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悟《管子》四篇12课:心术下·六

 轻风的起点 2017-12-19



【原文】

liù

fánmínzhīshēngzhèngpíngsuǒshīzhīzhěāijiéruòyuèjiéruòshǒuruòjìngwàijìngérnèijìngzhěfǎnxìng

shìzāixīnānchùzāiānxīnxīnzhīzhōngyòuyǒuxīnxiānyánránhòuxíngxíngránhòuránhòuzhī

fánxīnzhīxíngguòzhīshīshēngshìnèiwéi[quán]yuánquánzhījiébiǎosuìtōngquánzhīzhījiānnénglìngyòngzhībèi>>shìshèngrényánjiězhīshàngchátiānxiàchá


《管子·心术下》:六 来自文化传统 01:50

 

【解释】

凡民之生也,必以正平:

凡:凡是,表示概括。

正:止于一曰正。正,既指氣化与形质并存的生命,通过氣化深层的中和机制而统一为有机整体,也指个体的生命,与天地宇宙乃至大道通过氣化而统一为和谐的有机整体。

:生机,此处意为常保生机。

平:造字意思为一个自然事物自身的变化轨迹,在发展到顶点之后转向回复根本。此处指生命整体回归到氣化主导的状态。举例:《黄帝内经》“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指形质;阳,指化;化是生动活泼的,而形体则是相对化而为房舍。平,意义如上;秘,《说文》“神也,从示从必”,此处的“神”,指化处于中和得神的状态。阴平阳秘,即生命整体的健康,是形质回归于化的主导,而化则要中和得神。

本句意为:凡是人要常保自己生命的生机勃勃,则必定要形得正于精氣神、自己得正于天地乃至大道,且自己人生的生命运行轨迹运行到顶点后应当要明白并遵循回归自己的生命之根——天地大道之氣化的道路(即是修行之路),也就是说,人要常保生机不灭,一是要敬天顺命,二是要落叶归根。

 

所以失之者,必以喜乐哀怒:

喜、乐、哀、怒:指人的怒、喜、思、忧、悲、恐、惊七情,七情是人体内化按五行变化时在心情上的表现。同时,人的心情也会反过来影响体内精氣神的五行变化。《黄帝内经·举痛论》指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热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故人的精氣神失去其本应的常道运化,往往由于过度的七情导致。

乐:此处读lè,柔缓的喜。

哀:悲哀。

 

节怒莫若乐,节乐莫若礼,守礼莫若敬:

:第一个“乐”字,读yuè,应写作“樂”。樂,造字是上部左右各一“丝”字,中间一“白”字,下部一“木”字。丝,周期性起伏的节律脉络。白,符印,氣化聚合为形质时最初的形或规则。木,风氣也,指生发的力量。樂,自然的节律、生命的节律所以如此季节分明而有秩序,其背后的氣化机制称为“樂”。此处,“乐”为动词,意为“蹈乐”,即实践氣化调整精氣神的运化使得其五行运化在中和的境界中。

第二个“乐”,读lè,欢乐,高兴。此处指过度的快乐。即乐极生悲之乐。本句中以此乐代表情绪的过度、极端。

:节制。

:此处以怒代表怒、喜、思、忧、悲、恐、惊的七情变化。

节怒:人为地在情志上节制愤怒等七情过度。

莫若:不如。莫,否定词。若,如。

七情的背后是人体内精氣神按五行变化呈现氣化的五行更替,从而在情绪上表现为七情波动。正常的健康人,精氣神的五行变化是中和的,故虽有情绪波动,却不过度。

节怒莫若乐:意为节制七情使之回复平和,不如调整体内精氣神的五行变化回复到“”的中和境界

:理也。中华传统上,理,一般不是指的形质层面的规律(即现代科学发现的规律),而是指自然与生命内涵的化之机制。礼,指人通过氣化实践悟出自然的氣化之理,从而能在人生具体的为人处事时能明了具体如何合宜的义,然后依据此义而制定人的行为轨范,这个行为轨范,称为礼。礼,此处用为动词,即依照自然、生命中的化之理而确定的人的行为举止,起居言思来行事做人。

