之伏热,搜肝木之风,行血中之气,通络活血,消肿止痛,主治腰腿肿痛和妇女蹦漏、经闭、瘕聚、痞块等证。若能合理配伍,则可“着手成春”。曲池与内关也为阴阳相配,功能理血调气,清热养血,清心除烦,安神定志,稳妥可靠。
    17、阳陵泉  绝骨、阳陵泉  太冲
    阳陵泉为胆经之合穴,筋之会也。马丹阳《十二穴主治杂病》称赞该穴能主治膝肿麻木、冷痹偏风、足肢痿废等证,并且“针入六分止,神功妙不同。”其所以有神妙之功,乃因其为筋之会,胆之合穴故也。绝骨又名悬钟,因为筋为阳陵泉,髓会绝骨,故阳陵泉与绝骨两者相配,主治一阙筋骨为病。因为气血精髓均会于此,刺两穴而功百倍。若阳陵泉与太冲相配,则偏于清泄肝胆,疏通肝气,主治肝气郁滞、肝气上冲等证。
    阳陵泉  血海
    阳陵泉性疏通沉降,血海养血调经。两者相配,疏气养血,活血调经,主治妇女月经不调、通经等属于气血两虚或气滞血瘀者。因其能行气活血,故又主治气血不通、经络阻滞、筋脉不利等证,以期气血濡润,而达到养血荥筋之效。若由阳陵泉斜向内下透刺足三里,从木以疏土,降气通便,实有承气(大承气汤)之功,而无承气之峻,泻实折痰通便,效应迅捷,主治癫狂以及便秘等证。
    阳陵泉   风市 、阳陵泉  阴市
    阳陵泉搜风祛湿,风市祛湿清热,搜风通络。两着相配,祛风胜湿,疏通经络,主治风痹肢麻、经络不通等证。而阴市为足阳明胃经穴,能祛风毒,通经络。阳陵泉与阴市相配,主治风邪侵袭肌肤,皮肤红肿瘙痒以及风疹、蓓蕾等证。风市、阴市二穴,能祛风胜湿,通经活络,功效相近。正如《玉龙歌》所说:“腿膝无力身力难,原因风湿致伤残,尚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然渐自安”。
    18、天突  合谷、天突  列缺
    天突为阴维任脉之会,既能调五脏之逆气,镇咳定喘降痰,又能治舌下急,瘖不能言。合谷功能清气分之热。天突与合谷相配,功能清热化痰,降逆定喘,主治痰热壅盛、助气化、益肺气;合谷与列缺表里相配,则能调补肺气,肃肺降气,适用于肺气虚而虚气上逆者。但我们针刺天突穴时,应十分慎重,而且在进针之后要求沿胸骨后直刺,深度可达五分至一寸,甚而可达一寸半。但是要求临床诊断一定要明确,并且要全面地观察病人的情况。
    天突    中脘、天突  太溪、天突  太渊
    天突化痰定喘镇咳;中脘健脾和胃化痰。盖“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虚水湿不化,聚湿而生痰,肺气肃降,宣达布散,肺气不宣则水津不布,痰湿壅塞则上气咳喘。天突与中脘相配,天突治痰之标,中脘治痰之源,二者标本兼顾,相辅相成。太渊为手太阴肺经穴,功能祛风化痰,理气止咳。若与天突相配伍,理气止咳、化痰定喘之功显增。太渊又能补肺、润肺,故可用于肺虚作喘。若遇肾不纳气,肾虚作喘,则可选用天突、太溪为伍。因为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俞穴,亦为原穴,功能滋阴清热、益肾补虚。两者相配,肃肺降气,摄肾纳气,上下配合,甚为适宜。
    19、太冲  涌泉、太冲  三阴交
   太冲为足阙阴肝经俞穴,亦为原穴。肝经为多血之经,故能养血凉血,和肝敛阴。泻太冲,既能平肝降逆气,清肝热,泻肝火,通经行淤,又能开关宣窍,平熄肝风。如太冲透涌泉,功能醒神开窍,力挽危急。若与三阴交相配,功能疏肝解郁,滋补肝肾,通中有补,补中有泻,二者相辅相成,主治肝肾阴虚,心悸、失眠、烦躁以及阴虚火旺、虚阳上亢等证。
20、风市  血海、风市  三阴交、风市  曲池
   风市又名垂手,为足少阳胆经穴,能散风寒,清风热,祛风湿,搜风毒,专责下肢或全身风为患。血海能补血清血,祛血中之湿热。风市与血海相配,能养血祛风,专治血虚受风诸证。另外,风市、血海两穴,前者偏于气分,后者偏于血分,两者相配,能搜索深入血分之风湿,故为治疗湿疡、风珍、蓓蕾、等证偏于湿盛者之常用配方。若与三阴交相配,能强化利湿、燥湿、祛湿之功,故能祛风湿,散风毒。主治风湿侵袭肌表而风偏肾者,概而言之,风市、曲池偏于走气分;风市、血海偏于走血分;风市、三阴交偏于走阴分。
    21、四缝  身柱、四缝  足三里
