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泽旧俗·婚俗

 吴越尽说 2017-12-19
 本帖最后由 网站小编 于 2017-1-4 09:41 编辑

盛泽旧俗·婚俗

       盛泽旧时的婚俗十分繁缛,婚礼的形式大体上是从周代的“六礼”衍化而来。
周代的“六礼”是指从议婚到完婚过程中的六项礼仪,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自西周创立婚姻“六礼”后,一直为历朝历代所沿袭,但在不同的时代以及因为身份地位的不同,婚礼的繁简程度也会有所差别。
古代的男女没有婚姻自主权,只能听命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媒人是缔结婚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正如《梦梁录》中所说:“婚娶之神,先凭媒氏。”男女议婚,一般都讲究门当户对,也会相互选择人品,最后取决于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相合相克的占卜结果。据清同治《盛湖志》记载,“男女议婚,大率以门楣为重,亦互择人,而兼决命卜。”在古代,一个人出生时的年、月、日和时辰都以天干与地支的循环排列来表示,共八个字,俗称八字。人们相信男女双方八字的相合还是相克,关系到一生是否幸福,因此婚姻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占卜的结果。
    纳采为“六礼”之首,是指男家请媒人去女家提亲。女家答应议婚后,男家备了礼物请媒人去求婚。在《礼记·昏(婚)义》中说,“纳采者,谓采择之礼,故昏礼下达,纳采用雁也。”周代纳采时所用的物品,因男家地位的不同而各异,如公卿纳采用羊羔,大夫用雁,士用雉,后来改为一律用雁。婚俗用雁,是因为雁顺阴阳而往来,在古人的观念中,夫为阳,妇为阴,因此婚俗用雁有顺阴阳、妻从夫的意思。在江南民间,常用鹅代雁执礼。
    问名,指男家请媒人询问女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而男子的名字在纳采时先已通报。问名时的礼物仍旧用雁。问名的目的,一是防止近亲婚姻;二是以男女双方的生辰占卜婚姻是否适宜。
    男家将女子的名字、生辰八字取回后,在祖庙进行占卜。在《仪礼·士昏礼》中,有“归卜于庙,得吉兆,复使使者往告,婚姻之事于是定”的记载。如果男女双方八字相合,则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称纳吉。纳吉意味着男女双方正式订立婚约。这一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合八字”,又称“合婚”。
纳征又称“文定”,俗称送小盘,就是男家将聘礼送到女家,这是订婚的主要手续。旧时的聘礼,一般都用实物,聘礼之轻重因家境贫富有别而不同,各地之间也有差异。苏州一带富贵人家的聘礼中常有金锭一锭、金如意一支、兔毫双管,取“必定如意”的好口彩,另有果品四色或八色,如龙眼、荔枝、葡萄、蜜枣之类干湿果品,还有茶叶数十锡瓶;宁波的习俗是按女方的年纪,一岁用老酒一担;有些地方则是每岁一担稻谷。茶是聘礼中必有之物,故而女家纳征,俗称“受茶”,民间有“一家女儿不吃两家茶”的俗谚。女方接受聘礼后,以喜糕等为回礼,称“允谢”,婚约即告成立。《盛湖志》中说:“初聘用礼币、茶枣,登女家门,曰文定。女家炊糕回礼,曰允谢。”
    请期,俗称送日子。男家将男女双方的八字送星相家占卜,选定婚期的良辰吉时,何时沐浴,何时更衣、铺床、合巹,避忌何人等等,然后备礼由媒人告知女家,征求女家同意,俗称送日子。按江南一带的旧俗,在迎娶之前还有送大盘之俗。据《盛湖志》记载,“将婚,先纳币请期,谓之行盘。女家答以礼物,谓之回盘。是日,送珠冠、袍带以肃嫁,谓之催妆。”男家将女子婚礼时穿的珠冠、吉衣和家常服饰以及首饰等送至女家;女家则以新郎的鞋祙、绣件、文房四宝等还礼。
