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科普战士郑永春:马斯克是疯子 世界是由疯子推动

 邂园 2017-12-20

科普战士郑永春:马斯克是疯子 世界是由疯子推动

出品|科学家说栏目组

作者|网易科技 崔玉贤

【他是谁】

郑永春,博士,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理事兼宣传外联组组长;首位获得卡尔·萨根奖(Carl Sagan Medal)中国人。

郑永春研制成功了国内首个模拟月壤,分析探月工程嫦娥一号、嫦娥二号的探测数据,获得了高分辨率的全月球微波图像,发现了200多个月球热异常区域。

【精彩言论】

1、引力波的观测就变成了我们天文学上的一些常见的观测手段,除了以前用其他各种望远镜来观测宇宙之外,以后可以用一个引力波的探测器来看宇宙。

2、地外生命一定会存在,而且可能会存在非常多。但外星人这个属于很科普化的说法,外星人可能就不是人了,它是别的一些生命的形式。科学领域研究这个话题其实就是一个比较正常的学科,叫做天体生物学。

3、超星爆炸这样的一些事情会发生,而且会将人类摧毁。其实,宇宙里每天都会有乒乒乓乓的撞击、碰撞、能量的释放。地球本身也面临小行星撞击、超新星爆发、太阳爆发,甚至地球本身还有超级火山爆发,超级地震海啸这样的一些灾难性的事情,是必然存在的。而且在人类的历史里面,必然会碰到的。

4、人类还是要做好未雨绸缪的准备,要有一定的危机感。我们要能够预测这样的灾难,然后要有能力规避这样的灾难,还要勇敢地向外探索。当真的面临这样灾难的时候,还有机会能够保留人类的火种。

5、马斯克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商人,也是一个技术上非常有掌控能力的领导者。马斯克说用80天可以去火星,而且有生之前可以实现这样的事情。也有人会泼冷水,也有人会支持,但是总体上来讲,这个世界是由疯子推动的。

6、我们需要有一些科学的代言者,这些代言者的作用其实是让大家能够喜欢科学,让大家能够支持科学,甚至能够参与科学,成为未来一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一些人恰恰是中国现在最缺乏的。

【正文】

中国科技馆,一群小学生提问着稀奇古怪的关于天文学的问题。坐在台上的郑永春认真的对待每个问题,因为他认为台下的这帮小学生极有可能就是未来的科学家、工程师。

你会发现,只要搜索“郑永春”,这个名字会出现在几乎所有的科普活动上,就像个“科普战士”。以至于在2016年美国天文学会行星科学分会颁给了郑永春“卡尔·萨根奖(Carl Sagan Medal)”,这是首位获得此荣誉的中国人。这个奖就是为了表彰郑博士对行星科学研究和大众传播的满腔热情与不懈努力,而且他的热情也吸引了许多青年学生的创新和投身科学事业。

郑永春对网易科技表示,这个世界需要静下心来思考问题,坐冷板凳十年的科学家;也需要为科学代言,让大众喜欢科学、支持科学、参与科学的科学家。而后一种其实是中国现在最缺乏的,这也是为什么郑永春奔波在各种科普的宣建会上,每次都热情彭拜,充满了活力。

其实,除了科普工作,郑永春也在做挤出时间做科研,因为这也是他的兴趣所在,也是他认为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对于大众对天文学的各种奇怪问题,郑永春耐心的一一做了解释:比如系外生命、超新星爆炸地球毁灭的话题,还有人类感兴趣的移居火星,马斯克对火星的探索问题。

郑永春认为从概率上讲,系外生命一定存在,而且存在非常多。“比方说我们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八大行星有一个地球,银河系里面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又有2100到4100个,它们都会有自己的行星。那些行星上有些行星可能会离它们的恒星不远不近,温度比较合适,有可能有水,有可能有氧气,那么就有可能会有生命。整个宇宙里面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还有上千亿个。所以从概率上来讲,我们这个宇宙里面充满生命其实一点不足为奇。”郑永春认为。

但对于大家感兴趣的外星人、外星人的样子问题,郑永春表示这属于很科普化的说法,外星人可能就不是人了,它是别的一些生命的形式,研究这个话题其实是一个比较正常的学科,叫天体生物学。

长期从事天体的研究,郑永春能够感受到宇宙里每天发生的乒乒乓乓的撞击、碰撞、能量的释放。因此,他认为地球本身面临小行星撞击、超新星爆发、太阳爆发,甚至地球本身还有超级火山爆发,超级地震海啸这样的一些灾难性的事情,是必然存在的,而且在人类的历史里面,必然会碰到的。