    四缝穴在两手指中节横纹中央,挑刺可出黄白粘液,能开滞除积,消食启脾,通调气血,疏通脾胃。身柱为督脉穴,为人身之支柱,能强腰脊,壮阳气,有谓治疗小儿一阙疾病之主穴,俗称“智利毛”,又能疏散解郁,宣通脾胃之气机。四缝与身柱相配,疏气解郁,主治小儿疳积。若四缝与足三里相配,则健脾和胃,消积解郁之功效显著。若四缝、身柱、足三里、三阴交四穴相配,挑四缝以开滞,针身柱以强身,补三阴交以健脾,补足三里以和胃。健脾和胃,解郁开滞,甚为合拍。
    22、魄户   魂门
    魂门、魄户为足太阳膀胱经之肝俞、肺俞两旁之络穴。肝藏魂,肺藏魄,肝藏血,肺主气。气血不和则魂魄不交,以致心烦不寝,神志不宁,梦乱纷纭。足太阳膀胱经主表,统一身之阳气,脏腑之气皆通于太阳,而脏腑之俞皆在于背部,且与太阳膀胱经相通,犹如阳光之蕴煦照耀,汽化功能得以协调,气血安和。所以,魂门、魄户相配,能调气血安心神,镇魂定魄。临床又可配合泻神门以清心安神,补三阴交以养血镇肝,效果更佳。
23、劳宫  足三里
    劳宫又名掌中,为手阴心包经穴,性清善降,既能泻心火,平肝逆,清胸隔之热,舒气化痰,又能醒神开窍,疏通经脉,故为回阳九针穴之一,诸凡暴亡诸阳欲脱者,用之速效。关于劳宫穴,曾自编一刺劳宫歌诀:“痰火心胸刺劳宫,小儿口疮针便轻,兼治鹅掌风证候,先补后泻效分明”。足三里能疏通胃肠,能升能降。劳宫于足三里相配,清泻心胃实火,平降逆气,开痞化痰,主治胃火上炎、心下痞闷,呕吐干哕、口舌生疮、大便干燥等证。
    24、肩髃  曲池
    肩髃为手阳明大肠经穴,且为手阳明、手太阳、阳骄之会,受诸阳之气,而行宣散通达之效,既能疏风利节,祛湿通络,又能清热宣散,故为治风之要穴。曲池性善游走通导,宣气行血,搜风逐邪。肩髃与曲池相配,祛风宣散之功倍加,故凡一阙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为病无不适用,使之经络舒畅,气血调和,邪祛而正安。
    25、鱼际  太溪
    鱼际为手太阴肺井荥穴,既能清宣上焦,疏调肺气,又能清泻肺火,肃肺宁金。太溪为足少阴肾经俞穴,亦为原穴,功能补水中之土。鱼际、太溪相配,母子同伍,金水相生,使之水火交济,阴阳协调,滋阴液以润燥金,清肺火以祛外邪,实乃清燥肺之法,主治肺肾不足、燥热恋肺所致之干咳、痰少、咽干、口燥等证,以及阴虚肺热、潮热盗汗、咳血、痰中带血等证。
    26、四神聪  手足十二井
    四神聪为经外奇穴,位于百会前后左右各一寸,能散风清热,醒神清脑,安神定志。若与手足十二井相配,能开关通窍,清热散风,平肝解痉,降逆镇静,主治急热惊风、肝风内动、中风昏阙、头痛眩晕、癫、狂、痫证。急救时,可以针刺放血,则疗效迅捷。用之得当,既刻转危为安。
27、血海  足三里
    血海为足太阴脾经穴,为血之会。脾能统血,脾之精血发于此,乃血之海也,故名血海。其功能为养血活血,理气祛淤,理血调经,为治疗血病之要穴,主治蹦漏带下、月经不调等证,又能祛湿止痒、活血消肿。血海为足三里相配,既能疏通气血,祛湿消肿,主治脾湿蕴热、腿膝肿痛、皮肤瘙痒、湿疡、肿胀等;又能疏调气血,益肾健脾,主治血虚肝旺、面白肢倦、脾肾不足而血压偏高者;将气海、血海、照海三海合用,效果亦佳。
    血海  三阴交、血海  太冲
    血海、三阴交为同经二穴,相距不远,养血和血,补脾阴之不足,滋肝肾之阴亏。凡阴精虚亏,气血劳伤,中气不足,从阴求阳之用,以期阴平阳秘,气血充和。血海与太冲相配,则滋阴平肝,疏肝解郁,调和肝脾,主治阴虚肝旺、气滞经闭、痛经、血逆肝阳上亢等证。
    28、合谷  足三里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性能轻清走表,升而能散,上通头面诸窍,故既能宣通上焦,开关宣窍,泄热散风,行其清散之功,又能清气分之热邪;补之发汗解表,拖邪外出;泻之清热止汗。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若与合谷相配,手足二经相合,上下相配,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专治中焦、上焦诸疾,擅长于调和胃肠,适用于胃肠不和、腹胀、恶心、吞酸、反胃等,既能生清气、降浊气,主治浊气上逆、头晕头痛、清窍失聪等,又能补中益气、主治气虚乏力、纳呆困倦、精神萎顿等证。
合谷  太冲
