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开始有不少稻农朋友向我平台咨询有关稻瘟病的预防问题了,下面本平台就给大家讲解下: 前言 稻瘟病属世界性病害,是危害水稻的重要病害之一。早稻稻瘟病各地都有发生,特别是发生在稻穗颈节上的穗颈瘟常引起“白穗”,造成早稻减产甚至部分田块失收。尤其是优质早稻、冷浸田和稻瘟病“老区”等发病严重。因为早稻生长季节,特别是抽穗前后,正是多雨时期,空气湿度大,有利于稻瘟病发生与危害。 一、稻瘟病的发生时期及症状 稻瘟病可在水稻整个生育期造成危害! 具体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不同类型,其中以叶瘟、节瘟、穗颈瘟危害最为严重。
1、苗瘟:由种子带菌造成,常发生于3叶前。受害后,苗基部变灰黑,上部变褐,若田间湿度较大,则可产生灰黑色霉层(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2、叶瘟:根据病斑可分为4种类型,即慢性型、急性型、褐点型、白点型。 1)慢性型 慢性型病斑边缘褐色带有淡黄色晕圈,中央灰白色,由暗绿色小斑扩大为梭形斑,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发展较慢; 2)急性型 急性型病斑呈近圆形或椭圆形,叶片正反面均有褐色霉层; 3)褐点型 褐点型病斑一般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 4)白点型 白点型病斑在嫩叶上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一般不产生孢子。 3、节瘟:水稻抽穗后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绕节扩展,病部变黑,易折断。 4、穗颈瘟:穗颈部初现褐色小点,造成枯白穗和秕谷。 5、枝梗稻瘟 水稻小穗枝梗上发生的稻瘟病,通常在一次、二次枝梗上发生,病变在小穗枝梗上,引起小穗白穗,出现空瘪粒,导致减产。这就明白了,为什么一个穗子上有的得了病,有的没得病呢,这个危害比穗颈瘟要小。 6、谷粒瘟 谷粒瘟是在灌浆后的成熟或半成熟稻谷上出现病粒,病谷颖壳有灰白色或褐色、黑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病变,多从颖壳前端开始发病,病变后期会侵染米粒,出现灰色米,米有苦味,商品性差。 二、稻瘟病的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次年借风雨传播至寄主形成中心病株,其形成的分生孢子可进行再侵染。其在适温高湿,有雨、雾、露的气候条件下利于发病,菌丝生长适温26~28℃,孢子形成的适宜相对湿度在90%以上,生长适温25~28℃,孢子萌发需有水存在并持续6~8h。温度适宜才能形成附着胞并产生侵入丝,穿透稻株表皮,在细胞间蔓延摄取养分。阴雨连绵,日照不足或时晴时雨,或早晚有云雾或结露条件,病情扩展迅速。 三、稻瘟病的发病原因 1、 施肥不当 水稻生产中偏施氮肥或施氮肥过多,造成叶片过嫩,水稻发棵猛,封行早,稻苗贪青,抗病能力弱,易引发稻瘟病。
2、种植品种不当 不同水稻品种,其抗稻瘟病的能力不同,一般情况下粳稻比籼稻、晚稻比早稻容易感染稻瘟病,即使同一品种,其不同生育期感染能力也不相同。
3、稻田水分管理不当 稻田长期灌深水不排; 漏水田管理不好,孕稻期、抽穗期缺水; 山区直接引用冷泉水灌田。 在这3种情况下,水稻根部吸收养分的能力降低,叶组织薄弱,病菌容易侵入。 四、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在防止稻瘟病上,有的农民单纯依靠化学农药,而不重视采用农业综合防治措施;有的农民采用化学药剂防治时,虽然多次施药,但由于药剂选择不当和防治关键时期未抓住,结果造成防治效果不理想。防治稻瘟病应掌握如下策略。 1、选用抗病品种 因地制宜选用2~3个适合当地种植的抗病品种。选用无公害水稻品种,要把握4个原则,即适应性、丰产性、抗逆性和品质性。对这些原则要进行综合考虑,不可仅追求产量。
2、无病田留种,处理病稻草,消灭菌源,稻草处理 水稻收获后,应把稻草全部收回,不能留在田中,如要使用必须经过10~15d高温处理(50~60℃),才能施在田里。发病严重的稻草应烧毁。
3、种子处理 做到浸种选药正确,彻底浸种消毒,可杀死种子上所带病菌。 4、加强肥水管理 按水稻需肥规律,加强肥水管理是预防稻瘟病的有效措施之一。 根据水稻品种特性、地力水平科学配制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不能偏施氮肥,应增施硅肥。水稻生长过程中,看苗追肥,使水稻在抗病较弱的3个险期落黄。适度排水晒田,可以促使稻根新生根的萌发,增加根部的吸收能力; 能控制肥效,促使正常落黄; 使茎叶老健,增强抗病能力。
5、化学药剂防治 遵循“重在预防,早抓叶瘟,狠治穗瘟”的原则。 预防治疗稻瘟病可以采用以下药剂喷施: 如富士一号40%稻瘟灵、5%春雷霉素*戊唑醇、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5%嘧菌酯悬浮剂、45%咪鲜胺乳油、稻瘟酰胺、40%咪鲜胺·三环唑WP、2%/4%/6%春雷霉素、20%三环唑*2%春雷霉素、25%吡唑醚菌酯等配合诺普丰水稻专用叶面肥防病又增产。杀菌剂以水稻无病达到稳产目的,诺普丰对水稻提供全面所须营养以达到真正的增产目的! 来源:农业论谈、哈尔滨农垦嘉泰 |
|
来自: 王来凡 > 《水稻病虫害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