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乱世,魏蜀吴鼎足而立,其中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蜀国,无论地盘还是人口都是三国中最弱的一个。但是诸葛亮仍六出祁山,有人说诸葛亮数次北伐无一成功,实则是在劳民伤财,是最大的失败! 其实这种说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蜀汉西川地广人稀,民贫山阻,按照常理说,不断的北伐的确是劳民伤财的举措。但是,蜀国可发展的资源不足,只能循序渐进;但是北方曹魏就要占优势的多,同样的时间,曹魏发展速度要远远快于蜀国。诸葛亮手中最多时只有二十万人马,想要凭这点人占领中原,恐怕诸葛亮自己都不信。 因此诸葛亮之所以不断北伐其实是在“扰敌自保”,不断地虚张声势骚扰曹魏,使其消耗尽量多的资源和心力,从而减缓发展,间接的起到了保护“蜀汉”政权的作用。 诸葛亮的这种策略,最理解其中玄机的不是其亲传弟子“姜维”,却是“魏延”。魏延是关张赵死后,蜀汉第一勇将,文韬武略其实早已超过了关羽,赵云;只不过魏延的性格使诸葛亮不放心,因此在《三国演义》中,后期的魏延就变成了反面角色。 其实魏延对诸葛亮十分佩服,对其“扰敌自保”的策略也十分赞同。因此魏延在几近前线的“汉中”镇守十数年,一直都在修筑“保护”蜀国的防御工事。 魏延镇守“汉中”十多年,把汉中修筑的好似铁桶一般,曹魏无论派哪位大将进犯,都不能近蜀国门户百里之内!不仅如此,魏延深通兵法武略,为了更好的将“汉中”经营到固若金汤,还在外围依山势要地修筑了很多军事要塞。后来诸葛亮在魏延修筑的“汉中”工事上,又建了“汉城”和“乐城”,此二城俱是险要之地,遥相呼应,互为犄角。 从此,汉中就以秦岭外围,魏延修筑的工事为第一道屏障,“汉城”和“乐城”为第二道屏障,以南郑为第三道屏障,三道完美的防御体系为基础,牢牢的保护着蜀国安危;因此,汉中才得以保护蜀国四十余年。而这套防御体系“进攻”可做为诸葛亮北伐的军事基地,“防守”可挡曹魏万马千军,史料称之为“错守诸围”。 后来诸葛亮死后,紧跟着魏延被杀,蜀国内无人才,外有大患;当年与诸葛亮另一个徒弟“马谡”一起守街亭的“王平”就成了军事统帅。没过多久,曹魏上将“曹爽”率领数十万人马进攻汉中,也是蜀国有史以来面临的最大威胁。王平就是坚持了魏延的“错守诸围”策略,凭借当年魏延留下的诸多要塞,成功将曹魏人马阻击在汉中城外百里。 而“姜维”的策略却与魏延恰恰相反,甚至对诸葛亮的策略也做了颠覆性改动。姜维美其名曰“厚感大恩”,实则连诸葛亮的皮毛都没学到,见老师不断地北伐,竟然错意是诸葛亮的遗志,也学样不断地北伐中原,完全不顾“蜀汉”的真实国力如何。 姜维根本不顾及蜀国实际国力,更不想兵源以及军事资源的问题,妄图凭借十余万连训练都不足的兵力占领整个中原。姜维认为,要想灭曹,首先要尽量多的消灭其有生力量,而且还要快!能达到这种目的的策略只有一个,就是“诱敌深入,聚而歼之!” 所以姜维完全放弃魏延修筑的诸多军事要塞,把这些险要之处的守兵都聚集起来,然后“诱敌深入”,妄图将曹魏大军引入汉中平原腹地;紧接着依靠诸葛亮遗留的“汉城”和“乐城”仅有的守兵将曹魏大军退路切断,也就是“关门打狗”。这种策略,史料记载为“敛兵聚谷”。 姜维这种所谓的军事策略实在太过天真,如果说“诱敌深入”首先就要给敌军足够的诱饵;姜维主动放弃要塞,蜀国四十多年都未出现过,此时忽然发生,敌军统帅怎会不生疑?况且,为大将者,宁可不进也要保住退路,怎会这么轻易就被切断? 事实证明,姜维根本配不上“军事统帅”。仅仅数天时间,曹魏上将钟会就占领了阳平关、汉城、乐城以及周围主要行军要地。姜维无奈,放弃汉中全境。这场“瓮中捉鳖”仅仅历时一个月,蜀汉也就此宣布灭亡。 说来也怪,诸葛亮一生计无遗策,教出两个徒弟,一个“马谡”一个“姜维”,结果这两个徒弟一个比一个差;尤其是姜维,比之魏延相差甚远,这让诸葛亮情何以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