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物质,一个人类追寻多年的宇宙魅影,最近被中国“悟空”发现了疑似踪迹。据中国科学院公布,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有充分数据证实,在太空中测量到了电子宇宙射线的一处异常波动。 这一波动此前从未被观测到,意味着中国科学家取得一项开创性发现,且有可能与暗物质相关。 当前科学界主流观点认为,人类已经发现的物质只占宇宙总物质量不足5%,剩余部分由约25%的暗物质和约70%的暗能量等构成。 经过两年持续观测,“悟空”在1.4万亿电子伏特(TeV)的超高能谱段,“定位”了一束明显异于常态的电子宇宙射线。“悟空”得出数据后,研究人员将初始数据分别交由4个中外团队独立分析计算,最后得出一致结论:在1.4TeV处确实出现了异常现象。 常进介绍,根据现有的探测数据量和理论模型,目前还无法做出断定这一现象是否就是暗物质踪迹。中科院院长白春礼说,即便与暗物质无关,也可能带来对现有科学理论的突破。 那么,究竟什么是暗物质? 什么是暗物质? 暗物质(Dark Matter)至今在学界仍没有明确的定义,是因为科学家们还没有找到它。但科学家们对引力的大量观测,证明暗物质是确实存在的。 科学家们目前认为暗物质是“冷”和“暗”的,它不和光发生作用,因此肉眼看不见。目前主流观点认为,宇宙中已知的普通物质不到5%,即标准粒子物理模型能解释的物质;95%以上是暗物质和暗能量。 肉眼可见的普通物质构成了恒星,恒星组成星系,而它们都是受暗物质密度波动的影响产生的,普通物质与暗物质的引力共同作用,把彼此聚集在一起,就构成了星系。 目前科学家们对于暗物质有很多不同的假设模型。它的运动速度极快,可以达到子弹出膛速度的数百倍,穿过人体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哪怕是一点点感觉。但它有引力,它产生的引力就好像拉着转动小球的一根透明的绳子,为银河系保持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