    合谷、太冲名为四关。所谓“关”者,乃精华之所聚,要害之所处也。合谷为手阳明经之原穴,太冲为足阙阴肝经之原穴,二原相合,四关充盛,则精血气营满盈。合谷属阳、主气,太冲属依、主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相合,阴阳和调。合谷能生能散,太冲疏峻开导。主治七情六郁、癔病昏仆、癫、狂、痫证以及肝阳、肝风等证。故开四关以搜风祛湿,通经行瘀。
    合谷  内庭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内庭为足阳明胃经之荥水。手足阳明相配,上下相合。合谷散热于上,内庭清热于下,既能共奏清泻肠胃蕴热之效,主治腹胀、纳呆、呕哕、腹气上攻、胃火牙痛、隐疹、咽痛、颌面肿痛等证。又能散风通络、疏经和血,主治口眼涡斜、四肢冷痛等证。
    合谷  三阴交
合谷,按照传统,对于妇人妊娠,可泻不可补,补即堕胎。三阴交治疗闭经,实证泻之立通,补之经盛则通,也可用于治疗妊娠胎动、横生、产后恶露不行等。可见补泻手法有异,治疗效应天攘悬殊。关于堕胎之说,《针灸大成》载有“宋太子出苑,逢妊妇诊女。徐文伯曰,一男一女。太子性急,欲视,文伯泻三阴交、补合谷胎应针而下,果如文伯之诊。后世遂以三阴交、合谷为妊妇禁针”。对于此点临床多有争议,其焦点在于当时徐氏用针乃泻三阴交、补合谷而能堕胎。如果反其道而补三阴交、泻合谷,是否能安胎?值得考虑。因为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主阴血,当补不当泻,而合谷之所以泻三阴交补合谷,源于血衰气旺之故,而补三阴交泻合谷是鲜血旺气衰之需。这些都是理论上的分析和推论。因此我们应遵照传统的概念,对于孕妇禁用此二穴相配,以免坏事。然而堕胎之效,因人而异,例如也有医生,欲用针刺堕胎,经过科内数人实践,屡用三阴交、合谷,后来连环跳也加上,腹部剧痛、宫缩明显,但是从未见红,胎儿安然无恙,足月问世。当然,这其中有一点我们可能一些差别的是,古代的针灸大家一般均有气功功夫,往往其修炼的层次都很高。不要说用针就是用手点一下你的穴位都要起到很好的作用。他们的治疗效果当然,不能与我们的治疗相提并论。我们现代的针灸医生,在针灸上是只有其形而无其最主要的“气”之内涵。这是制约我们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因而,我们的治疗病种比起古人来说也就越来越少了。
    合谷  复溜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复溜为足少阴肾经穴,二者相配,止汗发汗,功效两全。合谷能生能散,又能清热,因为热清于内,无以熏蒸,故有汗能收。复溜属肾,能蕴肾中之阳,升膀胱之气,使之卫外藩篱得固,则营需自汗能止。况且合谷升散宣窍,开泄表实,则无汗能发,使之热随汗解。盖发汗水汗乃卫外祛邪之表象,实质在于二者相配,功能宣达清解之故也。
29、外关  风市、外关  大椎
    外关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络穴,别走手厥阴心包经,能调气活血,容筋壮骨,疏通经络,通利关节,并能疏散表邪,散风止痛。因风性善行而数变,故以治游走风痛、时发时止者为佳。若与风市上下相配,能散周身之风,通周身之经,为治疗风病之重要配穴。若外关与大椎相配,则散风清热之功效可以称郄。
    30、绝骨  风池、绝骨  肩井、绝骨  三阴交
    绝骨又名悬钟,为足少阳胆经之大络,《难经》云:“髓会绝骨”,故能益精养血,荥筋壮骨,健脑益智,强身健步。绝骨与曲池相配,则偏于祛风疏导,主治风邪外袭而致之头痛、项强、落枕等证。若绝骨与肩井相配,则散风之功倍增,主治肩臂风痹、麻木、疼痛,不能高举等证。绝骨与三阴交相配,则能养血荥筋,舒筋利节,主治血需受风,肌肉麻木不仁、关节滞涩不利等证。
    31、中极  归来、中极  三阴交、中极  太溪
    中极为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能调经养血,通利膀胱,主治男子阳气虚衰,小便频数、失精阳痿,女子下元虚冷、血结成块、经闭不通。临床多用于治疗妇女疾病,过来为足阳明胃气所发,能疏气止痛。中极与归来相配,能蕴经散寒止痛,主治妇女通经、寒凝经闭等证。中极与三阴交相配,滋补阴血,调经和血,主治阴血虚亏、闭经、痛经等证。中极与太溪相配,则能滋补肝肾,滋阴以配阳,使之阴阳平调,经血安顺。