节乐:人为地节制七情的过度与极端。

节乐莫若礼:人为地节制七情的过度与极端,不如通过氣化实践(即放松入静)让精氣神调整回到义,从而人的行为举止自然回到礼

:《说文解字》“肃也”,会意兼形声字。左“苟(音jì)”右“”, “苟”意为“自我告诫、自我反省”;“”,即反文旁,反文旁由“(音pū)字演化而来,是用棍子或鞭子敲打的意思。故,敬,意为诚心正意、端肃对待的心态。在这个心态下,人心(识神)是恭敬谦卑的,因而人生整个生命是放松入静的,因而人体内的精氣神的自然调整作用就会充分发挥,乃至于精氣神深层的元神会出来主持整个生命,从而实现在氣化的存在层面与天地乃至大道相感应,进而得到天地乃至大道对人生命的调整补充。

守礼莫若敬:持守人的行为轨范符合礼,不如秉持端心正意、端肃对待的心态,这样人心是松静谦卑恭敬的,则人体内的精氣神就会自然调整,元神就会感通大道来纠正偏颇,补充不足

 

外敬而内静者,必反其性:

:对外面对天地万物乃至大道,指个人与天地万物、他人之间。

:对内面对自己的精氣神、自己的人心(识神)面对自己的道心(元神),指将自己的身体作为房舍,将生命的氣化作为房舍中的主人。

:与“命”并称。《性命圭旨》“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命”。命,指天地大道赋予人的生命根本——即先天精氣神的赋予。性,指天地大道赋予人的先天精氣神的内在特征、禀赋。

:前面讲过,是实践、体会到化的状态境界。

;通返,返其性,谓语前置表示强调,即“其性返”。返回到、醒悟到天地乃至大道赋予我的生命先天精氣神的本质特征、禀赋。从而依照此完成、完善、升华自己的人生。

本句意为能对外处于恭敬状态,对内深入实践体会到氣化,则人就能觉悟到自己人生的本来禀赋与人生使命

 

岂无利事哉?我无利心;岂无安处哉?我无安心:

:难道。

:无形无相,指化。

:顺利实现。此处为动词。

:事物,事情。

:居住下来、静下来、停下来、稳定下来。

:达到。

本句意为难道(不是)化让事情顺利发生与实现吗?我凭借实践化来顺利实现心的转变。难道(不是)化导致了安的状态的实现吗?我依据化实践顺利实现心处其道。

 

心之中又有心:

上句中,利心,安心,是二个境界。安心,是初浅的境界,指人心,思想安定下来。利心,则是让人心、思想安定后,作为人体化内在主导的道心就会显现出来发挥对人体生命更深层次的调整升华。

传统上,人心,思想,称为识神。道心,即人体内化深层的主导,称为元神。

本句中,第一个心,指人心,即识神。后一个心,指道心,即元神。

本句意为人心(识神)的背后,还有一个道心(元神)在里面。

 

意以先言,意然后形,形然后思,思然后知:

:即意念,意念是氣化的动作,是元神(道心)的作用。意念不是思维。

意以先言:意念,是说它在语言之前已经发生了。

:思想,是识神(即人心)的功能和作用。

:形质过程。

:对形质过程的认识与知识。

本句意为意念发生在语言之前,意念先出现,然后形体改变才发生,形体改变,然后被六识认识才有了思想,有了思想才有知识。

 

凡心之形,过知失生:

心:此处指人心,即识神。

:形质存在层面,又称为“形而下者”与氣化存在层面(又称为“形而上者”)相对而言。

:动词,到,此处指以人心(识神)对形质层面的认识作为人生的主导。

:过度,过分。

:失去,此处指生命生机的丢失。

本句意为凡是企图凭借人心(识神)认识形体的认识方式为人生的认识实践的主导方式来为人处事,从而也就会过度依赖知识,也就会造成失去生命生机的境地。

 

是故内聚以为[]原,泉之不竭,表里遂通;泉之不涸,四支坚固:

:向内。聚,积聚。内聚,指实践于化,厚积于精神。

:表面,指人的形体。里,内里,指人体内的精神。

:通顺,通畅,指化与形体的相互转化的和谐一致。

:干枯。传统上将化比喻为水泉,人的形体比喻为田地,水泉充足,溉养肉体,则人就会滋润,否则,就会如干涸的田野一样失去生命的光彩。

本句意为因此实践于化,厚积于精神,以此作为生命的源泉,源泉不枯竭,则生命的形体与化就会通顺畅达,精气神的滋润,畅通,导致人体四肢百骸的坚固强壮。

 