因此,郑永春的危机感一直存在,但同时又非常乐观。“哪怕人类在地球上面临着各种危机,我们必须要向外探索。火星有可能有大量的新资源是可以去生存,适合人类生存。”

郑永春对马斯克疯狂的“火星计划”非常支持。马斯克计划在约10年时间里将人类送往火星,最终建立火星殖民地。“也有人会泼冷水,也有人会支持,但是总体上来讲,这个世界是由疯子推动的。”郑永春认为,“正是有那些人不顾一切地去实现这样的愿望,才推动我们的人类文明不断地进步。”

以下为网易科技对郑永春采访的部分记录:

网易科技:前一阵70多家天文台同时发布消息,声明首次发现双中子星合并引力波事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对于天文届来说,这样的一个发现意味着什么?

郑永春:以前我们是听到了引力波,这次是真的看到了引力波。比方说第一次听到引力波的时候,只能用眼睛来看宇宙,后面可以用耳朵来听宇宙。举个例子吧,我们以前观测宇宙都是用各种各样的望远镜,不管你是射电望远镜也好,光学望远镜也好,或者是X射线望远镜、γ射线望远镜也好,它都是从电磁波谱的各个谱段来看这个宇宙。

有了引力波之后,可以用引力波的天文台、引力波的探测器来听这个宇宙的一些动静,所以我们才能够听到这个宇宙。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就是说明引力波的观测就变成了我们天文学上的一些常见的观测手段,除了以前用其他各种望远镜来观测宇宙之外,以后可以用一个引力波的探测器来看宇宙。

网易科技:前一阵引力波的发现,其实让大家对于天体文学更加感兴趣了。又引起了大家对系外生命到底存不存在这个话题的讨论。我想知道您怎么看待这个话题。

郑永春:我觉得宇宙里面一定充满了生命。

网易科技:那为什么大家还是看不到或者您预计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或者接触到这些生命。您认为会有一个比人类更高级的文明存在吗?

郑永春:我不知道。但是我觉得地外生命一定会存在,而且可能会存在非常多。这个仅仅是从概率上来讲的。比方说我们太阳系有八大行星,八大行星有一个地球,那我们银河系里面像太阳这样的恒星又有2100到4100个,它们都会有自己的行星。那些行星上有些行星可能会离它们的恒星不远不近,温度比较合适,有可能有水,有可能有氧气,那么就有可能会有生命。

整个宇宙里面像银河系这样的星系还有上千亿个。所以从概率上来讲,我们这个宇宙里面充满生命其实一点不足为奇。

为什么没有看到呢。其实也很简单,就像我跟你说,现在我知道你跟我在面对面,但是我怎么知道隔壁房间有没有人呢。比方说大西洋里面有一群鱼,它怎么会知道太平洋里面还有一群鱼跟它是同一个类型的呢?只是因为我们离得非常远,只是因为我们能够感知的手段还是太有限。那未来能不能感受得到呢?这个其实一方面取决于我们能力的水平。还有一方面取决于生命出现的概率,以及生命是什么时候出现。比方说我们还受到了光速的局限,几千光年以外的东西,我们即使以光速去探测,也要几千年之后才能探测得到。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讲,其实我能不能找到他们,或者他们有没有可能来找到我们,都是静观其变就行。

所谓系外生命,我们叫外星生命,或者叫宇宙中的生命,这个话题其实不是我们想象的外星人啊,有没有外星人,外星人长什么样,这个是属于很科普化的说法,或者很科幻化的说法。外星人可能就不是人了,它是别的一些生命的形式。然后我们研究这个话题其实是一个比较正常的学科,叫天体生物学。

天体生物学研究的其实就是,我们用宇宙里面最基本的一些元素,比如碳、氢、氧、氮、磷、硫这样的元素,怎么样形成各种各样的化合物。然后化合物又形成有机物,有机物再形成最原始的生命,就是单细胞生物。然后单细胞生物又逐渐发展成我们现在的高等智慧生命。其实研究的是生命的起源。所以这样的一些工作,不一定我们要寻找外星人才可以去做,我们地面实验室就可以做这样的实验,怎么样形成各种有机物,怎么样从有机物再形成各种生命的组成物质。

但是我们有一步还没有实现,就是怎么样从无生命实现到变成有生命。这一步还是没有办法实现。但是未来是不是能够实现呢,取决于我们对生命起源的一个正确的认识。所以我们说生命到底是在地球上形成的呢,还是在地球之外的各种有机物到地球这个环境下才形成生命的,这就是生命起源的地外说和地球本身形成的这两种理论的假设。

网易科技:像大家比较担心的一些重大的天文灾难,比如超星爆炸这样的一些事情,可能看似不会发生。您认为它会发生吗?