    32、巨阙  足三里、巨阙  天突
    巨阙为任脉穴,心之募。心主血脉,心藏神,故能养血安神,宁心定志,又能行气活血止痛。巨阙与足三里相配,疏通血脉,平降逆气,长于统理中焦之逆气而解疼止痛。若见有胃脘剧痛不止,针中脘而无效者,改用巨阙、足三里血淤阻、胸痹心痛,脉痹等证,但重点仍在于疏理中焦。若巨阙与天突相配,则可降逆化痰,利气定喘,主治胸胁憋闷、痰涎壅塞、气急上逆,偏于疏理上焦。因其功能为降逆安神定志,故又能治疗癫狂等神志诸疾。
33、俞府  中府、俞府  太溪
    俞府为足少阴肾经穴,与冲脉、肺脉、胃脉相联,能降冲逆之气,益肾气而助肺气,顺理肺肾之气。中府为手太阴肺经穴,既能补益肺气,又能宣肺降逆。俞府与中府相配,肺肾相配,金水相生,盖因肺主呼气,肾之纳气,肺气肃降条达顺畅,肾气充足聂纳有权,肺肾协调则呼吸平稳,喘咳无以由生,补俞府而泻中府,益肾降肺,主治肾虚作喘、肾不纳气、呼多吸少、动则作喘,以及肺肾同病、痰饮壅肺、咳嗽气逆等证。又因中府与脾经交会,故又能主治肺脾同病或脾肾同病诸症。若俞府与太溪相配,重在加强益肾固肾之功,主治肾虚作喘。若为久咳虚喘,选用俞府、中府、太溪三穴相配,则疗效更佳。
    俞府  乳根
    俞府于冲脉相联,故能平冲降逆。乳根为足阳明胃经穴,能疏气和胃,清胃热通乳汁。俞府与乳根相配,能疏气降逆,和胃通乳,主治荥雇初起、乳汁不通、瘀乳结块、乳房胀痛等证,又能平逆降气,主治胸痛、满闷、咳逆上气、久嗽不止,屡用皆灵。正如《玉龙歌》所说:“哮喘之证嗽痰多,若用金针疾自和,俞府乳根一样刺,气喘风痰渐渐磨”。
    俞府  太渊、俞府  尺泽
    俞府益肾助肺。太渊为脉之会,肺之本,肺脉所注,故能补肺益气。俞府与太渊相配,肺肾双补,金水相生,主治肺肾阴亏、久嗽干咳或咳血、痰中带血、肺虚作喘、肺疲咳血、咽干、舌燥等证。尺泽为手太阴肺经合穴,能清泄肺热,利咽止痛。若俞府与尺泽相配,则能补肾泻肺,主治肾虚而肺热壅实、气逆咳喘、虚实夹杂等证。
34、中府  太渊、中府  足三里
    中府又名艾膺俞,为手太阴肺经,足三阴脾经二脉之会,又为肺之募。肺主周身之气,配合上廉为胸气之街,乃胸气通导之要道,故能主肺气为病。若与太渊相配,补益肺气,主治肺虚作喘或久咳不愈之属于肺气虚弱者。又因中府与脾经交会,肺主气,脾统血,故能气血双调。而太渊为手太阴肺经穴,脉之会也。肺经循行于前臂内侧,由于“经脉所过,主治所在”,故又为治疗上肢无脉证的常用配方。而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中府为肺之募穴,足三里与中府相配,健脾补气而益肺,实乃培土生金之法。对于肺胃气虚诸证,用之最为相宜。
    中府  合谷
    中府为肺之墓穴,肺气之通道,合谷为大肠经之原,性喜升散,清轻走表,两者相合,表里相配。表热宜散,里热宜清。中府、合谷同伍而表里双解,主治表热未解、肺热壅实之症见高热、口渴、咽干、咳嗽、喘憨、痰多、便干、尿黄、台黄、脉数者,临证所见表里具热者,施之以表里双解之法,事半而功倍矣。
    35、委中  肾俞、委中  命门
    委中又名血郄或郄中,为足太阳膀胱经之合穴,又为多血之经,多用以调气治血,主治腰背部风痹血滞诸痛,故有“腰背委中求”之说。委中配背俞或配命门,前者为膀胱经穴与委中为同经穴,疏导经气,上下相济,肾俞为肾经之背俞穴,能补肾助先天,而命门为督脉穴,为阳中之阳,督脉贯脊入于里通于肾。故委中与肾俞、命门相配,均在于加强补肾助阳之功。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痛,日久则可累及下肢而致腰腿痛。上述配方专治肾虚腰痛,或肾虚受风所致之下半身冷痛、腿膝下肢麻木痹痛等证。
    委中  环跳   阳陵泉  绝骨
    委中为膀胱经穴,环跳、阳陵泉、绝骨均为胆经穴,同处髋、膝、小腿、下肢部。而委中能补足太阳膀胱经之气,以带动足少阳胆经之气,二阳之气相合,温通功力倍增,故能疏通下肢经脉,祛风逐邪,舒筋利节,强进壮骨,为治疗下肢痹痿的常用配方。
    委中  承山、委中  昆仑
    委中能理血调气;承山能和血祛湿,主治肠风脏毒,大便下血;两者相配,主治霍乱转筋、痔漏脏毒、肛门瘙痒以及腰背疼痛、膝肿胫酸、足跟疼痛等证。而昆仑、委中亦为同经穴,均为足太阳膀胱的经穴,能通调任督二脉与肾、膀胱二经,行气活血化痰,疏通经脉,主治腰背腿痛而偏于腿痛为重者。
