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血染的航线 ——二战大西洋战场战史前言

 金色年华554 2017-12-19

“这不是和平,而是二十年休战!”——福煦

钢铁的马奇诺在斯图卡的呼啸中颤栗,燃烧的货轮在水底幽灵的尾流中倾覆,

当凡尔赛的片片白纸在硝烟中焚毁,甘比涅森林无言的见证了第一次闪击战的落幕;


曾经的胜利者惨白着颜面,曾经的战败者却高昂着头颅,

万条航线末端汇集的英伦三岛,却不知是否能再一次依靠三叉戟的保护。

历史回到1939420日,那个阴谋快速扩散、战火即将无法掩盖的时候。在柏林,阿道夫·希特勒举行50岁生日大庆盛大阅兵式,特邀著名英国军事家,也是《战争指导》、《装甲战》等一大批先进思想著作的作者富勒前来观礼。在德国的机械化部队络绎不绝地从他们面前驶过后,希特勒故作无意的问富勒:“你对你的孩子们满意吗?”富勒点头回答说:“孩子们长得太快了,我已经认不出来了啊”。


然而他也未曾预料之后一年多发生的一切,即使是对于纳粹总规划师希特勒来说,这一切来得也太容易了一些:

193991日,德国进攻波兰;

193993日,英、法对德宣战,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39912日,同盟国在阿贝维尔城召开第一次最高军事会议;

1939917日,苏联红军越过苏波国界,进驻西乌克兰和白俄罗斯;

19391130——1940312日,苏芬战争;

1940224日,德最高统帅部批准进攻法、比、荷的作战计划;

194049日,德军侵入挪威和丹麦;

1940510日,德军侵入比利时和荷兰;

1940514日,荷兰军队投降;

1940526——63日,英法军队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528日,比利时军队投降;

1940610日,意大利对英法宣战;

1940614日,德军攻入巴黎;

1940622日,法国签订投降书,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灭亡。


直到这时,英国人才第一次发现,自己经营已久的离岸平衡手由于少数政客的短视,早已经支离破碎,而能够保证国家安全的最后盾牌,是那些环绕世界的蓝色航线和经此从殖民地源源不断输送来的新鲜血液。

但是,英国人看的到的,他们的敌人也能看到。对于一个工业化岛国而言,摧毁其的最好方法就是切断这些航线,然后在日复一日夜复一夜的折磨和放血中使其崩溃。对于第三帝国磨刀霍霍的容克军官们而言,这种美好的前景似乎就在眼前。于是,大西洋战场那片并不平静的水域,早已在双方的怒火中变成了飓风肆虐的战场······

墨索里尼坐不住了。

过去的一个星期让意大利成为了一个笑话,三十万意大利士兵一部分在尼斯的阿尔卑斯山区被寒冷天气困扰,另外一半在马其诺防线前的里维埃拉陷入泥潭。直到法国投降,本希望能借法国难以两顾的时机分一块羹,却因为准备不足被结结实实的堵了回去。

但是之后还会有让他更难受的——毕竟,一个国家有着这么一个短视的元首和一大批平庸的官僚,简直是一场灾难。

而地中海注定会是这场灾难的源泉,原因如同下图一样很简单。


对于意大利来说,如果想要维持战争状态,就必须保证源源不断的来自利比亚殖民地的石油;而在法国投降后,最大的敌人自然而然转向了驻守埃及和马耳他岛的英国人——对于英国人,资源可以绕非洲好望角走,但是意大利不行;况且为了光复罗马帝国的广大版图,埃及是早晚要下手的。但是如同上文所言,意大利并没有做好准备,在德国的政治压力和意大利高层对于前景的无奈的判断下,隆美尔的“北非军团”登上了非洲大陆。

于是,在这条短短的航线和上边的眼中刺马耳他岛周边,地中海战场的海战如同巨蟒缚鹰,炮声在黑夜中响彻海面。

在极端的愤怒之中,丘吉尔已经不愿意遵循前辈对布尔什维克一贯的态度了,他不止一次的在日记中写道:“我要摧毁纳粹,这是我终生的目标,为了这个即使是资助红色苏联我也在所不辞。”几乎同时,罗斯福的身边的顾问们也不断强调援助苏联对于对抗纳粹的重要性。而此时的苏联,已经被纳粹的铁骑占据了大量工业区,大量有生力量还没来得及战斗就被成建制消灭,红场危在旦夕。


于是三条航线被开辟了出来,被称为北大西洋航线、阿拉斯加航线和伊朗航线(地中海航线暂且忽略不计)。其中,因为摩尔曼斯克独特的不冻港环境和距离战区最近的优秀地理位置,“北大西洋航线”成为一个最为重要的血脉航线。而围绕着这一切的北大西洋战场,无论是之前的挪威战役,还是之后的北大西洋护航与反护航战,寒冰三尺不仅仅堆积在了战舰的甲板上,而且深深地堆积在了参与到那场战争中的每个人的内心中······



来源: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