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来来来,算一算,我们自己价值多少钱呢?

 妖城主 2017-12-19

同名微博:@银行螺丝钉

每个交易日估值都是更新的哦~每个交易日的晚上我会把当天的估值更新好,点击公众号菜单栏左下角的“指数估值”,即可查看。



今天来说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我们值多少钱呢?

(文章大约3000字,比较长,大家可以先转后看哈哈)


算一算自己值多少钱


一个刚大学毕业的穷小子,他手上可能确实没多少钱。但是并不能说他一点资产都没有,他本身就是一个人力资产。


对年轻人来说,人力资产是很重要的,可以说是最大的一笔资本。


北京市交通事故赔偿标准,里面说到死亡赔偿金:


城镇居民死亡赔偿金,按照上一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计算。



比如说2016年北京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57275元。那么,2017年里,赔偿金就是57275*20=1145500元。


如果是北京地区的一个普通成年人,他本身价值就是按这个数字赔偿。


这里“20”这个数字挺有意思的。它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市盈率。


假设一个人年收入是5万元,那这个人的“市值”就是:5万*20=100万元。


国家认为一个人的市盈率平均应该按照20倍计算,这个挺有参考意义的。


所以大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计算一下自己一份工作的价值。(刚开始上班的时候可能工资还不稳定,可以以单位老同事的平均收入为基准)


比如说,税后年收入稳定在20万,如果要一直从事这份工作,那这份工作的价值差不多就是:


20*20=400万。


特别是公务员、事业单位,收入比较稳定,它们适用的市盈率倍数甚至还要更高一些。


这些工作受追捧是有原因的。


优质的“债券类资产”


一份稳定的工作,本身就是一个优质的“债券类资产”。


比如说:


  • 一个有100万股票资产,但是没有工作或者其它现金流收入的人

  • 另外一个有100万股票资产,但是有一份年收入10万工作的人


前者因为没有现金流收入,他的人力资本没有体现。后者实际上是“100万的股票资产+200万的人力资产”。


如果发生了大股灾,或者市场很长时间里低迷,前者无计可施,后者可以从容的用人力资产应对波动,依靠新收入生活或者低位加仓。


所以上班族很适合定投指数基金,这句话并不是空穴来风的。


提升人力资产的价值


而且非常神奇的是,我们自身这个人力资产,是可以凭借主观能动性来提升价值的。


在股票市场,我们再怎么努力,也很难凭主观意愿改变某个股票的走势,通常都是投资了之后耐心等待。但是我们自身这个人力资产,可以凭借我们的努力去提升价值。


(1)我们为何要寒窗苦读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


原因在于,教育是最好的一笔投资,它可以非常明显的提升你自身这个人力资产的价值。


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贝克尔教授,他是首个把人力看做成一个资产的学者。


他很重要的一个理论就是“教育的投资回报率是巨大的,投入时间和金钱提高人的受教育程度是非常值得的”。


通过在美国市场上的研究,投资到一个本科学历上的金钱,真实年收益率达到了15%。这个是考虑了通货膨胀因素之后的真实收益率,比股票、房产等长期收益还要高。




国内也是如此。


这也是为何要好好学习的原因。学历越高,平均收入越高;学校越好,平均收入越高。不排除某个个别的名校毕业生混的不好,但是从整体上来说,这个逻辑是成立的。


美国大学学费那么贵,很多人不惜贷款也要上大学,他们不是傻瓜,是因为这笔投资的回报率高得惊人,远比大多数资产的回报率要高,自然抢着去投资。


(2)即使是上班后,努力学习、认真工作也可以显著提升收入。


比如说我原来的单位,如果上班后愿意去考取相关的证书,培训费报名费单位会报销,有了这些证件后评职称会更容易,同样的工龄,收入也会显著提升,带动个人价值提升。


这也会大大的提升收入,提高我们人力资产的价值。


前几天看一本不错的新书《生活中的投资学》,这本书写的挺好的。作者腾腾爸文笔很好,他在公安局上班后主动去写稿件投稿,既帮助单位解决了问题,又收获了不菲的稿费收入,名利双收。这份工作在腾腾爸的努力下,价值大大提升。


除了工作外,还可以做一些小生意什么的提升收入,不过这对自己的本职工作没有加成,不如腾腾爸的选择好一些。


(3)当然在工作中也有可能发现自己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或者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也是可以换的。


更换工作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


就像我也是从原来的工作中跳了出来,从事我更喜欢做的事情。不过这个要慎重,我也是在确定了自己有这方面的能力后才这样做的。


“兴趣+能力”,两者都匹配,才适合做这个方面的工作。



螺丝钉为何坚持写投资文章,为何坚持每天发送估值,为何每日回复两三百个问题?