郑永春:会发生,会将人类摧毁。

网易科技:预计会是什么时候?这个会有一个时间点吗?

郑永春:如果你能用望远镜来看看宇宙的各个角度,会发现其实宇宙里面乒乒乓乓这样的撞击、碰撞、能量的释放,其实到处都是。另外一方面,我们地球本身也面临小行星撞击、超新星爆发、太阳爆发,甚至地球本身还有超级火山爆发,超级地震海啸这样的一些灾难性的事情,是必然存在的。而且在人类的历史里面,必然会碰到的。

你如果去看看一些古生物化石,或者去看看一些地质博物馆的话,你会发现地球上的生命从繁盛到灭绝,再到新的繁盛,再到新的灭绝,是经常往复的。所以我觉得我们人类还是要做好未雨绸缪的准备,要有一定的危机感。我们要能够预测这样的灾难,然后要有能力规避这样的灾难,还要勇敢地向外探索。当真的面临这样灾难的时候,还有机会能够保留人类的火种。

网易科技:您说到要向外探索,您感觉人类会找到第二个适合居住的星球吗?

郑永春:在太阳系内,我们能够找到的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就是火星。因为它离我们的距离比较近,4500万公里到4亿公里左右。所以说它离我们的距离是最近的。然后它也有一年四季,也有春夏秋冬,也有水,也有大气层,离我们的距离不远不近,是最适合我们能够实现移民的一个星球。如果我们是小规模的生存或者旅游性的一些活动,实际上有一个密封空间就够了。

一个密封空间,里面吃喝玩乐的一些休闲和工作的设施都在那里头。其实这个密封空间可以放到其他地方去,我们叫密闭生物舱。然后更远一些,如果我们要飞出太阳系的话,靠现有的航天能力是不可能飞出太阳系的。因为我们太阳系的半径大概会有两光年,就是光都要走两年。那么我们现在航天器的飞行速度大概是光速的万分之一。我们如果用现有的航天器飞出太阳系大概要上万年。那这样的话,我们就不可能飞出太阳系。

所以如果要飞出太阳系去寻找其他像地球一样能够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的话,那我们必须要发明一些新的航天技术。

网易科技:你刚才提到的如果移居火星的话,除了小规模的旅行之外,人类可以移居吗?

郑永春:我是非常乐观的。因为我觉得哪怕人类在地球上面临着各种危机,我们必须要向外探索。还有一个就是说,火星本身也不是个累赘,它可能有大量的新的资源,新的一些东西,是可以去生存的,适合人类去生存的。

那么就跟我们说五百年前,人类发现美洲大陆的时候,谁会知道五百年之后美洲大陆竟然会建成一个非常发达的文明。那么我们探索外星球也是这样的。你现在看的那个星球可能非常得荒凉,可能五百年、一千年之后,可能那有一个全新的文明产生。甚至可能比我们地球文明还要更先进。

网易科技:您有预测一下这个时间点吗?

郑永春:我觉得这个取决于人类的意志。就是人类如果真是要不顾一切,面临危机时候,我们集中全人类的智慧,那么我们不用20年就可以实现登陆火星。不用一百年,我们就可以在火星上建一个上百万人口的城市。不用一千年,我们就可以在火星把它改造成像地球一样的星球。也可以移居,也可以有大规模人类的生存。这个东西已经不是科幻了,只是我们觉得现在地球还很不错,也没有那么迫切的需求要去那。

网易科技:移居到火星的话,目前对人类来说,还面临着哪些问题或者需要突破哪些关键性的要素才能过去?

郑永春:当然人类如果要移民火星,或者哪怕登陆火星,难度还是非常大的。因为那是一个全新的星球,还是会面临很多的障碍。首先是它们之间遥远的距离,最近的时候有4、5千万公里,远的时候有4亿公里。那么单趟的旅行至少可能要6到10个月,那么在非常狭小的空间里面要生活6到10个月。

而且要知道人类到火星上跟太空里面还不一样。太空里面就是从地球有重力到太空里面没重力这么一个区分。那么如果要到火星上,你会知道地球是一倍的重力,到太空里面是零重力,到火星上空的时候,在进入火星大气的时候是几倍的地球重力。落到火星上的时候,又是1/3的地球重力。人如果适应了某一个阶段之后,他就很难适应下一个阶段。

我们人其实到太空里面最大的问题不是要适应太空的环境,而是要怎么样让人不适应太空的环境。因为一旦我们适应了太空的环境,我们再回来的时候就麻烦了。所以有时候为什么他要使劲地锻炼,来健身,实际上是为了对抗人体不要尽快地适应太空的环境。

网易科技:您怎么看待马斯克的火星计划?

