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经,让你不再心累

 紫图图书 2017-12-19

生活每天忙得像打仗,心则像不停歇的陀螺,头脑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感觉、想法,身心都处于消耗的状态,所以我们常常感到心累。

明朝的王阳明曾说:“山中之贼易治,心中之贼难防。”这贼就是心中的烦恼,之所以难防,是因为烦恼一个接一个,似乎不能穷尽。

儒家、道家以及佛家都提倡“静能生慧”,只有当心平静下来,心中的烦恼止息,才能从内心深处生起大智慧。

《心经》就是一部让人平静的佛经。演员孙俪曾晒出自己抄写的《心经》的书法作品,她说,在怀孕的时候一直看佛书、画画、抄经,心变得十分安静,几乎从未烦躁过。

图片1

把心中所有的问题去掉,自然不会有烦恼产生

“空”是《心经》般若思想的核心要义。“空”是说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人们的身体和精神活动,皆空无自性,虚空无实,不应执着,无须追求。

timg1 

《西游记》这部小说是以玄奘取经的故事创造而成,齐天大圣为什么取名“悟空”,吴承恩起名有何用意呢?

“悟”即是吾心,只有人才有“心”,这个心是清净的本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悟得吾心本是清净,才能知道人之为人的意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而我们的心就像孙悟空一样,起伏不定,容易受到影响和波动。“悟空”就是让他调伏心,了悟“一切皆空”的真义,妖怪也不过幻化而成。万物都是暂时的因缘和合,是无常的,不执着,才能心无挂碍,得大自在。

photo-1467407629298-48b98a13a07f

真正领悟“空”,你会发现没有痛苦的根源,也没有消灭或达到痛苦的方法。

“空”是一种简单直接的、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道理,把人心中所有的问题去掉,自然不会有烦恼产生。

认识了“一切皆空”,可以摆脱由于对物质或精神的爱憎取舍所带来的苦恼,使人达到一种“自在”的精神状态。所以说,《心经》是心之经,是治愈心病的经。

 

《心经》让你拥有“般若”智慧

《心经》是《大般若经》的心髓。“般若”是“智慧”的意思,那玄奘法师为何不将“般若”直接翻译成“智慧”呢?

“般若”虽意指“智慧”,但与一般的智慧在意义上却并不完全相同。

一行禅师说:“般若像流水,可以流动,能够渗透。知见甚至智慧都是固态的,它们会挡住般若的道路。”

“般若”所表达的智慧是“圆满的知识”,是证悟空性的智慧。

 

2

认识自己才能度自己

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多少都有“失心”的现象,一切的身体疾病及莫名其妙的病也随之而来。《心经》经文中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她一开始就教我们要认识自己,不认识自己就不能度自己,认识自己才能度自己。

d5c00074ba58a3ae8a254db664bb329ac6e17f8c565af-QGE157_fw658

《心经》是帮助我们找回自己“心”的佛经,使人类得以抒发其所以为人的特性,拥有超脱的智慧。很多现代人学习《心经》,是因为《心经》可以令我们在白忙之中找回自我,让焦虑和不安的心得到慰藉,进而拥有超脱的智慧,还我们本来清净的境界。

《心经》虽然只有短短的260个字,但在佛教界的地位举足轻重,流传甚广,号称是“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

美学大师蒋勋说:“我以为心经能帮我免除苦难,但是最后发现其实是渡。它不会免除,它帮我渡过。”

部分文字摘自《图说心经》,北京紫图图书出品。

171128_646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