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发现,每次和朋友约了两三个孩子一起玩的时候,他们总是特别喜欢抢东西,在同一个玩具上抢得热火朝天,最后谁也玩不成。小小孩们还不停地跑来找大人讨公道: “妈妈,Gulie抢了我的娃娃!” “我没抢,是你先抢的我的!” “妈妈,我想玩车子Gulie不给我...” 后来我们几个家长发现了,大人越是在一旁干预劝说,孩子们抢得越有劲......一个个戏精简直就是抢给我们看的!于是我们改变策略,让孩子们关上房门自己在儿童房玩,我们几个家长坐在客厅聊天喝咖啡,不再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身上,结果他们反而能和平相处,愉快玩耍了! 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向大人告状,大人急急忙忙充当“法官”角色向孩子问责和做出仲裁,并不是合适的反应。这样的做法往往低估了孩子的共情诉求,且阻碍孩子学习如何自己解决同伴间的冲突。 更好的方式是,引导孩子们自己解决冲突。 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孩子不得不学会聆听别人的想法,表达自己的诉求,在协商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人类的和平共处之道。 当孩子发生争吵时,我们要尽量避免批评和评判谁对谁错,也不要说“不要再争抢了!” 或“谁先停下来谁更聪明!”之类的话。毋庸置疑,所有的孩子都希望自己的解释被听到,被理解,我们不去做评判,孩子就无需在我们面前撒谎辩护或告状。允许每一方说出他们眼里的看法,会让孩子增加对我们的信任。 大人充当调解员,而不是法官 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四步: 1、保持淡定,不急于做评判 2、说出你看到了什么 3、重复双方孩子的说辞并作出总结 4、询问孩子解决方案 举例: Gulie和悠悠正在一起玩乐高。Gulie想要悠悠手上正在玩的一块红色积木,可是悠悠不想给Gulie。Gulie试着和悠悠谈判:“你可以拿一块蓝色的玩嘛,蓝色的更好看。” 悠悠不让步。Gulie仍不放弃,继续劝道:“你不给我的话,我就不和你做朋友了!” 悠悠无动于衷。然后,Gulie站起来夺走了悠悠手中的红色积木,悠悠也不示弱地打了Gulie的头。 冲突升级了,现在该怎么解决? 我走过去,对两个孩子说:“请你们先把手上的玩具放一放,坐到我旁边来,我想听你们说一说发生了什么事情。” 和孩子说话时我选择平视,所以我坐在了地上,这是在向他们发出信号:我们可以通过解释来解决冲突。 我对悠悠说:“我看见你打Gulie的头了。” 只描述看到的事实,语气平和,不评判对错。 悠悠解释道:“因为Gulie抢走了我的积木,我不喜欢她这样!” 我:“Gulie,悠悠说你把她手上的积木抢走了,她不喜欢你这么做。” 仍然不评判对错,不问责,只是重复刚才悠悠的话。 Gulie:“是的,因为她打我了!” 悠悠:“是你先打我的!” Gulie:“不,是你先动手的。” 悠悠:“不是,是你!” 两个人推过来推过去,最后我说话了。我总结了两个孩子的言论,并试图找到一个解决办法:“Gulie,悠悠说你打了她,她不喜欢这样。悠悠,Gulie说你也打了她,她也很生气。你们俩有什么好办法吗,怎么样才能继续一起玩下去?” 大人这样的引导很重要,因为孩子自己还没有足够的经验找出解决办法,他们需要先学习。 但最终如何解决冲突,决定权在孩子手里。 悠悠:“Gulie应该去乐高盒子里找一块他想要的积木。” 我:“Gulie,悠悠有一个办法,她建议你去乐高盒子里找一块你想要的积木。可以吗?” 我询问Gulie的想法,而不是替她做决定——这是最核心的区别。认真对待孩子,意味着主动询问他们的意见,而不是越过他们直接做决定。 Gulie:“好吧。” 虽然我没有指出谁对谁错,但其实孩子自己心里清楚动手抢玩具是不对的,在被大人充分接受的情况下,愿意主动解决问题。 我:“悠悠,Gulie愿意去乐高盒子里找一块积木了,你们可以一起继续玩了吗?” 悠悠:“好吧!” 孩子自己解决了冲突,两个人又玩到了一起。我没有给出任何解决方案,只是这种解决方式需要时间和耐心,比大人直接粗暴地替孩子决定解决办法需要的时间多得多。但是,孩子的解决冲突能力值得我们花时间去锻炼。 如果Gulie没有接纳悠悠的提议,怎么办?我会问一问,“那你觉得还有哪些办法?” 如果Gulie的回答是“我要悠悠手上那块积木”,我会接着问她:“你觉得这个方法的后果会是什么呢?你会如愿吗?” 让孩子自己去一一检视后果,你会发现,其实大部分孩子都明白后果,稍微一思考,自己就打消了无理要求的念头。 最后再问一问:“你决定怎么做?” 一旦孩子知道了后果,通常会做出合理明智的选择。即使选错了,家长也要允许孩子试错,在错误中吸取珍贵的教训,这是帮助孩子迅速成长的最快方法。 若孩子还不能很好理解后果,可以和TA讨论一下,让他明白现实,或者干脆让TA去碰壁,尝试一下后果。等结束后再问:“结果怎样?是否如你所料?下次碰见类似的情形,你会怎么选择?” 通过提问给孩子机会审视自己的判断。 回到我在文前所描述的,孩子之所以在没有大人关注的情况下,反而发生更少争执和冲突,是因为没了来自大人的“法官”评判和批评,孩子无法从告状中获得好处和关注,他们就更有动力去和玩伴“和平”相处。如果不能从争执中得到任何好处,两败俱伤,孩子有什么动力不去自己想办法避免和化解冲突?毕竟,被朋友接纳,和朋友一起愉快玩耍是每个孩子的内心渴望。 作者:悠悠妈Scarlet,坐标德国,曾经的学霸,留过学,做过外企经理。有了女儿后,爱混德国亲子圈和幼儿园,深度钻研德国早教与教育。公众号“德国育儿研究”(ID: yoyomadeguo)分享传播在德国学到的育儿知识、先进教育理念以及女儿在德国的真实成长经历。 |
|
来自: 昵称44943940 > 《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