郑永春:马斯克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商人,也是一个技术上非常有掌控能力的领导者。他提出了很多的设想,比如他说以后电动跑车,就是特斯拉,在街上到处跑,不需要用一点电,甚至以后变成无人驾驶。这已经实现了。

下一个他说,我们以后大量的绿色能源,就是太阳城,太阳城SolarCity也是他的一个公司,就是可以把家里面的房顶、屋子全部铺上太阳能电子板,然后有一个太阳能电池可以来蓄电。蓄电多了,还可以把它卖给电网,能够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得绿色、智能。这个他已经实现了。

他另外一个许诺的就是,要实现火箭的回收,重复发射利用。当时也是很多人质疑说,我们根本不需要回收,因为回收的代价也是很大的,而且回收的技术非常难。从几百公里远飞过来,要飞到太平洋里面一个正在晃动的泊船上,是非常非常难的。但是他也做成了。所以现在火箭发射完之后,回来检修,加满油又可以发射,已经实现了。这样的话,就可以使得我们火箭进入太空的成本降低一个数量级。

以前要4、5千万美金发一次,以后他如果真的重复,这就跟汽车加满油又开了一样,那么我们火箭的发射成本可能几百万美元就够了。

马斯克又说,如果我们航天技术足够发展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有20万美元,用80天的时间,就可以去火星。而且在他的有生之年就可以实现这样的事情。所以我们当然还是非常期待这样的事情,也有人会泼冷水,也有人会支持,但是总体上来讲,这个世界是由疯子推动的。

正是有那些人不顾一切地去实现这样的愿望,才推动我们的人类文明不断地进步。

网易科技:从您的言语中能够感受到其实您还蛮支持马斯克的。

郑永春:我很支持,我希望他成功。

网易科技:您怎么看待现在的青少年对于科学家和对于偶像的崇拜,完全不是一个等级的。

郑永春:这是一个正常现象,全世界也都这样。科学家不应该被聚光灯照着。真的是这样的。因为他们被聚光灯照着之后,就很难能静下心来思考问题,特别是很深邃的问题。这是很常见的一个现象。我觉得是两件事,一个要给科学家更多能够静下心来,安安静静,板凳要坐十年那样的一个氛围,让他能够静下心来思考深邃的问题,做比较艰难的科技的进步。这是我们人类需要的。这是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也要有一些人成为科学明星,叫Science Star,或者叫公众科学家。类似于郑永春这样的(呵呵)。

我们需要有一些科学的代言者,这些代言者的作用其实是让大家能够喜欢科学,让大家能够支持科学,甚至能够参与科学,成为未来一代的科学家和工程师。所以我觉得这样的一些人恰恰是中国现在最缺乏的。我们没有一些科学家愿意经常来面对公众,来进行讨论,来回答问题,然后向公众来传播科学。

这样的话,其实对我们的科学共同体或者科学事业的长远发展也是不利的。所以我们需要这样的人。他就是一个科学与社会之间的桥梁。我们需要在实验室里面的科学,也需要走向社会的科学,只有科学跟社会深度融合,科学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

网易科技:您最敬佩的科学家是谁?

郑永春:我也不知道。我觉得卡尔萨根算一个,爱因斯坦也算一个吧。

网易科技:一提到科学,你最先想到的关键词是什么?

郑永春:科学最关键的词就是证据、事实。

网易科技:您的梦想是什么?

郑永春:我的梦想是有更多的人能够喜欢科学,能够从科学中享受到乐趣,然后能够从科学得到益处。

网易科技:您感觉做科学家最需要的一些精神是什么?

郑永春:专注。为什么科学的领域会非常窄,你是面临着全世界的竞争。你不是一个人在做,而是全世界有其他的同行也在做,我们只有第一,没有第二。这件事情一旦有谁做过了,他得到结论了,你就没有必要重复了。

网易科技:所以您对想做科学家的人的建议是什么?

郑永春:一般来讲,要由得心来。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做科学家的,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成为科学家的。科学家始终只需要由少部分人来做就行了。那部分人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人,但是一定是喜欢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