    委中  肝俞、委中  胃俞
    委中为膀胱经穴。肝俞也为膀胱经穴,乃肝经之背部俞穴。肝主藏血,故其治在血。血虚善补肝阴,血燥能泻肝阳,风动能养血熄风,气滞能疏肝解郁。若与委中相配,则理气活血,疏通经络,又能养血荥筋,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胃俞为六腑之大源,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五脏六腑皆以赖养,胃虚能补,胃热能清,胃滞能泻,胃逆能平。若与委中相配,则能舒筋和胃,养后天以荥筋骨,助胃气以行气血,使之筋脉得养而经络得以疏通。
    委中  八髎
    委中与八髎为同经穴,其中,上髎为足太阳膀胱,足少阳胆经之络,通阳固肾,次髎为足太阳膀胱之所结,阳气聚结于此;中髎为足太阳膀胱经、足阙阴肝经、足少阳胆经三脉之会;下髎为足太阳、足太阴、足阙阴、足少阳四经之会;双侧上、次、中、下髎称八髎,其功能涉及膀胱、肝、胆、脾四经,能强腰壮筋,滋阴固肾,助阳益精,专治下焦诸证(亦即秘尿生殖系统疾患)。委中与八髎相配,主治肾虚腰痛、癃闭、遗尿、二便失禁、遗精阳痿、淋浊等病症

针灸绝密配方

1.大椎、曲池、合谷
功能:疏风解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六淫邪气在表诸证、疟疾及一些热病。
方义:大椎属督脉,是手足三阳督脉之会,统全身阳气而主表,凡外感六淫之邪在表,皆能疏解。曲池、合谷乃手阳明原合之穴,主气化而能传导,助大椎而调和营卫,故清里达表。如果身热自汗,则泻大椎以解肌。无汗恶寒,则可补大椎以发表。对疟疾寒热,能调和营卫。于虚劳骨蒸、盗汗,有养阴清热的作用。
2.合谷、曲池、外关
功能:清热散风,宣通上焦
主治:头痛、腮肿、耳鸣、耳聋、吐血、鼻衄、手腕及指节疼痛,胸痛等。
方义:曲池性走而不守,合谷升散而上浮,外关为手少阳之络穴,八脉交会之一,又通阳维脉,故能清热散邪。三穴配合,为治头面、五官诸证属实者,确有效验。
3.合谷、复溜
功能:发汗、止汗
主治:用于表虚表实之汗证(自汗、无汗)
方义:复溜属肾经经穴,补之可温肾壮阳,卫外固表,泻合谷可清气分之热,热清表固而汗止;补合谷轻扬走表而托邪,泻复溜玄府不固,故而汗出。
4.百会、水沟、风府
功能:醒神开窍
主治:一切卒急昏厥
方义:百会为手、足三阳与督脉、厥阴肝脉之会,具有通阳安神,缓解厥阴筋急,清醒头脑之功。水沟为督脉和手足阳明经之交会穴,督为诸阳之海,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泻此穴具有通泄督脉,清理阳明,调整气机,开窍救急之功。风府为足太阳经、阳维脉和督脉之会穴,刺此穴,以搜脑府之风邪。三穴相伍,能是关窍立开,随之苏醒,言语自如,转危为安。
5.肩髃、曲池(治上肢之主方)
功能:疏通气血,搜风除湿
主治:凡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如中风,偏枯,诸痹等上肢疾患。
方义:二穴俱属手阳明,肩髃卧针能疏通,曲池走而不守,故上肢一切经络客邪,气血阻滞之证皆可治之。
6.环跳、阳陵泉(治下肢之主方)
功能:疏筋利节,调和气血
主治:中风偏枯、诸痹不仁、痿废不用等下肢疾患。
方义:两穴均属足少阳经,能舒通宣散。阳陵泉又是筋会,具有舒筋利节之功,环跳搜经络之风,二穴相应,相得益彰。
7.曲池、阳陵泉
功能:舒筋利节,清利疏泄
主治:上下肢麻痹,胸胁疼痛,热结肠胃之腹胀便浊。
方义:曲池、阳陵泉居肘膝之处,皆属大关节,肘部曲池行气血通经络,清肺走表。阳陵泉又能舒筋利节,泄肝胆清里,是方功能宣通下降,又能分浊泻火,肝肺气郁胸胁作痛,或热结肠中及胃,腹胀便浊,借之清利疏泄。
8.曲池、三阴交
功能:清热凉血,祛瘀生新
主治:妇女经闭,崩漏带下,积聚毒疮,诸般肿痛,瘈疭热厥。
方义:曲池性游走通导,善清热搜风,三阴交为三阴经之会,属肝脾肾之枢纽,为治疗血分要穴。两穴配伍,则血分之瘀滞、热毒自清。
9.足三里、三阴交
功能:益气养阴,健脾补虚
主治:脾胃虚寒、纳谷不香、饮食不化、食少纳呆、形瘦身弱、或呕或泻,腿脚麻木、疼痛。
