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催生中国古诗的风景胜地 汾河

 木铎图书馆 2017-12-19

 

山西省境内的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 ( 第一大支流为渭水 )。汾河发源于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的管涔山,向南流经太原市后流入运城市,转向西流,在河津市注入黄河。旧石器中期文化之一的丁村遗址在汾河下游,山西省的重要城市也几乎都位于汾河流域,因此汾河可以说是养育了山西文化的母亲河。

这首诗作为汉武帝 ( 刘彻 ) 的作品收录于《文选》卷四五,但也有一说认为可能是别人的作品。不过,《文选》的影响力极大,自古以来就作为汉武帝的作品流传至今。诗中咏叹对季节的秋天和人生的秋天双重惆怅,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题目的“辞”是一种诗歌体裁的名称,使人联想起《楚辞》,每句中都有“兮”字,是句中或句尾的助词,构成楚文学的特点。第三句是拆开叙述的“互文”,意思是说兰草花和菊花竞相开放,发散清香。“兰”是“佩兰、泽兰”等兰草类,“秀”意为“花”,“芳”即“香”。第四句“佳人”在这里是指“杰出的人”,在《楚辞》类的作品中,有用兰草花等气味芳香的植物比喻贤明之士的传统。第六句的“中流”意为河流之中。第七句的“箫鼓”“,箫”是笛子类的乐器“,鼓”是日语中的“太鼓”,在这里应泛指所有乐器。“棹歌”即船歌。

按照通常的说法,“秋风辞”是汉武帝于元鼎四年 ( 公元前 113 年 ) 秋巡幸至汾阴县 ( 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 ),祭祀土地神“后土”时的作品。汉武帝之后,历代皇帝不断扩建后土祠,以至后土祠被称为“海内祠庙之冠”( 世上祠庙中最辉煌的建筑 )(《山西通志》卷一六六 )( 现存后土祠为清朝同治九年 (1870 年 ) 重建 )。

咏叹季节与人生的秋天,使人深受感触的“秋风辞”影响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因此,作品舞台的汾河很早就成为诗歌遗迹 ( 承载中国古诗的名胜古迹 ),为后世诗人吟咏。《唐诗选》中收录的著名唐朝诗人苏颋的五言绝句“汾上惊秋”就可以看到“秋风辞”的影子“: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心绪逢摇落 ( 草木枯萎 ),秋声不可闻 ( 不忍听 )”。

在后土祠正殿的后面,最晚在明朝之前就修建了取名于“秋风辞”的“秋风亭”( 也称秋风辞亭 ),现存的建筑名为“秋风楼”,是清朝后期重建的,古色古香的三层木造建筑,高 30 米左右。明朝有乔宇的七言律诗“秋风亭下泛舟”“: 少壮几时还老大,不须回首叹秋风”( 年轻时光短促,岁月不停,无须回顾过去,哀叹秋风 );清朝乾隆年间有《蒲州府志》卷二二援引明朝萧启的七言律诗“秋风辞亭”“:  菊兰芳歇秋容淡,箫鼓声残日色沉”( 菊兰花香消逝,秋景已退,箫鼓声乐渐停,夕阳西垂 ),承了“秋风辞”的诗情。

 

秋风辞

汉武帝

秋风起兮白云飞

草木黄落兮雁南归

兰有秀兮菊有芳

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

横中流兮扬素波

箫鼓鸣兮发棹歌

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译文

秋风辞汉武帝秋风吹起,白云飘荡大雁南归,草木枯黄兰菊绽放,吐露芳香

见景生情,怀念英杰不能忘乘楼船,渡汾河船横中流,翻滚白浪吹箫击鼓,音乐回荡,船歌唱响欢乐至极,哀愁却涌心上曾几何时,年轻力壮无可奈何,老年临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