其实也是为了不断提升自己这个人力资产的价值。股票市场的走势我没办法改变,但是坚持不懈的努力是我可以做到的。我也想通过努力让自己的价值更大化~


“彼时当年少,不负好时光”。


工作的“股性”和“债性”


我平时主要推荐指数基金,债券类资产也有介绍,但并不是作为主力。


因为我的大多数粉丝都是有工作的上班族,他们本身的工作就是一份很优质、比较稳定的债类资产:


工作带来的现金流稳定、每隔一段时间还会提升、而且是按月付息的。


特别是事业单位、公务员、国企等职位尤为如此。


拥有这样的工作,其实对债类资产需求就不大了。哪怕是股市长期低迷,依靠工作也可以安然度过;配置低估的股票资产,每隔几年牛市的时候可以放大收益。


如果本身工作的收入不稳定,比如说本身在券商、地产、保险等工作,收入不一定稳定。这种情况下可以增加债券资产的配置,防止“股票低迷、工作低迷”同时出现影响生活。


之前就有个挺有意思的事情:


有个股票基金经理接受采访,说自己配置股票资产并不多,配置了很多债券资产。很多网友就喷这个基金经理,说你自己都不看好股票。


其实这个基金经理选择是对的,他的收入本来就很受股票涨跌影响,他这份工作“股性”巨大,配置债券资产更有利于家庭稳定。


一份工作也有“股性”或者是“债性”。


通常社会上追捧的职业,都是债性居多,比如说公务员、事业单位等。其实也比较好理解,因为现金流稳定,给的市盈率估值也高。


  • 偏债性的工作,就要多配股票资产;

  • 偏股性的工作,可以配置股票资产,兼具债券资产保障生活。


用保险为定投保驾护航


 人力资产别的不怕,就怕人出意外。


我们前面用收入*20倍计算一个人的价值,其实有个前提:就是这个人能一直健康的工作下去。如果期间出了任何意外,这个人的价值就都没有了。


保险就是为了对冲人力资产的风险,而出现的。


  • 担心自己出意外——意外险,出了意外会赔给你钱。


  • 担心自己生病花费高——医疗险,生病了会赔付医疗费。


  • 担心自己生重疾影响未来收入——重疾险,发生了重疾会给予一笔资金保障生活


  • 担心自己死亡,家人生活没保障——寿险,如果死亡了,会给受益人留一笔钱保证生活质量


  • 担心自己活的太长,老年生活没保障——养老保险,退休没有劳动力了,还可以定期领取生活费用


具体保险的介绍可以看我以前的那篇文章:《十分钟学会保险规划:让基金做理财,让保险做保险 》 


通常意外险医疗险是人人都有,而重疾险寿险是优先给家庭收入主力(因为费用贵)。


而养老保险,除了单位给的那一份,我们自己也要做好定投计划,额外配置一份。因为国内养老配置股票资产比例太低了,长期收益并不高;我们自己定投低估的指数基金,可以补充上这部分,获得更好的长期收益。


用保险为定投保驾护航。


总结


之前有朋友问我一个问题,为何这么喜欢推荐定投呢?我打算一次性投入不好么?


其实一次性在低估买入也没啥不好。散户资金量不大,一次性买入卖出是可以实现的,无非就是短期波动大一些,但坚持下来收益会不错。


不过其实对于大多数朋友来说,定投是唯一的选项,因为在开始投资的时候,手里并没有太多的钱;或者说未来会有更多的钱会流入。


看我文章的大多数粉丝的年龄,都在20-40岁之间。


这个年龄段的投资者,手里是有或多或少的积蓄。但是实际上,他们更多的财富,是他们本身的人力资本,这些是在未来才逐渐兑现的。


一个人一生中大多数的收入,都是在40岁之后才出现的。在此之前,手里的钱并不多。


如何打理好这源源不断陆续进账的收入呢?定投就是唯一的选择。


这也是为何国家用定投的方式来让普通人配置五险一金的原因:每个月工资到手后,拿出一部分,投入到五险一金。五险一金相当于一个偏债型的混合基金,不过配置股票资产比例很低。需要我们自己定投指数基金来增加股票资产的配置。


还是我们常说的那句话:


  • 认真工作,用双手创造价值,把自己打造成“获取稳定提升现金流”的资产;同时用保险保驾护航,这是我们的防御武器;

  • 再将现金流定投到低估值的指数基金上,依靠低估值的指数基金来放大收益,这是我们的进攻武器。


这个双核制的定投体系,是最适合大多数人。


依靠这样的双核制,实现财务自由,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作者:银行螺丝钉(转载请获本人授权,并注明作者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