方义:三里升阳益胃,三阴交滋阴健脾,乃虚损治疗不可缺少。胃强脾弱,阳亢阴亏,补三阴交而泻足三里,为补阴之中兼行清浊。又阳虚气乏,风湿客邪成痹,腿胫麻木疼痛时作,一以振阳,一以和阴,则有舒筋理痹之功。
10.阳陵泉、足三里
功能:调和肝脾,舒肝健胃
主治:肝胃不和之症,如吞酸口苦,泄泻呕吐,下肢痿痹。
方义:阳陵泉为胆经合穴,泻之以肃清净之府,平肝火之上逆,胆府清疏,胆汁入胃,化食消滞;三里为胃府合穴,泻三里,以导胃中之浊气,使其浊阴得降,清阳自生,两穴配伍,对肝胃不和之症,用之有效。阳陵泉为全身之筋会,大有舒筋利节,搜风祛湿之力;足三里有通阳活血渗湿散寒之功,固又可治诸痹、膝关节痛、筋挛历节、痿躄脚气。
11.合谷、太冲
功能:宣导气血,镇肝熄风
主治:癫痫狂邪各症,手足抽搐,小儿惊风,中风昏迷、口禁不开等。
方义:合谷属手阳明原穴,为阳主气;太冲属足厥阴原穴,为阴主血,两穴皆为气血通行之关,故为治气血失常疾病之主方。
12.丰隆、阳陵泉
功能:降逆通便
主治:大便秘结
方义:丰隆为足阳明胃经之络穴,别走太阴,其性通降,阳陵泉为胆之合穴,亦有沉降之能,二穴同用有承气之功,而无承气之峻猛,治大便秘结,甚为稳妥。
13.气海、天枢(主下腹部疾患)
功能:补肾壮阳,导滞清浊
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奔豚、疝瘕、遗精阳萎、小便不利、妇女月经诸疾。
方义:气海为任脉之要穴,是本经脉气所发,生气之海,气血所会,呼吸之根本,藏精之府,故为下焦之要穴。针宜补法,犹如釜底添薪,蒸蒸不衰。天枢以分利水谷,吸收精微,传话糟粕,清导浊气,为其所长。两穴配伍,具有振奋下焦阳气,清浊导滞,非常适应于下焦积寒与痼冷。
14.中脘、足三里(主上腹部疾患)
功能:燥湿健脾,升阳益胃
主治:胃中虚寒,饮食不下,脘腹胀痛,积聚或停痰,停食,宿饮,痞块,霍乱等症。
方义:中脘为君,统治六腑之疾。虚证,用补法者,以壮胃气,散其寒邪,调畅中气。泻中脘者,以疏其滞,胃气降,脾气升,津液上潮,呕吐等证自除。取三里为臣,为其有升阳益胃之能,可助中脘安胃益脾。泻三里,为其能降浊导滞,而佐中脘以利运行,二穴相合为君臣之方,临床确有殊功。
15.内关、三阴交
功能:养阴清热
主治:治阴虚劳损之症,如骨蒸盗汗、干咳、失血、梦遗、经闭等。
方义:内关清心胸,利达三焦,三阴交滋阴养血,交济心肾,此法确有交济坎离之功。
16.鱼际、太溪
功能:滋肾清肺
主治:虚劳骨蒸、咳嗽、咯血。
方义:鱼际清肺火,太溪滋肾阴,上清下滋,使火不上炎,金不受克,虚劳诸症悉平。
17.合谷、足三里
功能:调理中焦,宣通胃府
主治: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香,湿热壅滞,秽浊滞于中焦,宿食停饮,腹胀噫秽。
方义:合谷为大肠原穴,能升降宣通。三里为胃经之合穴,补之益气升清,泻之通阳降浊。二穴皆属阳明,一手一足,上下相应,肠胃并调,若清阳下陷,胃气虚弱,纳谷不畅,则补三里,应合谷以升下陷之阳,俾胃气充足而饮食自进。若湿热壅塞,浊滞中焦,这样则蓄食停饮,腹胀噫哕,则泻三里,引大肠合谷下行,以导浊降逆,中气自然和畅。
18.劳宫、足三里
功能:清泻心胃之火,开胸降逆
主治:伤寒结胸,痞闷胀满,噫气吞酸,呕吐干哕,烦倦嗜卧。
方义:劳宫属心包络,性清善降,能开七情郁结,尤能清胸膈上焦之热,导火下行;配足三里,从中焦迫降邪热,上清下降,确为神妙。
19、大椎、内关
功能:调气行水,驱饮降逆
主治:胸膈满闷,喘咳气逆,痰多,胸膈积水等症。
方义:饮为水邪,停于胸脘之间,上逆则肺涨满,胸闷咳喘气逆之症作,然停水总责乎三焦,因它是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而三焦乃体腔油膜,运行水津道路,津液蒸发是由三焦下属膀胱,这样则决渎通畅,水无停留之患。大椎属督脉,手足三阳之会,调太阳之气,阳气通行则水自利,且性能宽胸降气。内关穴乃是手厥阴心主之络,别走手少阳,宣心阳而且退群阴,利油膜而通淤塞则决渎畅,饮邪也可自蠲。
20、少商、商阳、合谷
功能:清热解毒,宣肺利咽
主治:太阴阳明热邪内蟠,上结咽喉,咽喉肿胀疼痛。儿科内热上攻烁肺,外感交攻,咳嗽喘逆发烧。
方义:少商为手太阴井穴,其性能宣泻肺热。商阳在指端,为手阳明井穴,能利气泄热。二穴点刺出血,有和里清荥之效。合谷为手阳明原穴,它可清散上焦客热,有釜底抽薪之功。(本方对小儿发热、咳嗽、乳蛾、痄腮等症,见效甚捷。)