能令用之,被及>四圄>

:此处用为动词,遵照命令。

:指上文中的“内聚以为源泉”的以化实践为根本的人生方式。

:《说文》“守之也”,引申为国土的边界。此处指天地的边界。

本句意为如果我们能遵照以化为根本的人生法则来实践,其效用、其益处将惠及天地宇宙。

 

一言解之,上察于天,下察于地:

一:指合一于化的实践。

:代词,代指生命、宇宙、万物的化与形质并存,并以化为根本,人生须以化实践为保证生命源泉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方式。

:此处指天地、人、万物、宇宙的化层面。

:此处指天地、人、万物、宇宙的形质层面。

本句意为中华圣人所以能建立合一于化,以化实践为基础的中华文明,其传统根本在于,中华祖先能够上察于化,下察于形质,从而实现了对生命的整体的把握

 

【体会】

(以下体会来自2017年2月6日-12日,管子四篇学习群成员部分交流原文摘录,仅代表学员阶段认识,供参考)

体会1:来自学友间交流

文传君:《史记·礼书》:“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诱进以仁义,束缚以刑罚。”咱们群是有人人都应自觉遵守的法度规矩的,守规矩合气氛,则学习之心端正。

《心术下·六》,这一段是我读心术篇中最为过瘾的一段,外敬内静,意以先言,过知失生……这些词读起来的时候,有种会心的感觉,渐渐把词对应的身心状态找到了,就很愉悦,很踏实。老师的解读,又把这种状态展开了,言状了,参证了……美哉!

宋军:@文传君说的对。昨天看到外敬内静,意以先言,过知失生……老师的解读得好。我的理解,同样一件事,你处理得焦头烂额,别人却娴熟淡定,你开始怀疑自身的能力。但往往不是能力问题,表象的处理能力背后其实是“心理表征”的支撑。“心理表征”简单来说:掌握事物的内在结构与外在变化,处理事物会得心应手。

 

体会2:体会来自学友隐龙在渊

正,止于一谓之正。一者,整体为一也,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在易为太极也,道德经中为万物之母。故执于一者处物之本也。孔子云吾之道一以贯之,可见圣人不打诳语。那么人之一呢?窃以为乃是先天真元一氣尔,上通于天,下达于地,几于道。所以固本培元是谓修灵根也。

如何修呢?心之在体,君之在位也。

静者,停止不动也。但字的内涵却是东方木色纷纷然的样子,东方木色生之气也,生气在内里升腾,而外在却是安定之态,这就是道者反之动也。人打坐静定后身体的气机会发动起来,这时有点象发酵的面团膨胀舒展开来,氣输布到全身,这时筋韧而骨强,人反倒不觉得累了,却有了点舒泰的感觉。可见古代造字的人都是得道的高人啊!

本节中“必以正平”即正且平是谓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如此来看管子·心术早已论述了。

 

体会3:学友们交流“十方”

:十方是那十个方向,谁知?

旅敬静:十,规矩的矩,即方圆的方,指的是形质的、空间展开的形而下世界,十方,即我们用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可以认识的世界。与十方世界相对应的,是与这个十方世界并存的氣化世界,称为圆,方圆的圆。氣化世界是形质世界的内在主导,是一个时空尚未展开,主客尚未分离的世界,因而不可以用眼、耳、鼻、舌、身、意来把握,而只能通过心(识神)的内省、心(识神退元神出)的安静、心(元神)的照察来会。

十方的十,不是方向有十个。

南山:立体直角坐标系就说明问题了,表空间表形质。讨论这个问题,已经开始涉及中国文化的基点了,老师方便的时候请多讲讲。

旅敬静:是的@南山,十方世界用的是直角坐标系,而氣化世界用的是极坐标系。

隐龙在渊: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我们的文化时空概念里是没有极点的,所以我们的文化里没有零这个东西。一根棍子日取一半,理论上不负终结。但现实中总会有不能取的那一天,不是因为不能取,只是因为我们的认知能力技术手段达不到而已。所以我们把可取的这部分定义为有,把不可取的部分定义为无。因此无不是没有,它只是一种无名的有罢了。现代数学体系认为零是不存在,以现代数理体系为内核的现代科学是不完善的,这个世界其实并没有零,是人为的将无设定为零,所以现代的数学体系只是一个近似的数理模型,会被不断修正下去,无始无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