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冬来石公山 不负慢时光

 苏迷 2017-12-19

  通讯员 苏旅

  又降温了,但天气阻挡不了爱山者的脚步。水乡苏州,吴山点点,这里的山并不巍峨高耸,也并非悬崖陡峭,似乎都带着江南的旖旎。爬苏州的山,不是去征服山,而是去感受山。比如今天推荐的这座人少幽静的石公山。

  清冷的冬季,石公山也变得更加安静,这个季节的美好除了“满城尽带黄金甲”和枫红似火的热闹,那岁月里的那一抹悠然与静谧同样令人倾心。

  这个位于西山岛东南角的青石山,因昔有巨石如老翁而得名,岁月轻轻一挥手,就成就了其独特的风姿。这个季节的石公山色彩浓重,幽谧又恬淡。斑斓的颜色加上阴雨天浓重的水汽,宛若一幅诗情画意的水墨画。一路上黄叶遍地,如同断翅的蝴蝶,栖息在蜿蜒的山间小径上,仅仅只是走在路上都觉得满心的宁静。

  石公山植被丰沛,上山的途中树木葱茏,鸭掌形的秋叶从空中坠落,飘飘忽忽地成为满地金蝴蝶中的一只。沿着一路的唯美景色,继续前行。走过了雅致的黄,迎来了浓烈的红。胭脂色的秋叶,安静地依靠在古朴的亭边,沉默而静

  美。这便是御墨亭了。

  这里视界开阔,是揽胜太湖的绝佳之地,晴时远处三山诸岛尽收眼底,颇有些《岳阳楼记》中“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之感。可惜今日有雨,便看得不是那么真切。亭中还有石碑,上刻敬佛二字,据说顺治在位的时候,包山寺住持山晓和尚应诏进京主持董鄂妃丧礼的佛寺活动,受到顺治皇帝的赏识,得赐御笔“敬佛”二字,成为镇寺之宝。御墨亭中的这块,是光绪年间依真迹临摹而刻。

  御墨亭身后就是归云洞,传说原有云状钟乳石倒悬洞口,因而得名,洞上“归云洞”为明末常熟人,虞山琴派创始人严徵所书。洞内中间山石上刻有送子观音像,当地人多到此处膜拜求子。观音像怀中抱着一个小娃娃,据说在那娃娃头上摸一摸,生女儿,摸两摸,生儿子,摸三摸,双胞胎。洞中多有摩崖石刻题记,以洞口徐纲书“读圣贤书行仁义事存忠孝心”最为醒目。字如其人,可见其风骨凛然。

  嫣红的藤蔓蔓延出柔软的弧度,是谁随着风躲进了重重叠叠的冬梦?

  海灯法师,与石公山有着不解之缘。他在石公山隐居了10年,走过圆形孔洞就能看到海灯法师陈列馆,里面收藏了海灯法师的照片以及生活用品等物,可以前去近距离感受一下。陈列馆附近还有一片影视剧中常出现的梅花桩,谁小时候没有做过大侠梦呢?

  要说石公山最惬意的地方,最适合赏景的地方,莫过于山上的茶室了。满目的绚丽色彩弯曲纵横,即使是阴雨天也无损其美丽,一切是那样和谐静谧。除了清新的空气就是大自然的生动,远离喧嚣,远离现代文明的污染,不时有鸟鸣传来,清脆动听,仿若天籁。冬日寒冷,一杯碧螺春在手,袅袅的水汽蒸腾出清幽的茶香,实在美哉。

  走过茶室,继续向前就能看到石公山的主景。这一大片宽阔的广场,就是石公庵大殿遗址,其后悬崖陡峭,临崖而筑的来鹤亭翼然其上。沿着一侧的石阶继续上山,就能来到亭中俯瞰石公山色。高处的风景,视野比起平地更为开阔,令人有种灵魂颤抖的兴奋感。石公山虽然不够高,但胜在景色层次丰富,远处青白的天光穿透奇绝的山石,穿过树丛,凝在落叶尖上。尤其是初冬时分,树叶暖系色调与山石冷系色调的碰撞,极有艺术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其文章《假山》中,就曾对石公山大加赞赏:“可观的‘真假山’,依我的浅见,要算太湖中洞庭西山的石公山了。那里全山是湖石,洞穴和皱襞俯拾即是,可是浑然一气。又有几十丈高的幛壁,比虎丘‘千人石’大得多的石滩,真当得上‘雄奇’二字。看了石公山再来看花园里的假山,只觉得是不知哪一个石匠把他的石料寄存在这里罢了。”可见石公山石景之绝。

  沿着一地的落叶继续前行,碰见有游人也在悠哉地漫步。在这里不需要在意时间的流逝,只要静静地享受当下的闲适即可。石公山被誉为“西山八景”之首,明月坡、夕光洞、石公寺、灵骨塔、一线天……这里的景色足够动人心魄,如果你愿意,山中还隐藏着更多美好,等待你前来发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