21、隐白、中脘
功能:健脾补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阳不振,肚腹胀满,泄泻,中气不足,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妇女月经不调,经血崩漏,赤、白带下等症。
方义:隐白是足太阴脾经之井穴,此经脉根于隐白,上结于太仓(中脘),有补益脾胃,调理气血之宫。中脘为任脉经穴,胃之募穴,腑之所会。隐白与中脘相伍,既有经络联系,又有脏腑表里相合之关系。故有健脾益胃,补中益气,消食化饮,升清降浊之效能。
22、大敦、关元
功能:舒肝温经,调理下焦,驱寒湿,回厥逆
主治:各种疝气,妇人阴挺,腹痛下坠,癫痫,遗尿,大便不通。
方义:大敦为足厥阴之井穴,属木。肝主筋,前阴为宗筋所聚。足厥阴肝经,环绕阴器上行抵少腹,挾胃,属肝而络于胆。故能舒肝,补肝,暖肝,疏理三焦气机。关元为任脉和三阴经之交会穴,又为小肠之募穴,为元气之关藏,补能填精益肾,温暖下元。二穴相伍,舒理厥阴之气机,暖肾温经,驱逐下焦寒湿,升阳益气。故疝气等症得愈。(此法治疝气,效果显著。)
23、三阴交、至阴
功能:宣通下焦,理气行瘀
主治:难产,死胎,胞衣不下,转胎位,经闭等。
方义:至阴乃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井者,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膀胱与肾相表里,灸刺至阴,能理下焦气机,祛瘀生新。三阴交乃足之三阴交会穴,乃是三阴之枢纽,故二穴相合,能理气养血,宣通下焦,益阴而下行。傅青主说:"难产由于血虚"。"难产由于气逆"。气逆而得调理,血虚而得补益,胎儿安能不下。(临床配合补关元、泻足三里,下死胎及效。)
24、俞府、云门
功能:肃肺降逆、止咳定喘
主治:咳嗽、气喘、胸中闷热、呼吸急促、呕吐纳呆。
方义:云门属手太阴,俞府属足少阴,二穴虽皆居胸之高位,但其经脉行路不同,手太阴肺经从胸走手,足少阴肾经从足走胸。走手者,宣通于上,走足者,敛降于下。咳喘气促之证,其表在肺,其本在肾,肺肾同病。肺受邪则咳,肾虚不纳,则气不归根而逆上为喘,故取云门,宣通肺气,畅胸降逆,取俞府补肾纳气,敛冲降逆。若加取乳根,以加强安冲降逆之力,顺阳经气,助云门宣降,俞府敛纳。
25、气海、关元、中极、子宫
功能:养血调经,培补真元,补命门,暖子宫,调经带,育子嗣
主治:子宫虚寒,胞门闭塞,久不成孕,阴缩阳痿,腹痛胀满,转胞。
方义:四穴同属任脉,中极之下为胞宫,其任、冲、督脉,均起于胞宫,而出于会阴。任脉由会阴而行于腹,督脉由会阴而行于背,冲脉由会阴而行于肾经,故为一元三歧。气海者,生气之海,元气由存。关元者,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中极者,为足三阴经和任脉之会穴,为胞宫之门户。子宫者,即女子之血室也。故取气海,以益下元;关元,填充精血,中极,调经启闭;子宫,为直取治其标。协同上穴,共行养血调经,培元暖宫之效。
26、神阙、气海、天枢、水分
功能:暖脐散寒,回阳益气
主治:下元虚寒,脐腹冷痛,霍乱吐泻,中风,中痰,痰厥,小儿慢惊风。
方义:此五穴,又称肚脐梅花穴。神阙为任脉穴,能通脏回阳救急。天枢为足阳明胃经,大肠之募,化糟粕,分离清浊。气海为元气之海,补肾回阳。水分为任脉之穴,健脾利湿,分利水谷。五穴相互佐使,有健脾止泻 ,温中救逆之功。加天突、中脘,以降气除痰而治呕。
27、尺泽、委中
功能:清血毒、散秽邪
主治:霍乱心烦瞀乱,上吐下泻,腹痛,泻痢等。
方义:尺泽是手少阴肺经之合穴,五行属水,络通于心,有消血毒之功。委中是足太阳膀胱经合穴,五行属土。暑热之邪,首犯太阳,故刺出血,可治时疫邪毒。两穴位置,一肘一膝,乃大血脉所在处,故能刺出血。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及山岚瘴气等疫疠之邪,首犯太阳,传之太阴,故刺两经之合穴,使毒血出。如加金津、玉液,生津止呕;少冲、中冲,宁心安神;如加百会,醒脑开窍;
28、足三里
功能:升清降浊,导痰行滞,扶正培元
