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致的生活从一盏茶开始

 慧佳金龄学堂 2017-12-19

 

原创 2017-12-15 韩杰

自从陆羽的陆式煎茶法研发出来后,风靡了很长一段时间,从唐代中期到南宋一直存在。

煎茶的形式源于煎药,象喝中药汤子一样喝茶,怎么也体现不出来生活的高大上。

并且,煎茶的工作比较辛苦,要一直盯着茶鍑里的茶汤,既担心煮不出味道,又怕煮老了。

要减轻烹茶的工作量,就必须简化饮茶程序。

晚唐五代的时候,有人就用茶磨把茶叶磨成粉末,开水一冲,连同茶末一起喝下肚,茶中的有效成分一点都没损失,摆脱了煎药的形式,茶开始由药饮进入到保健饮品的行列。


到了宋代,点茶法逐渐地取代了煎茶法。

宋代经济的高速发展,喝茶也随之讲究起来,要喝出趣味,喝着喝着就喝出了文化、喝出了艺术,茶具更加精致,茶宴流行,茶诗、茶画盛行,宋徽宗的《文会图》就是其中的代表。


用什么样的手法点茶?点茶时又是怎样的姿势和动作呢?

以现代人的角度来看,点茶如同冲咖啡,简单、实用、好操作,这方法不赖。


煎茶所用的茶鍑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作为点茶必不可少的工具,执壶闪亮登场。

 

执壶的造型来源于金属器的酒具,宋代执壶为水器,作用是注汤,所以也叫“注子”,也叫“汤瓶”。装满水后,直接放在火上烧开,就可以点茶了。

 

点茶用的执壶,以出水精准为要,所以执壶的“流”(也就是壶嘴),就要做的又细又长。

由于宋代点茶法的需要,执壶也就从唐代的“短流”演变为宋代的“长流”。

 

金属有非常好的延展性,能够把壶流做的又细又长,但是金、银的执壶太贵了,铜、铁执壶烧出水来,有一股子金属的味道,影响茶的口感,怎么办?

正在这时候,宋代景德镇发现了优质的瓷土,这种瓷土韧性好、耐高温,可以把瓷器制作的薄如纸,模仿起金属器的造型就非常容易,很好地解决了执壶长流的问题。

 

这种瓷器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泛白,白里显青,名曰“青白瓷”;由于胎质细腻洁白,透光见影,所以也叫“影青”。

由于执壶在烹茶中大量的应用,饮茶变得简单了,不用总盯着茶汤,烧水的过程中还能做点别的工作。

执壶有了,没有茶盏,这茶也点不成。

宋代南北方瓷窑,根据自己本地瓷土的特性大显神通,开发出各种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美茶盏。

点茶的时候,茶汤有可能外溅,烫了手可不是闹着玩的。

这好办,给每个茶盏都配套上盏托,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这些茶盏不仅漂亮,还很人性化,处处为用户着想。还等什么?赶紧弄一套玩玩。

挑哪一套合适呢?韩大叔给拿个主意。


看看哪个都好,各有特色,叫人难以取舍。

每一件都是器型隽秀、飘逸,釉色内敛,符合宋代人的不睦堂皇富丽,追求宁静淡雅的理学思想,难怪宋代士大夫如此珍爱。

看来,宋代士大夫对精致生活和审美情趣的追求之高,可不是盖的。


宋徽宗的《文会图》中,茶具的描绘十分精准,再现北宋时期文人雅士品茗雅集的一个场景。

如果出门在外时想喝点儿茶,带着茶碾、茶磨这些笨重的家伙,极其累赘。

把茶叶在家中提前磨成粉末,装入一个容器内,就方便携带了。


因为身上刻划线条,如同柳条编织的艺术效果,所以就叫“柳斗罐”。

这种小罐尺寸不大,一般只有一个苹果大小,装入茶粉后,牛皮在口上一蒙,再用绳子在柳斗罐的口沿下扎紧,揣兜就走,随身携带有备无患,是外出点茶的必备之物。

宋代茶具的制作,从使用角度和审美角度都非常周全,好用、好看、还好玩。可以想象宋代士大夫喝茶的品味之高,文化气息之浓。

现在就欣赏一下,宋代士大夫所钟爱的景德镇湖田窑茶具,感受她勾魂摄魄的气场吧。


生怕风吹去,又恐日炙焉,这简直就是梦幻组合套装,嗯,高级玩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