    婚前数日,男女双方分别请媒人吃酒,酒席都极为丰盛。按盛泽的风俗,大媒一旦说成,要请媒人吃十八只蹄髈。旧时的媒人又称月老、红娘、冰人,唐宋以后成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民间则俗称媒婆。这些媒人大多巧舌如簧,奔走于两家之间,为了促成婚姻,挣得谢媒钱,也会说些假话,有时会造成婚姻悲剧,俗称“乱说媒人”。媒婆属三姑六婆之列,在民间的口碑形象都不太好。
    此外,民间还有暖床、铺床的习俗。在婚前一夜,男家要请亲朋中的未婚男子陪同新郎睡新床,取宜男之吉兆,俗称暖床;要请全福之人(夫妇双全、父母双全、子女双全的妇女)按吉时铺婚床被褥,称铺床。
婚期的前一日或者当日,女家有“铺行嫁”的习俗。盛泽民间的嫁妆,或四橱八箱,或二橱四箱、二橱二箱,以及与之相配的桌椅、盆桶、碗盏、杯盘等,有的连生孩子的必需品都要预备,还有锦袱绣幔、丝绸绣被数条,刺绣图案多为双鱼、凤凰、鸳鸯等,取吉祥口彩。嫁妆先在女家陈列,名为“铺行嫁”,让亲戚邻居来观看;然后一路招摇发送到男家,称“运妆”。男家依女家提供的妆奁簿点收,称“点妆”。妆奁簿用吉祥语写成,往往都是六字成句,取六六大顺之意。如五彩抬花成对、泰西洋灯成双、金漆果盘全圆、自鸣宝钟全座等。
  清代,男子在成婚之日必须行冠礼。冠礼是古代中国男性的成年礼,表示男子已经成年,可以结婚娶妻和参加各项活动了。周朝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后世因时因地多有变化,清中期以后,大多移至结婚前举行。
  婚礼中最热闹的一幕是亲迎之礼。这是“六礼”的最后一道礼仪,新郎亲自到女家迎娶新娘,表示对女家的尊重。古代,人们对亲迎十分重视,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行此礼;如果不通过亲迎之礼而成婚,则被认为不合礼制,会受到世人讥讽。
   吉时一到,男家的花轿仪仗出发,称“发迎”;新郎由若干亲朋随同前往,称“陪娶”。到了女家,由女方亲族迎至厅堂,先遥空参拜祠灶,然后由仆人献茶,设果品茶点款待,称“坐茶”。新郎向岳父母行四跪四叩大礼,称“奠雁”。
   新娘在出嫁前,须按吉时沐浴、更衣、“上头”、“开面”,称“待嫁”。古代的女子在订婚以后、出嫁之前必须举行笄礼,俗称“上头”。笄,即簪子,笄礼是古代女子的成年礼,须改变发型,将头发绾成一个发髻,插上簪子,表示已经成年,可以结婚了。“开面”,亦称开脸、绞脸,指婚礼前为新娘修饰脸面,是婚姻礼仪之一。“开面”一般由全福的女子操作,用绞合的双线绞去新娘脸上的汗毛,剪齐额发和鬓角,修眉毛,梳妆。女子一生只开一次面,作为嫁人的标志。在为新娘梳头时,还要将新郎的头发梳入新娘的发髻中,称之“结发”。民间所谓的结发夫妻,即由此而来。
   等吉时一到,新娘由父亲或弟兄扶上花轿,称“抱轿”。上轿时新娘必定纵声大哭,以此表达对父母的依恋之情。民间还有“哭发”之说,认为“哭发,哭发,不哭不发”。女家的亲朋随花轿同行,称“送亲”。迎娶新娘的队伍吹吹打打行走在大道上,路上行人纷纷为之让路。结婚是老百姓一生中的大事,因此即使是官员的轿子也会主动为之让路。
   花轿到了男家的大门口,男家有童女燃灯迎接,称“迎龙”。新娘由喜娘搀扶着三请出轿,新娘穿戴凤冠霞帔,以红帕覆面,名为方巾。
传统的喜堂正中会悬挂和合之像,旁边挂贺联、喜幛,供桌上龙凤花烛高烧。婚礼由披红绶带的掌礼先生主持,男方的父母高坐堂上,掌礼口唱吉祥,新人男左女右,一拜天地、和合,二拜父母高堂,然后夫妻对拜。
礼毕,一对新人手持挽成同心结的红绿牵巾步入洞房。新娘的鞋不着地,踩在铺在地上的棕麻编织的米袋上,米袋一路铺向前,相递前行,意为“传宗接代”。新人踩着“传代”,由两位手执红烛的少年引入洞房,称“迎花烛”;然后在洞房中进行坐床、撒帐、挑方巾、饮合卺酒等礼仪。
   洞房中的布置以新床最为显眼。新床的中央通常放红纸包的甘蔗、称杆、如意等讨口彩的物品,以取节节高升、称心如意之意。墙上往往挂着麒麟送子图,画面上的男孩骑在麒麟上,一手持莲,一手抱笙,寓意连生贵子。新床边的子孙桶(马桶)内放五只红蛋,象征五子登科。供桌上除了龙凤花烛,还有衣食饭碗一对,碗内放满了米,米上放红枣、桂圆、花生等干果,取早生贵子、夫妻富贵之意。
   坐床是指两位新人比谁先坐上床,据说谁先坐下,谁就会受压。所谓撒帐,是喜娘在洞房中用各种干果撒帐,口中唱吉语。撒帐之俗始于汉代,据《戊辰杂记》记载,“撒帐始于汉武帝。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中共坐,饮合卺酒,予告宫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帝与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