主治:中焦之一切疾病,如胃痛、腹胀、寒邪凝滞,痞块,遗尿,目疾,乳痈,心悸,虚烦手指麻木 ,癫狂,脏躁,中风,阳明热盛,虚劳赢瘦,形体衰弱等。
方义:脏腑及肢节,皆赖气血以为营养,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胃为后天之本,水谷出入之海,主消纳,胃气盛则纳谷自畅,营养则能自周,否则脏气失养,而生气绝。足三里属于胃之合穴,经气之枢纽,能壮人身之元阳,又能补气血之亏损,如寒气积聚症瘕,其功能温而且能化,湿浊弥漫肿胀,能燥能消,可与中药补中升阳之方并美。
29、三阴交
功能:健脾益气、滋补肝肾、利湿导滞、疏经调气
主治:胃痛、腹胀、消化不良、肠鸣、溏泻、黄疸、消渴、眩晕、失眠、阳痿、滑精、疝气、遗尿、尿血、小便不利、水肿、阴部肿痛、高血压、症瘕、痛经、闭经、崩漏、带下、月经不调、瘫痪、脚气等。孕妇禁针。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之会穴,应用极为广泛,为治疗肠胃、生殖、泌尿系统和妇科疾病的主穴,亦为下肢病的常用穴。
30、音亮(新穴)
功能:清利咽喉,启闭开窍
定位:前正中线,甲状软骨下缘与环状软骨上缘之间的微凹处。
主治:咽喉肿痛,失音,失语。
方义:穴位在任脉之上,咽喉之前,所以能够治疗咽喉局部的病症。
31、十三鬼穴
组成: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
劳宫、上星、会阴、曲池、舌下
功能:开窍化痰,醒脑清神,宁心益志
主治:癫狂
方义:"十三鬼穴"是主治癫、狂症的重要穴位,为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所创。迨至唐代孙思邈又在此穴的基础上,"更加间使、后溪尤妙",共计十五穴。这些腧穴,已成为历代医家主治癫、狂症的主要处方。其中取人中、风府、上星、后溪诸穴,以泻督脉之阳邪而醒脑清神;取手厥阴经之原穴大陵、经穴间使,以泻心包络之火邪而宁心益志;取手、足阳明经之曲池、颊车,以疏导阳明之经气而通腑泻热;取手、足太阴经之井穴少商、隐白,以清肺健脾而化痰浊;更取任脉之承浆、会阴,以宣通阴脉之海而滋阴降火。独取舌下中缝(舌者心之苗),以泻心经而开窍清神。如此诸穴合用,共奏开窍化痰,醒脑清神,宁心益志之效。故癫、狂之症,取用"十三鬼穴",辄获良效.
32、大陵
功能:调气止痛
主治:足跟痛
方义:根据"下病上取","交经缪刺",的原理,治疗足跟痛疗效甚佳。
33、合谷、中渚
功能:调气通经,舒筋活络
主治:手指屈曲不伸。
方义:合谷属手阳明之原穴,中渚属手少阳之输穴,两穴均位于手背部,所以能够治疗局部的病变。
34、足三里、承山
功能:通调肠胃,舒筋化瘀
主治:血痔,赤痢,胸腹瘀滞疼痛,霍乱转筋等症。
方义:承山为足太阳膀胱经之穴,其经线由脊背而下行,膀胱和肾相表里,故能和调肠腹,理下焦之气。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其经线由胸腹而下行,与脾相表里,故能疏胸腹之滞气。因此,二穴相伍,能通调肠胃。胃肠和,热毒清,其痢痔可愈。脾胃健,津液生,筋脉得养,转筋即复,瘀化滞消,气血调畅,其疼痛自止。
35、三阴交、至阴
功能:宣通下焦,理气行瘀
主治:难产,死胎,胞衣不下,转胎位,经闭等。
方义:至阴乃为足太阳膀胱经之井穴。井者,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膀胱与肾相表里,灸刺至阴,能理下焦气机,祛瘀生新。三阴交乃足之三阴交会穴,亦是三阴之枢纽。故二穴相合,能理气养血,宣通下焦气机,益阴而下行。傅青主说:难产由于血虚。难产由于气逆。气逆而得调理,血虚而得补益,胎儿安能不下。
36、环跳、风市、阳陵泉
功能:疏通宣散、祛风除湿、蠲痹除痛、舒筋利节
主治:中风,偏枯,诸痹痛,麻木不仁,瘈瘲筋缩,痉挛,痿废等下肢疾患。
方义:环跳为足少阳胆经和足太阳经膀胱之会穴,用以蠲痹祛风除湿;风市,搜风利湿,二穴均为治疗下肢痿痹等症之要穴。阳陵泉,是足少阳胆经之合穴,周身筋之会,故为舒筋活络,通利关节之要穴,亦是治疗肝胆疾患之常用穴之一。三穴相配,确有起痿荡痹之功效。对于腰、胁、下肢各症,大有将帅之魄,无可而不胜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