   新娘端坐新床后,要举行挑方巾礼。通常由长辈以秤杆或甘蔗加新郎左肩,一端搁新娘右肩,新郎以此挑去新娘的方巾,取称心如意的好口彩。有的地方,挑方巾由婆婆或请亲戚中的全福之人来完成。
   合卺是我国古代婚礼中的关键仪节。关于合卺,最早见于《礼记·昏义》:“共牢而食,合卺而酳。”酳,指以酒漱口。合卺,又称合瓢;古代将瓠(葫芦)一剖为二,用以盛酒,夫妇共饮,名为合卺,表示从此成为一体;瓠苦,酒甘,寓意夫妇婚后同甘共苦。后世改用杯盏,称为交杯酒。宋代吴自牧的《梦梁录》中说:“执双杯,以红绿同心结绾盏底,行交卺礼。”
   闹新房是民间婚俗之一,是对新郎、新娘贺喜取乐的一种方式,通常在婚宴后的晚上进行。亲友不分辈分长幼,聚集于新房中嬉闹,且毫无禁忌。民间有“新婚三日无大小,娘舅在床上豁虎跳”和“闹新房,越闹越发”的俗语。
旧时的闹新房,花样百出,雅俗不一。斯文的人家闹新房前,房门紧闭,闹房者要在门外吟诵闹房诗,直到守门人满意才打开房门。入房后,还要针对床上摆放的物件内容唱赞诗,然后才能看新人,要求新郎新娘表演戏谑性节目,增加婚礼的欢乐气氛。闹新房的节目有的高雅含蓄,有的情趣低俗,甚至带有恶作剧的味道,而新郎与新娘还只能曲意忍受,不能扫了亲友们的兴致。
   按盛泽风俗,当晚新娘还要与新郎一起到堂上拜见公婆,公婆端坐上位,称“受拜堂”;并拜见其余长辈、亲戚,称“见礼”;公婆引导新娘拜谒祖祠,称“上花幡”。有些地方是第二天的清晨拜谒公婆,并到夫家的宗庙祭告祖先。这是古代婚礼中的“成妇之礼”,表示婚姻已取得祖先的同意。
   盛泽旧俗,婚后第二天,女家备了礼物到男家探望,称“望朝”;然后新婚夫妇带上礼品,到女家拜见女方父母,称“回门”,又称“归宁”,俗称回娘家。这是女子出嫁后首次回娘家探亲,女家要设宴款待新女婿。回门,可以说是整个婚礼的尾声。
   此外,新婚三日后,新媳妇必须下厨做羮汤给公婆品尝,以试新妇厨艺,古诗有“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之句,就是这种习俗的生动描绘。
   由于婚姻“六礼”过于繁琐,因此民间在实行时多有省略,如有的省去了问名和请期,将它归并于纳采和纳征;清代时,婚礼主要注重纳采、亲迎二礼,但官宦人家的婚姻礼仪依然十分繁复。
清末民初,知识阶层受新思潮影响,提倡新俗。光绪三十二年(1906),柳亚子与郑佩宜在盛泽新开弄郑氏老宅世泽堂举行别开生面的文明婚礼。新夫妇不牵长红绸,新娘头上不戴头面,不盖四方红巾,身穿一套粉红色衣裙,新郎身穿长袍马褂。婚礼开始,两位新人以鞠躬替代跪拜,一改旧时礼俗。这在吴江全县乃是破天荒之举,一镇为之轰动,争观者如潮,一时传为佳话。
   民国以后,婚仪渐趋简化,将文定与请期合并,俗称“送盘”或“担盘”,择吉日定亲,俗称“下定”。此日,男家备盘送礼,盘中有金戒子、金首饰、衣料、礼金、茶叶、枣子;女家收礼,称“受茶”,在原盘中以鞋帽、衣料、定胜糕等回礼。婚期前一日,男家办喜宴,请媒妁及至亲宴饮,俗称“隔夜落作”。
   大婚之日,新郎与新娘各行冠礼与笄礼。女家将嫁妆运送到男家,男家以银元答谢。午后,新郎备花轿、乐队亲迎,到女家后,新娘的弟兄鸣炮迎接,以精制蜜饯十六样款待,俗称“十六回扦”。饮茶三巡,乐队吹打三遍,称“催上轿”。新娘“开面”、梳妆后出闺房,脚踩铺地的麻袋,由弟兄搀扶上轿;新娘哭泣,以示惜别。
婚礼上,男方家长为主婚人,请里中长者为证婚人,新人在鼓乐声中拜天地、高堂,夫妻交拜,也有以鞠躬替代跪拜。送入洞房后,新夫妇端坐床沿,称“坐床塞帐”;饮交杯酒后,新人出房。新娘由伴娘陪同入座筵席,接受亲朋敬酒祝贺;新郎由父亲带引,向众宾客依次敬酒。
   此夜,亲友们不分老少都可以嬉闹新房。第二天,新娘向公婆请安,然后新夫妇“回门”。之后,还有郎舅备六朝圆子探望新娘、八朝时新女婿请岳父宴饮、满月时新夫妇再赴岳家“满月回门”等习俗。
随着时代的进步,婚姻突破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枷锁,男女双方不再去“合八字”,婚礼仪式也更加简化和新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